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令發掘隊員們困惑的木車移動之謎由此得以解開。大音有聲


    當地宮前室的文物全部清理之後,發掘人員將清理的重點轉向了東耳室。


    東耳室位於前室東側,與西耳室相對稱,呈東西向長方形,前麵有過道和前室相通,從外形看,這個耳室是用掏洞法建造而成,經初步測量,室內長5.24米、寬1.75米、高1. 83米。整個室內未發現彩繪,東壁為象崗山原有的岩石,沒有另砌石壁,其他三麵則為人工石砌而成。室頂用3塊大石板鋪蓋,石板的厚度為20一25厘米,朝內(下)的一麵修琢平整,朝外(上)的一而則較粗糙,在石蓋板的上方,是象崗山原有的岩石覆蓋。發掘前,頂蓋石中間的一塊巨石斷裂掉落,斜插在室內當中處,並將部分隨葬器物壓壞或壓碎。由於石板過於龐大,根本無法從過道中運出,但如果不將這塊石板運出,清理工作則很難進行。要運出巨石,看來最可行的辦法是鑿穿墓室頂部象崗的原岩,從上麵利用吊車將石板吊離。於是,圍繞著原岩需開鑿多大麵積,是將三塊石板全部吊離,還是單獨吊出那塊已斷裂的石板的問題,考古人員之間的意見發生了分歧。北京來的考古學家白榮金的意見是,既然室頂的原岩不可避免地要鑿穿,不如幹脆來他個大揭蓋,也就是說將室頂原岩全部揭開,把三塊石蓋板全部吊離,這樣東耳室將變得通暢明亮,對發掘人員人室清理十分方便。白榮金的想法一提出,發掘隊長、考古學家麥英豪就提出相反的看法,麥英豪的意見是,如果要大揭蓋,並將三塊蓋石板全部吊離,無疑會對室內的隨葬器物產生很大的威脅,隻要稍有不慎或某個地方出了差錯,室內的文物將受到人為的損壞,其後果不堪設想。同時,像這樣在嶺南首次發現的未遭盜掘的南越王家族的大墓,如果發掘清理完畢,勢必要在原址建立博物館,這個墓葬的形製作為重要的部分,理所當然地要盡可能地保持原貌,如果人為地將原建築拆除並重建,將削弱遺址性博物館的價值和地位。鑑於此情,麥英豪在反對白榮金意見的同時,提出了原岩的穿鑿洞不宜過大,隻吊出那塊斷石,其餘兩塊蓋頂石不再吊離的意見,這個意見得到了發掘隊多數人員的認可並很快付諸實施。


    按照分工和操作步驟,發掘人員先在室內頂蓋石的斷裂部位用麻袋、木樁等搭成一層防護網,然後用鋼釺等工具開始“丁丁當當”地穿鑿室頂部的原岩。很快,一個東西南北各長2米並直通室內的方形洞口開鑿成功,發掘人員借來了吊車,小心翼翼地將斷裂的頂蓋石從室內吊離出去。


    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由外而內地逐步清理。


    大家首先在過道拐角和前室進人過道口處發現了兩個大小相同的銅環,從出土的情況看,兩個銅環鏽跡斑斑,每個銅環的一側都和一個鐵鼻扣在一起。據現場初步考證,這應是東耳室過道兩扇木門上的門環,不過木門早已腐朽,難以看出原有的形製,隻有從鋼環鐵鼻上殘存的木痕推知,原木門的厚度為4.5厘米。


    從整體看上去,東耳室應是放置宴樂用具的處所,內中的銅器、鐵器、陶器、玉石器、金銀器、漆木器、象牙骨器、動物遺骸等器物琳琅滿目,一眼望過去,讓人感到眼花繚亂,熱血沸騰,心情為之大振。而讓發掘人員最為激動和興奮的,當是室內那耀眼生輝、光彩照人的銅樂器和銅容器。


    顧名思義,銅器是用銅或銅合金製成的器物,從世界各地的考古發掘證明,人類最早接觸的銅是天然形成的紅銅,這種銅被採集後多用於做一些小件的工具和裝飾品,使用範圍還極其有限。從近代考古發掘的斷代推論,世界上最早使用銅的地區在小亞細亞一帶,然後是埃及等相鄰的區域,考古人員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發現了公元前8000年的天然銅飾物。而世界上最早的冶銅技術大約出現在公元前喇義粉年左右的土耳其、伊朗境內,稍後的埃及也吸收了這種技術並應用於生活之中。在埃及的西奈半島上,就曾發現了熔煉銅礦石的高爐遺蹟。而作為同埃及文明相匹敵的中國,遠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使用小件銅器,夏代已能製作形製比較複雜的青銅容器,商周時期則出現了青銅器繁榮的局麵,從而使青銅的冶煉技術達到了歷史上第一個高峰。1939年,考古人員在河南安陽武關村出土了重875公斤的商代司母戊鼎,曾使東半球的考古界為之震驚。當歷史的步伐邁到東周時期,青銅器的製作出現了新的工藝,如夔金、錯金銀、鑲嵌和針刻等,從而形成了新的藝術風格。到春秋、秦漢時期,青銅器在繼承東周銅器風格的同時,在器類、造型和紋飾等方而又有新的變化,其藝術性更加完美。


    正如多數人已知的那樣,人類使用銅的歷史比鐵要早,這除了銅比鐵易於加工製造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容易找到可直接使用的自然銅。當然,銅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其最大的不足便是冶煉過程中極易產生氣孔。當這個缺陷被廣泛認知後,人們便嚐試著用摻入其他金屬的方法來改變銅的性質,經過各種試驗發現,在各種銅的合金中,以加人錫這種金屬的青銅最為優秀。實驗表明,當在銅裏加入少量的錫時,銅合金就會帶上黃顏色,當加人錫的量增大時,銅合金就會變成紅色,繼續增大錫的含量,銅合金又會變成白色,如果錫的含量增加到25%以上,又會漸漸地從白色轉變為藍色。盡管隨著錫的含量不同,銅合金的顏色就隨之發生變化,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用錫和銅製造出的青銅具有堅硬不生鏽的性質。1974年在陝西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銅劍,雖歷2(xx)多年水的侵蝕卻光亮如新、寒氣逼人,便是極好的例證。再如i9}年在湖北隨縣雷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戰國時代的大型編鍾,此編鍾浸泡在水中不知多少個日夜,但出土時仍完好如初,光彩亮麗,曾引起了整個世界的震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嶺南震撼:南越王墓發現之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嶽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嶽南並收藏嶺南震撼:南越王墓發現之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