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歷史] 《佐唐》作者:何常在【完結】
內容簡介:
從龍有功,卻為當今聖上不容,一步平步青雲,一步萬劫不復,崔向又將何去何從?
大唐會昌四年春,時年四十三年的溫庭筠再赴長安應試不第,再度貧困潦倒。是年,李商隱因牛李黨爭殃及池魚,進士高中後卻官場失意數年,因母喪正在家守孝,同時也為自身前途憂心忡忡。此時,杜牧正任黃州刺史,於遊山玩水之間,來到一處名叫杏花村的所在。白居易隱居洛陽履道坊,遠離朝政,終日以詩酒自娛,遠身避害,為七老會。而高居廟堂之高的唐武宗正寵信邪道趙歸真,妄求長生不老,準備發動歷史上最為有名的“會昌法難”,利劍所指之處,正是隱身於百丈寺中的一名大有來歷的僧人……
正當其時,一天,在新吳縣百丈山百丈寺中,來了一名不速之客……
一段傳奇,一次冒險,一場豪賭,一番際會!天降甘露,從龍而起。恰逢其時,輔佐大唐,成就一代權臣。
大唐會昌四年,唐武宗李瀍當朝,毀佛崇道,不顧大唐有藩鎮割據、宦官當朝和牛李黨爭的困頓,隻問長生不老。而三十一年後,就是橫掃大唐的黃巢起義!意外來到此時的崔向,是一心求取功名,挽救大唐氣數於狂瀾,還是尋到一處平安之地,安享此生?
在百丈寺卻被方丈識破身份,方丈以死相托,求他在會昌法難來臨之時,盡力保全寺中百餘名僧人的安危,而在僧人之中,有一人正是被後世稱為“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
=========================
第一章 緣起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雜阿含經》中最為精闢的四句偈由一尺白須的淨賢長老口中吟出,仿佛沾染了佛力一般,幽幽揚揚直入人心,一經入耳,卻又在心中久久迴蕩,不肯消散。
崔向端坐在淨賢長老對麵,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心觀自在,看似一副虛心受教、心如止水的模樣,其實心中卻已驚起滔天巨浪。
都說佛法不可思議,不過連向來學佛的崔向其實並未全信,一直將信將疑。隻是今日當他前來百丈寺拜佛之時,卻意外被小沙彌引到百丈寺東側一間方圓一丈左右的寮房麵前,說是有人要與他相見,著實讓他吃驚不小。雖然寮房之上並未註明是何人住處,不過見其大小和方位,不是現任方丈又能是誰。
天下寺廟,現任方丈居東而住,退任方丈居西,乃是定規。寮房方圓一丈,住持居於其中,因此稱為方丈。
有心推脫不去,卻見周圍的善男信女一臉羨慕加敬佩的目光,他也知道,百丈寺方丈淨賢長老名動禪林,是當世三大高僧之一,尋常人想見他一麵難如登天,他有今日之幸,不知該羨煞多少皈依長老的信眾,若他再不識趣,推辭不去,肯定會落一個狂生的惡名。
崔向倒不是怕擔下惡名,而是心中忐忑:他與淨賢長老素不相識,不過是以一名普通善信的身份前來拜佛,淨賢長老不曾露麵,卻主動派人來請,難道真是佛法無邊,看出了他的來歷不成?
略一遲疑,崔向決定還是赴約。不說佛家向來以慈悲為懷,普渡眾生,單憑淨賢長老當世高僧的威名,就算識破他的身份,也絕沒有害他之理。況且他也正想問上一問,也好解答心中疑慮。
寮房之內,隻有一張床和兩張杌子,淨賢長老一臉清淡笑意將崔向迎入。崔向急忙合十見禮,淨賢長老也合十回禮,手指杌子說道:“請坐!”
聲音平和安祥,令人一聽之下,身心皆安。
佛教清規:不坐高廣大床。此處的大床乃是指高背舒適的椅子,崔向清楚佛規,所以也不覺有失禮之處,彎腰坐下,隻等淨賢長老開口。
淨賢長老請崔向入座之後,轉身坐在他對麵的蒲團之上,雙腿結跏跌坐,雙目微眯,三分睜,七分閉,正是入定的坐姿。
淨賢長老半晌無語,一時寮房之中無比寂靜,可聞落針。崔向一開始有些心煩意亂,不知淨賢長老找他有何目的。漸漸隨著淨賢長老的呼吸之聲越來越輕,直到綿長悠遠,細不可聞之時,他的心也慢慢平靜下來,也就收了心思,一心要和淨賢長老比試一下,看究竟是誰的定力更高、一呼一吸之間停頓更長。
也不知過了多久,淨賢長老忽然睜開雙眼,以一種久遠又令人沉醉的聲音說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崔施主,可知此四句偈何解?”
崔向本來努力淡定下來的心一下就提了起來,後背的汗水滾滾流下。
沉默了有一柱香的時間,崔向強自鎮靜,挺直身子,答道:“此四句偈出自《雜阿含經》,乃是緣起論的精闢論斷,其意深刻,我也不過是一知半解,不入長老法眼。”
淨賢長老鬚髮皆白,看不出年紀多大,不胖不瘦,臉色無喜無怒,雙目深邃如海,聲音平和,在如此高僧麵前,並無絲毫壓迫之意,讓人如沐春風,心境平靜,盡管如此,崔向卻是如芒在背,如坐針氈,幾乎要起身然後奪門而出。
淨賢長老眼皮低垂,對崔向的窘態視而不見,淡然說道:“崔施主不必妄自菲薄,也不必心中執念,盡管說來便是,老僧洗耳恭聽,稍後也有心得向崔施主討教一二。”
內容簡介:
從龍有功,卻為當今聖上不容,一步平步青雲,一步萬劫不復,崔向又將何去何從?
大唐會昌四年春,時年四十三年的溫庭筠再赴長安應試不第,再度貧困潦倒。是年,李商隱因牛李黨爭殃及池魚,進士高中後卻官場失意數年,因母喪正在家守孝,同時也為自身前途憂心忡忡。此時,杜牧正任黃州刺史,於遊山玩水之間,來到一處名叫杏花村的所在。白居易隱居洛陽履道坊,遠離朝政,終日以詩酒自娛,遠身避害,為七老會。而高居廟堂之高的唐武宗正寵信邪道趙歸真,妄求長生不老,準備發動歷史上最為有名的“會昌法難”,利劍所指之處,正是隱身於百丈寺中的一名大有來歷的僧人……
正當其時,一天,在新吳縣百丈山百丈寺中,來了一名不速之客……
一段傳奇,一次冒險,一場豪賭,一番際會!天降甘露,從龍而起。恰逢其時,輔佐大唐,成就一代權臣。
大唐會昌四年,唐武宗李瀍當朝,毀佛崇道,不顧大唐有藩鎮割據、宦官當朝和牛李黨爭的困頓,隻問長生不老。而三十一年後,就是橫掃大唐的黃巢起義!意外來到此時的崔向,是一心求取功名,挽救大唐氣數於狂瀾,還是尋到一處平安之地,安享此生?
在百丈寺卻被方丈識破身份,方丈以死相托,求他在會昌法難來臨之時,盡力保全寺中百餘名僧人的安危,而在僧人之中,有一人正是被後世稱為“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
=========================
第一章 緣起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雜阿含經》中最為精闢的四句偈由一尺白須的淨賢長老口中吟出,仿佛沾染了佛力一般,幽幽揚揚直入人心,一經入耳,卻又在心中久久迴蕩,不肯消散。
崔向端坐在淨賢長老對麵,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心觀自在,看似一副虛心受教、心如止水的模樣,其實心中卻已驚起滔天巨浪。
都說佛法不可思議,不過連向來學佛的崔向其實並未全信,一直將信將疑。隻是今日當他前來百丈寺拜佛之時,卻意外被小沙彌引到百丈寺東側一間方圓一丈左右的寮房麵前,說是有人要與他相見,著實讓他吃驚不小。雖然寮房之上並未註明是何人住處,不過見其大小和方位,不是現任方丈又能是誰。
天下寺廟,現任方丈居東而住,退任方丈居西,乃是定規。寮房方圓一丈,住持居於其中,因此稱為方丈。
有心推脫不去,卻見周圍的善男信女一臉羨慕加敬佩的目光,他也知道,百丈寺方丈淨賢長老名動禪林,是當世三大高僧之一,尋常人想見他一麵難如登天,他有今日之幸,不知該羨煞多少皈依長老的信眾,若他再不識趣,推辭不去,肯定會落一個狂生的惡名。
崔向倒不是怕擔下惡名,而是心中忐忑:他與淨賢長老素不相識,不過是以一名普通善信的身份前來拜佛,淨賢長老不曾露麵,卻主動派人來請,難道真是佛法無邊,看出了他的來歷不成?
略一遲疑,崔向決定還是赴約。不說佛家向來以慈悲為懷,普渡眾生,單憑淨賢長老當世高僧的威名,就算識破他的身份,也絕沒有害他之理。況且他也正想問上一問,也好解答心中疑慮。
寮房之內,隻有一張床和兩張杌子,淨賢長老一臉清淡笑意將崔向迎入。崔向急忙合十見禮,淨賢長老也合十回禮,手指杌子說道:“請坐!”
聲音平和安祥,令人一聽之下,身心皆安。
佛教清規:不坐高廣大床。此處的大床乃是指高背舒適的椅子,崔向清楚佛規,所以也不覺有失禮之處,彎腰坐下,隻等淨賢長老開口。
淨賢長老請崔向入座之後,轉身坐在他對麵的蒲團之上,雙腿結跏跌坐,雙目微眯,三分睜,七分閉,正是入定的坐姿。
淨賢長老半晌無語,一時寮房之中無比寂靜,可聞落針。崔向一開始有些心煩意亂,不知淨賢長老找他有何目的。漸漸隨著淨賢長老的呼吸之聲越來越輕,直到綿長悠遠,細不可聞之時,他的心也慢慢平靜下來,也就收了心思,一心要和淨賢長老比試一下,看究竟是誰的定力更高、一呼一吸之間停頓更長。
也不知過了多久,淨賢長老忽然睜開雙眼,以一種久遠又令人沉醉的聲音說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崔施主,可知此四句偈何解?”
崔向本來努力淡定下來的心一下就提了起來,後背的汗水滾滾流下。
沉默了有一柱香的時間,崔向強自鎮靜,挺直身子,答道:“此四句偈出自《雜阿含經》,乃是緣起論的精闢論斷,其意深刻,我也不過是一知半解,不入長老法眼。”
淨賢長老鬚髮皆白,看不出年紀多大,不胖不瘦,臉色無喜無怒,雙目深邃如海,聲音平和,在如此高僧麵前,並無絲毫壓迫之意,讓人如沐春風,心境平靜,盡管如此,崔向卻是如芒在背,如坐針氈,幾乎要起身然後奪門而出。
淨賢長老眼皮低垂,對崔向的窘態視而不見,淡然說道:“崔施主不必妄自菲薄,也不必心中執念,盡管說來便是,老僧洗耳恭聽,稍後也有心得向崔施主討教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