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嶺南震撼:南越王墓發現之謎 作者:嶽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5。帶鉤。共4件,皆精美華麗,出自主棺室頭箱中,出土時均外裹絲絹。
龍頭形玉帶鉤,兩件成對,形製全同,長巧,1厘米。青玉質,青黃色,半透明,玉質細膩溫潤,鉤體呈細長條形,滿飾勾連雷紋,如同鱗片一樣,首尾均作龍頭形,鈕作矮圓柱形,雕工十分精湛。
圓雕龍虎玉帶鉤,青玉質,局部有深褐色斑,長19 .5厘米。通體圓雕,龍虎並體形,共分8節。鉤首龍頭和鉤尾虎頭2節做出圓卯,中間6節有圓孔貫通,中心用鐵條將8節串連而成。主紋是虎形,虎頭寬扁,鼓目露齒,四爪著地,好像與龍一起奔馳在風雲交際之間。這件玉帶鉤無論在造型上,還是在工藝方麵,都屬上乘之作。
龍虎擁環帶鉤,青玉質,半透明,晶瑩光潔,局部有褐色斑,長18.9厘米。全器由一塊整玉雕成。雕鉤首呈虎頭形,末端作龍首形,虎龍雙體並列,彎曲呈s形。鉤中上部透雕一環,龍張口齧環,虎伸爪搜環,形象栩栩如生。鉤體表麵及圓環均飾勾連雷紋。鈕扁圓形,鈕柱為圓柱體。此帶鉤構思新奇,雕琢精細,不失為玉帶鉤中的一件精品。
由於象崗古墓出土了這一大批精美絕倫的玉器,為中國乃至世界玉器發展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當然,這些玉器不是象崗古墓埋藏玉製品的全部,讓考古人員倍感震驚的發現還在後麵。
發現絲縷玉衣
當考古隊員李季在棺撐的南端清理幾堆散亂的陶璧時,偶然發現了一塊四角鑽有小孔的薄玉片。這塊薄玉片的出現,並未引起李季格外的關注,他當時隻是簡單地認為,這隻不過是一塊斷石砸散的器物碎片而已。但當他詳細觀察後,猛然感到這一發現非同小可。這個薄玉片的出現,是否意味著這是墓主用玉衣作鹼服的一個重要信號?他不敢肯定,也不願否定。因為在此之前,與南越國相鄰的長沙國,從已發掘的長沙王、王後墓(長沙象鼻嘴1號漢墓和陡壁山漢墓)及軟侯利蒼家族墓(長沙馬王堆漢墓)來看,墓主都沒有穿著玉衣鹼服。根據這幾座大墓的發掘情況看,有的學者認為,南方漢代墓葬的墓主用玉衣殆服的可能性極小。就在象崗古墓發掘之初,考古人員也曾考慮過墓內是否有玉衣鹼服的問題,但鑑於長沙幾座漢墓的發掘現實,考古人員在渴望有玉衣出現的同時,也不敢抱太大的希望。
當李季首次發現了這一非同尋常的玉片後,考古人員心中久存的希望之火驟然點燃,也就是說,這座墓室存有玉衣鹼服的可能性極大。在高度的興奮與渴望中,麥英豪指示李季沿一條直線迅速向棺摔位置清理.以此驗證心中的期盼是否能成為現實。李季遵照指令,一邊清理其他器物一邊按直線向前推進,當接近棺杯並將棺梓的朽灰泥土用小毛刷一點點細細清掉後,一堆期待已久的白色帶孔的小玉片凸現出來,
“玉衣,真是玉衣!”未等李季說話,眾人便急切地叫喊起來。眼前的事實無疑向考古人員證實了墓主確是身穿玉衣躺在這冥宮之中的。大家知道,既然以玉衣鹼葬,墓主人尊貴的身份已不言自明,除了南越王,誰會有這樣的氣派?
主棺室發現玉衣的消息很快報告給仍在廣州的考古大師夏鼎t夏鼎聞聽驚喜異常,立即驅車趕到發掘現場。他在仔細觀察了室內顯露的各種跡象後指出:“棺撐己朽,應注意從板灰及附件的位置獲知其原尺寸的大小,要勤記錄、多繪圖與拍照,盡可能把各種跡象詳記下來,以便為以後的研究提供真實而科學的依據。”與此同時,夏鼎還建議當玉衣清出輪廓後,最好整件取出,以便在室內修整復原。
根據夏薰大師的指示,考古人員在清理完棺撐周邊的漆木屏風等器物後,集中白榮金、杜玉生、冼錦樣、李季等最精幹的力量,進行棺撐部位的清理。隨著清理工作的不斷深人,玉衣的輪廓也漸漸凸現出來。隻見玉衣緊貼棺底,幾塊大玉璧賈蓋在玉衣的胸腹間,另外還有組玉佩、金銀飾物等覆壓其上。玉衣的兩側依次排列著幾把長劍,頭下置珍珠枕。可能因為斷石和棺撐朽腐散架後擠壓的緣故,玉衣保存狀況極為糟糕,整體已被坍壓成扁片,平均厚度隻有3一4厘米,且多數玉衣片已散亂不堪,除兩袖、褲筒、手套等部位的輪廓尚隱約可辨外,麵罩和雙鞋則零亂得難以分出原有的順序和層次……盡管如此,考古人員依然情緒亢奮,喜不自禁,因為這畢竟是嶺南地區乃至整個中國南部地區首次發現的一件漢代玉衣鹼服。1968年,考古學家在河北滿城劉勝夫婦的墓中出土了兩件金縷玉衣,曾轟動世界。而今夭,象崗古墓發現的玉衣也必將令世人再度為之矚目。
玉衣是漢代皇帝、諸侯王和高級貴族死後的s}服,史書中稱“玉匣”或“玉押”,但它的形狀究竟是什麽模樣,自漢代以後就無人知曉一了,這個謎團曾困惑了人類l儀心多年。1968年,考古一〔作者在河北滿城縣的一座小山丘中,發現了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和他的妻子竇給的墓葬。,在劉勝和竇給的屍體位置上,分散著許多小玉片,經過考古人員白榮金等人的精心清理、修整和研究,終於復原出兩套完整的玉衣。劉勝和竇館玉衣的出現,使現代人類第一次看到了歷史記載中的玉衣的真麵目,從而解開了這個千古之謎。
滿城漢墓出土的兩套玉衣,外觀和人體的形狀一樣,分為頭部、上衣、褲筒、手套和鞋5大部分,各部分都由許多長方形、三角形、梯形、圓形等玉片組成,玉片上有小的鑽孔,玉片之間用纖細的金絲加以編綴,考古界將它稱為“金縷玉衣”。在這兩套玉衣中,劉勝穿的玉衣形體肥大,頭部的臉蓋上刻畫出眼、鼻和嘴的形狀,腹部和臀部突鼓,褲筒製成腿部的樣子,頗似人體。而竇給的玉衣比較短小,沒有做出腹部和臀部的形狀,這可能是由於表現女性人體凸凹與當時的傳統觀念相違背的緣故。劉勝玉衣全長1 .88米,由2498片玉片組成,用於編綴的金絲約重1100克。
龍頭形玉帶鉤,兩件成對,形製全同,長巧,1厘米。青玉質,青黃色,半透明,玉質細膩溫潤,鉤體呈細長條形,滿飾勾連雷紋,如同鱗片一樣,首尾均作龍頭形,鈕作矮圓柱形,雕工十分精湛。
圓雕龍虎玉帶鉤,青玉質,局部有深褐色斑,長19 .5厘米。通體圓雕,龍虎並體形,共分8節。鉤首龍頭和鉤尾虎頭2節做出圓卯,中間6節有圓孔貫通,中心用鐵條將8節串連而成。主紋是虎形,虎頭寬扁,鼓目露齒,四爪著地,好像與龍一起奔馳在風雲交際之間。這件玉帶鉤無論在造型上,還是在工藝方麵,都屬上乘之作。
龍虎擁環帶鉤,青玉質,半透明,晶瑩光潔,局部有褐色斑,長18.9厘米。全器由一塊整玉雕成。雕鉤首呈虎頭形,末端作龍首形,虎龍雙體並列,彎曲呈s形。鉤中上部透雕一環,龍張口齧環,虎伸爪搜環,形象栩栩如生。鉤體表麵及圓環均飾勾連雷紋。鈕扁圓形,鈕柱為圓柱體。此帶鉤構思新奇,雕琢精細,不失為玉帶鉤中的一件精品。
由於象崗古墓出土了這一大批精美絕倫的玉器,為中國乃至世界玉器發展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當然,這些玉器不是象崗古墓埋藏玉製品的全部,讓考古人員倍感震驚的發現還在後麵。
發現絲縷玉衣
當考古隊員李季在棺撐的南端清理幾堆散亂的陶璧時,偶然發現了一塊四角鑽有小孔的薄玉片。這塊薄玉片的出現,並未引起李季格外的關注,他當時隻是簡單地認為,這隻不過是一塊斷石砸散的器物碎片而已。但當他詳細觀察後,猛然感到這一發現非同小可。這個薄玉片的出現,是否意味著這是墓主用玉衣作鹼服的一個重要信號?他不敢肯定,也不願否定。因為在此之前,與南越國相鄰的長沙國,從已發掘的長沙王、王後墓(長沙象鼻嘴1號漢墓和陡壁山漢墓)及軟侯利蒼家族墓(長沙馬王堆漢墓)來看,墓主都沒有穿著玉衣鹼服。根據這幾座大墓的發掘情況看,有的學者認為,南方漢代墓葬的墓主用玉衣殆服的可能性極小。就在象崗古墓發掘之初,考古人員也曾考慮過墓內是否有玉衣鹼服的問題,但鑑於長沙幾座漢墓的發掘現實,考古人員在渴望有玉衣出現的同時,也不敢抱太大的希望。
當李季首次發現了這一非同尋常的玉片後,考古人員心中久存的希望之火驟然點燃,也就是說,這座墓室存有玉衣鹼服的可能性極大。在高度的興奮與渴望中,麥英豪指示李季沿一條直線迅速向棺摔位置清理.以此驗證心中的期盼是否能成為現實。李季遵照指令,一邊清理其他器物一邊按直線向前推進,當接近棺杯並將棺梓的朽灰泥土用小毛刷一點點細細清掉後,一堆期待已久的白色帶孔的小玉片凸現出來,
“玉衣,真是玉衣!”未等李季說話,眾人便急切地叫喊起來。眼前的事實無疑向考古人員證實了墓主確是身穿玉衣躺在這冥宮之中的。大家知道,既然以玉衣鹼葬,墓主人尊貴的身份已不言自明,除了南越王,誰會有這樣的氣派?
主棺室發現玉衣的消息很快報告給仍在廣州的考古大師夏鼎t夏鼎聞聽驚喜異常,立即驅車趕到發掘現場。他在仔細觀察了室內顯露的各種跡象後指出:“棺撐己朽,應注意從板灰及附件的位置獲知其原尺寸的大小,要勤記錄、多繪圖與拍照,盡可能把各種跡象詳記下來,以便為以後的研究提供真實而科學的依據。”與此同時,夏鼎還建議當玉衣清出輪廓後,最好整件取出,以便在室內修整復原。
根據夏薰大師的指示,考古人員在清理完棺撐周邊的漆木屏風等器物後,集中白榮金、杜玉生、冼錦樣、李季等最精幹的力量,進行棺撐部位的清理。隨著清理工作的不斷深人,玉衣的輪廓也漸漸凸現出來。隻見玉衣緊貼棺底,幾塊大玉璧賈蓋在玉衣的胸腹間,另外還有組玉佩、金銀飾物等覆壓其上。玉衣的兩側依次排列著幾把長劍,頭下置珍珠枕。可能因為斷石和棺撐朽腐散架後擠壓的緣故,玉衣保存狀況極為糟糕,整體已被坍壓成扁片,平均厚度隻有3一4厘米,且多數玉衣片已散亂不堪,除兩袖、褲筒、手套等部位的輪廓尚隱約可辨外,麵罩和雙鞋則零亂得難以分出原有的順序和層次……盡管如此,考古人員依然情緒亢奮,喜不自禁,因為這畢竟是嶺南地區乃至整個中國南部地區首次發現的一件漢代玉衣鹼服。1968年,考古學家在河北滿城劉勝夫婦的墓中出土了兩件金縷玉衣,曾轟動世界。而今夭,象崗古墓發現的玉衣也必將令世人再度為之矚目。
玉衣是漢代皇帝、諸侯王和高級貴族死後的s}服,史書中稱“玉匣”或“玉押”,但它的形狀究竟是什麽模樣,自漢代以後就無人知曉一了,這個謎團曾困惑了人類l儀心多年。1968年,考古一〔作者在河北滿城縣的一座小山丘中,發現了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和他的妻子竇給的墓葬。,在劉勝和竇給的屍體位置上,分散著許多小玉片,經過考古人員白榮金等人的精心清理、修整和研究,終於復原出兩套完整的玉衣。劉勝和竇館玉衣的出現,使現代人類第一次看到了歷史記載中的玉衣的真麵目,從而解開了這個千古之謎。
滿城漢墓出土的兩套玉衣,外觀和人體的形狀一樣,分為頭部、上衣、褲筒、手套和鞋5大部分,各部分都由許多長方形、三角形、梯形、圓形等玉片組成,玉片上有小的鑽孔,玉片之間用纖細的金絲加以編綴,考古界將它稱為“金縷玉衣”。在這兩套玉衣中,劉勝穿的玉衣形體肥大,頭部的臉蓋上刻畫出眼、鼻和嘴的形狀,腹部和臀部突鼓,褲筒製成腿部的樣子,頗似人體。而竇給的玉衣比較短小,沒有做出腹部和臀部的形狀,這可能是由於表現女性人體凸凹與當時的傳統觀念相違背的緣故。劉勝玉衣全長1 .88米,由2498片玉片組成,用於編綴的金絲約重11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