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復活的軍團: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之謎 作者:嶽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上,最多的一次可達到18 萬騎。公元前128 年,匈奴騎兵入侵雁門,殺死漢
軍千餘入。漢朝大將軍衛青率騎兵3 萬馳救,匈奴敗退北還。次年,匈奴發
兵攻上穀、漁陽郡(今北京以北地區),漢武帝命大將軍衛青、李息率精騎
數萬,採取大迂迴戰略,暫置上穀、漁陽於不顧,而是西出雲中(今內蒙托
克托東北),迅速沿黃河向西,繞至朔方側後,對河南地區的匈奴樓煩王和
白羊王進行襲擊,一舉殲敵5000 人,繳獲牛羊百萬餘頭,迫使二王北遁。衛
青率部一直追至高闕(今內蒙杭錦後旗西北),盡得秦時河南地,從此,漢
朝在此設立了朔方郡。河南之戰,揭開了中國騎兵時代的序幕,從此,騎兵
作為一種成熟和龐大的軍事陣容,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力量。
匈奴失卻河南之地後,痛心疾首,聞之者未嚐不哭。右賢王曾多次進攻
朔方郡,想奪回河南失地,又無不被漢軍騎兵所擊敗。公元前121 年,漢軍
又發起了規模浩大的“河西之戰”。驟騎大將軍霍去病率數萬騎兵,西進河
西走廊,奔襲兩千餘裏、共殲匈奴4 萬餘人,打通了西域通道。公元前119
年,嘆武帝又派大將軍衛青與霍去病分率兩個騎兵縱隊約十萬人,分別出定
襄、代都,又發動了“漠北大決戰”(今蒙古庫倫東南地區),共殲匈奴主
力九萬餘人,使漠南的匈奴王庭從此絕跡。這次戰役,在反映了漢騎兵已出
現第一個高峰的同時,也完成了獨立的戰術理論體係。正是由於漢武帝的雄
才大略和文治武功,才使中國的騎兵達到了鼎盛時期,不但在秦漢而且在中
國千年長河的騎兵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秦俑坑焚毀的對話錄
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出土十幾年後的今天,有觀光者來到秦俑博物館,仍
可見到這支地下大軍的無數將士倒臥在泥土中,有的四肢分離,有的粉身碎
骨,有的腦殼迸裂,似一場血戰剛剛在這裏發生,其悽慘之狀目不忍睹。那
用夯土築成的土隔樑上,到處遍布著一塊塊,一堆堆木炭遺蹟,表明了俑坑
曾遭到過大火的焚燒。麵對這文明的劫難,人們在扼腕嘆息的同時,也自然
地要發出種種疑問:劫難發生於何時?誰是劫難的主要製造者?焚毀俑坑的
目的又是什麽?帶著和觀光者相同的心情,在秦俑博物館採訪的日子,我分
別和袁仲一,程學華,李鼎鉉等幾位對秦俑頗有研究的考古人員進行了多次
長談,意在解開心中的疑竇。袁仲一先生(著名考古學家、中國秦俑學研究
會會長):
我認為兵馬俑坑是項羽軍隊焚毀的。在對一號俑坑的試掘和發掘中,我
們發現這樣一些不正常的現象:一是文物的移位。如有的地方本來沒有戰車
遺蹟,卻出土了車上的銅鉤件。有的陶馬耳朵、尾巴、飾物也散落在本來沒
有陶馬的長廊內。二是文物不全,如俑坑內出土了許多銅劍鞘首,而不見劍
的露麵。在第七過洞的淤泥中出土了一銅劍鞘首,裏麵殘存著長約8 厘米的
劍尖一段,但卻怎麽也找不到劍身。在出土的長兵器中,有柄無首,有■無
首的情況也很多,這說明坑內有些文物是被人拿走了。
從發掘情況看,一號坑的全部和二號坑的一部分,都是因為被火焚燒後
塌陷的。火焚的原因是什麽?前幾年有人發表文章說是由於俑坑內的沼氣而
引起自焚。這種觀點我認為是不對的,因為在發掘中沒有發現俑坑內堆積大
量腐植質的跡象,裏麵放的盡是陶器和青銅器,坑內雖有淤泥,但泥質比較
純淨。裏麵含有大量的細沙,這些物質不具備產生沼氣的條件,也就談不到
沼氣自燃。
我認為項羽焚燒俑坑的理由,早在《臨潼縣秦俑坑試掘第一號簡報》中
就作過論述,現在需要再補充的幾點是,後來在發掘中還有些值得注意的跡
象。在一號坑的第二次發掘中,曾發現了一座西漢合葬墓,墓中出土有“五
株”錢幣,錢幣形製屬於漢武帝時期,這是整個俑坑發現時代最早的一座後
期墓葬。它的發現說明俑坑在漢武帝時期還不為所知,同時告訴我們俑坑焚
毀的絕對時間至少在漢武帝以前。
一號坑的底部普遍蓋有厚達10—44 厘米的淤泥,一般厚約20 厘米。而
二號坑的淤泥僅僅2—5 厘米厚。同時在一號坑東端的長廊部分曾發現用極薄
的竹皮織成篩眼形的編織物炭跡一處。這些現象可進一步證明俑坑是在建後
不久被焚的。假如時間相隔很久,兩個俑坑的淤泥應堆積得更厚更多。竹的
編織物、麻繩、箭杆等這些細小的東西也早已腐朽,就不會再被有燒成炭跡
和灰跡的可能。請結合歷史文獻來看,《漢書?楚元王列傳》就曾有“項羽
入吳發之, 以30 萬人30 日運物不窮”的記載。秦始皇陵是否被項羽掘過,
目前還難以拿出事實來驗證,但項羽大軍來過始皇陵並火燒陵園地麵建築卻
軍千餘入。漢朝大將軍衛青率騎兵3 萬馳救,匈奴敗退北還。次年,匈奴發
兵攻上穀、漁陽郡(今北京以北地區),漢武帝命大將軍衛青、李息率精騎
數萬,採取大迂迴戰略,暫置上穀、漁陽於不顧,而是西出雲中(今內蒙托
克托東北),迅速沿黃河向西,繞至朔方側後,對河南地區的匈奴樓煩王和
白羊王進行襲擊,一舉殲敵5000 人,繳獲牛羊百萬餘頭,迫使二王北遁。衛
青率部一直追至高闕(今內蒙杭錦後旗西北),盡得秦時河南地,從此,漢
朝在此設立了朔方郡。河南之戰,揭開了中國騎兵時代的序幕,從此,騎兵
作為一種成熟和龐大的軍事陣容,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力量。
匈奴失卻河南之地後,痛心疾首,聞之者未嚐不哭。右賢王曾多次進攻
朔方郡,想奪回河南失地,又無不被漢軍騎兵所擊敗。公元前121 年,漢軍
又發起了規模浩大的“河西之戰”。驟騎大將軍霍去病率數萬騎兵,西進河
西走廊,奔襲兩千餘裏、共殲匈奴4 萬餘人,打通了西域通道。公元前119
年,嘆武帝又派大將軍衛青與霍去病分率兩個騎兵縱隊約十萬人,分別出定
襄、代都,又發動了“漠北大決戰”(今蒙古庫倫東南地區),共殲匈奴主
力九萬餘人,使漠南的匈奴王庭從此絕跡。這次戰役,在反映了漢騎兵已出
現第一個高峰的同時,也完成了獨立的戰術理論體係。正是由於漢武帝的雄
才大略和文治武功,才使中國的騎兵達到了鼎盛時期,不但在秦漢而且在中
國千年長河的騎兵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秦俑坑焚毀的對話錄
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出土十幾年後的今天,有觀光者來到秦俑博物館,仍
可見到這支地下大軍的無數將士倒臥在泥土中,有的四肢分離,有的粉身碎
骨,有的腦殼迸裂,似一場血戰剛剛在這裏發生,其悽慘之狀目不忍睹。那
用夯土築成的土隔樑上,到處遍布著一塊塊,一堆堆木炭遺蹟,表明了俑坑
曾遭到過大火的焚燒。麵對這文明的劫難,人們在扼腕嘆息的同時,也自然
地要發出種種疑問:劫難發生於何時?誰是劫難的主要製造者?焚毀俑坑的
目的又是什麽?帶著和觀光者相同的心情,在秦俑博物館採訪的日子,我分
別和袁仲一,程學華,李鼎鉉等幾位對秦俑頗有研究的考古人員進行了多次
長談,意在解開心中的疑竇。袁仲一先生(著名考古學家、中國秦俑學研究
會會長):
我認為兵馬俑坑是項羽軍隊焚毀的。在對一號俑坑的試掘和發掘中,我
們發現這樣一些不正常的現象:一是文物的移位。如有的地方本來沒有戰車
遺蹟,卻出土了車上的銅鉤件。有的陶馬耳朵、尾巴、飾物也散落在本來沒
有陶馬的長廊內。二是文物不全,如俑坑內出土了許多銅劍鞘首,而不見劍
的露麵。在第七過洞的淤泥中出土了一銅劍鞘首,裏麵殘存著長約8 厘米的
劍尖一段,但卻怎麽也找不到劍身。在出土的長兵器中,有柄無首,有■無
首的情況也很多,這說明坑內有些文物是被人拿走了。
從發掘情況看,一號坑的全部和二號坑的一部分,都是因為被火焚燒後
塌陷的。火焚的原因是什麽?前幾年有人發表文章說是由於俑坑內的沼氣而
引起自焚。這種觀點我認為是不對的,因為在發掘中沒有發現俑坑內堆積大
量腐植質的跡象,裏麵放的盡是陶器和青銅器,坑內雖有淤泥,但泥質比較
純淨。裏麵含有大量的細沙,這些物質不具備產生沼氣的條件,也就談不到
沼氣自燃。
我認為項羽焚燒俑坑的理由,早在《臨潼縣秦俑坑試掘第一號簡報》中
就作過論述,現在需要再補充的幾點是,後來在發掘中還有些值得注意的跡
象。在一號坑的第二次發掘中,曾發現了一座西漢合葬墓,墓中出土有“五
株”錢幣,錢幣形製屬於漢武帝時期,這是整個俑坑發現時代最早的一座後
期墓葬。它的發現說明俑坑在漢武帝時期還不為所知,同時告訴我們俑坑焚
毀的絕對時間至少在漢武帝以前。
一號坑的底部普遍蓋有厚達10—44 厘米的淤泥,一般厚約20 厘米。而
二號坑的淤泥僅僅2—5 厘米厚。同時在一號坑東端的長廊部分曾發現用極薄
的竹皮織成篩眼形的編織物炭跡一處。這些現象可進一步證明俑坑是在建後
不久被焚的。假如時間相隔很久,兩個俑坑的淤泥應堆積得更厚更多。竹的
編織物、麻繩、箭杆等這些細小的東西也早已腐朽,就不會再被有燒成炭跡
和灰跡的可能。請結合歷史文獻來看,《漢書?楚元王列傳》就曾有“項羽
入吳發之, 以30 萬人30 日運物不窮”的記載。秦始皇陵是否被項羽掘過,
目前還難以拿出事實來驗證,但項羽大軍來過始皇陵並火燒陵園地麵建築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