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條戰線的投入也是巨大的,那就是改造現有武器係統中的電腦係統。在我國引進的先進武器係統中都有電腦控製係統,如蘇-27係列戰機、卡-50係列武裝直升機、現代級重型飛彈驅逐艦、基洛級潛艇,甚至美國的黑鷹直升機、法國的陣列拖曳式聲納係統。供貨方隻是提供電腦係統的目標代碼――使你可以向電腦重新裝入程序,提供對外接口――使你的武器能掛接上去。一架現代化的戰機其電氣控製設備就占到了總價的50%,其中就包括了很高的軟體開發費用。隨著硬體設備的價格越來越低,軍方要求的性能越來越高,軟體開發費用在電氣設備中的份額將越來越大。你要想買這些軟體的源程序及其詳細說明,對方大多數是不同意,即使同意,其開出的天價也足以讓你咋舌。
當然要想破譯這些龐大的程序,難度是極大的。那一串串“0”、“1”組成的數字序列要想把它們還原成清晰的控製程序,其難度不下於開發時的投入,因為這些程序中用到的公式和參數很多都是根據經驗或試驗結果得來的,並不是搞程序的人甚至數學家能理解的。一般來說購買方不會去幹這種事。因為你投入巨資得到了這個程序,也不能再賣出去的,你也不可能在使用許可證時把軟體費用扣除,因此似乎是沒有收益的。
在2006年底王剛主持的專家論證會上有不少專家也不主張投入巨資破解這些“天書”。但是軍方的擔心不是沒有理由的:美國人當年在暗中把電腦病毒裝入晶片中,再裝模作樣通過商人“偷運”進伊拉克,在作戰時通過遠程啟動病毒發作,讓伊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那些引進設備的電腦中難道就沒有暗中的名堂嗎?用那些外來的電腦控製的武器係統總是讓人不踏實。
一位航空專家從另一方麵提出:“現代戰機的包括飛行控製、火力控製在內的綜合控製係統的軟體所占的開發費用份額越來越大,我軍要開發自己新型戰機也逃不出這一規則。控製所用的經驗公式、經驗參數都極難得到,要把它們綜合起來考慮的連鎖、製約條件更是難以周全。如果我們能得到蘇-27的完整的控製軟體,對我們的開發新機型的意義將是難以估量的。我們當年引進的目的也並不僅是增加空軍的戰鬥力,更重要的還是為了借鑑,可是至今其核心、其
‘大腦’ 還未被我們掌握。”
另一位專家指出:“即使從狹義的角度來看,我們現在根本無法改變蘇-27的火控係統,隻能被動地讓我們研製的飛彈係統適應它。一旦我們掌握了它的源程序就可以設計出更能發揮其效用的飛彈來。”
經過深入的討論,王剛和軍委決策投入巨大的力量來破譯這些控製程序。
東北某地試飛場7月23日
一架國產化的蘇-27――殲-11已滑行到了起飛跑道的端部,與以前的殲-11不同的是它安裝了一顆“中國芯”――國產的綜合控製係統。它的飛控係統、火控係統的硬體和作業係統都是國產的,它的軟體也是移植過來的,在移植中去除了原來程序中的幾處“暗門”,這些可能是程式設計師在調試程序結束後忘記清除的,也可能是為了某種原因故意製造的。
按照協議俄方支持蘇-27及其發動機的國產化,至2006年底國產化率已達94%,可是剩下的6%除了燃氣渦輪盤,就是它的綜合控製係統的軟體使用許可。俄方提供了軟體的目標程序、使用說明和對外接口。項目組的目標就是把那個由一堆0、1組成的目標程序轉化為結構鮮明的應用程式和參數資料庫。
這可是電子戰部牽頭的第一個大項目,項目組內電腦工程師和專家其實還沒有航空專家和武器專家的人多。空軍還專門撥了2架蘇-27戰機和全套的飛行員和機械師配合工作。其決心之大也是空前的。中國人的智力並不弱,據專家們的分析中國人和猶太人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智慧民族,關鍵是領導層的決心。
從去年底起,大批各專業的博士、工程師、教授和專家調集到位,項目組為他們創造了最好的工作條件,裝備了最先進的設備和測試/分析儀器。最幸運的是他們在某些方麵可以得到俄國專家的指導和幫助。破譯工作實際上由三大階段構成。首先是電腦硬體及其作業係統,這些一般並不保密。完全可以定購的,俄國也想為自己的電腦打開市場。甚至用以編製應用程式的程式語言也是公開的,俄軍採用的是一種g-語言來編製應用軟體的。項目組比較順利地通過了第一關,電腦專家很快掌握了俄國的軍用電腦、作業係統和程式語言。
第二階段就相當困難了。他們必須把0、1構成的應用軟體目標碼轉化為g-語言編製的程序。大家都知道在一台電腦上應用程式編製的過程大致是:第一步把控製功能劃分成幾大塊,第二步設計一個主控模塊以調度各控製功能,並規定各控製模塊之間的接口,第三步是編製功能模塊。接下來則是繁重的調試工作,各功能模塊要測試其能否完成規定的功能,然後調試主控模塊能否實現係統的功能。測試中發現問題還得修改各程序模塊,修改得不好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問題。對於項目組來說他們不存在調試的煩惱,他們得到的當然是已經完成調試的程序啦。不過後來他們也吃了很多調試造成的問題的苦頭:原來不少編程員在調試中發現問題後,不是重新編,而是採取“打補丁”的辦法,問題雖能解決,可是別人就很難讀懂了。好在為了程序的可維護性,一般不允許這麽辦。至於由多台電腦聯網構成的控製係統,無非是將劃分好的控製功能分布在一台台電腦上實現,它們的連接則是通過各種網絡或數據總線來實現而已。
當然要想破譯這些龐大的程序,難度是極大的。那一串串“0”、“1”組成的數字序列要想把它們還原成清晰的控製程序,其難度不下於開發時的投入,因為這些程序中用到的公式和參數很多都是根據經驗或試驗結果得來的,並不是搞程序的人甚至數學家能理解的。一般來說購買方不會去幹這種事。因為你投入巨資得到了這個程序,也不能再賣出去的,你也不可能在使用許可證時把軟體費用扣除,因此似乎是沒有收益的。
在2006年底王剛主持的專家論證會上有不少專家也不主張投入巨資破解這些“天書”。但是軍方的擔心不是沒有理由的:美國人當年在暗中把電腦病毒裝入晶片中,再裝模作樣通過商人“偷運”進伊拉克,在作戰時通過遠程啟動病毒發作,讓伊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那些引進設備的電腦中難道就沒有暗中的名堂嗎?用那些外來的電腦控製的武器係統總是讓人不踏實。
一位航空專家從另一方麵提出:“現代戰機的包括飛行控製、火力控製在內的綜合控製係統的軟體所占的開發費用份額越來越大,我軍要開發自己新型戰機也逃不出這一規則。控製所用的經驗公式、經驗參數都極難得到,要把它們綜合起來考慮的連鎖、製約條件更是難以周全。如果我們能得到蘇-27的完整的控製軟體,對我們的開發新機型的意義將是難以估量的。我們當年引進的目的也並不僅是增加空軍的戰鬥力,更重要的還是為了借鑑,可是至今其核心、其
‘大腦’ 還未被我們掌握。”
另一位專家指出:“即使從狹義的角度來看,我們現在根本無法改變蘇-27的火控係統,隻能被動地讓我們研製的飛彈係統適應它。一旦我們掌握了它的源程序就可以設計出更能發揮其效用的飛彈來。”
經過深入的討論,王剛和軍委決策投入巨大的力量來破譯這些控製程序。
東北某地試飛場7月23日
一架國產化的蘇-27――殲-11已滑行到了起飛跑道的端部,與以前的殲-11不同的是它安裝了一顆“中國芯”――國產的綜合控製係統。它的飛控係統、火控係統的硬體和作業係統都是國產的,它的軟體也是移植過來的,在移植中去除了原來程序中的幾處“暗門”,這些可能是程式設計師在調試程序結束後忘記清除的,也可能是為了某種原因故意製造的。
按照協議俄方支持蘇-27及其發動機的國產化,至2006年底國產化率已達94%,可是剩下的6%除了燃氣渦輪盤,就是它的綜合控製係統的軟體使用許可。俄方提供了軟體的目標程序、使用說明和對外接口。項目組的目標就是把那個由一堆0、1組成的目標程序轉化為結構鮮明的應用程式和參數資料庫。
這可是電子戰部牽頭的第一個大項目,項目組內電腦工程師和專家其實還沒有航空專家和武器專家的人多。空軍還專門撥了2架蘇-27戰機和全套的飛行員和機械師配合工作。其決心之大也是空前的。中國人的智力並不弱,據專家們的分析中國人和猶太人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智慧民族,關鍵是領導層的決心。
從去年底起,大批各專業的博士、工程師、教授和專家調集到位,項目組為他們創造了最好的工作條件,裝備了最先進的設備和測試/分析儀器。最幸運的是他們在某些方麵可以得到俄國專家的指導和幫助。破譯工作實際上由三大階段構成。首先是電腦硬體及其作業係統,這些一般並不保密。完全可以定購的,俄國也想為自己的電腦打開市場。甚至用以編製應用程式的程式語言也是公開的,俄軍採用的是一種g-語言來編製應用軟體的。項目組比較順利地通過了第一關,電腦專家很快掌握了俄國的軍用電腦、作業係統和程式語言。
第二階段就相當困難了。他們必須把0、1構成的應用軟體目標碼轉化為g-語言編製的程序。大家都知道在一台電腦上應用程式編製的過程大致是:第一步把控製功能劃分成幾大塊,第二步設計一個主控模塊以調度各控製功能,並規定各控製模塊之間的接口,第三步是編製功能模塊。接下來則是繁重的調試工作,各功能模塊要測試其能否完成規定的功能,然後調試主控模塊能否實現係統的功能。測試中發現問題還得修改各程序模塊,修改得不好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問題。對於項目組來說他們不存在調試的煩惱,他們得到的當然是已經完成調試的程序啦。不過後來他們也吃了很多調試造成的問題的苦頭:原來不少編程員在調試中發現問題後,不是重新編,而是採取“打補丁”的辦法,問題雖能解決,可是別人就很難讀懂了。好在為了程序的可維護性,一般不允許這麽辦。至於由多台電腦聯網構成的控製係統,無非是將劃分好的控製功能分布在一台台電腦上實現,它們的連接則是通過各種網絡或數據總線來實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