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洛尼卡曾被德國人輕蔑地稱作最大的戰俘集中營。9月15日,該地的協約國部隊最終終結了同盟國軍隊對它的控製,並向前推進,保加利亞的軍隊隨之崩潰。無論如何,德國人都沒有像保加利亞人所期望的那樣獎賞他們——建立往昔歲月(很久以前)中存在過的什麽南巴爾幹帝國。9月28日,保加利亞人請求停戰,並斷絕了它與奧斯曼帝國的關係。不過,不管怎樣,青年土耳其黨人對德國幹預高加索也感到氣憤。一些人在考慮他們是否可以放棄德國人並把阿拉伯人讓給英國人來統治。作為交換,在英國的支持下,土耳其把統治力量集中在高加索地區及其石油資源上麵。恩維爾·帕夏正在全麵徹底考慮替代奧斯曼帝國的方案——一個民族主義的土耳其,一個將接管突厥人的中亞土耳其。一些青年土耳其黨人搭乘德軍的一艘潛艇離開敖德薩,開始了他們的行程,分別前往阿富汗、高加索地區、柏林和莫斯科來落實這個方案。奧斯曼帝國的軍隊撤出敘利亞,並與協約國在10月30日達成了停戰協議。奧匈帝國隨後也退出了同盟國集團。在此之前,奧匈政府口頭上表示接受威爾遜總統的“十四點計劃”,皇帝還任命完全相信“十四點計劃”的拉馬克教授(他最後在流亡期間成為了加州伯克利大學的教授)出任首相。但這也意味著哈布斯堡帝國的終結。匈牙利宣布獨立,代表其他各個非德意誌民族的民族委員會也宣布獨立。非常奇怪的是,奧地利的德意誌人竟然搶先站隊期望加入德國。當時甚至發生了德軍對奧地利的短暫入侵。義大利人利用這種混亂狀況,乘機抓捕成百上千名未加抵抗的奧軍士兵,並將這一事件稱為維托裏奧維內托戰役。
德國手中仍握有一些底牌。確實,它的軍隊已今不如昔,但它的一些關鍵力量仍令人畏懼。德國控製著俄國和土耳其的大部分地區。而且冬天就要來臨。在協約國方麵,萊茵河是一大天然障礙。而戰爭導致的疲倦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因素。此外,各國內部還存在著潛在的分歧——擁有龐大帝國的英國人,會對包括殖民地解放條款的“十四點計劃”感到滿意嗎?畢竟,《布列斯特和約》已經造成了沙俄帝國境內非俄羅斯民族的自決。與此同時,還存在著另外一種可能性——美國有可能呼籲德國作為最重要的反共產主義國家,而德國可以因此維持運轉。此時,魯登道夫有了一位傀儡外交部部長。在9月末保加利亞停戰之後,魯登道夫曾草率地起草了一份計劃,他甚至沒向宰相透露。威爾遜總統可能會受到歡迎,這意味著要正式地使德國以更為民主的方式進行統治。德國左派倒是可以在這個意義上使自身成為有用的道具。可是魯登道夫和其他許多民族主義者已在指責這種方式造成兵民士氣下滑、經濟混亂,高工資還導致了通貨膨脹。9月30日,德皇任命一位思想開明的南德人士巴登親王馬克思出任新宰相,他的內閣包括了一些中左派政黨的代表。馬克思親王充分地意識到,如果他請求停戰,恰恰有可能會無可挽回地瓦解人民的士氣,人們會覺得木已成舟,沒什麽好說的,於是可能會出現突然的崩潰,從而不會給和談留有任何餘地。從事態的發展來看,他無疑是正確的。德皇在寫給馬克思親王的一封公開信中,對這個想法嗤之以鼻,並指出,“任命您為宰相,不是為了給最高統帥部製造麻煩”。這是德皇最後一次為德國歷史做出他的災難性“貢獻”。魯登道夫在真正切實地拯救他自己的聲譽——勸告其他人努力結束這場戰爭,但當他看到德皇的公開信後隨即改變了主意,並說這不是他的錯。
在電影《多可愛的戰爭》片尾處,有一個極具創意的畫麵,戰爭墓地在整個銀幕上鋪開,紅絲帶纏繞著一座座墳墓,隨風飄舞。這就是當時發生的情況。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各國的政府官員和統帥部的軍官們鄭重地商討著停戰的所有細節問題。與此同時,士兵們則在繼續戰鬥,成百上千地戰死。德皇的公開信給協約國方麵帶來了一些麻煩,因為它們不得不嘴上說著民主和民族自決的話語,實際上卻都決意復仇、建立帝國並要使戰敗國付出代價。甚至比利時人都認為他們應該從荷蘭人手中奪回斯海爾德河入海口。盡管英國人的談判技巧最終占了上風,但要取得一致的反應、把貪婪和虔誠結合在一起,還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德國人的反應和行動要更加笨拙不堪。中左派的領導人馬蒂亞斯·埃茨貝格爾和菲利普·沙伊德曼都非常現實,想要採用“十四點計劃”,但德國的將軍們隻是在10月5日大致看了一遍,外交官則以為這些計劃可能是有用的談判要點,但沒有更大的價值。於是,外交照會在德美之間來回互換——威爾遜總統在8日、柏林方麵在12日、威爾遜總統在14日、柏林方麵在20日,其後在月底還進行了另一輪照會交換。如果德國人更現實一些的話,也許就能夠拯救一些事物。但他們心存幻想,執迷不悟,尤其是在10月12日他們愚蠢地犯下大錯,竟然擊沉了英國倫斯特號(leinster)客輪,造成450人溺死,其中包括130名婦女和兒童。此外,撤退的德軍在經過佛蘭德斯地區的過程中,向井中投毒並砍死果樹。威爾遜總統開始時的提議寬宏大量,充滿了高尚的情調,這曾令他的盟國驚駭不已。但現在,他提高了要求——德國必須成為一個擁有真正民主的君主立憲製國家,潛艇戰必須停止。馬克思親王接受了這些要求。可就在這個關鍵時刻,魯登道夫卻徹底改變了他原初的行動方針,並開始編造一個非常危險的傳說——德國沒有真正輸掉戰爭。他來到柏林,根本沒有去聆聽德皇的個人意見,就宣布德國能夠繼續戰鬥。10月26日,他廢止了由他自己任命的外交部官員所宣布的停戰條款,並與遭他羞辱的德皇一起劃船小遊。對於馬克思親王和他那些好心好意的左派同僚們,他則挖苦道,“這些人可以吃上幾口他們為我們軍人熬煮好的湯食”。政府官員的命運確實如此。軍隊領導人的聲望沒有受到任何損害,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在戰後的一個關鍵時刻,魯登道夫利用他自己的影響力把希特勒帶入政壇1。10年後的1933年,身為總統、年高昏聵的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
德國手中仍握有一些底牌。確實,它的軍隊已今不如昔,但它的一些關鍵力量仍令人畏懼。德國控製著俄國和土耳其的大部分地區。而且冬天就要來臨。在協約國方麵,萊茵河是一大天然障礙。而戰爭導致的疲倦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因素。此外,各國內部還存在著潛在的分歧——擁有龐大帝國的英國人,會對包括殖民地解放條款的“十四點計劃”感到滿意嗎?畢竟,《布列斯特和約》已經造成了沙俄帝國境內非俄羅斯民族的自決。與此同時,還存在著另外一種可能性——美國有可能呼籲德國作為最重要的反共產主義國家,而德國可以因此維持運轉。此時,魯登道夫有了一位傀儡外交部部長。在9月末保加利亞停戰之後,魯登道夫曾草率地起草了一份計劃,他甚至沒向宰相透露。威爾遜總統可能會受到歡迎,這意味著要正式地使德國以更為民主的方式進行統治。德國左派倒是可以在這個意義上使自身成為有用的道具。可是魯登道夫和其他許多民族主義者已在指責這種方式造成兵民士氣下滑、經濟混亂,高工資還導致了通貨膨脹。9月30日,德皇任命一位思想開明的南德人士巴登親王馬克思出任新宰相,他的內閣包括了一些中左派政黨的代表。馬克思親王充分地意識到,如果他請求停戰,恰恰有可能會無可挽回地瓦解人民的士氣,人們會覺得木已成舟,沒什麽好說的,於是可能會出現突然的崩潰,從而不會給和談留有任何餘地。從事態的發展來看,他無疑是正確的。德皇在寫給馬克思親王的一封公開信中,對這個想法嗤之以鼻,並指出,“任命您為宰相,不是為了給最高統帥部製造麻煩”。這是德皇最後一次為德國歷史做出他的災難性“貢獻”。魯登道夫在真正切實地拯救他自己的聲譽——勸告其他人努力結束這場戰爭,但當他看到德皇的公開信後隨即改變了主意,並說這不是他的錯。
在電影《多可愛的戰爭》片尾處,有一個極具創意的畫麵,戰爭墓地在整個銀幕上鋪開,紅絲帶纏繞著一座座墳墓,隨風飄舞。這就是當時發生的情況。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各國的政府官員和統帥部的軍官們鄭重地商討著停戰的所有細節問題。與此同時,士兵們則在繼續戰鬥,成百上千地戰死。德皇的公開信給協約國方麵帶來了一些麻煩,因為它們不得不嘴上說著民主和民族自決的話語,實際上卻都決意復仇、建立帝國並要使戰敗國付出代價。甚至比利時人都認為他們應該從荷蘭人手中奪回斯海爾德河入海口。盡管英國人的談判技巧最終占了上風,但要取得一致的反應、把貪婪和虔誠結合在一起,還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德國人的反應和行動要更加笨拙不堪。中左派的領導人馬蒂亞斯·埃茨貝格爾和菲利普·沙伊德曼都非常現實,想要採用“十四點計劃”,但德國的將軍們隻是在10月5日大致看了一遍,外交官則以為這些計劃可能是有用的談判要點,但沒有更大的價值。於是,外交照會在德美之間來回互換——威爾遜總統在8日、柏林方麵在12日、威爾遜總統在14日、柏林方麵在20日,其後在月底還進行了另一輪照會交換。如果德國人更現實一些的話,也許就能夠拯救一些事物。但他們心存幻想,執迷不悟,尤其是在10月12日他們愚蠢地犯下大錯,竟然擊沉了英國倫斯特號(leinster)客輪,造成450人溺死,其中包括130名婦女和兒童。此外,撤退的德軍在經過佛蘭德斯地區的過程中,向井中投毒並砍死果樹。威爾遜總統開始時的提議寬宏大量,充滿了高尚的情調,這曾令他的盟國驚駭不已。但現在,他提高了要求——德國必須成為一個擁有真正民主的君主立憲製國家,潛艇戰必須停止。馬克思親王接受了這些要求。可就在這個關鍵時刻,魯登道夫卻徹底改變了他原初的行動方針,並開始編造一個非常危險的傳說——德國沒有真正輸掉戰爭。他來到柏林,根本沒有去聆聽德皇的個人意見,就宣布德國能夠繼續戰鬥。10月26日,他廢止了由他自己任命的外交部官員所宣布的停戰條款,並與遭他羞辱的德皇一起劃船小遊。對於馬克思親王和他那些好心好意的左派同僚們,他則挖苦道,“這些人可以吃上幾口他們為我們軍人熬煮好的湯食”。政府官員的命運確實如此。軍隊領導人的聲望沒有受到任何損害,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在戰後的一個關鍵時刻,魯登道夫利用他自己的影響力把希特勒帶入政壇1。10年後的1933年,身為總統、年高昏聵的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