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權與血——明帝國官場政治 作者:樊樹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鄭貴妃的疑點卻由於後來的“移宮案”,而愈發明朗化。她在被迫從幹清宮搬往慈寧宮以後,把賭注押在李選侍(明熹宗朱由校的養母)身上。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死後,明神宗疼愛長孫,命李選侍撫養。李選侍與鄭貴妃關係密切,鄭力圖為李請封皇後,李則為鄭請封皇太後。此事還未辦成,明光宗駕崩,冊封企圖落空。照例李選侍應該從幹清宮搬出,但是她效法鄭貴妃的榜樣,賴在幹清宮不走。其意圖很明顯,迫使朱由校在即位後,冊封她為皇太後,鄭貴妃為太皇太後,由這兩個女人實行雙重的垂簾聽政。據許熙重《憲章外史續編》記載,朱由校即位後說,李選侍命太監李進忠(後來改名為魏忠賢)傳話:“每日章奏,必先奏看過,方與朕覽,即要垂簾聽政處分。”為此,鄭貴妃與李選侍合謀,把朱由校控製住,目的就是垂簾聽政。正如《先撥誌始》所說,鄭、李二人“欲邀封太後及太皇太後,同處分政事”。由於楊漣等大臣的針鋒相對的鬥爭,迫使李選侍移宮,粉碎了她們垂簾聽政的陰謀。這些事情為理解“紅丸案”提供了最好的註解。
“九千九百歲”的遍地生祠
所謂“閹黨”並非一個政黨,而是晚明天啟年間以魏忠賢為首的一個擅權亂政的幫派。
魏忠賢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東廠總督太監,他利用當時的皇帝明熹宗的昏庸,把持朝政,網羅親信,結成政治幫派,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正如《明史》所說:“自內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就是這幫宵小之徒內外呼應上下結合,擅權亂政,打擊異己,把天啟年間的政治局麵搞得畸形而恐怖,後人稱為“閹黨專政”。中國歷史上宦官專政屢見不鮮,然而晚明史上的“閹黨專政”有著十分獨特的地方,那就是大大小小的官員們演出了一幕幕魏忠賢個人崇拜的醜劇。個人崇拜在那個時代並不奇怪,奇怪的是個人崇拜的對象並非皇帝,而是太監。這不能不說是畸形的政治現象,把那個時代那種製度的醜惡暴露無遺。
魏忠賢個人崇拜最為突出的標誌是,朝廷內外眾多的官僚掀起為魏忠賢建造生祠的運動。祠,即祠堂,原本是祭祀死去的祖先或先賢的宗廟。為活著的人建造的祠堂,稱為“生祠”,是那個專製時代畸形心理的產物,以滿足祭者和被祭者各自的政治功利目的。
始作俑者是浙江巡撫潘汝楨。他在天啟六年閏六月初二日向皇帝提議,為魏忠賢建立生祠。他的奏疏這樣寫道:“東廠魏忠賢,心勤體國,念切恤民,鑒此兩浙歲遭災傷,頓蠲茶果鋪墊諸費,舉百年相沿陋習積弊一旦釐革,不但機戶翻然更生,凡屬茲土莫不途歌巷舞,欣欣相告,戴德無窮,公請建祠,用致祝厘”。通篇都是顛倒黑白的拍馬溜須之詞,為魏忠賢塗脂抹粉無所不用其極,把虛構的“途歌巷舞”的大好形勢統統歸功於魏忠賢。這種獻媚之舉正中魏忠賢下懷,所得到的“聖旨”--其實就是魏忠賢的意思--如此寫道:“據奏,魏忠賢心勤為國,念切恤民……宜從眾請,用建生祠,著於地方營造,以垂不朽”。明熹宗還為這個生祠賞賜匾額--“普德”,這不僅明白無誤地表明皇帝完全同意為魏忠賢建造生祠,而且以題寫祠額的方式親自為建生祠推波助瀾。此例一開,善於鑽營的官僚敏銳地察覺到魏忠賢和皇帝的態度,趨之若騖,唯恐落後,紛紛在各地為魏忠賢建立生祠,一時間似乎形成了一場政治運動。應天巡撫毛一鷺建生祠於蘇州虎丘,薊遼總督閻鳴泰建生祠於薊州、密雲、昌平、通州、涿州、河間、保定,宣大總督張樸建生祠於宣府、大同,山西巡撫曹爾楨建生祠於五台山,如此等等。
那些熱衷於建生祠的官僚們完全把魏忠賢當作一個偶像來崇拜,極度做作的虔誠之態反襯出這些宵小之徒的不良動機。請看薊遼總督閻鳴泰在請建生祠的奏疏中說些什麽:“人心之依歸,即天心之向順,恭照廠臣魏忠賢安內攘外,舉賢任能,捐金捐俸,恤軍恤民,非但學識綱常之際猶萃其全,且於兵農禮樂之司共濟其盛,治平績著,覆載量弘”雲雲。對於如此功比天高的神人,皇帝當然要批準為他建生祠了,還特別賞賜了祠額“廣恩”,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表彰魏忠賢的“治平績著,覆載量弘”。薊州生祠建成之際,舉行了迎接魏忠賢“喜容”(偶像)的典禮:巡撫劉詔行五拜三叩頭禮,與迎接皇帝別無二致。兵備副使耿如杞看-到魏忠賢的“喜容”一副帝王相--“垂旒執笏”,頗有反感,隻作長揖而不拜,因而遭到劉詔的參奏,魏忠賢立即派錦衣衛緹騎把耿如杞逮捕入獄。這就更加助長了宵小之徒的崇拜氣焰。天津巡撫黃運泰為魏忠賢建生祠,迎接魏忠賢“喜容”的儀式,隆重的程度超過薊州,當時人如此寫道:“五拜三叩頭,乘馬前導,如迎詔儀。及像至祠所安置迄,(黃)運泰列拜丹犀,率文武諸官俱五拜三叩頭,(黃)運泰至像前萬福,口稱某名某年某事蒙九千歲(按:指魏忠賢)扶植,叩頭謝:又某年某月蒙九乙千歲升拔,則又叩頭謝。致詞畢,就班,仍五拜三叩頭。旁觀者皆汗下浹踵,(黃)運泰揚揚甚得意也。”禮儀之隆重比祭祀歷代帝王有過之而無不及,阿諛奉承言辭之露骨、肉麻之極。
“九千九百歲”的遍地生祠
所謂“閹黨”並非一個政黨,而是晚明天啟年間以魏忠賢為首的一個擅權亂政的幫派。
魏忠賢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東廠總督太監,他利用當時的皇帝明熹宗的昏庸,把持朝政,網羅親信,結成政治幫派,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正如《明史》所說:“自內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就是這幫宵小之徒內外呼應上下結合,擅權亂政,打擊異己,把天啟年間的政治局麵搞得畸形而恐怖,後人稱為“閹黨專政”。中國歷史上宦官專政屢見不鮮,然而晚明史上的“閹黨專政”有著十分獨特的地方,那就是大大小小的官員們演出了一幕幕魏忠賢個人崇拜的醜劇。個人崇拜在那個時代並不奇怪,奇怪的是個人崇拜的對象並非皇帝,而是太監。這不能不說是畸形的政治現象,把那個時代那種製度的醜惡暴露無遺。
魏忠賢個人崇拜最為突出的標誌是,朝廷內外眾多的官僚掀起為魏忠賢建造生祠的運動。祠,即祠堂,原本是祭祀死去的祖先或先賢的宗廟。為活著的人建造的祠堂,稱為“生祠”,是那個專製時代畸形心理的產物,以滿足祭者和被祭者各自的政治功利目的。
始作俑者是浙江巡撫潘汝楨。他在天啟六年閏六月初二日向皇帝提議,為魏忠賢建立生祠。他的奏疏這樣寫道:“東廠魏忠賢,心勤體國,念切恤民,鑒此兩浙歲遭災傷,頓蠲茶果鋪墊諸費,舉百年相沿陋習積弊一旦釐革,不但機戶翻然更生,凡屬茲土莫不途歌巷舞,欣欣相告,戴德無窮,公請建祠,用致祝厘”。通篇都是顛倒黑白的拍馬溜須之詞,為魏忠賢塗脂抹粉無所不用其極,把虛構的“途歌巷舞”的大好形勢統統歸功於魏忠賢。這種獻媚之舉正中魏忠賢下懷,所得到的“聖旨”--其實就是魏忠賢的意思--如此寫道:“據奏,魏忠賢心勤為國,念切恤民……宜從眾請,用建生祠,著於地方營造,以垂不朽”。明熹宗還為這個生祠賞賜匾額--“普德”,這不僅明白無誤地表明皇帝完全同意為魏忠賢建造生祠,而且以題寫祠額的方式親自為建生祠推波助瀾。此例一開,善於鑽營的官僚敏銳地察覺到魏忠賢和皇帝的態度,趨之若騖,唯恐落後,紛紛在各地為魏忠賢建立生祠,一時間似乎形成了一場政治運動。應天巡撫毛一鷺建生祠於蘇州虎丘,薊遼總督閻鳴泰建生祠於薊州、密雲、昌平、通州、涿州、河間、保定,宣大總督張樸建生祠於宣府、大同,山西巡撫曹爾楨建生祠於五台山,如此等等。
那些熱衷於建生祠的官僚們完全把魏忠賢當作一個偶像來崇拜,極度做作的虔誠之態反襯出這些宵小之徒的不良動機。請看薊遼總督閻鳴泰在請建生祠的奏疏中說些什麽:“人心之依歸,即天心之向順,恭照廠臣魏忠賢安內攘外,舉賢任能,捐金捐俸,恤軍恤民,非但學識綱常之際猶萃其全,且於兵農禮樂之司共濟其盛,治平績著,覆載量弘”雲雲。對於如此功比天高的神人,皇帝當然要批準為他建生祠了,還特別賞賜了祠額“廣恩”,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表彰魏忠賢的“治平績著,覆載量弘”。薊州生祠建成之際,舉行了迎接魏忠賢“喜容”(偶像)的典禮:巡撫劉詔行五拜三叩頭禮,與迎接皇帝別無二致。兵備副使耿如杞看-到魏忠賢的“喜容”一副帝王相--“垂旒執笏”,頗有反感,隻作長揖而不拜,因而遭到劉詔的參奏,魏忠賢立即派錦衣衛緹騎把耿如杞逮捕入獄。這就更加助長了宵小之徒的崇拜氣焰。天津巡撫黃運泰為魏忠賢建生祠,迎接魏忠賢“喜容”的儀式,隆重的程度超過薊州,當時人如此寫道:“五拜三叩頭,乘馬前導,如迎詔儀。及像至祠所安置迄,(黃)運泰列拜丹犀,率文武諸官俱五拜三叩頭,(黃)運泰至像前萬福,口稱某名某年某事蒙九千歲(按:指魏忠賢)扶植,叩頭謝:又某年某月蒙九乙千歲升拔,則又叩頭謝。致詞畢,就班,仍五拜三叩頭。旁觀者皆汗下浹踵,(黃)運泰揚揚甚得意也。”禮儀之隆重比祭祀歷代帝王有過之而無不及,阿諛奉承言辭之露骨、肉麻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