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通過馬爾薩斯)以其在動物學領域取得的勢不可擋的成功而提出了那一觀點。達爾文主義的經濟源頭主要見於這樣一個事實,即:那一體係是從人與高等動物之間的相似性中推導出來的,可一當把它用於植物世界的層次,就不再合適了,一當有人正兒八經地想把動物及其意誌傾向(自然選擇,模仿)運用到原始的有機形式中,那肯定會變得很荒謬。對於達爾文主義者來說,去證明這一點,意味著要對一係列事實進行排列和形象化的呈現,以便他們與他的“進化論”的歷史的-動力學的基本情感保持一致。達爾文主義——也就是說,形形色色、變化多端的觀念總和,在那裏,共同的一點僅在於,它們都把因果律原則運用於活生生的事物,因此這一點乃是一種方法而非一種結果——在18世紀就已經為人所知。盧梭早在1754年就倡導了一種猿人理論。達爾文所原創的東西,僅是“曼徹斯特學派”的體係,而它裏麵的這一潛在的政治要素,正可以解釋它的流行。
這個世紀的精神統一性在這裏已有充分體現。從叔本華到蕭伯納,每個人都在把同一原則發展成為形式,雖則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每個人(甚至包括諸如黑貝爾這類對達爾文一無所知的人)都是進化觀念的一個分支——而且採取的都是膚淺的文明化的形式,而非深刻的歌德的形式——不論他的結論是帶有生物學的印記還是帶有經濟學的印記。在進化觀念本身之中,也存在進化,那一觀念徹頭徹尾地是浮士德式的,它揭示了(與亞裏士多德的無時間的隱得來希觀念形成最鮮明的對比)我們對無限未來的急切的衝動,揭示了我們的意誌和目標感,這種意誌和目標感是浮士德精神所固有的和特有的,以至於成為了一種先驗形式,而不是我們的自然圖象中已被發現的原則。在進化論的進化中,我們發現同樣的變化在別的地方也有發生,那就是從文化到文明的轉變。在歌德那裏,進化是垂直上升的,在達爾文那裏,卻是平麵展開的;在歌德那裏,進化是有機的,在達爾文那裏,卻是機械的;在歌德那裏,進化是一種體驗和象徵,在達爾文那裏,卻是一種認知和定律。對歌德來說,進化意味著內在的實現,對達爾文來說,卻意味著“進步”。達爾文的為生存而鬥爭——他是在自然之內而不是從自然之中得出這一點的——隻是莎士比亞的悲劇中推動偉大的現實走向相互對抗的原始情感的一種平民形式;但是,莎士比亞在他的當作命運的人物身上內在地看到的、感覺到的和實現的東西,達爾文主義卻理解為是因果聯繫,並將其表述為一種表麵的功用體係。正是這一體係而非這一原始情感,才是《查拉圖斯特拉》的宣講、《群鬼》的悲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的問題的基礎。隻有叔本華——他的譜係中的第一人——懷著恐懼之心來領會他的進化論知識的意思——那正是他的悲觀主義的根源;而他的追隨者華格納的“特裏斯坦”的音樂,便是其最高的表現——至於晚期的人們,尤其他們當中的尼采,則是滿懷熱情地麵對這一體係,盡管事實上那熱情時常是被迫無奈的。
尼采與華格納——偉大性所孕育的德意誌精神的最後產物——的決裂,標誌著尼采的學派效忠在悄悄發生改變,他在不知不覺地從叔本華向達爾文靠攏,從形上學的表述邁向同一世界感的生理學表述,從對那個方麵的否定轉向了對它的肯定,而事實上,這個方麵是二者所共有的,一個在其中看到的是生命意誌,另一個則把這意誌看作是為生存的鬥爭。在其《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一文中,尼采還在用進化表示一種內在的成熟過程,但“超人”則被看作是進化作為機械力的產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則是無意識地對抗《帕西伐爾》或者說兩個福音傳教士相互敵對的一種倫理上的結果,可後者在藝術上還整個地支配著前者。
但是,尼采也是一個社會主義者,雖然他對社會主義一無所知。不是他的口號,而是他的本能,是社會主義的,是實踐的,他的目標是歌德和康德從未花一點心思想過的人類的福利。唯物主義、社會主義和達爾文主義的分離隻是人為的和表麵上的。正是這一點使得蕭伯納在《人與超人》(是他在過渡時期創作的最重要、最有意義的作品之一)的第三幕中可以通過細微可實際上完全合乎邏輯地轉向“主人道德”的傾向以及對超人的構想來達致他自己的社會主義所特有的高潮。在這裏,蕭伯納隻是以無比的明確性和對普通事物的充分關注表現了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未完成稿以華格納式的戲劇性的和模糊的浪漫主義風格所說過的東西。我們在尼采的論證中所發現的,隻是社會主義的實踐基礎和後果,這些東西都是出自現代公共生活的結構的必然性。尼採在一係列模糊的觀念,如“新價值”、“超人”、“世界感”中舉棋不定,他拒絕或害怕賦予它們更確定的形態。可蕭伯納卻這麽做了。尼采發現,達爾文式的超人觀念會引出繁殖(breeding)的概念,但他就此止步,讓它處在一種誇誇其談的階段。蕭伯納則探詢了那一問題——因為若是對它什麽也不做,那在談論它的時候就會無的放矢——因此他問道:如何才能達致繁殖?並回答說,為此就需要把人類變成一個配種站。但是,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這僅僅是暗含的結論,尼采還沒有那麽大的膽量去得出這個結論,或者說他太挑剔,而不願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我們非要談論係統的繁殖——一個完全唯物主義的和功利主義的概念——就必須準備回答這樣的問題:誰能繁殖,在哪裏和如何繁殖?但是,尼采太浪漫了,以致無法麵對過於散文化的社會結果,無法讓詩人的觀念去接受事實的檢驗,他忘了說:他的整個學說作為達爾文主義的一個分支是以社會主義為前提,進而要以社會主義的強迫pulsion)作為手段;一種高級人類的係統繁殖需要以一個嚴格的社會主義的社會秩序作為先行條件;這一“狄奧尼索斯式的”觀念,就其包含著一種共同的行動而不僅僅是超拔的思想家的私人事務而論,是民主的,不論你怎麽理解它。這就是“你應當如何”的倫理力量的極致;為了把他的意誌的形式強加於世界,浮士德式的人甚至不惜犧牲自己。
這個世紀的精神統一性在這裏已有充分體現。從叔本華到蕭伯納,每個人都在把同一原則發展成為形式,雖則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每個人(甚至包括諸如黑貝爾這類對達爾文一無所知的人)都是進化觀念的一個分支——而且採取的都是膚淺的文明化的形式,而非深刻的歌德的形式——不論他的結論是帶有生物學的印記還是帶有經濟學的印記。在進化觀念本身之中,也存在進化,那一觀念徹頭徹尾地是浮士德式的,它揭示了(與亞裏士多德的無時間的隱得來希觀念形成最鮮明的對比)我們對無限未來的急切的衝動,揭示了我們的意誌和目標感,這種意誌和目標感是浮士德精神所固有的和特有的,以至於成為了一種先驗形式,而不是我們的自然圖象中已被發現的原則。在進化論的進化中,我們發現同樣的變化在別的地方也有發生,那就是從文化到文明的轉變。在歌德那裏,進化是垂直上升的,在達爾文那裏,卻是平麵展開的;在歌德那裏,進化是有機的,在達爾文那裏,卻是機械的;在歌德那裏,進化是一種體驗和象徵,在達爾文那裏,卻是一種認知和定律。對歌德來說,進化意味著內在的實現,對達爾文來說,卻意味著“進步”。達爾文的為生存而鬥爭——他是在自然之內而不是從自然之中得出這一點的——隻是莎士比亞的悲劇中推動偉大的現實走向相互對抗的原始情感的一種平民形式;但是,莎士比亞在他的當作命運的人物身上內在地看到的、感覺到的和實現的東西,達爾文主義卻理解為是因果聯繫,並將其表述為一種表麵的功用體係。正是這一體係而非這一原始情感,才是《查拉圖斯特拉》的宣講、《群鬼》的悲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的問題的基礎。隻有叔本華——他的譜係中的第一人——懷著恐懼之心來領會他的進化論知識的意思——那正是他的悲觀主義的根源;而他的追隨者華格納的“特裏斯坦”的音樂,便是其最高的表現——至於晚期的人們,尤其他們當中的尼采,則是滿懷熱情地麵對這一體係,盡管事實上那熱情時常是被迫無奈的。
尼采與華格納——偉大性所孕育的德意誌精神的最後產物——的決裂,標誌著尼采的學派效忠在悄悄發生改變,他在不知不覺地從叔本華向達爾文靠攏,從形上學的表述邁向同一世界感的生理學表述,從對那個方麵的否定轉向了對它的肯定,而事實上,這個方麵是二者所共有的,一個在其中看到的是生命意誌,另一個則把這意誌看作是為生存的鬥爭。在其《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一文中,尼采還在用進化表示一種內在的成熟過程,但“超人”則被看作是進化作為機械力的產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則是無意識地對抗《帕西伐爾》或者說兩個福音傳教士相互敵對的一種倫理上的結果,可後者在藝術上還整個地支配著前者。
但是,尼采也是一個社會主義者,雖然他對社會主義一無所知。不是他的口號,而是他的本能,是社會主義的,是實踐的,他的目標是歌德和康德從未花一點心思想過的人類的福利。唯物主義、社會主義和達爾文主義的分離隻是人為的和表麵上的。正是這一點使得蕭伯納在《人與超人》(是他在過渡時期創作的最重要、最有意義的作品之一)的第三幕中可以通過細微可實際上完全合乎邏輯地轉向“主人道德”的傾向以及對超人的構想來達致他自己的社會主義所特有的高潮。在這裏,蕭伯納隻是以無比的明確性和對普通事物的充分關注表現了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未完成稿以華格納式的戲劇性的和模糊的浪漫主義風格所說過的東西。我們在尼采的論證中所發現的,隻是社會主義的實踐基礎和後果,這些東西都是出自現代公共生活的結構的必然性。尼採在一係列模糊的觀念,如“新價值”、“超人”、“世界感”中舉棋不定,他拒絕或害怕賦予它們更確定的形態。可蕭伯納卻這麽做了。尼采發現,達爾文式的超人觀念會引出繁殖(breeding)的概念,但他就此止步,讓它處在一種誇誇其談的階段。蕭伯納則探詢了那一問題——因為若是對它什麽也不做,那在談論它的時候就會無的放矢——因此他問道:如何才能達致繁殖?並回答說,為此就需要把人類變成一個配種站。但是,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這僅僅是暗含的結論,尼采還沒有那麽大的膽量去得出這個結論,或者說他太挑剔,而不願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我們非要談論係統的繁殖——一個完全唯物主義的和功利主義的概念——就必須準備回答這樣的問題:誰能繁殖,在哪裏和如何繁殖?但是,尼采太浪漫了,以致無法麵對過於散文化的社會結果,無法讓詩人的觀念去接受事實的檢驗,他忘了說:他的整個學說作為達爾文主義的一個分支是以社會主義為前提,進而要以社會主義的強迫pulsion)作為手段;一種高級人類的係統繁殖需要以一個嚴格的社會主義的社會秩序作為先行條件;這一“狄奧尼索斯式的”觀念,就其包含著一種共同的行動而不僅僅是超拔的思想家的私人事務而論,是民主的,不論你怎麽理解它。這就是“你應當如何”的倫理力量的極致;為了把他的意誌的形式強加於世界,浮士德式的人甚至不惜犧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