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微微搖頭,臉上笑容如春風秋水,讓人心中說不出來的清涼自在,隻聽他緩緩說道:“佛法最重體悟,不重辯論,就是佛法,也隻是用來載人的船,一旦登岸,佛法也要捨棄不用,何況是世間的言語辯論?法應尚舍,何況非法!”
僧人的聲音盡管平緩,沒有絲毫起伏,卻如一縷清音,直入人心,讓人無法抵擋。
崔向心中一驚,看此人不動如鬆的氣勢,聽此人直指人心的聲音,此人就算不是得道高僧,也是佛學精湛之人,不可小覷。
崔居顯然也注意到對方穩如泰山的沉穩,不由心生警惕,說道:“聽你所說,剛才我和慧廣法師辯論半晌,全是非法,不入法師法耳了?”
“這倒不是,佛法也是講究先立相後破相,不立如何破之?正是因為先立後破,隨立隨破,才有逐步提升的過程。”僧人不徐不疾地答道。
崔居不解其意:“那法師攔住在下,有什麽事?”
僧人笑答:“也無事。”
“無事叫我做什麽?”崔居大為不解,轉身去看崔向。
崔向笑而不語。
“小施主,小僧且來問你,你來龍興寺有何事?”
“前來尋找高僧參悟佛法!”
“參悟佛法?那小僧就要多問小施主一句了,不知小施主參悟的是空還是有?又或者是非空非有?”僧人笑吟吟地問道,但言語之中的機鋒卻是無比犀利。
崔居頓時愣住。
若他說空,是執著,若說有,還是執著。若說非空非有,還是心有所住。眼前僧人果然厲害,波瀾不驚地就將他的退路全部封死,讓他無法開口,開口就是錯。
崔居默然無語,一臉求助地看向崔向。
崔向也知道此題無解,跳進去容易,跳出來難,非要辯論也並非不可,隻是太耗費心神,不如再立新題讓此人來解,便道:“我二人不問空不問有,隻參禪宗和淨土。”
淨土宗初始於東晉之時,由高僧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創建而成,慧遠大師也被尊崇為淨土宗初祖。淨土宗始於東晉,在唐朝之時開始興盛,一時信眾眾多,禪宗因此大受影響,許多禪宗法師都對淨土宗倡導的“一句阿彌陀便可見性成佛”深不以為然,禪淨之間的爭論時有發生。
龍興寺是禪寺,必須是參禪為主,崔向突兀提出淨土宗,就是為了跳出此名僧人提出的不解之論,轉而將他引入自己設定的悖論之中。
果不出崔向所料,一提淨土,僧人一改剛才的平和之氣,微有不滿地說道:“淨土宗以一句阿彌陀即可見性成佛的輕率之說,讓無數大字不識的愚夫愚民都日夜念佛,以為念佛即可成佛,此為大妄語。見性成佛,要飽讀佛經,參悟經典,哪裏隻是一句佛號就可以得到無上甚深微妙法?”
崔向笑得很開心,點頭表示贊同:“法師言之有理,佛經浩瀚如海,博大精深,若不將佛經吃透,想要成佛,就是緣木求魚,一句佛號就想成佛,豈不是癡心妄想?”
僧人聽崔向贊成他方才所說,不及多想,連連點頭。
“可是……”崔向忽然聲調一轉,“莫非法師不曾聽過‘大道至簡’的道理?更何況佛祖也說過,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既然佛經是渡水而過的船,佛號也應作如是觀……法師以為然否?”
終於……又讓崔向給繞了回去,打成了一個死結!
第四十章 高閑
僧人目瞪口呆!
崔向的意思再明白不過,參禪也好,念佛也罷,都是渡向彼岸的一艘船,不管大船小船,快船慢船,隻要能抵達彼岸,就是好船,到時都一樣要捨棄,所以不必非要在禪淨之間分出高下來。
呆立半晌,僧人一臉的驚訝之意慢慢消去,恢復一臉沖和淡然,笑問:“這位小施主莫非是修學淨土?”
崔向搖頭。
“那為何拔高淨土,將一句佛號與三藏經典相提並論?”顯然,僧人還是心結未去,不認為“一句阿彌陀”可抵萬千佛經。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何來拔高之說?何來高下之分?眾生根機千差萬別,佛經對應就有八萬四千法門,法師熟讀經書,如此淺顯的道理,還要我這在家之人再說一遍不成?”崔向知道其實眼前的僧人已經輸了,不過還是不肯就此服軟,非要他再說出一個詳細來。
“念佛是有為法,一切有為法,都是虛妄之法。”僧人猶自嘴硬。
“參禪也好,看佛經也罷,都是有為法,做不到無為而為的境界。”崔向寸步不讓。
“念佛始終心中有念,參禪能做到萬法皆空。”僧人道。
“萬法皆空,還有一個空在心中執著。念佛念到極處,可以做到不念自念。兩者無有高下。”崔向道。
“光憑念佛,便可達到佛法所說的不可思議境界,著實讓人難以生信……你無法說服我!”僧人近乎耍賴。
崔向心中有氣,我何苦來哉,閑著無事非要說服你禪宗和尚去學淨土?早就說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你學禪學淨,隻要到達彼岸就是成功,何必非要分得得那麽清楚?
不過他也是清楚,其實現在眼前的僧人已經不再與他辯論,而是心中疑惑不決,想要借他之口說服他心中疑慮,以解開心結。此時的他就如遇到一個難題,將解未解之時,心中難受,就需要旁人說破心中一點堵塞之處。
僧人的聲音盡管平緩,沒有絲毫起伏,卻如一縷清音,直入人心,讓人無法抵擋。
崔向心中一驚,看此人不動如鬆的氣勢,聽此人直指人心的聲音,此人就算不是得道高僧,也是佛學精湛之人,不可小覷。
崔居顯然也注意到對方穩如泰山的沉穩,不由心生警惕,說道:“聽你所說,剛才我和慧廣法師辯論半晌,全是非法,不入法師法耳了?”
“這倒不是,佛法也是講究先立相後破相,不立如何破之?正是因為先立後破,隨立隨破,才有逐步提升的過程。”僧人不徐不疾地答道。
崔居不解其意:“那法師攔住在下,有什麽事?”
僧人笑答:“也無事。”
“無事叫我做什麽?”崔居大為不解,轉身去看崔向。
崔向笑而不語。
“小施主,小僧且來問你,你來龍興寺有何事?”
“前來尋找高僧參悟佛法!”
“參悟佛法?那小僧就要多問小施主一句了,不知小施主參悟的是空還是有?又或者是非空非有?”僧人笑吟吟地問道,但言語之中的機鋒卻是無比犀利。
崔居頓時愣住。
若他說空,是執著,若說有,還是執著。若說非空非有,還是心有所住。眼前僧人果然厲害,波瀾不驚地就將他的退路全部封死,讓他無法開口,開口就是錯。
崔居默然無語,一臉求助地看向崔向。
崔向也知道此題無解,跳進去容易,跳出來難,非要辯論也並非不可,隻是太耗費心神,不如再立新題讓此人來解,便道:“我二人不問空不問有,隻參禪宗和淨土。”
淨土宗初始於東晉之時,由高僧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創建而成,慧遠大師也被尊崇為淨土宗初祖。淨土宗始於東晉,在唐朝之時開始興盛,一時信眾眾多,禪宗因此大受影響,許多禪宗法師都對淨土宗倡導的“一句阿彌陀便可見性成佛”深不以為然,禪淨之間的爭論時有發生。
龍興寺是禪寺,必須是參禪為主,崔向突兀提出淨土宗,就是為了跳出此名僧人提出的不解之論,轉而將他引入自己設定的悖論之中。
果不出崔向所料,一提淨土,僧人一改剛才的平和之氣,微有不滿地說道:“淨土宗以一句阿彌陀即可見性成佛的輕率之說,讓無數大字不識的愚夫愚民都日夜念佛,以為念佛即可成佛,此為大妄語。見性成佛,要飽讀佛經,參悟經典,哪裏隻是一句佛號就可以得到無上甚深微妙法?”
崔向笑得很開心,點頭表示贊同:“法師言之有理,佛經浩瀚如海,博大精深,若不將佛經吃透,想要成佛,就是緣木求魚,一句佛號就想成佛,豈不是癡心妄想?”
僧人聽崔向贊成他方才所說,不及多想,連連點頭。
“可是……”崔向忽然聲調一轉,“莫非法師不曾聽過‘大道至簡’的道理?更何況佛祖也說過,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既然佛經是渡水而過的船,佛號也應作如是觀……法師以為然否?”
終於……又讓崔向給繞了回去,打成了一個死結!
第四十章 高閑
僧人目瞪口呆!
崔向的意思再明白不過,參禪也好,念佛也罷,都是渡向彼岸的一艘船,不管大船小船,快船慢船,隻要能抵達彼岸,就是好船,到時都一樣要捨棄,所以不必非要在禪淨之間分出高下來。
呆立半晌,僧人一臉的驚訝之意慢慢消去,恢復一臉沖和淡然,笑問:“這位小施主莫非是修學淨土?”
崔向搖頭。
“那為何拔高淨土,將一句佛號與三藏經典相提並論?”顯然,僧人還是心結未去,不認為“一句阿彌陀”可抵萬千佛經。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何來拔高之說?何來高下之分?眾生根機千差萬別,佛經對應就有八萬四千法門,法師熟讀經書,如此淺顯的道理,還要我這在家之人再說一遍不成?”崔向知道其實眼前的僧人已經輸了,不過還是不肯就此服軟,非要他再說出一個詳細來。
“念佛是有為法,一切有為法,都是虛妄之法。”僧人猶自嘴硬。
“參禪也好,看佛經也罷,都是有為法,做不到無為而為的境界。”崔向寸步不讓。
“念佛始終心中有念,參禪能做到萬法皆空。”僧人道。
“萬法皆空,還有一個空在心中執著。念佛念到極處,可以做到不念自念。兩者無有高下。”崔向道。
“光憑念佛,便可達到佛法所說的不可思議境界,著實讓人難以生信……你無法說服我!”僧人近乎耍賴。
崔向心中有氣,我何苦來哉,閑著無事非要說服你禪宗和尚去學淨土?早就說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你學禪學淨,隻要到達彼岸就是成功,何必非要分得得那麽清楚?
不過他也是清楚,其實現在眼前的僧人已經不再與他辯論,而是心中疑惑不決,想要借他之口說服他心中疑慮,以解開心結。此時的他就如遇到一個難題,將解未解之時,心中難受,就需要旁人說破心中一點堵塞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