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奏琴吟唱之人,並非為他送行,不過入目為色,入耳為聲,良辰美景,怎可虛擲?崔向也不客氣,盡情欣賞,一時沉醉。
也不知一旁即將遠行之人是何等身份,前來為他送行的友人請來歌妓助興,再有十餘人同時前來,場麵蔚為壯觀。
崔向一家,卻隻有一人送行,乃是崔卓託付的一名遠房親戚崔旺。崔卓將宅院和五十畝薄田交與他看管,平常守護宅院,收租之時代為收取租金即可。家中也隻此一事,其他並無牽掛之處,崔卓甚至連崔吳氏之父吳明何也沒有告知,就連崔向也對崔卓的固執不以為然。
連嶽父也不驚動,其餘人等崔卓更是不願多說,所以今日出行,隻有崔旺一人送到城西,不得不說多少有些淒涼。崔卓卻一臉淡然,不以為意,見他如此,崔向更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沒人送行正好,落個清靜。
不多時將事情交待完畢,崔卓與崔旺揮手作別。
就要告別了生活了半年之久的新吳了麽?即將動身之時,崔向才突然發現不知何故心中竟有一絲不舍,回望依稀可見的百丈山,想起峰頂的百丈寺以及圓寂的淨賢長老,恍惚間卻有一股隔世之感。也是,轉眼千年,而今來到大唐已有半年有餘,雖說後世他父母不在,也沒有妻兒,沒有什麽掛牽,不過畢竟是跨越千年光陰,沉重的歷史感多少讓他還是有些惆悵莫名,生怕一覺醒來一切隻是大夢一場。
“且向西南行”,淨賢長老的叮囑猶在耳邊,究竟是何喻意?其實以崔向所想,他前往百丈寺隻想救一人而已,也好為自己和家人博取一生榮華,而淨賢長老卻讓他護全百丈寺一百三十餘名僧人的安危,隻怕是別有深意。
崔向猛然驚醒,他和淨賢長老談話全是會昌法難,並沒有涉及到百丈寺的關鍵一人,難道說,淨賢長老並不知道他出身為僧,避難棲身於百丈寺中?或者說,後世的歷史記載有誤,他並非是在百丈寺出家?
崔向出了一身冷汗!
心中連連苦笑,後世歷史對這一段傳說也是持模稜兩可的態度,也有一些所謂專家上躥下跳地說他出家恐怕是佛教假託之說,並非史實。自然後世的專家素質和操守都不可全信,但正史又怎麽會記載這種鄉野軼事?
正史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真實性並不多野史強上多少,增改和刪減還不是在帝王的一念之間?尤其是經過滿清這個異族統治之後,中國歷史被修改得麵目全非,滿清遺毒,在滿清滅亡一百年後,仍有不少骨子裏有被奴化傾向的文人,還在為滿清歌功頌德,真是數典忘祖之輩。
崔向左思右想,也罷,既是淨賢長老以性命相托,說什麽也要在明年會昌法難來臨之時,盡自己所能,保全百丈寺一眾僧人,不管用何種手段,好歹他有先見之明,也能從容展開布局。
至於是那人是不是在百丈寺中,也管不了那麽多了,在與不在已經並不重要,他在,護得了全體僧人,自然也保全了他的性命。他不在,天下之大如何能找到?一經想通,崔向心中竟是格外的輕鬆,再看青山綠水皆是含情帶笑,不由眯起眼睛,笑了起來。
“傻笑什麽,還不快走!”崔卓向前走了幾步,一轉身發現崔向傻愣愣地呆在當場,臉上露出呆呆的笑容,不由心中有一驚。怕是他這個笨兒子越來越傻了,以前隻是腦子慢,不夠用,現在看來有變傻變呆的可能,萬一真要變成傻瓜,可是如何是好?
崔向醒悟過來,尷尬一笑:“孩兒剛才想起一些事情,一時癡了,父親見諒!”
崔卓點頭,心中舒展開來,還好,向兒談吐正常,應該沒事,但願是他多心了。
因新吳離袁州有三百多裏路程,再加上崔卓認為或許袁州不是久居之地,所以隻雇了一輛馬車,收拾了一些隨身細軟,也算是輕車上路。崔卓沖崔向微一揮手,當前一步邁上馬車。崔向緊隨其後,一腳剛剛踏上車梁,就聽身後傳來秦大粗獷而豪放的聲音:“二郎,等一等,先生前來為你送行……”
曹學正來了?崔向一時大為驚訝,回頭一看,遠處秦大攙扶一人,正氣喘籲籲趕來,不是曹學正又是何人?曹學正身後,浩浩蕩蕩跟隨二十餘人,竟是縣學的大部分學子。
“卓之,等等我,且慢行,且慢行。崔向,為師前來送你一程,祝你前程似錦!”曹學正被秦大駕著,幾乎腳不離地地一路小跑,其實也費不了多少力氣,不過畢竟年紀大了,走不了幾步就不免氣短。老夫子卻不服老,邊走邊高聲呼喊,聲音之大不亞於秦大,惹得路人紛紛側目而視。
卓之正是崔卓的字,曹學正稱呼崔卓的字,正是平輩之間的稱呼。長輩稱晚輩多喚姓名,同輩之間一般以字相稱,晚輩稱呼長輩,一般尊稱長輩之號。
曹學正親率學子前來送別,不僅大大出乎崔向意外,也讓崔卓無比驚愕,不知曹學正是何用意。隨即一想,他想到一種可能,不由暗生怒意,一下車,便對崔向怒目而視,若不是此時曹學正等人已經趕到近前,估計崔卓的怒罵便要脫口而出。
崔向豈不明白崔卓心中所想,父親定是認為他前去縣學,大肆宣揚入袁州州學一事,因此不喜。縣學之中發生之事,他先是無心後是無辜,問心無愧,既然父親不信他,就由他去,也懶得解釋,轉身去迎曹學正。
也不知一旁即將遠行之人是何等身份,前來為他送行的友人請來歌妓助興,再有十餘人同時前來,場麵蔚為壯觀。
崔向一家,卻隻有一人送行,乃是崔卓託付的一名遠房親戚崔旺。崔卓將宅院和五十畝薄田交與他看管,平常守護宅院,收租之時代為收取租金即可。家中也隻此一事,其他並無牽掛之處,崔卓甚至連崔吳氏之父吳明何也沒有告知,就連崔向也對崔卓的固執不以為然。
連嶽父也不驚動,其餘人等崔卓更是不願多說,所以今日出行,隻有崔旺一人送到城西,不得不說多少有些淒涼。崔卓卻一臉淡然,不以為意,見他如此,崔向更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沒人送行正好,落個清靜。
不多時將事情交待完畢,崔卓與崔旺揮手作別。
就要告別了生活了半年之久的新吳了麽?即將動身之時,崔向才突然發現不知何故心中竟有一絲不舍,回望依稀可見的百丈山,想起峰頂的百丈寺以及圓寂的淨賢長老,恍惚間卻有一股隔世之感。也是,轉眼千年,而今來到大唐已有半年有餘,雖說後世他父母不在,也沒有妻兒,沒有什麽掛牽,不過畢竟是跨越千年光陰,沉重的歷史感多少讓他還是有些惆悵莫名,生怕一覺醒來一切隻是大夢一場。
“且向西南行”,淨賢長老的叮囑猶在耳邊,究竟是何喻意?其實以崔向所想,他前往百丈寺隻想救一人而已,也好為自己和家人博取一生榮華,而淨賢長老卻讓他護全百丈寺一百三十餘名僧人的安危,隻怕是別有深意。
崔向猛然驚醒,他和淨賢長老談話全是會昌法難,並沒有涉及到百丈寺的關鍵一人,難道說,淨賢長老並不知道他出身為僧,避難棲身於百丈寺中?或者說,後世的歷史記載有誤,他並非是在百丈寺出家?
崔向出了一身冷汗!
心中連連苦笑,後世歷史對這一段傳說也是持模稜兩可的態度,也有一些所謂專家上躥下跳地說他出家恐怕是佛教假託之說,並非史實。自然後世的專家素質和操守都不可全信,但正史又怎麽會記載這種鄉野軼事?
正史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真實性並不多野史強上多少,增改和刪減還不是在帝王的一念之間?尤其是經過滿清這個異族統治之後,中國歷史被修改得麵目全非,滿清遺毒,在滿清滅亡一百年後,仍有不少骨子裏有被奴化傾向的文人,還在為滿清歌功頌德,真是數典忘祖之輩。
崔向左思右想,也罷,既是淨賢長老以性命相托,說什麽也要在明年會昌法難來臨之時,盡自己所能,保全百丈寺一眾僧人,不管用何種手段,好歹他有先見之明,也能從容展開布局。
至於是那人是不是在百丈寺中,也管不了那麽多了,在與不在已經並不重要,他在,護得了全體僧人,自然也保全了他的性命。他不在,天下之大如何能找到?一經想通,崔向心中竟是格外的輕鬆,再看青山綠水皆是含情帶笑,不由眯起眼睛,笑了起來。
“傻笑什麽,還不快走!”崔卓向前走了幾步,一轉身發現崔向傻愣愣地呆在當場,臉上露出呆呆的笑容,不由心中有一驚。怕是他這個笨兒子越來越傻了,以前隻是腦子慢,不夠用,現在看來有變傻變呆的可能,萬一真要變成傻瓜,可是如何是好?
崔向醒悟過來,尷尬一笑:“孩兒剛才想起一些事情,一時癡了,父親見諒!”
崔卓點頭,心中舒展開來,還好,向兒談吐正常,應該沒事,但願是他多心了。
因新吳離袁州有三百多裏路程,再加上崔卓認為或許袁州不是久居之地,所以隻雇了一輛馬車,收拾了一些隨身細軟,也算是輕車上路。崔卓沖崔向微一揮手,當前一步邁上馬車。崔向緊隨其後,一腳剛剛踏上車梁,就聽身後傳來秦大粗獷而豪放的聲音:“二郎,等一等,先生前來為你送行……”
曹學正來了?崔向一時大為驚訝,回頭一看,遠處秦大攙扶一人,正氣喘籲籲趕來,不是曹學正又是何人?曹學正身後,浩浩蕩蕩跟隨二十餘人,竟是縣學的大部分學子。
“卓之,等等我,且慢行,且慢行。崔向,為師前來送你一程,祝你前程似錦!”曹學正被秦大駕著,幾乎腳不離地地一路小跑,其實也費不了多少力氣,不過畢竟年紀大了,走不了幾步就不免氣短。老夫子卻不服老,邊走邊高聲呼喊,聲音之大不亞於秦大,惹得路人紛紛側目而視。
卓之正是崔卓的字,曹學正稱呼崔卓的字,正是平輩之間的稱呼。長輩稱晚輩多喚姓名,同輩之間一般以字相稱,晚輩稱呼長輩,一般尊稱長輩之號。
曹學正親率學子前來送別,不僅大大出乎崔向意外,也讓崔卓無比驚愕,不知曹學正是何用意。隨即一想,他想到一種可能,不由暗生怒意,一下車,便對崔向怒目而視,若不是此時曹學正等人已經趕到近前,估計崔卓的怒罵便要脫口而出。
崔向豈不明白崔卓心中所想,父親定是認為他前去縣學,大肆宣揚入袁州州學一事,因此不喜。縣學之中發生之事,他先是無心後是無辜,問心無愧,既然父親不信他,就由他去,也懶得解釋,轉身去迎曹學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