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戰”的最後歲月裏,人們在討論停戰條款之時,勞合·喬治已經意識到接下來可能會發生的災難。他曾發表了一個引發爭議的評論:“即使現在實現了和平,20年後的德國人也會像當年迦太基[92]人談論第一次布匿戰爭一樣。他們會說他們犯了這樣那樣的錯誤,如果進行更充分的組織和準備,他們就能夠在下一次戰爭中贏得勝利。”2這多少有點兒像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所說的論斷——德國應該會贏得勝利,隻要它不受背叛、不受不合時宜的人道主義的胡說八道和左派叛徒姑息養奸政策的禍害,它就能夠獲勝。1918年11月10日,希特勒正在養病——因為戰場上的毒氣曾導致他失明。當他聽到有人說爆發革命了,他的反應是:“從我站在我母親墳前的那一天起,我不曾再流淚悲嘆……一切都已是徒勞……難道所發生的一切竟能使一群卑劣的罪犯攫取我的祖國?我越想清晰地理解此時發生的可怕事件,我越是羞憤交集,怒火中燒,與這場可悲的災難相比,我雙目所受的痛苦,又算得了什麽?”他得出的結論就是:“不要和猶太人談任何條件,隻能有一個現實和毫不妥協的選擇——或此或彼”。通往比“一戰”還要恐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道路已經鋪就成功。
說明:
1 條約中有一條(從未被批準)規定,禁止出售不幹淨的明信片。
2 引自《勞合·喬治:戰爭領袖》(lloyd george: war leader),從兩個角度來說,這是一部最具同情心的論著。但非常不幸的是,作者沒能在生前完成關於勞合·喬治人生歷程的寫作,沒能對“一戰”獲勝後勞合·喬治的計劃進行闡述。
[90] 威廉·奧彭爵士(1878~1931),著名肖像畫畫家。本文所說著名油畫是指他的名作《凡爾賽宮簽署和平條約》。——譯者注
[91] 指1919年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前的德國。因這一時期的德國憲法在魏瑪小城製定,且奉行民主共和原則,故將這一時期德國稱為魏瑪共和國。——譯者注
[92] 迦太基,位於今突尼西亞境內。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曾是地中海區域著名的強國,實行貴族寡頭政體,先後與希臘各城邦和古羅馬共和國爭霸地中海。迦太基與古羅馬共和國之間進行過3次布匿(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戰爭,以羅馬獲勝而告終。本文所說的第一次布匿戰爭發生在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241年之間。——譯者注。
關於參考文獻的說明
下麵的這份清單,重提了我自己出版的一部分作品,但主要目的是列出過去幾年來學者們創作的大量文獻。那些較為老舊的著作,人們可以在這些新作品的參考書目中查找到。隻有在罕見、極為罕見的情況下,我才會提及它們(有時會提到它們重印的日期)。這類作品就包括我自己的《東線:1914~1917》(the eastern front 1914~1917,1975)。很顯然,它仍然是關於東線問題的重要作品。俄國人在很早以前就不想再研究有關東線的話題,因此,包括土耳其在內其他所有國家,有關東線的出版物都遙遙領先於俄羅斯。
最近有3部作品對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了大範圍描述和解釋,它們極具研究價值,因為它們對早些時候的研究敘事進行了更新,並與近年來的大量記述成果結合了起來。戴維·史蒂文森(david stevenson)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史:1914~1918》(1914~1918: the history of the first world war,2004),在“一戰”的所有問題上都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比如,當時在醫藥或飛機方麵取得的進步。尼爾·弗格森的《戰爭的悲憫》(the pity of war,1998)研究範圍也十分廣泛,盡管關注的方向不同於史蒂文森,該書尤其關注戰爭財政這個非常重要的主題,而且,它指出的其他問題,比如士兵們的士氣和他們為什麽會那樣戰鬥,也都具有重要價值。休·斯特拉恩(hew stra插n)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之第一卷:準備戰鬥》(the first world war, vol.i: to arms)是計劃出版的3卷本中的第一卷,作者對軍事非常熟悉,還論及了奧斯曼帝國前幾個月在戰爭中付出的努力。我十分感謝這3部重要著作提供的資料和觀點。
其他幾部較短的描述性著作也需在此介紹一下,每一部作品都有它自身的優點。羅賓·普賴爾(robin prior)和特雷弗·威爾遜(trevor wilson)《第一次世界大戰》(the first world war)在軍事技術細節方麵,比如對於大炮的使用發生的變化,給了我非常實用的幫助。二人都對a·j·p·泰勒的那本篇幅很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the first world war,1966)不屑一顧,我也一樣,但企鵝出版社卻在不斷重印。我在莫斯科的時候得知,俄羅斯官方關於東線歷史的著作最終會在2014年出版。義大利戰線已得到充分研究,馬裏奧·伊斯內什(mario isnenghi)和喬吉奧·洛查(giorgio ro插t)在他們所著的《世界大戰:1914~1918》 grande guerra 1914~1918,2004)一書中,有精美的圖片和紮實的文獻探討。曼弗雷德·勞赫恩施泰納(manfred rauchensteiner)的《雙頭鷹之死》(der tod des doppdlers,1993),則對“一戰”中的奧匈帝國進行了研究。關於法國的最新著作是安東尼·克萊頓(anthony yton)的《光輝的道路:1914~1918年的法軍》(paths of glory: the french army 1914~1918,2005),不過j·b·迪羅塞勒(j.b.duroselle)的《法國人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grande guerre des franedil;ais,1994)也值得一讀。關於土耳其戰線的情況,愛德華·j·埃裏克森(edward j erickson)的《受命去死》(ordered to die,2000)中有所討論,人們也可參閱麥可·卡弗(mi插el carver)的《土耳其戰線》(the turkish front,2001)。當然,科芒當特·拉爾謝mandantrcher)的《世界大戰中的土耳其戰場》 guerre turque dans guerre mondiale,1926)仍然值得一讀。關於德國,g·赫希菲爾德(g. hirschfeld)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百科全書》(enzyklop?die erster weltkrieg,2003)一書對重要事件都做了摘要性論述,由於一些文獻已不復存在,因此從這個角度說,他這部百科全書很有實用價值。人們也可參看霍爾格·赫爾維格(holger herwig)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的德國和奧匈帝國》(the first world war: germany and austria-hungary 1914~1918,1997)。
說明:
1 條約中有一條(從未被批準)規定,禁止出售不幹淨的明信片。
2 引自《勞合·喬治:戰爭領袖》(lloyd george: war leader),從兩個角度來說,這是一部最具同情心的論著。但非常不幸的是,作者沒能在生前完成關於勞合·喬治人生歷程的寫作,沒能對“一戰”獲勝後勞合·喬治的計劃進行闡述。
[90] 威廉·奧彭爵士(1878~1931),著名肖像畫畫家。本文所說著名油畫是指他的名作《凡爾賽宮簽署和平條約》。——譯者注
[91] 指1919年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前的德國。因這一時期的德國憲法在魏瑪小城製定,且奉行民主共和原則,故將這一時期德國稱為魏瑪共和國。——譯者注
[92] 迦太基,位於今突尼西亞境內。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曾是地中海區域著名的強國,實行貴族寡頭政體,先後與希臘各城邦和古羅馬共和國爭霸地中海。迦太基與古羅馬共和國之間進行過3次布匿(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戰爭,以羅馬獲勝而告終。本文所說的第一次布匿戰爭發生在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241年之間。——譯者注。
關於參考文獻的說明
下麵的這份清單,重提了我自己出版的一部分作品,但主要目的是列出過去幾年來學者們創作的大量文獻。那些較為老舊的著作,人們可以在這些新作品的參考書目中查找到。隻有在罕見、極為罕見的情況下,我才會提及它們(有時會提到它們重印的日期)。這類作品就包括我自己的《東線:1914~1917》(the eastern front 1914~1917,1975)。很顯然,它仍然是關於東線問題的重要作品。俄國人在很早以前就不想再研究有關東線的話題,因此,包括土耳其在內其他所有國家,有關東線的出版物都遙遙領先於俄羅斯。
最近有3部作品對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了大範圍描述和解釋,它們極具研究價值,因為它們對早些時候的研究敘事進行了更新,並與近年來的大量記述成果結合了起來。戴維·史蒂文森(david stevenson)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史:1914~1918》(1914~1918: the history of the first world war,2004),在“一戰”的所有問題上都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比如,當時在醫藥或飛機方麵取得的進步。尼爾·弗格森的《戰爭的悲憫》(the pity of war,1998)研究範圍也十分廣泛,盡管關注的方向不同於史蒂文森,該書尤其關注戰爭財政這個非常重要的主題,而且,它指出的其他問題,比如士兵們的士氣和他們為什麽會那樣戰鬥,也都具有重要價值。休·斯特拉恩(hew stra插n)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之第一卷:準備戰鬥》(the first world war, vol.i: to arms)是計劃出版的3卷本中的第一卷,作者對軍事非常熟悉,還論及了奧斯曼帝國前幾個月在戰爭中付出的努力。我十分感謝這3部重要著作提供的資料和觀點。
其他幾部較短的描述性著作也需在此介紹一下,每一部作品都有它自身的優點。羅賓·普賴爾(robin prior)和特雷弗·威爾遜(trevor wilson)《第一次世界大戰》(the first world war)在軍事技術細節方麵,比如對於大炮的使用發生的變化,給了我非常實用的幫助。二人都對a·j·p·泰勒的那本篇幅很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the first world war,1966)不屑一顧,我也一樣,但企鵝出版社卻在不斷重印。我在莫斯科的時候得知,俄羅斯官方關於東線歷史的著作最終會在2014年出版。義大利戰線已得到充分研究,馬裏奧·伊斯內什(mario isnenghi)和喬吉奧·洛查(giorgio ro插t)在他們所著的《世界大戰:1914~1918》 grande guerra 1914~1918,2004)一書中,有精美的圖片和紮實的文獻探討。曼弗雷德·勞赫恩施泰納(manfred rauchensteiner)的《雙頭鷹之死》(der tod des doppdlers,1993),則對“一戰”中的奧匈帝國進行了研究。關於法國的最新著作是安東尼·克萊頓(anthony yton)的《光輝的道路:1914~1918年的法軍》(paths of glory: the french army 1914~1918,2005),不過j·b·迪羅塞勒(j.b.duroselle)的《法國人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grande guerre des franedil;ais,1994)也值得一讀。關於土耳其戰線的情況,愛德華·j·埃裏克森(edward j erickson)的《受命去死》(ordered to die,2000)中有所討論,人們也可參閱麥可·卡弗(mi插el carver)的《土耳其戰線》(the turkish front,2001)。當然,科芒當特·拉爾謝mandantrcher)的《世界大戰中的土耳其戰場》 guerre turque dans guerre mondiale,1926)仍然值得一讀。關於德國,g·赫希菲爾德(g. hirschfeld)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百科全書》(enzyklop?die erster weltkrieg,2003)一書對重要事件都做了摘要性論述,由於一些文獻已不復存在,因此從這個角度說,他這部百科全書很有實用價值。人們也可參看霍爾格·赫爾維格(holger herwig)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的德國和奧匈帝國》(the first world war: germany and austria-hungary 1914~1918,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