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麵前,已經有了三種形式的虛無主義——在尼采的意義上使用這個詞。在每一種虛無主義中,昨日的理想,或者說歷經多個世紀成長起來的宗教的、藝術的和政治的形式,已經被解體了;不過,甚至在這最後的行為中,在這種自我遺棄中,每一特定的文化都運用了自己的整個生存的原始象徵。浮士德式的虛無主義——易卜生或尼采、馬克思或華格納——是自己粉碎了那些理想。阿波羅式的虛無主義——伊壁鳩魯、安提西尼(antisthenes)或芝諾——是看著它們在眼前分崩離析的。印度的虛無主義則是從它們那裏退回到自身之中。斯多葛主義把目標指向個體的自我照料,指向雕塑式的和純粹當下的存在,而不顧及未來、過去或鄰人。社會主義則對同一主題作動態的處理;它和斯多葛主義一樣是防禦性的,但它所捍衛的,不是生命的姿態,而是生命的展開;更確切地說,它是以守為進,因為它通過強有力的向遠方的突進把自身傳播到一切的未來和全人類,在某一種政體形式下把全人類結合在一起。佛教——在宗教研究中,隻有純粹的粗淺涉獵者會把它跟基督教加以比較——是西方語言的詞彙幾乎無法複述的。但是,談論一種斯多葛主義的涅槃並以第歐根尼式的人物為例,應當是允許的,甚至一種社會主義的涅槃的概念,也應當有其正當性,因為歐洲的疲憊的心靈掩蓋了它在世界和平、人性和人類的兄弟情誼的口號下對為生存而掙紮的逃離。不過,所有這些無論如何都未能接近佛教的涅槃概念的奇異的深奧性。當一種古老文化從其最後的完善形式走向死亡,且事實上還緊緊依附於對於它自身來說最本質的財產和它的形式與內容以及生而具有的原始象徵的時候,涅槃仿佛就是這一文化的心靈。在佛教當中,沒有東西可以稱作是“基督教的”,在斯多葛主義中,沒有東西可以在公元1000年的伊斯蘭教中找到,孔子與社會主義之間,也同樣沒有東西是共同的。“即使兩個東西是同一的,也沒有什麽是共同的”(si duo faciunt idem, non est idem),這句話——它應當出現在一切處理活生生的和獨特地發生的生成物而不是邏輯地、因果地和數字地處理可理解的既成物的歷史著作的扉頁——尤其適用於文化運動的這些最後的表現。在所有文明中,存在不再為心靈所瀰漫,而是變得為才智所瀰漫,但是,在每一各別的文明中,才智皆具有一種特殊的結構,且隸屬於一種特殊象徵主義的形式語言。恰恰是因為存在的這種個體獨特性——其在無意識中運作的時候,總在歷史表麵仿照最後階段的創造物——使得這些例證在歷史地位方麵相互間的關係變得十分重要。它們付諸表現的東西,在各自的情形中是不同的,但它們如此這般將其付諸表現的這一事實,標誌著它們彼此是“同時代的”。佛教對充盈的、決斷的生命的克製,有著斯多葛派的味道;而斯多葛派的相同的克製,則有著佛教的味道。阿提卡戲劇的淨化作用與涅槃觀之間的親緣關係已經暗示了這一點。淨化的文化情感是,倫理社會主義——盡管已經歷了一個世紀的發展——還沒有獲得其自身最後終將擁有的明確的、堅定的屈從形式。也許接下來的幾十年將賦予它一個成熟的表述,就像克律希波賦予斯多亞學派那樣。但是,甚至現在,當社會主義獲得了更高級的形式而其吸引力變得更加狹隘的時候,當它的傾向變成了羅馬-普魯士式的全然非大眾的自我約束與自我放棄偉大的責任感的傾向的時候,在社會主義當中便有了一種斯多亞派的麵孔;在它蔑視短暫的快樂和及時行樂的時候,則有一種佛教的麵孔。另一方麵,在它作為一種大眾理想單單有力地向下和向外發展自身的模式中,在它以一切的名義成為個體的享樂主義(但實際上並不是每個人隻為自己的享樂主義)的模式中,它顯然又具有伊壁鳩魯派的麵孔。
每一種心靈都有它的宗教,這僅僅是它的生存的另一種表達。它藉以表現自身的所有活生生的形式——所有的藝術、學說、服裝;所有的形上學的和數學的形式世界;所有的裝飾;每一種柱式、每一首詩和每一個觀念——根本上都是宗教的,且必須是宗教的。但是,從文明肇始時起,這些便再也不能如此了。如同每一文化的精髓皆是宗教一樣,——故而,每一文明的精髓則是非宗教——文化與宗教、文明與非宗教,乃是同義語。誰在作為委拉斯開茲之反麵的馬奈、作為海頓之反麵的華格納、作為菲狄亞斯之反麵的呂西波斯、作為品達(pindar)之反麵的忒奧克裏托斯(theocritus)的創造性中感覺不到這一點,誰就無法認識到藝術中所謂的最優秀意味著什麽。甚至羅可可藝術在其最世俗化的創造中也仍是宗教的。但是,羅馬的建築,甚至在它們是神廟的時候,也是非宗教的;在古羅馬的宗教建築中,具有宗教意味的乃是受麻葛式的心靈的侵入的萬神廟,這是第一座清真寺。大都市本身作為古老的文化城鎮的反麵——亞歷山大裏亞作為雅典之反麵,巴黎作為布魯日(bruges)之反麵,柏林作為紐倫堡之反麵——直至最後的細節、直至街麵、直至立麵的枯燥的智性,都是非宗教的。相應地,屬於大都市的形式語言的倫理情感也是非宗教的和無心靈的。社會主義是浮士德式的世界感,但已變成了非宗教的;“基督教”的字樣(甚至僅限於“真正的基督教”)總是掛在英國社會主義者的嘴邊,在他們看來,它似乎隻是本質上“不帶教條的道德”而已。相比較於奧菲斯宗教,斯多葛主義也是非宗教的;相比較於吠陀教,佛教也是非宗教的;羅馬斯多葛派贊成和奉行皇帝崇拜,後期的佛教徒熱忱地否定他的無神論,或社會主義者稱自己是最熱心的自由思想家,甚或去信仰上帝,這都無關宏旨。
每一種心靈都有它的宗教,這僅僅是它的生存的另一種表達。它藉以表現自身的所有活生生的形式——所有的藝術、學說、服裝;所有的形上學的和數學的形式世界;所有的裝飾;每一種柱式、每一首詩和每一個觀念——根本上都是宗教的,且必須是宗教的。但是,從文明肇始時起,這些便再也不能如此了。如同每一文化的精髓皆是宗教一樣,——故而,每一文明的精髓則是非宗教——文化與宗教、文明與非宗教,乃是同義語。誰在作為委拉斯開茲之反麵的馬奈、作為海頓之反麵的華格納、作為菲狄亞斯之反麵的呂西波斯、作為品達(pindar)之反麵的忒奧克裏托斯(theocritus)的創造性中感覺不到這一點,誰就無法認識到藝術中所謂的最優秀意味著什麽。甚至羅可可藝術在其最世俗化的創造中也仍是宗教的。但是,羅馬的建築,甚至在它們是神廟的時候,也是非宗教的;在古羅馬的宗教建築中,具有宗教意味的乃是受麻葛式的心靈的侵入的萬神廟,這是第一座清真寺。大都市本身作為古老的文化城鎮的反麵——亞歷山大裏亞作為雅典之反麵,巴黎作為布魯日(bruges)之反麵,柏林作為紐倫堡之反麵——直至最後的細節、直至街麵、直至立麵的枯燥的智性,都是非宗教的。相應地,屬於大都市的形式語言的倫理情感也是非宗教的和無心靈的。社會主義是浮士德式的世界感,但已變成了非宗教的;“基督教”的字樣(甚至僅限於“真正的基督教”)總是掛在英國社會主義者的嘴邊,在他們看來,它似乎隻是本質上“不帶教條的道德”而已。相比較於奧菲斯宗教,斯多葛主義也是非宗教的;相比較於吠陀教,佛教也是非宗教的;羅馬斯多葛派贊成和奉行皇帝崇拜,後期的佛教徒熱忱地否定他的無神論,或社會主義者稱自己是最熱心的自由思想家,甚或去信仰上帝,這都無關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