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新的教士們同修士界的根本對立(後者在12世紀的改革中越出了西方本尼狄克派運動,倒退到拘守原有教規的極端傾向),在下引西妥教團的修士、聖伯納德的密友之一、聖梯累的威廉的驚呼中明顯表現出來:“聖山的兄弟們!他們把東方的光明引入西方的黑暗;他們把古代埃及人的宗教熱情帶到了冰冷的高盧國土,帶入這寂寞的生活,這天國生活的再現。”
於是,由於西方國家中心地區這種引人注目的反常現象,修士的唯靈論要求退回到東方神秘論中去,而恰在這個時候,沐浴在希臘和阿拉伯文化中的城市知識分子,正獲取著精神的和思想方法的酵素,這些思想方法將標明西方國家的特徵,並構成它的知識的力量——推理的清晰,對科學精確性的關注,互相支持的信念與洞察力。這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城市知識分子使得西方國家擺脫了另一個亞洲和另一個非洲的虛幻形象;擺脫了神秘的森林與荒漠的虛幻形象。
但修士們的倒退運動本身也為新型學校的出現鋪平了道路。1131年蘭斯宗教會議禁止修士們在教會機構外從事醫學研究:希波克拉底是暢通無阻了。
巴黎的教士並不同意聖伯納德的看法。 1164年索爾茲伯裏的約翰寫信給托馬斯·貝克特:“我繞道去了趟巴黎。在那裏目睹生活用品富足,人們情緒輕鬆,教士受到尊敬,整個教會享受著尊嚴和光榮,哲學家從事各種活動,這時我驚喜地相信,自己看到了雅各的梯子,它的頂端觸到了天堂,天使就在梯子上麵上上下下。為這次幸運的朝聖旅行所感動,我得承認:上帝就在這裏,而我卻沒有意識到這點。我的心頭湧出下列詩句:‘最幸福的終身流放,就是居住在這地方。’”哈溫特的修道院院長菲利普,認識到城市教育活動帶來的利益,給一個年輕的弟子寫信說:“你為對科學的愛所驅使,現在到了巴黎,並找到了這個為如此眾多的人所嚮往的耶路撒冷。這是大衛居住的國度,是智慧的所羅門居住的國度。那裏競爭激烈,教士項背相望,他們的人數將逐漸超過眾多世俗民眾。這幸運的城市啊,聖經在那裏被人加倍勤勉地閱讀著,其中錯綜的奧秘因聖靈的恩賜而豁然開朗,在那裏還有如此之多的著名教授和如此發展的神學,人們應該稱它為純美藝術作品的所在地!”
“哥利亞德”
在所有這些讚頌巴黎的協奏曲中,響起了一個具有特殊力量的聲音,一個少有的知識分子團體的聲音:“哥利亞德”。對他們來說,巴黎是“人間的天堂,世界的玫瑰,宇宙的慰藉。”
“人間的天堂,世界的玫瑰,宇宙的慰藉”。這些“哥利亞德”是些什麽人呢?他們中大多數人都隱姓埋名,他們有意傳播的關於自己的傳奇,他們的敵人出自惡意中傷和誹謗所傳播的謠言,包括那些被似是而非的假象引入歧途,被偏見蒙蔽的新時代的史家與學者描述的奇談,這一切都交織在一起,使我們無法認識他們的真實麵目。有些人根據主教大會和宗教會議的裁決,以及12與13世紀教會作家的記載,確定他們的身份。這些哥利亞德或遊方教士被人罵為“流浪漢”、“浪子”、“花花公子”、“小醜”。人們把他們當作飯桶、冒牌大學生,時而帶著激動的眼光——年輕人恣情成性——時而驚恐萬分地、輕蔑地看著他們:這些破壞和平和不守秩序的傢夥難道還不是危險分子?相反,其他一些人則把他們看成城市知識分子的一種類型,一個贊成反對封建主義的一切形式的革命的開放階層。究竟哪種說法是真實的呢?
我們不清楚“哥利亞德”這個稱呼的來源。不過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排除不切實際的詞源學探討,詞源學認為這個詞源於巨人族“哥利亞”,他是魔鬼的化身、上帝的死敵,或者認為它來自“哥拉”( g)即“獸嘴”,用以表明這個幫團的成員是些貪吃鬼或牛皮大王;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肯定,把歷史上的哥利亞定為“哥利亞德教團”的創始人是不可能的,我們還是可以從圖書目錄方麵找到一些有關某些哥利亞德的細節材料,那是些以“哥利亞德”為名的個人或集體所作的詩歌集(carminaburana)和同時代人對他們嚴詞批判或痛加斥責的文章。
求知的浪遊
在哥利亞德的圈子裏,無疑有一種對社會批評的愛好。無論他們來自哪裏,來自城市、農村或者甚至出身貴族,他們首先是背井離鄉的人,時代的典型代表。在這個時代裏,人口的增長、商業的發展和城市的出現瓦解了封建社會的結構,並把破落戶、冒險家和倒黴蛋扔上街頭,使他們集中在城市這個他們的會聚點。哥利亞德是這個標誌著12世紀特徵的社會變動的產兒。這些脫離固定社會結構的人,在所有維護傳統思想的人看來乃是奇恥大辱。中世紀的盛期曾致力於規定每個人的地位、使命、級別和等級。哥利亞德則是從中掙脫出來的野馬。作為貧困的離經叛道者,他們構成城市學校裏的“窮學生幫”。他們勉強能餬口度日,靠為富裕的同學當僕人,甚或乞討為生,因為正如德意誌人艾伯哈特所指出的:“巴黎對富人可能是個天堂,對窮人則是匪窟似的泥潭。”接著他替飢餓的巴黎人(parisiana
於是,由於西方國家中心地區這種引人注目的反常現象,修士的唯靈論要求退回到東方神秘論中去,而恰在這個時候,沐浴在希臘和阿拉伯文化中的城市知識分子,正獲取著精神的和思想方法的酵素,這些思想方法將標明西方國家的特徵,並構成它的知識的力量——推理的清晰,對科學精確性的關注,互相支持的信念與洞察力。這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城市知識分子使得西方國家擺脫了另一個亞洲和另一個非洲的虛幻形象;擺脫了神秘的森林與荒漠的虛幻形象。
但修士們的倒退運動本身也為新型學校的出現鋪平了道路。1131年蘭斯宗教會議禁止修士們在教會機構外從事醫學研究:希波克拉底是暢通無阻了。
巴黎的教士並不同意聖伯納德的看法。 1164年索爾茲伯裏的約翰寫信給托馬斯·貝克特:“我繞道去了趟巴黎。在那裏目睹生活用品富足,人們情緒輕鬆,教士受到尊敬,整個教會享受著尊嚴和光榮,哲學家從事各種活動,這時我驚喜地相信,自己看到了雅各的梯子,它的頂端觸到了天堂,天使就在梯子上麵上上下下。為這次幸運的朝聖旅行所感動,我得承認:上帝就在這裏,而我卻沒有意識到這點。我的心頭湧出下列詩句:‘最幸福的終身流放,就是居住在這地方。’”哈溫特的修道院院長菲利普,認識到城市教育活動帶來的利益,給一個年輕的弟子寫信說:“你為對科學的愛所驅使,現在到了巴黎,並找到了這個為如此眾多的人所嚮往的耶路撒冷。這是大衛居住的國度,是智慧的所羅門居住的國度。那裏競爭激烈,教士項背相望,他們的人數將逐漸超過眾多世俗民眾。這幸運的城市啊,聖經在那裏被人加倍勤勉地閱讀著,其中錯綜的奧秘因聖靈的恩賜而豁然開朗,在那裏還有如此之多的著名教授和如此發展的神學,人們應該稱它為純美藝術作品的所在地!”
“哥利亞德”
在所有這些讚頌巴黎的協奏曲中,響起了一個具有特殊力量的聲音,一個少有的知識分子團體的聲音:“哥利亞德”。對他們來說,巴黎是“人間的天堂,世界的玫瑰,宇宙的慰藉。”
“人間的天堂,世界的玫瑰,宇宙的慰藉”。這些“哥利亞德”是些什麽人呢?他們中大多數人都隱姓埋名,他們有意傳播的關於自己的傳奇,他們的敵人出自惡意中傷和誹謗所傳播的謠言,包括那些被似是而非的假象引入歧途,被偏見蒙蔽的新時代的史家與學者描述的奇談,這一切都交織在一起,使我們無法認識他們的真實麵目。有些人根據主教大會和宗教會議的裁決,以及12與13世紀教會作家的記載,確定他們的身份。這些哥利亞德或遊方教士被人罵為“流浪漢”、“浪子”、“花花公子”、“小醜”。人們把他們當作飯桶、冒牌大學生,時而帶著激動的眼光——年輕人恣情成性——時而驚恐萬分地、輕蔑地看著他們:這些破壞和平和不守秩序的傢夥難道還不是危險分子?相反,其他一些人則把他們看成城市知識分子的一種類型,一個贊成反對封建主義的一切形式的革命的開放階層。究竟哪種說法是真實的呢?
我們不清楚“哥利亞德”這個稱呼的來源。不過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排除不切實際的詞源學探討,詞源學認為這個詞源於巨人族“哥利亞”,他是魔鬼的化身、上帝的死敵,或者認為它來自“哥拉”( g)即“獸嘴”,用以表明這個幫團的成員是些貪吃鬼或牛皮大王;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肯定,把歷史上的哥利亞定為“哥利亞德教團”的創始人是不可能的,我們還是可以從圖書目錄方麵找到一些有關某些哥利亞德的細節材料,那是些以“哥利亞德”為名的個人或集體所作的詩歌集(carminaburana)和同時代人對他們嚴詞批判或痛加斥責的文章。
求知的浪遊
在哥利亞德的圈子裏,無疑有一種對社會批評的愛好。無論他們來自哪裏,來自城市、農村或者甚至出身貴族,他們首先是背井離鄉的人,時代的典型代表。在這個時代裏,人口的增長、商業的發展和城市的出現瓦解了封建社會的結構,並把破落戶、冒險家和倒黴蛋扔上街頭,使他們集中在城市這個他們的會聚點。哥利亞德是這個標誌著12世紀特徵的社會變動的產兒。這些脫離固定社會結構的人,在所有維護傳統思想的人看來乃是奇恥大辱。中世紀的盛期曾致力於規定每個人的地位、使命、級別和等級。哥利亞德則是從中掙脫出來的野馬。作為貧困的離經叛道者,他們構成城市學校裏的“窮學生幫”。他們勉強能餬口度日,靠為富裕的同學當僕人,甚或乞討為生,因為正如德意誌人艾伯哈特所指出的:“巴黎對富人可能是個天堂,對窮人則是匪窟似的泥潭。”接著他替飢餓的巴黎人(parisi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