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嶺南震撼:南越王墓發現之謎 作者:嶽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造型獨特的愷甲
在西耳室前部南側的地麵上,考古人員在眾多散亂的器物中,發現了一件保存較完整的鐵愷甲,這副愷甲的發現使考古人員神情一振,特別是社科院考古所來的白榮金更是驚喜異常。因為自1968年滿城漢墓發現一副完整的愷甲後,在10餘年的考古發掘中,很難有這類器物出土,尤其在嶺南地區,鐵愷甲的發現更是前所未有的考古盛事。它讓今天的人類透過滾滾的歷史塵煙,再次窺視到2儀刃年前作為防護兵器的愷甲的真實麵貌。
愷甲在兵器學史上屬於防護兵器的範疇,它的用途自然是戰爭中的防衛。
中國古籍(韓非子·難一》中,記述了一個廣為流傳的“矛盾故事”。它向人們揭示出,進行戰爭不僅要有進攻性兵器,還要有防護性兵器,這樣才既能消滅敵人,又能保存自己。進攻與防護兩類兵器的發展相輔相成,一般前者居先,並促進後者相應發展,但後者進步了,又反過來進一步促進前者的發展。防護兵器正是與進攻兵器在相互不斷促進中,發展成了一個較完整的係列。在這個係列中,主要以甲胃、盾、馬具裝三類為主。
其實,早在銅鐵兵器出現之前的原始社會末期,人類已經知道利用藤條、木片、獸皮等原料,經過簡單加工,製作出早期的防護裝具,並開始用於保護人體最重要的頭、胸、背等部位了。當歷史進人到青銅時代,隨著作戰方式的變化,製造技術的進步,以及鋒利的進攻性青銅兵器的演進,防護裝具也隨之得到了大踏步的革新和發展。除皮革甲宵外,還出現了青銅鑄造的甲胃,這些甲宵的出現,大大增強了對青銅兵器如戈、矛、劍、鏈等攻擊的防護性能。
歷史上的愷甲,又名“介”或“函”,其形類似衣服,用以防護人體的重要部位。據考古資料證明,在青銅兵器盛行的商代,防護裝具仍以皮甲為主,青銅甲處於盟生時期。到西周時期,青銅甲開始大量出現。、如近年在陝西隴縣發現的西周青銅甲飾,多呈圓泡形,正麵弧凸,周沿留有窄邊,背麵中空,有“十”字形或“一”字形鈕:〕出土時,這些銅泡背麵短每粘有皮革殘存,周邊還有漆痕,這說明西周時代是在經過裸漆的皮甲卜麵再嵌附銅甲飾的。再如建國前在濬縣辛村的西周墓裏也曾出土大、中、小各類甲泡11枚,從出土銅泡在墓葬中的位置分析,有的銅泡是綴於甲衣上的,但也有的銅泡是綴於人小腿部位的長靴上,從形製上看,西周的圓泡形銅甲飾不同於陝西固城出土的透頂或尖頂商代銅甲。數量較多的商周青銅甲飾的出土,反映當時的愷甲在軍隊中的廣泛使用。
至於西周時期的青銅甲,在考占發掘中僅在山東膠縣西周車馬坑出土過一件銅胸甲,這具胸甲寬37厘米,高38厘米,由左、中、右三片合成,銅甲周圍有o。8-1.2厘米的扁平邊緣,緣上分布小的穿孔12個。從整體上看,這件銅胸甲呈猙獰獸麵狀,左右兩片對稱,構成怪獸外凸的大眼和向下彎曲的嘴部,瞳孔處開有圓孔。中片是一個巨大的獸鼻形,並開有兩個圓鼻孔,鼻孔兩側向下彎出撩牙各一枚。中片一與左右甲片相連的邊緣部位各開有小圓穿孔。考古人員在發現銅胸甲的同時,還發現了直徑11厘米的銅背甲。背甲圓泡形,中心凸出,中間有直徑}.厘米的穿孔,銅泡外緣扁平,緣邊也有小穿孔。根據銅胸甲、背甲的形狀及寬邊緣上的小穿孔來看,這銅胸甲和銅背甲也是釘綴在皮甲上的附屬物,以起到護胸和護背的防禦作用。
關於鐵愷甲在中國的出現時間,從文獻和考古發掘得知,至少在戰國時已出現了。《呂氏春秋·貴卒》中,有中山國力十“衣鐵甲,操鐵杖以戰”的記述;《戰國策·韓一》中,有韓卒“甲盾裴黎鐵幕”“無不畢具”的話。這裏所說的“鐵幕”即“以鐵為臂脛之衣”。1965年,在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科號墓中出土了戰國後期的鐵胃,這件鐵胃高26厘米,由89片7排鐵甲片編綴而成。幾乎與此同時,發掘者還在該遺址21號墓清理出216片鐵甲片,長6一7 .8厘米、寬5.3-6.9厘米。根據出土情況分析,鐵甲和鐵宵兩類甲片各有不同,這說明從那時起防護裝具即開始進人一個新階段。到了漢代,隨著鋼鐵技術的發展,鐵甲宵逐漸取代皮甲成為主要裝備。如:l965年,陝西鹹陽市楊家灣出土陶俑2500多件,其中4o%的俑身披有模擬實用愷甲。這些陶俑的出土,對西漢前期愷甲製提供了形象性資料。1959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二十家子漢城遺址發現一領漢武帝時期鐵愷,以及西漢中後期零散甲片三百餘片。1968年,河北滿城漢墓發掘出一領劉勝葬儀用愷甲。這件愷甲經復原,為甲身、甲袖組成的魚鱗甲,全甲由2859片組成,重16. 85公斤,屬西漢中期的產物。1975 --1977年,在西安市大劉寨西漢武庫遺址,出土了較多鐵愷甲片,這些甲片大致分為三型:大型長寬為11厘米x2厘米,中型5厘米x2厘米左右,四角呈圓弧形,小型2厘米x1.5厘米。甲片都有成對的邊孔,用以編綴。該武庫自漢初一直使用到西漢末年。
關於漢代鐵愷甲的成型技術,從出土的實物來看,當是上承皮甲傳統工藝的,一般來說,與皮甲編組方法相同。但個別情況也有不同,如劉勝墓魚鱗甲,其固定編綴,橫排以中心一片為基準,向左右展開,後一片前緣壓在前片後緣上,邊孔對齊以穿繩;縱編時,上排壓下排,鄰排相錯,隔排相對。活動編綴,與皮甲方法相差不多,縱向連接時編繩留有一定長度,便於甲片.上下推移。
在西耳室前部南側的地麵上,考古人員在眾多散亂的器物中,發現了一件保存較完整的鐵愷甲,這副愷甲的發現使考古人員神情一振,特別是社科院考古所來的白榮金更是驚喜異常。因為自1968年滿城漢墓發現一副完整的愷甲後,在10餘年的考古發掘中,很難有這類器物出土,尤其在嶺南地區,鐵愷甲的發現更是前所未有的考古盛事。它讓今天的人類透過滾滾的歷史塵煙,再次窺視到2儀刃年前作為防護兵器的愷甲的真實麵貌。
愷甲在兵器學史上屬於防護兵器的範疇,它的用途自然是戰爭中的防衛。
中國古籍(韓非子·難一》中,記述了一個廣為流傳的“矛盾故事”。它向人們揭示出,進行戰爭不僅要有進攻性兵器,還要有防護性兵器,這樣才既能消滅敵人,又能保存自己。進攻與防護兩類兵器的發展相輔相成,一般前者居先,並促進後者相應發展,但後者進步了,又反過來進一步促進前者的發展。防護兵器正是與進攻兵器在相互不斷促進中,發展成了一個較完整的係列。在這個係列中,主要以甲胃、盾、馬具裝三類為主。
其實,早在銅鐵兵器出現之前的原始社會末期,人類已經知道利用藤條、木片、獸皮等原料,經過簡單加工,製作出早期的防護裝具,並開始用於保護人體最重要的頭、胸、背等部位了。當歷史進人到青銅時代,隨著作戰方式的變化,製造技術的進步,以及鋒利的進攻性青銅兵器的演進,防護裝具也隨之得到了大踏步的革新和發展。除皮革甲宵外,還出現了青銅鑄造的甲胃,這些甲宵的出現,大大增強了對青銅兵器如戈、矛、劍、鏈等攻擊的防護性能。
歷史上的愷甲,又名“介”或“函”,其形類似衣服,用以防護人體的重要部位。據考古資料證明,在青銅兵器盛行的商代,防護裝具仍以皮甲為主,青銅甲處於盟生時期。到西周時期,青銅甲開始大量出現。、如近年在陝西隴縣發現的西周青銅甲飾,多呈圓泡形,正麵弧凸,周沿留有窄邊,背麵中空,有“十”字形或“一”字形鈕:〕出土時,這些銅泡背麵短每粘有皮革殘存,周邊還有漆痕,這說明西周時代是在經過裸漆的皮甲卜麵再嵌附銅甲飾的。再如建國前在濬縣辛村的西周墓裏也曾出土大、中、小各類甲泡11枚,從出土銅泡在墓葬中的位置分析,有的銅泡是綴於甲衣上的,但也有的銅泡是綴於人小腿部位的長靴上,從形製上看,西周的圓泡形銅甲飾不同於陝西固城出土的透頂或尖頂商代銅甲。數量較多的商周青銅甲飾的出土,反映當時的愷甲在軍隊中的廣泛使用。
至於西周時期的青銅甲,在考占發掘中僅在山東膠縣西周車馬坑出土過一件銅胸甲,這具胸甲寬37厘米,高38厘米,由左、中、右三片合成,銅甲周圍有o。8-1.2厘米的扁平邊緣,緣上分布小的穿孔12個。從整體上看,這件銅胸甲呈猙獰獸麵狀,左右兩片對稱,構成怪獸外凸的大眼和向下彎曲的嘴部,瞳孔處開有圓孔。中片是一個巨大的獸鼻形,並開有兩個圓鼻孔,鼻孔兩側向下彎出撩牙各一枚。中片一與左右甲片相連的邊緣部位各開有小圓穿孔。考古人員在發現銅胸甲的同時,還發現了直徑11厘米的銅背甲。背甲圓泡形,中心凸出,中間有直徑}.厘米的穿孔,銅泡外緣扁平,緣邊也有小穿孔。根據銅胸甲、背甲的形狀及寬邊緣上的小穿孔來看,這銅胸甲和銅背甲也是釘綴在皮甲上的附屬物,以起到護胸和護背的防禦作用。
關於鐵愷甲在中國的出現時間,從文獻和考古發掘得知,至少在戰國時已出現了。《呂氏春秋·貴卒》中,有中山國力十“衣鐵甲,操鐵杖以戰”的記述;《戰國策·韓一》中,有韓卒“甲盾裴黎鐵幕”“無不畢具”的話。這裏所說的“鐵幕”即“以鐵為臂脛之衣”。1965年,在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科號墓中出土了戰國後期的鐵胃,這件鐵胃高26厘米,由89片7排鐵甲片編綴而成。幾乎與此同時,發掘者還在該遺址21號墓清理出216片鐵甲片,長6一7 .8厘米、寬5.3-6.9厘米。根據出土情況分析,鐵甲和鐵宵兩類甲片各有不同,這說明從那時起防護裝具即開始進人一個新階段。到了漢代,隨著鋼鐵技術的發展,鐵甲宵逐漸取代皮甲成為主要裝備。如:l965年,陝西鹹陽市楊家灣出土陶俑2500多件,其中4o%的俑身披有模擬實用愷甲。這些陶俑的出土,對西漢前期愷甲製提供了形象性資料。1959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二十家子漢城遺址發現一領漢武帝時期鐵愷,以及西漢中後期零散甲片三百餘片。1968年,河北滿城漢墓發掘出一領劉勝葬儀用愷甲。這件愷甲經復原,為甲身、甲袖組成的魚鱗甲,全甲由2859片組成,重16. 85公斤,屬西漢中期的產物。1975 --1977年,在西安市大劉寨西漢武庫遺址,出土了較多鐵愷甲片,這些甲片大致分為三型:大型長寬為11厘米x2厘米,中型5厘米x2厘米左右,四角呈圓弧形,小型2厘米x1.5厘米。甲片都有成對的邊孔,用以編綴。該武庫自漢初一直使用到西漢末年。
關於漢代鐵愷甲的成型技術,從出土的實物來看,當是上承皮甲傳統工藝的,一般來說,與皮甲編組方法相同。但個別情況也有不同,如劉勝墓魚鱗甲,其固定編綴,橫排以中心一片為基準,向左右展開,後一片前緣壓在前片後緣上,邊孔對齊以穿繩;縱編時,上排壓下排,鄰排相錯,隔排相對。活動編綴,與皮甲方法相差不多,縱向連接時編繩留有一定長度,便於甲片.上下推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