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沙皇向省督提供的情報失實,這是由於俄國當時在土耳其沒有常駐外交代表團,莫斯科隻能通過間接途徑獲得情報。


    彼得一反慣例,向亞得利亞那堡的蘇丹王官派出了自己的代表。才氣橫溢而又詭計多端的彼得·安德烈那維奇·托爾斯泰被選中了。一次沙皇坦率地對托爾斯泰說:“哼,要不是你這麽聰明,你這顆腦袋早就掉啦!”這話暗指1682年托爾斯泰曾捲入了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和索菲婭共同策劃的陰謀。托爾斯泰一心要將功補過。為了討好沙皇,他拋妻別子,在四十歲上甘願和其它留學生一起到威尼斯去學習海軍技術。現在,在1702年,這個“聰明腦袋”要出使土耳其,摸清那裏陸軍和海軍的情況;看看他們的騎兵和步兵是否按老傳統進行了訓練,他們是否僱傭了歐洲軍官為其效力,是否還想填平刻赤灣峽,以永遠斷絕俄國人的黑海通路等等。


    沙皇在莫斯科,更確切他說,在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度過了整個冬季,正如一般所說,這是戰場相對平靜的一段時期。敵軍已安營紮寨,養精蓄銳,以待明春汛期過後重開戰事。


    有三件迫在眉睫的事亟待完成,這使彼得心中十分焦灼:到哪兒去搞錢,到哪兒去弄人馬、到哪兒去籌借軍火以補充納爾瓦之戰的損失呢?


    安德烈·納爾托夫曾寫下一篇關於如何弄錢的故事。故事說到沙皇整天徹夜冥思苦索這個問題。他對走進來的“愷撒大公”羅莫達諾夫斯基說:“現在國庫空空,軍隊一無給養,二無武器裝備,而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我看辦法隻有一個:把修道院的那些金銀財寶拿出來一些,用來換錢。”羅莫達諾夫斯基說使不得,這會惹麻煩,應該另想辦法。之後他便領沙皇到克裏姆林宮的一個秘密倉庫去。他們走進小屋裏,“沙皇陛下看見了一堆金銀器皿和珠寶,小銀市和荷蘭銀市。他驚訝不已。”羅莫達諾夫斯基把寶藏的秘密告訴了彼得,“先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每次外出遠征時,出於對我的信任,把他私人的金銀財寶交給我保管。彌留之際,他把我叫到跟前,囑咐我,隻有在發生戰事迫切需要錢的時候,才能拿出來用,這些財寶不能交給任何一個繼承人。”


    這個故事裏的可信部分和傳說部分是最難加以區分的,況且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沙皇不是跟羅莫達諾夫斯基,而是跟普羅佐羅夫斯基進行這場談話的。事實上,眾所周知,彼得克服財政困難所採取的是一種很普通而又大不可靠的辦法——提高造幣廠的生產率:車床夜以繼日地轉動,成色不足的貨幣充斥市場。1700年前,每年發行二十萬到五十萬盧布,1700年共發行了二百萬盧布的貨幣,而到1702年竟超過了四百五十萬盧布。沙皇的國庫從降低貨幣的自銀含量這項措施中,一時取得了較多的收入,並且彌補了預算赤字。


    解決第二個問題——補充兵員,這倒並不特別困難。按照需要,可從城鄉居民的一定數量住戶中徵集新兵入伍。這個在十八世紀初固定下來的補充陸軍和海軍的製度,在整個北方大戰期間顯示出了它的威力。炮廠也終於很快就恢復生產了。確實,在鑄造銅炮的時候,由於缺少銅不得不挪用教堂和修道院的銅鍾。不過鑄造大炮的生鐵數量還很充足,這是因為本世紀初迅速興辦起來的一些冶金工廠,保證軍隊製造了一批又一批優質大炮:彼得曾多次稱道這些大炮性能優良。


    在補充軍官時,彼得遇到了極大的困難。這首先因為,直到十八世紀俄國還沒有培養軍事專家的專門學校。1701年,彼得創辦了第一所這樣的學校——航海學校,在該校可以學習算術、幾何、三角、航海學、天文學。沙皇認為:“不僅航海業需要這種學校,其它諸如炮兵和工程兵也需要。”


    事隔多年之後,彼得才有可能起用這些學校的畢業生。然而,時不我待,如今急需的是軍事專家。雖然沙皇心裏很清楚,外國軍官在納爾瓦一役中表現很不好,但目前有了燃眉之急,他於是不得不重新到國外招聘軍事專家。1702年,在一些西歐國家裏張貼了用德語寫成的彼得招請外國軍官到俄國服役的諭示。


    1702年初,俄軍旗開得勝。舍列麥捷夫率領的一萬七千名軍團士兵襲擊了瑞典施利賓巴赫將軍的軍隊,並在距捷爾普特不遠的埃列斯特費爾村全殲敵人七千名,這個數字占瑞軍的一半。“我們終於把瑞典人打敗啦!”在得到舍列麥捷夫的報告後,彼得大聲喊道。沙皇表彰了全體將士,並給予犒賞。緬希科夫代表彼得向舍列麥捷夫頒發了大安德烈勳章和元帥稱號的證書。


    為指揮1703年的戰役,彼得於 3月中旬來到施利色堡。 4月,沙皇通知舍列麥捷夫,軍隊要整裝待發,並告訴他要分秒必爭,不使敵人有可能先發製人。這裏指的是襲擊涅瓦河口的寧尚茨堡。


    三天以後,在寧尚茨堡附近和敵人艦隊首次遭遇。努麥斯分艦隊的兩艘軍艦不知寧尚茨堡已經投降,駛進了涅瓦河口。彼得決定襲擊它們。他對這次軍事行動作了如此描述: 5月 5日,“敵方軍艦在努姆貝斯海軍中將指揮下駛進河口;而我方元帥派遣我等分乘三十艘小船前往迎敵。 7日駛近河口,吾等仔細觀察敵情,對敵軍作意外偷襲,繳獲三桅巡洋艦兩艘,以及裝備有十門大炮之“海丹號”與裝備八門大炮、十四扇舷窗之“阿斯特裏爾號”各一艘。敵方表示投降已為時太晚,但此刻彼等脫身無計,幾全軍覆沒,倖存者餘十三人。我方僅動用小艇八條而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彼得大帝傳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俄]尼·伊·帕普連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俄]尼·伊·帕普連科並收藏彼得大帝傳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