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死亡深感驚異的原始人,用盡其全部的精神力量,力圖洞穿和製服這個廣延的世界及其因果關係無情的和永遠在場的限製,這個充滿了黑暗的強力的世界一直在威脅著他,使他歸於終結。這種竭盡全力的防衛就深藏在無意識的生存中,但一當人們第一次產生了一種衝動,真正地把心靈和世界投射為分離的和對立的,這就標誌著個人的生命行為的開始。自我感和世界感開始發揮作用,所有的文化——內部的和外部的、孕育中的和正在進行的——作為一個總體隻是這種人的存在的強化。從此以後,所有與我們的感覺相牴觸的東西都不僅僅是阻力、或事物、或印象,如同對於動物和兒童來說一樣,它也是一種表現。事物實際上不僅包含在周圍世界中,而且具有意義,如同世界觀中的現象一樣。起初,它們隻與人有某種關係,但現在又出現了人與它們的關係。它們已成為人的生存的象徵。因此,每一真正的——無意識的且本質上必然的——象徵主義都是死亡的知識出發來揭示空間的秘密。所有的象徵主義都暗含著一種防衛;它是古老的雙重意義上的深刻“scheu”(畏懼)的表現,它的形式語言既吐露了一種敵意,也表達了一種尊敬。
每一既成的事物都是必死的。民族、語言、種族和文化都是暫時的。從現在開始再過幾個世紀,將不再有一種西方文化,不再有德國人、英國人或法國人,如同羅馬人在查士丁尼時代便不復存在一樣。這不是說人類的世代延續會斷裂;而是一個民族的內在形式——是這種內在形式使那世世代代作為一個單一的姿態結合在一起的——將不復存在。“羅馬公民”(civis romanus)是古典存在最有力的象徵,不過,作為一種形式,它僅僅延續了幾個世紀。但是,偉大文化的原初現象本身在將來某一天終歸會消失,隨之世界歷史的戲劇也會消失;當然,還有人自己、地球上人之外的植物和動物生存的現象、地球、太陽、整個的太陽係,都會消失。所有的藝術都是必有一死的,不僅個人的製品,而且藝術本身,都是可朽的。將來某一天,倫勃朗的最後一幅肖像畫和莫紮特的最後一支樂曲終將不復存在——盡管有可能著色的畫布和五線譜還會存在——因為能夠理解它們的訊息的最後的眼睛和最後的耳朵都將逝去。每種思想、信仰及科學也將隨著其所處世界——在那裏,它們的“永恆真理”是真實和必然的——的精神的消亡而立即死亡。就連星象的世界(star-worlds)——它的“曾經出現”,是一個恰當的世界與一種恰當的眼力的結合,如尼羅河和幼發拉底河的天文學家——也已死亡了,因為我們的眼力與他們的眼力是不同的;而我們的眼力也終有一死。所有這些,我們都是知道的。動物並不知道這些;它所不知道的,在它所經驗的周圍世界中就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說過去的意象會消失,那麽賦予逝去的東西以深刻意義的渴望也會消失。因此,說到純粹的人的大宇宙,我們可以運用那句常被引用的話,將其作為接下來的所有一切的一個格言:“一切無常事物,無非譬喻一場。”
由此我們不知不覺地被引回到了空間的問題,盡管現在這個問題採取了全新的和令人吃驚的形式。實際上,作為上述那些觀念的伴生物,看樣子,這個問題第一次可以獲得解決——或者更溫和地說,獲得說明——如同通過命運觀念可以使時間問題得到更好的理解一樣。從我們覺醒的那一時刻起,命定的和有方向的生命就在現象的生命中顯示為一種體驗到的深度。一切事物都要擴展自身,但這還不是“空間”,還不是某個已確定的東西本身,而隻是一種從運動著的此延續到運動著的彼的自我延展。世界體驗是與深度(亦即遠度或距離)的本質有著密切的聯繫。在抽象的數學係統中,“深度”是作為“第三”向度而與“長度”和“寬度”並列在一起的;但是,把這三種要素列入同一等級,作為三者一體看待,自始便是一種誤導,因為在我們對空間世界的印象中,這些要素毫無疑問並不是等價物,更別說是同源的。長度和寬度在經驗中無疑是一種單位,而不是一種單純的總量,但它們隻不過是(有意使用這個說法)一種接受形式;它們代表著純粹的感覺印象。但是,深度是表現的一種表徵,是自然的一種表徵,有了它,才有所謂的“世界”。
在“第三”向度與其他兩個向度之間作這樣的區分——不必說,這樣講是數學所全然陌生的——也是感覺的概念與沉思的概念之間的對立所固有的。廣延一旦進入到深度,便把前者變成了後者;事實上,深度,在向度這個詞字麵的意義上說,是首要的且真正的向度。在它那裏,醒覺意識是能動的,而在其他兩者那裏,醒覺意識完全是被動的。經由這一原本基本的和不可分析的要素而得以表現的,正是一個特殊文化所理解的某一特殊秩序的象徵性內涵。深度的經驗(這是接下來的所有一切所依賴的一個前提)是一種行動,這一行動不僅是創造性的,而且是全然不自覺而又必要的,可以說,自我由此才能將它的世界降至附屬地位。自我從一連串的印象中形成一個形式的單位,一個影片般的圖象,一當這單位和圖象被知性所把握,它們便立即從屬於定律和因果原則;因此,作為一個個體精神的投射,它們是暫時的和必有一死的。
每一既成的事物都是必死的。民族、語言、種族和文化都是暫時的。從現在開始再過幾個世紀,將不再有一種西方文化,不再有德國人、英國人或法國人,如同羅馬人在查士丁尼時代便不復存在一樣。這不是說人類的世代延續會斷裂;而是一個民族的內在形式——是這種內在形式使那世世代代作為一個單一的姿態結合在一起的——將不復存在。“羅馬公民”(civis romanus)是古典存在最有力的象徵,不過,作為一種形式,它僅僅延續了幾個世紀。但是,偉大文化的原初現象本身在將來某一天終歸會消失,隨之世界歷史的戲劇也會消失;當然,還有人自己、地球上人之外的植物和動物生存的現象、地球、太陽、整個的太陽係,都會消失。所有的藝術都是必有一死的,不僅個人的製品,而且藝術本身,都是可朽的。將來某一天,倫勃朗的最後一幅肖像畫和莫紮特的最後一支樂曲終將不復存在——盡管有可能著色的畫布和五線譜還會存在——因為能夠理解它們的訊息的最後的眼睛和最後的耳朵都將逝去。每種思想、信仰及科學也將隨著其所處世界——在那裏,它們的“永恆真理”是真實和必然的——的精神的消亡而立即死亡。就連星象的世界(star-worlds)——它的“曾經出現”,是一個恰當的世界與一種恰當的眼力的結合,如尼羅河和幼發拉底河的天文學家——也已死亡了,因為我們的眼力與他們的眼力是不同的;而我們的眼力也終有一死。所有這些,我們都是知道的。動物並不知道這些;它所不知道的,在它所經驗的周圍世界中就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說過去的意象會消失,那麽賦予逝去的東西以深刻意義的渴望也會消失。因此,說到純粹的人的大宇宙,我們可以運用那句常被引用的話,將其作為接下來的所有一切的一個格言:“一切無常事物,無非譬喻一場。”
由此我們不知不覺地被引回到了空間的問題,盡管現在這個問題採取了全新的和令人吃驚的形式。實際上,作為上述那些觀念的伴生物,看樣子,這個問題第一次可以獲得解決——或者更溫和地說,獲得說明——如同通過命運觀念可以使時間問題得到更好的理解一樣。從我們覺醒的那一時刻起,命定的和有方向的生命就在現象的生命中顯示為一種體驗到的深度。一切事物都要擴展自身,但這還不是“空間”,還不是某個已確定的東西本身,而隻是一種從運動著的此延續到運動著的彼的自我延展。世界體驗是與深度(亦即遠度或距離)的本質有著密切的聯繫。在抽象的數學係統中,“深度”是作為“第三”向度而與“長度”和“寬度”並列在一起的;但是,把這三種要素列入同一等級,作為三者一體看待,自始便是一種誤導,因為在我們對空間世界的印象中,這些要素毫無疑問並不是等價物,更別說是同源的。長度和寬度在經驗中無疑是一種單位,而不是一種單純的總量,但它們隻不過是(有意使用這個說法)一種接受形式;它們代表著純粹的感覺印象。但是,深度是表現的一種表徵,是自然的一種表徵,有了它,才有所謂的“世界”。
在“第三”向度與其他兩個向度之間作這樣的區分——不必說,這樣講是數學所全然陌生的——也是感覺的概念與沉思的概念之間的對立所固有的。廣延一旦進入到深度,便把前者變成了後者;事實上,深度,在向度這個詞字麵的意義上說,是首要的且真正的向度。在它那裏,醒覺意識是能動的,而在其他兩者那裏,醒覺意識完全是被動的。經由這一原本基本的和不可分析的要素而得以表現的,正是一個特殊文化所理解的某一特殊秩序的象徵性內涵。深度的經驗(這是接下來的所有一切所依賴的一個前提)是一種行動,這一行動不僅是創造性的,而且是全然不自覺而又必要的,可以說,自我由此才能將它的世界降至附屬地位。自我從一連串的印象中形成一個形式的單位,一個影片般的圖象,一當這單位和圖象被知性所把握,它們便立即從屬於定律和因果原則;因此,作為一個個體精神的投射,它們是暫時的和必有一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