曾司令員的報告似乎令總部官員感到欣慰,根據總參指令,替換56、57軍的第21集團軍和54集團軍的先遣部隊已經到達前沿,他們部隊已嚴格進行篩選,26%有嚴重高原反應的的官兵留了下來,以56、57集團軍中身體條件好,實戰經驗豐富的官兵補充上去,而且他們的陸航兵團全部留下。這樣既增強了第21、54軍的戰鬥力,而且有利於陣地的交接。曾司令員感嘆道,第21、54軍的官兵誰也不願留下,都要上前線殺敵立功,而56、57軍的又誰都要留下繼續殺敵立功,部隊的士氣真是高啊。東線的獨5師和獨6師,也已調往西線。這些天,西線的戰鬥日趨激烈,空軍和直升機的大戰幾乎是連續不斷,由於我軍採用內線作戰,戰機的性能也高於對方,所以勝率很高。地麵上也是如此,我軍採取守勢,發起攻擊的印軍突擊分隊也是損失慘重。在東線陸戰2師的參戰部隊已經回去,陸戰1師的參戰部隊已經到達東線。其餘部隊也已開始換防,全線的部隊都士氣高漲,有決心打好下一仗。
曾司令員還匯報了部隊的部署和後勤補給的情況,重點當然是西線。已經進入高峰期的雨季確實造成了後勤補給的困難,雖然經過前些年的改建,目前又部署了強大的搶修隊伍,新藏公路的運輸能力隻能維持四分之一左右。好在有繳獲的印軍物資可資利用,我軍的空運能力又得到了極大的加強,目前我軍的陣地都處於原來印軍的陣地,那裏的公路條件相當好,有此三項,我軍後勤完全可以支持作戰的需求。
接下來是總參作戰部的參謀報告他們製訂的反擊印軍“阿格拉”行動的“藏羚羊”作戰計劃,匯報人就是當年“戰略突擊力量在未來戰爭中的運用”的作者冷平治上校,作戰要點是:――在印軍發動“阿格拉”戰役前加大打擊力度,並在充分準備的前提下,發動若幹次突擊行動破壞印軍的前進基地,以迫使他們把直升機和戰機後置。
――一旦印軍發起攻擊,我軍採取內線作戰的方式,在自己的陣地一側利用地麵雷達指揮係統和防空陣地消耗印軍的戰機和直升機。可以後撤一段距離,不但是以空間換取時間,而且是以空間換取機會。
――一旦印軍進入我軍設置的陷阱,我軍一定要在局部以優勢兵力逐個殲滅陷阱內的印軍,要打殲滅戰。
――在總體劣勢的前提下,我軍一定要發揮特種兵和電子戰團的突出作用。
在座的大多數將領都覺得難以置信,在印軍的陸航集團軍存在壓倒性的優勢,我軍又不具備戰區製空權的情況下,如何能達成第二第三點。
冷上校在電腦上演示了方案的圖上作業,其中裝備上的關鍵是從5月中旬就開始緊急啟動“騰雲”計劃。當時,冷上校預見到中印邊界戰爭的關鍵是低空製空權和垂直輸運力量,可是我軍無論是引進卡-50係列,米-26、卡-60的成品還是自己組建的生產線都不可能滿足戰時對直升機的數量上的需求。經調研提出了“騰雲”行動計劃,他把目光盯上了俄製的米-8直升機,這是一款舉世聞名的中型直升機,最大起飛總重12噸,載貨或載彈量4噸。從1961年試飛後,連同各改進型竟然總共生產了10000架之多。據俄國專家的估計在俄國和各獨立國協國家目前還存有2000架可用的,另有1500多架是發動機有問題停用的。米-8及其改進型米-17和米-171,我軍都引進過。在金龍電池發明後,已經在俄國專家的幫助下,改進了它們的電器係統,並換裝了電動機驅動的旋翼,有趣的是它們的主電動機與我軍仿製法國超級大黃蜂的z-8採用同類的2500千瓦的電機,隻是設定的轉速範圍不同,尾翼單獨用一台小電機驅動。經過改裝航程可延長到2200公裏,載貨量提高到4500公斤。
方案是在昌河建立米-171改裝廠,從前蘇聯各國進口1500-2500架米-8或米-8改進型,然後與俄國的廠商合作,機身按米-171的標準以及使用金龍電池的方案改裝電器係統,並拆除發動機。然後把機身和旋翼運到昌河的改裝廠安裝電動機,再裝上旋翼,機內再安裝國產的gps定位儀、半導體空調係統,新型熱成象儀、火控係統(武裝攻擊型的)稍作調試即可投入使用。估計進口1500架米-8的費用大約30-60億人民幣,改裝費用大約60億人民幣,這樣用100多億人民幣,陸航兵團就可以增加1500架通用突擊直升機。
5月底中央軍委就批準了方案,並指令突擊實施。總後勤部和總裝備部動員了大批的專家和採購人員,奔赴俄國和獨立國協各國。這些國家的軍方真是喜從天降,米裏直升機集團更是喜出望外,由於發動機損害不成問題,竟然搜羅了2700架各種狀況的米-8,各國軍方得到90多億元人民幣(那可是硬通貨!),米裏公司則得到了37億元的改裝費。而且昌河公司是搜羅到一批就委託米裏公司改裝,都是現款交易,軍方和廠方積極性都很高,俄國軍方還額外得到一筆運輸費,改裝好的機身和旋翼都是租用大型運輸機直送昌河裝配廠的。這麽大量的直升機交易當然是不可能保密的,妙在居然沒有引起國際上的轟動,誰都不重視這件事,包括印度軍方。美國人還諷刺說中國人想直升機想瘋了,居然耗巨資購買20-30年前的“古董”來裝備部隊。雖然到8月初隻有100架運輸型、50架武裝攻擊型陸續飛抵青藏高原,僅這些直升機一次就可以搭載3800名全副武裝的戰士,
曾司令員還匯報了部隊的部署和後勤補給的情況,重點當然是西線。已經進入高峰期的雨季確實造成了後勤補給的困難,雖然經過前些年的改建,目前又部署了強大的搶修隊伍,新藏公路的運輸能力隻能維持四分之一左右。好在有繳獲的印軍物資可資利用,我軍的空運能力又得到了極大的加強,目前我軍的陣地都處於原來印軍的陣地,那裏的公路條件相當好,有此三項,我軍後勤完全可以支持作戰的需求。
接下來是總參作戰部的參謀報告他們製訂的反擊印軍“阿格拉”行動的“藏羚羊”作戰計劃,匯報人就是當年“戰略突擊力量在未來戰爭中的運用”的作者冷平治上校,作戰要點是:――在印軍發動“阿格拉”戰役前加大打擊力度,並在充分準備的前提下,發動若幹次突擊行動破壞印軍的前進基地,以迫使他們把直升機和戰機後置。
――一旦印軍發起攻擊,我軍採取內線作戰的方式,在自己的陣地一側利用地麵雷達指揮係統和防空陣地消耗印軍的戰機和直升機。可以後撤一段距離,不但是以空間換取時間,而且是以空間換取機會。
――一旦印軍進入我軍設置的陷阱,我軍一定要在局部以優勢兵力逐個殲滅陷阱內的印軍,要打殲滅戰。
――在總體劣勢的前提下,我軍一定要發揮特種兵和電子戰團的突出作用。
在座的大多數將領都覺得難以置信,在印軍的陸航集團軍存在壓倒性的優勢,我軍又不具備戰區製空權的情況下,如何能達成第二第三點。
冷上校在電腦上演示了方案的圖上作業,其中裝備上的關鍵是從5月中旬就開始緊急啟動“騰雲”計劃。當時,冷上校預見到中印邊界戰爭的關鍵是低空製空權和垂直輸運力量,可是我軍無論是引進卡-50係列,米-26、卡-60的成品還是自己組建的生產線都不可能滿足戰時對直升機的數量上的需求。經調研提出了“騰雲”行動計劃,他把目光盯上了俄製的米-8直升機,這是一款舉世聞名的中型直升機,最大起飛總重12噸,載貨或載彈量4噸。從1961年試飛後,連同各改進型竟然總共生產了10000架之多。據俄國專家的估計在俄國和各獨立國協國家目前還存有2000架可用的,另有1500多架是發動機有問題停用的。米-8及其改進型米-17和米-171,我軍都引進過。在金龍電池發明後,已經在俄國專家的幫助下,改進了它們的電器係統,並換裝了電動機驅動的旋翼,有趣的是它們的主電動機與我軍仿製法國超級大黃蜂的z-8採用同類的2500千瓦的電機,隻是設定的轉速範圍不同,尾翼單獨用一台小電機驅動。經過改裝航程可延長到2200公裏,載貨量提高到4500公斤。
方案是在昌河建立米-171改裝廠,從前蘇聯各國進口1500-2500架米-8或米-8改進型,然後與俄國的廠商合作,機身按米-171的標準以及使用金龍電池的方案改裝電器係統,並拆除發動機。然後把機身和旋翼運到昌河的改裝廠安裝電動機,再裝上旋翼,機內再安裝國產的gps定位儀、半導體空調係統,新型熱成象儀、火控係統(武裝攻擊型的)稍作調試即可投入使用。估計進口1500架米-8的費用大約30-60億人民幣,改裝費用大約60億人民幣,這樣用100多億人民幣,陸航兵團就可以增加1500架通用突擊直升機。
5月底中央軍委就批準了方案,並指令突擊實施。總後勤部和總裝備部動員了大批的專家和採購人員,奔赴俄國和獨立國協各國。這些國家的軍方真是喜從天降,米裏直升機集團更是喜出望外,由於發動機損害不成問題,竟然搜羅了2700架各種狀況的米-8,各國軍方得到90多億元人民幣(那可是硬通貨!),米裏公司則得到了37億元的改裝費。而且昌河公司是搜羅到一批就委託米裏公司改裝,都是現款交易,軍方和廠方積極性都很高,俄國軍方還額外得到一筆運輸費,改裝好的機身和旋翼都是租用大型運輸機直送昌河裝配廠的。這麽大量的直升機交易當然是不可能保密的,妙在居然沒有引起國際上的轟動,誰都不重視這件事,包括印度軍方。美國人還諷刺說中國人想直升機想瘋了,居然耗巨資購買20-30年前的“古董”來裝備部隊。雖然到8月初隻有100架運輸型、50架武裝攻擊型陸續飛抵青藏高原,僅這些直升機一次就可以搭載3800名全副武裝的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