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早就注意到應如何對國家機關工作進行監督的問題。一開始彼得用督察官。但督察官頂多隻能起到一個登記違旨者名單的作用。他們的活動在機關之外,所以對各機關工作施加不了影響,彼得隻得考慮另一種作法:用官廳性質的公開監督來補充秘密監督之不足。1715年,樞密院收到一份詔令:“茲任命瓦西裏·佐托夫為總監察長,或稱指令執行情況監察官。”他主要的任務就是監督樞密院的各項指令是否及時得到執行。後來,這項任務改由樞密院的首席秘書和按沙皇旨意行事的近衛軍軍官執行。


    外國觀察家一致指出,這些軍官魚肉鄉裏,炙手可熱,不僅省級行政當局見了退避三舍,就是樞密官們也要讓他們幾分。為了要地方行政長官好好當官,軍官們竟給他們戴了好長時間的鐐銬。據某位法國公使說,“沙皇曾多次向近衛軍軍官表示信得過他們,把最重要的政務交由他們組成的各種委員會處理。更大的怪事是,樞密官竟然要在一位中尉軍官麵前點頭哈腰、起立致敬。”這位公使句句說的是實話。彼得在給樞密院當值的近衛軍軍官下達的詔令這麽寫道:“如此事彼等拒不照辦,可予提醒三次。三次以後若仍不聽從,可立即向朕麵奏或來函稟告各節。”詔令接著寫道:“如遇有口出不遜或行為不恭等節,著立予逮捕監禁,事後再奏可也。”


    這種監督形式不全麵,實行起來有困難,因為首席秘書要聽樞密院的,而近衛軍軍官,盡管有職有權,但當值期畢竟隻有一個月,所以還不能作到今行禁止。通過實踐以及對外國經驗的研究表明,監督任務除了有職有權之外,必須不依附於任何被監督機關的負責官員才行。於是,在1722年就設立了以樞密院總監察官為首的監察署,各中央機關的監察官均受總監察官約製。彼得任命帕維爾·伊萬諾維奇·亞古任斯基為樞密院的第一任總監察官。


    1701年,彼得接見了亞古任斯基,他當時十八歲,是一位遷居到莫斯科的立陶宛風琴家的兒子。聖上慧眼獨具,一下子就發現亞古任斯基的思路敏捷,說話十分有條理。亞古任斯基被編人近衛軍,後來又成了沙皇的侍從,從那時起,他一直跟隨沙皇南征北戰,週遊各地,在完成皇上交付下來的各種外交任務時不辱使命。在到樞密院履新之前,亞古任斯基已經位居將軍,做行政工作可說是遊刃有餘了。


    彼得給總監察官的指示的六份修改稿已被保存至今,其中四份有沙皇親自修改和補充的手跡。總監察官和以下各院的監察官有權幹預各院對各種問題的討論,甚至有權使樞密院通過的決議暫停執行。可見,總監察官在官位等級中占有最高的位置。由於他大權在握,沙皇自然言聽計從。亞古任斯基正是這樣一位總監察官,他精力充沛,一呼百諾,很是威風。彼得對亞古任斯基的才能稱讚不已,對他直率、機智和樂觀的性格也很欣賞。據說一次沙皇命令亞古任斯基起草一道詔令,大意是誰偷的錢夠買一條繩子的,就把誰絞死。這位總監察官反駁說:“其實我們誰都是小偷,隻不過有人偷得更多、辦法更巧妙罷了。”沙皇聽後哈哈大笑,詔令遂被撤消。


    早在1715年,彼得就開始製訂陸海軍條令。1716年《陸軍條令》就已製訂完畢。這項工作於中斷兩年之後於1718年恢復,進行海軍條令的製定。彼得曾為寫下備忘錄,註明應委派何人去搜集外國軍事條令的條款,當年 4月 4日他頒布了一項詔令,指出應以英國規章為基礎,再增補一些法國、丹麥、瑞典和荷蘭規章中的相應條款。彼得起草的《海軍條令》綱要草稿迄今完好保存。1720年 1月這部條令製訂完畢。


    《海軍條令》製訂完畢後,彼得就擬出製訂《海軍部章程》的大綱,他為此向承包工程和為海軍部採辦裝備的機關調用有關勞動報酬等方麵的資料。1721年 1月至 2月,他整個白天都出席樞密院會議,討論《海軍條令》和《海軍部章程》。


    各院都有自己的章程,對有關的權利與義務作了規定。礦務院和工廠管理院的章程內還為企業主規定了專利權,因而促進了大生產的發展。在各種章程中,《總章程》最不同一般。它規定了所有中央機關的工作人員(從院長到燒爐工和坐在過道裏、“一聽到鈴聲”就應聲而起聽候吩咐的僕人)的權利和義務。


    至於彼得對《總章程》的重視從一份經由他仔細校訂過的材料可以看出。他推敲文句,補充內容,增加新的條款。


    各種章程都附有一份1722年的《品級表》,這份詔令反映了沙皇對貴族官職大小的純理論觀點。在彼得即位以前,官位的高低一律以門第和出身為標準。隻有貴族的後裔才有希望加官晉爵。這實際形成官位世襲。能破這種陋習之例的一般平民,可說是鳳毛麟角。


    《品級表》將官階分成十四個等級,根據官員的才幹、學識和勤奮,按級予以提拔。


    《品級表》所規定的晉升製度,保證了非貴族出身的人也能迅速獲得擢升。實際上《品級表》是賦予業已存在的事實以法律形式而已。此外,它還為出身“寒微”的人躋身於貴族行列提供了可能性。凡獲得陸軍或海軍一等軍官官位者,均可成為世襲貴族。至於文官,從八級起便都是世襲貴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彼得大帝傳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俄]尼·伊·帕普連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俄]尼·伊·帕普連科並收藏彼得大帝傳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