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小僧則要聽聽小施主關於佛法無邊的高論。”慧廣以退為進,要想指摘崔居言論之中的錯誤。
“佛法無邊在我看來其意有三,方才法師所言,乃是第一意。”
崔居負手而立,臉裏哪裏還有半點嘻哈放浪的模樣?隻見他一臉的肅穆莊嚴,雖然沒有剃髮不是僧人裝扮,不過在崔向看來,他的賣相比起慧廣好上不知多少。真要是剃了頭髮,換了僧袍,當前一站,隻憑那一臉的肅然和沖和,絕對是一等一的法相莊嚴。
別說,崔居還真有高僧風範。
姿勢顯擺完畢,崔居露出淡淡笑意,一臉的風輕雲淡:“佛法無邊,其意有三。第一意,是指佛法博大精深,我等凡人窮極一生也無法全部參悟。第二意,是指智慧無邊和福德無邊,佛是兩足尊,福慧兩足,無邊無際。第三意,是指佛法非空非有,不落有也不落於空,大道無言,不落兩邊。”
“哧……”慧廣譏笑出聲,“似是而非,謬論也!你所說第一意和第二意,還算符合佛法本義,第三意乃是虛妄之言,佛法最精髓的緣起論有言,緣起性空,萬物本空,你卻說佛法非空非有,此等謗法之話你也敢在佛門聖地說出,真是黃口小兒,狂妄無知!”
“緣起性空,乃是至理。萬物存在,又是實相。即便是佛祖也有三十二相,也是法相莊嚴,怎可說是空無所有?我說佛法非空非有,是說不可執著於空,又不可執著於有,若是依法師所言,非要落在空上,也就是心有所住,住在空上了,又何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轉了一圈,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再到緣起性空,又回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正與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再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最後又回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正是萬物不過於心的精闢的三段論,也是崔居精心設計,以慧廣之矛攻擊慧廣之盾的絕妙的反擊之法。
慧廣瞠目結舌,啞口無言!
第三十九章 悖論
言語道斷。
佛法的最精妙之處,在於體悟,在於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在於執著於空執著於有,最後執著於非空非有,都是不對,最是不可思議之法。
不可思議的本意是,不可思維,不可言論。隻要動念就是不對,隻要開口就是錯。
就如最為著名的《金剛經》中的最為著名的三段論: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其意廣深,曾被一知半解之人誤認為無用之言,其實不然,此話的本意是指,雖然佛法出口就錯,但佛法修行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先立後破,不立不破。所以佛要立一個名詞出來,就叫般若波羅蜜。因為如果佛不說,無人知道般若波羅蜜。但此般若波羅蜜隻是文字般若波羅蜜,並非實相般若波羅蜜,隻是一個稱之為般若波羅蜜的名稱。
先立相後破相,和先說一個空,然後再破一個空一樣,都是為了破而立,而不是為了執著!
崔居瞅準機會,一下將慧廣置於自相矛盾之地,讓他無法再自圓其說,以他這般年紀,能將佛法理解得如此深妙,實屬難得。
崔居撫掌一笑:“再問法師,既有緣起性空,又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究竟該舍誰取誰?”
慧廣臉色由青轉紅,滿臉怒容:“小僧不與你這黃口小兒辯論……”
“法師口口聲聲稱在下為黃口小兒,可是存了鄙夷之心,佛曰,不貢高我慢,不惡口,法師連犯兩戒,該受何等懲罰?”崔居不依不饒。
慧廣麵紅耳赤,嚅嚅難言,半響才惱羞成怒地一甩大袖:“呈一時口舌之利,作無謂之爭,不值一駁……”
“哈哈……”崔居放聲大笑,“身為出家之人,理應將佛法吃透,就算不能普渡眾生,也要熟知經書,才可身為人師。如你這般非既濟世渡人,又不是佛法精湛的和尚,與世間屍位素餐的無能官員又有何不同?”
此話說得過了一些,盡管慧廣或許態度傲慢了一些,但畢竟並非所有僧人都有出眾的口才,能夠升座講法,以辨才折服天下的高僧更是少之又少。
身在龍興寺之中,雖然周圍人群來往,並無人停下來圍觀,但崔居說得聲音過大,還是引起不少人的張望。慧廣更是氣極,雙目圓睜,幾乎要噴出火來,卻隻是渾身發抖:“你,你,你……”了無數句,再也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來。
其實慧廣也並非如崔居所說是一個一無是處之人,他出身官宦之家,學有所成之後,忽然心灰意冷,隨後出家為僧。在唐時,僧人無比受人尊敬,又因他確實才學出眾,出家不久就成為一寺的八大執事之一,深受方丈重視和信眾的敬重,再加上他本來就性子有些傲慢,又恃才傲物,說話不知委婉迂迴,所以與崔居一見之下起了衝突也在所難免。
崔向見崔居惡氣已出,也不想將事情鬧大,急忙將他拉住,就要悄然遁走,忽然從鬆柏林中閃出一人,也是一名僧人,年約五旬上下,生得一臉白淨,一尺長須,一眼望之飄然出塵,單是這副好相貌,就令人不由自主心生好感。
“這位施主請留步……”
崔居眉毛一挑:“怎麽,你也想與我辯論一個輸贏出來?”
“佛法無邊在我看來其意有三,方才法師所言,乃是第一意。”
崔居負手而立,臉裏哪裏還有半點嘻哈放浪的模樣?隻見他一臉的肅穆莊嚴,雖然沒有剃髮不是僧人裝扮,不過在崔向看來,他的賣相比起慧廣好上不知多少。真要是剃了頭髮,換了僧袍,當前一站,隻憑那一臉的肅然和沖和,絕對是一等一的法相莊嚴。
別說,崔居還真有高僧風範。
姿勢顯擺完畢,崔居露出淡淡笑意,一臉的風輕雲淡:“佛法無邊,其意有三。第一意,是指佛法博大精深,我等凡人窮極一生也無法全部參悟。第二意,是指智慧無邊和福德無邊,佛是兩足尊,福慧兩足,無邊無際。第三意,是指佛法非空非有,不落有也不落於空,大道無言,不落兩邊。”
“哧……”慧廣譏笑出聲,“似是而非,謬論也!你所說第一意和第二意,還算符合佛法本義,第三意乃是虛妄之言,佛法最精髓的緣起論有言,緣起性空,萬物本空,你卻說佛法非空非有,此等謗法之話你也敢在佛門聖地說出,真是黃口小兒,狂妄無知!”
“緣起性空,乃是至理。萬物存在,又是實相。即便是佛祖也有三十二相,也是法相莊嚴,怎可說是空無所有?我說佛法非空非有,是說不可執著於空,又不可執著於有,若是依法師所言,非要落在空上,也就是心有所住,住在空上了,又何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轉了一圈,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再到緣起性空,又回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正與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再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最後又回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正是萬物不過於心的精闢的三段論,也是崔居精心設計,以慧廣之矛攻擊慧廣之盾的絕妙的反擊之法。
慧廣瞠目結舌,啞口無言!
第三十九章 悖論
言語道斷。
佛法的最精妙之處,在於體悟,在於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在於執著於空執著於有,最後執著於非空非有,都是不對,最是不可思議之法。
不可思議的本意是,不可思維,不可言論。隻要動念就是不對,隻要開口就是錯。
就如最為著名的《金剛經》中的最為著名的三段論: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其意廣深,曾被一知半解之人誤認為無用之言,其實不然,此話的本意是指,雖然佛法出口就錯,但佛法修行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先立後破,不立不破。所以佛要立一個名詞出來,就叫般若波羅蜜。因為如果佛不說,無人知道般若波羅蜜。但此般若波羅蜜隻是文字般若波羅蜜,並非實相般若波羅蜜,隻是一個稱之為般若波羅蜜的名稱。
先立相後破相,和先說一個空,然後再破一個空一樣,都是為了破而立,而不是為了執著!
崔居瞅準機會,一下將慧廣置於自相矛盾之地,讓他無法再自圓其說,以他這般年紀,能將佛法理解得如此深妙,實屬難得。
崔居撫掌一笑:“再問法師,既有緣起性空,又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究竟該舍誰取誰?”
慧廣臉色由青轉紅,滿臉怒容:“小僧不與你這黃口小兒辯論……”
“法師口口聲聲稱在下為黃口小兒,可是存了鄙夷之心,佛曰,不貢高我慢,不惡口,法師連犯兩戒,該受何等懲罰?”崔居不依不饒。
慧廣麵紅耳赤,嚅嚅難言,半響才惱羞成怒地一甩大袖:“呈一時口舌之利,作無謂之爭,不值一駁……”
“哈哈……”崔居放聲大笑,“身為出家之人,理應將佛法吃透,就算不能普渡眾生,也要熟知經書,才可身為人師。如你這般非既濟世渡人,又不是佛法精湛的和尚,與世間屍位素餐的無能官員又有何不同?”
此話說得過了一些,盡管慧廣或許態度傲慢了一些,但畢竟並非所有僧人都有出眾的口才,能夠升座講法,以辨才折服天下的高僧更是少之又少。
身在龍興寺之中,雖然周圍人群來往,並無人停下來圍觀,但崔居說得聲音過大,還是引起不少人的張望。慧廣更是氣極,雙目圓睜,幾乎要噴出火來,卻隻是渾身發抖:“你,你,你……”了無數句,再也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來。
其實慧廣也並非如崔居所說是一個一無是處之人,他出身官宦之家,學有所成之後,忽然心灰意冷,隨後出家為僧。在唐時,僧人無比受人尊敬,又因他確實才學出眾,出家不久就成為一寺的八大執事之一,深受方丈重視和信眾的敬重,再加上他本來就性子有些傲慢,又恃才傲物,說話不知委婉迂迴,所以與崔居一見之下起了衝突也在所難免。
崔向見崔居惡氣已出,也不想將事情鬧大,急忙將他拉住,就要悄然遁走,忽然從鬆柏林中閃出一人,也是一名僧人,年約五旬上下,生得一臉白淨,一尺長須,一眼望之飄然出塵,單是這副好相貌,就令人不由自主心生好感。
“這位施主請留步……”
崔居眉毛一挑:“怎麽,你也想與我辯論一個輸贏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