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我最後終於清晰地看到了那解答就擺在我的眼前,那解答是概觀性的,具有豐盈的內在必然性,且是從一個原則引申出來的——這原則盡管可以發現,卻從未被發現,它從我年輕時起就糾纏著我、吸引著我、折磨著我,使我覺得它就在那裏,必須加以解決,但又可望而不可即。因此,從一個幾乎可以說很偶然的機會開始,我寫出了現在的這本書,試圖對一種新的世界圖象給出一個臨時的表達。正如我所知道的,這本書有著初次嚐試的一切缺點,不完整,其中自相矛盾的地方當然也在所難免。不過,我確信,書中對一個觀念給予了不容爭辯的闡述,這一觀念一旦清楚地說出來了,就會(再重複一次)無可爭議地被接受。


    因此,盡管本書比較狹義的論題是要分析目前正在全球擴散的西歐文化的沒落,但希冀的目標卻是要發展一種哲學,以及這一哲學所特有的運作方法,那就是目前正要被試用的世界歷史的比較形態學方法。本書很自然地要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形式與現實”,從各偉大文化的形式語言入手,試圖深入它們的源頭的最深處,這樣就可以為建立一種有關象徵的科學提供基礎。第二部分,“世界歷史的透視”,從現實生活的事實入手,從高級人類的歷史實踐入手,尋求獲得歷史經驗的精髓,這樣我們就能著手構建我們自己的未來。


    書末附加的圖表展示了研究結果的概況。它們使人可以同時對新方法的成效和範圍獲得一些認識。


    ------------


    第二章 數字的意義(1)


    ------------


    一


    我們有必要一上來先關注一下幾個基本的術語,因為在這本書的運用中,這些術語帶有嚴格的、且在某些情況下是新奇的含意。盡管這些術語的形而上內涵會在接下來的論證過程中逐步變得明朗,但還是應當從一開始就對附於其上的確切涵義給予清晰的說明,以免引起誤解。


    “存在”與“生成”之間的流行區分——在哲學中同樣盛行——在其所意圖表達的對比中似乎忽視了本質的一點。一種無有終止的生成——“行動”、“現實性”——通常也被看作是一種狀態(例如在物理學的“勻速”和“運動狀態”這樣的概念中,在空氣動力學理論的基本假設中),因此而被歸於“存在”的範疇。另一方麵,我們事實上是通過意識並在意識中來得出結果的,從那些結果中,我們可以用歌德的方法區分出最後的兩個要素,即“生成”(bing)和“既成”(the be)。在所有情形中,盡管具有人類特性(humanness)的原子遠非我們的抽象概念的力量所能把握,但是在這一對比中真正明晰的和確定的情感——基本的和彌散於整個意識中的——乃是我們所能及的最基本的東西。由此,必然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既成”永遠是基於“生成”之上的,反過來則不行。


    我要用“固有的”(proper, das eigne)和“外來的”(alien, das fremde)來對那兩個基本的意識事實作進一步的區分,對於所有處於清醒狀態(不是睡夢狀態)的人來說,這些事實的確立乃是通過一種直接的內在確定性,而不是通過更準確的定義的必然性或可能性。被稱之為“外來的”要素總是以某種方式與“知覺”這個詞所表達的基本事實相關聯,例如外部世界、感覺的生命。偉大的思想家傾其全力構建意象,為的是在半直觀的二分,如“現象與物自體”、“意誌之世界與表象之世界”、“自我與非我”等的幫助下越來越嚴格地表達這種關係,雖則人類的確切認知能力其實不足以勝任這一任務。


    類似地,“固有的”要素則關涉著我們視作情感的基本事實,亦即關涉著我們的內在生命,它以直接的和不變的方式同等地蔑視通過抽象思維的方法進行的分析。


    再者,我還要區分“心靈”與“世界”。這一對立之存在與純粹人類醒覺意識的事實是同一的。在這一對立中,存在的是不同程度的清醒與敏銳,因此也存在著不同等級的意識、精神和生命。這些等級既包括感覺知識——不夠敏銳,但時常又因為內在之光而四處彌散,它是原始人和兒童的典型特徵(同時也是宗教與藝術的啟示性時刻的典型特徵,這一啟示性時刻在一種文化逐漸變得衰老之後就越來越少出現)——也包括極度清醒的和推理式的敏銳,例如我們在康德和拿破崙的思維中所看到的,對於他們兩人而言,心靈和世界的區別已經變成了主體和客體的區別。這一原初的意識結構,作為直接的內在知識的一種事實,是經不起更深一層的概念細分的。實際上,除了在字麵上和或多或少人為的層麵上,這兩個因素根本也是不可區分的,因為它們總是關聯在一起的,總是相互交織的,且總是作為一個單位、一個總體來自身呈現的。天生的唯心主義者和天生的實在論者在認識論方麵的出發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假定心靈是相對於世界而言的(或者說世界是相對於心靈而言的,事實也確乎如此),如同基礎是相對於建造、原初是相對於派生、“原因”是相對於“結果”來說的一樣,可這一假定在純粹的意識事實中根本沒有基礎。並且當一種哲學體係把重點放在這一方或那一方的時候,它由此隻不過是使我們獲知了那個哲學家的個人喜好,獲知了一個純粹傳記意義的事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西方的沒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德]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德]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並收藏西方的沒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