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真相:裕仁天皇與侵華戰爭 作者:[美]赫伯特·比克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毫無疑問,從日俄戰爭後的戰術和戰略中受到影響的裕仁天皇相信,決定戰爭勝利的是優越的武器而不是優越的生產力。然而,與他的軍事將領們不同的是,他對和英美決裂比較消極,也沒有感到有什麽必要對政府機構進行迅速而徹底的整頓,以及對整個經濟實行即刻的軍事化。這樣做會威脅到皇室的穩定。這種認識區別既關係到變革的方向也關係到變革的速度。為了確保更大的行動自由以建設全麵戰爭經濟,軍部的激進分子將不得不與天皇及其擁護者直接對抗。
聖戰
嚴懲支那軍
支那事變
軍事幹涉
“洗劫”南京
南京暴行
“帕奈號”事件
八年抗戰
進攻武漢
互不侵犯條約
德國侵略西歐
嚴懲支那軍
1937年7月8日(此為著者觀點,中國為7月7日——譯者注)清晨,北京郊外約30公裏處突發了一起不祥事件。駐紮在豐臺的日本軍與中國駐防部隊在馬可波羅橋(中國名盧溝橋)發生衝突。東京的陸軍參謀本部馬上得到了報告,指示將前一天晚上由短暫的步槍交火所引起的這個問題就地解決。位於北京至漢口鐵路線上的盧溝橋附近地區的交火持續了3天。至11日,經當地雙方指揮官協商,簽訂了停戰協議。之後大約3個星期,軍隊的指揮者成功地維持了停戰協議。
這時,軍部內在對中政策上產生了嚴重分歧,鑑於事態嚴重,正在雙葉休養的裕仁不得不返回東京。分別以陸軍省軍事課和陸軍參謀本部作戰課為主的一派認為盧溝橋事件是一個機會,因為日本與中國之間存在著許多惱人的未決問題,比如說,“滿洲國”從未得到中國政府法律上的承認,標誌滿洲事變結束的停戰協議也沒有得到遵守,設在華北各省與滿洲之間的非軍事區經常遭到侵犯等等。如果將北京郊外的這場戰鬥當做一個挑釁的藉口的話,那麽所有與中國的未決問題都將會通過一場有力的軍事打擊得到解決,因為中國人永遠也不會是一個難對付的軍事對手,所以,應該立即將部隊調至北京地區,“保衛日本人的生命和財產”。持這種強硬主張的軍官得到了關東軍參謀部軍官和南滿鐵路公司(皇室為投資股東)的一些文職官員的支持,他們希望將公司的鐵路線從“滿洲國”延伸到華北,因此希望看到事件的擴大化。1而另一派由上層少數資深官員組成,以參謀本部第一作戰部長石原莞爾少將及其部下第二課課長河邊為中心。他們擔心中國的情況變得太混亂,會導致把增強自身實力的軍備資源轉向對蘇聯防禦上去。7月9日,近衛內閣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暫時延緩向華北增派部隊時,主張就地解決事件的不擴大派的觀點暫時占了上風。然而,擴大派早已在幕後進行活動,讓本土的師團處於待機狀態,並起草了增派部隊的命令。當近衛內閣11日再次開會時,9日的決議被推翻,會議決定從關東軍、朝鮮陸軍和本土向華北派數千部隊。
此時,裕仁對華北事件首先考慮到的是可能來自蘇聯的威脅。一個星期前的6月30日,不守規矩的日本第一師團在阿穆爾河的幹岔子島上修築防禦工事。那裏是北“滿洲國”和蘇聯之間界限不清的邊境,蘇聯軍隊也來到了島上,隨之發生交火,日本方麵摧毀了兩艘蘇聯炮艦。蘇聯方麵則表現得比較克製,雖然調來了更多的部隊和炮兵,但是沒有立即反擊。2東京和莫斯科互相指責,事態解決的嚐試似乎就要開始。俄國人會不會沿著“滿洲國”邊界發動攻擊呢?天皇在會見近衛首相、新陸軍大臣杉山和海軍軍令部部長之前,首先召見了陸軍參謀總長閑院親王。
“如果蘇聯從背後攻擊的話,怎麽辦?”陛下問道。閑院宮回答:“我想陸軍會回擊的。”聽了回答,陛下又重複道:“那不過是陸軍的武斷。如果萬一蘇聯發動了攻擊,怎麽辦呢?”殿下隻是說:“那沒有辦法。”陛下因此看起來非常不滿意。3裕仁想確切地知道應變計劃,而閑院宮迴避了這個問題。可是,盡管他對閑院親王的報告很失望,還是同意了近衛內閣的決議,向華北派兵,在派遣令上蓋上了他的印章。
明知有停戰協定,但是急於一下子解決所有與中國懸而未決問題的近衛內閣決定擴大事態,而天皇從一開始就默許了這一點。盧溝橋事件後的決議程序與滿洲事變的模式有很大區別。那時是當地將校造成非法的既成事實,天皇事後明確地追認了他們的行動。而這次,近衛內閣主動與陸軍的擴大派串聯一氣,裕仁也是從一開始就不支持不擴大派的方針。另一方麵,就某一點而言,這個成為中日戰爭起因的最初事件與早有預謀的滿洲事變有相似點。7月8日,向駐紮在盧溝橋附近豐臺的中國軍營地的射擊,是一名日本連隊長在沒有中央指揮部命令的情況下任意決定的,目的是要製造“日本軍受到攻擊”的假象。盡管這次行動沒有真正引起戰爭,裕仁後來在提到它時,還是責怪陸軍將一場已經平息下來的小衝突擴展成一場漫長而痛苦的中國戰爭。4戰爭開始3年後,天皇回顧並詳述了7月初那一天,當他仔細考慮在華北應該做什麽時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他首先考慮的是不得不準備與蘇聯作戰了,因此他認為與中國方麵除了妥協和拖延別無選擇。他為此與閑院親王和陸軍大臣杉山談了幹岔子島問題。他們告訴他不用擔心陸軍對蘇作戰的準備:“即使與支那發生戰爭,兩三個月就解決了。”對於裕仁來說這似乎是解釋得通的,所以他很快將這個問題放到了一邊,轉而與近衛首相商量召集禦前會議通過決議解決問題。如果軍部反對這個決議,到時再說。他與陸海軍大臣和統帥部長也談了話。他們沒有使他確信究竟該走哪條路,但是“他們在對中國戰爭的時間表上取得了共識。這就很不一樣。一切都準備好了,我們行動吧。”於是對中國的戰爭就開始了。然後事態很快明朗起來,日本在中國的兵力不夠。天皇說:“幹脆把滿蘇邊境的部隊調過去。”但是統帥部告訴他:“那不行。”5裕仁對自己這個目光短淺的決定什麽也沒有說。
聖戰
嚴懲支那軍
支那事變
軍事幹涉
“洗劫”南京
南京暴行
“帕奈號”事件
八年抗戰
進攻武漢
互不侵犯條約
德國侵略西歐
嚴懲支那軍
1937年7月8日(此為著者觀點,中國為7月7日——譯者注)清晨,北京郊外約30公裏處突發了一起不祥事件。駐紮在豐臺的日本軍與中國駐防部隊在馬可波羅橋(中國名盧溝橋)發生衝突。東京的陸軍參謀本部馬上得到了報告,指示將前一天晚上由短暫的步槍交火所引起的這個問題就地解決。位於北京至漢口鐵路線上的盧溝橋附近地區的交火持續了3天。至11日,經當地雙方指揮官協商,簽訂了停戰協議。之後大約3個星期,軍隊的指揮者成功地維持了停戰協議。
這時,軍部內在對中政策上產生了嚴重分歧,鑑於事態嚴重,正在雙葉休養的裕仁不得不返回東京。分別以陸軍省軍事課和陸軍參謀本部作戰課為主的一派認為盧溝橋事件是一個機會,因為日本與中國之間存在著許多惱人的未決問題,比如說,“滿洲國”從未得到中國政府法律上的承認,標誌滿洲事變結束的停戰協議也沒有得到遵守,設在華北各省與滿洲之間的非軍事區經常遭到侵犯等等。如果將北京郊外的這場戰鬥當做一個挑釁的藉口的話,那麽所有與中國的未決問題都將會通過一場有力的軍事打擊得到解決,因為中國人永遠也不會是一個難對付的軍事對手,所以,應該立即將部隊調至北京地區,“保衛日本人的生命和財產”。持這種強硬主張的軍官得到了關東軍參謀部軍官和南滿鐵路公司(皇室為投資股東)的一些文職官員的支持,他們希望將公司的鐵路線從“滿洲國”延伸到華北,因此希望看到事件的擴大化。1而另一派由上層少數資深官員組成,以參謀本部第一作戰部長石原莞爾少將及其部下第二課課長河邊為中心。他們擔心中國的情況變得太混亂,會導致把增強自身實力的軍備資源轉向對蘇聯防禦上去。7月9日,近衛內閣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暫時延緩向華北增派部隊時,主張就地解決事件的不擴大派的觀點暫時占了上風。然而,擴大派早已在幕後進行活動,讓本土的師團處於待機狀態,並起草了增派部隊的命令。當近衛內閣11日再次開會時,9日的決議被推翻,會議決定從關東軍、朝鮮陸軍和本土向華北派數千部隊。
此時,裕仁對華北事件首先考慮到的是可能來自蘇聯的威脅。一個星期前的6月30日,不守規矩的日本第一師團在阿穆爾河的幹岔子島上修築防禦工事。那裏是北“滿洲國”和蘇聯之間界限不清的邊境,蘇聯軍隊也來到了島上,隨之發生交火,日本方麵摧毀了兩艘蘇聯炮艦。蘇聯方麵則表現得比較克製,雖然調來了更多的部隊和炮兵,但是沒有立即反擊。2東京和莫斯科互相指責,事態解決的嚐試似乎就要開始。俄國人會不會沿著“滿洲國”邊界發動攻擊呢?天皇在會見近衛首相、新陸軍大臣杉山和海軍軍令部部長之前,首先召見了陸軍參謀總長閑院親王。
“如果蘇聯從背後攻擊的話,怎麽辦?”陛下問道。閑院宮回答:“我想陸軍會回擊的。”聽了回答,陛下又重複道:“那不過是陸軍的武斷。如果萬一蘇聯發動了攻擊,怎麽辦呢?”殿下隻是說:“那沒有辦法。”陛下因此看起來非常不滿意。3裕仁想確切地知道應變計劃,而閑院宮迴避了這個問題。可是,盡管他對閑院親王的報告很失望,還是同意了近衛內閣的決議,向華北派兵,在派遣令上蓋上了他的印章。
明知有停戰協定,但是急於一下子解決所有與中國懸而未決問題的近衛內閣決定擴大事態,而天皇從一開始就默許了這一點。盧溝橋事件後的決議程序與滿洲事變的模式有很大區別。那時是當地將校造成非法的既成事實,天皇事後明確地追認了他們的行動。而這次,近衛內閣主動與陸軍的擴大派串聯一氣,裕仁也是從一開始就不支持不擴大派的方針。另一方麵,就某一點而言,這個成為中日戰爭起因的最初事件與早有預謀的滿洲事變有相似點。7月8日,向駐紮在盧溝橋附近豐臺的中國軍營地的射擊,是一名日本連隊長在沒有中央指揮部命令的情況下任意決定的,目的是要製造“日本軍受到攻擊”的假象。盡管這次行動沒有真正引起戰爭,裕仁後來在提到它時,還是責怪陸軍將一場已經平息下來的小衝突擴展成一場漫長而痛苦的中國戰爭。4戰爭開始3年後,天皇回顧並詳述了7月初那一天,當他仔細考慮在華北應該做什麽時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他首先考慮的是不得不準備與蘇聯作戰了,因此他認為與中國方麵除了妥協和拖延別無選擇。他為此與閑院親王和陸軍大臣杉山談了幹岔子島問題。他們告訴他不用擔心陸軍對蘇作戰的準備:“即使與支那發生戰爭,兩三個月就解決了。”對於裕仁來說這似乎是解釋得通的,所以他很快將這個問題放到了一邊,轉而與近衛首相商量召集禦前會議通過決議解決問題。如果軍部反對這個決議,到時再說。他與陸海軍大臣和統帥部長也談了話。他們沒有使他確信究竟該走哪條路,但是“他們在對中國戰爭的時間表上取得了共識。這就很不一樣。一切都準備好了,我們行動吧。”於是對中國的戰爭就開始了。然後事態很快明朗起來,日本在中國的兵力不夠。天皇說:“幹脆把滿蘇邊境的部隊調過去。”但是統帥部告訴他:“那不行。”5裕仁對自己這個目光短淺的決定什麽也沒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