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有幾位具有中歐血統的人士著有關於20世紀的傳記,裏茨勒的傳記是其中之一。裏茨勒是一位重要的哲學家他學識淵博,寫有討論巴門尼德的著作,也是普魯士研究院院長(直到希特勒上台時為止)、畫家馬克斯·利伯曼(max liebermann)的女婿。他曾任職德國外交部新聞處,並成為了貝特曼·霍爾維格的私人秘書,與後者共處了很長一段時間。在1917年,由於貝特曼·霍爾維格下台,裏茨勒成為了外交官,負責安排列寧抵達斯多哥爾摩有關事宜。接下來在經過一番籌劃之後,他又在20年代與支配德國的社會民主黨人建立了聯繫,並成了社會民主黨人艾伯特總統的私人秘書。但他政治上“左傾”,並成為了新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的教授。在1933年,裏茨勒移民美國,並在芝加哥大學任教。在芝大期間,他曾利用其影響力否決了卡爾·波普爾——當時還是身在紐西蘭的流亡者(來自奧地利)——教授職位的候選資格。1945年,核物理學家利奧·西拉德為抗議投放原子彈,想與羅斯福總統直接取得聯繫。他需要一封介紹信,為此,他尋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支持,並得到了幫助,這促成了他與埃莉諾·羅斯福麵談。可是,羅斯福總統本人隨後就去世了。愛因斯坦的介紹信轉給了羅斯福的接替者杜魯門。但杜魯門總統安排了一個判斷投放原子彈是否合乎道德的委員會。庫爾特·裏茨勒不相信杜魯門竟然成了總統。他的建議是支持投放原子彈。
[8] 帕夏,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行政係統裏的高級官員,通常是指總督、將軍及高官。——譯者注
[9]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也稱《布列斯特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蘇俄政府與同盟國於1918年2月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簽訂的和約。和約的內容對蘇俄政府是一個直接和沉重的打擊,但隨著德國在“一戰”中的失敗,該和約自動成為一紙空文。一般認為,這是蘇俄政府以空間換時間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各國的矛盾,使新生的蘇俄政府有了鞏固政權的時間,為此後維護政權創造了有利條件。——譯者注
[10] 烏拉赫公爵是威廉的父親,符騰堡王國的威廉一世獲得的爵位,他是第二任烏拉赫公爵。——譯者注
[11] 明道加斯二世(1864年3月3日~1928年3月24日),即烏拉赫的威廉,全名威廉·卡爾·佛羅萊斯坦·格洛·克萊申提烏斯(wilhelm karl florestan gero crescentius),第二任烏拉赫公爵,1918年7月11日被選為立陶宛國王,四個月後立陶宛君主製覆亡。——譯者注
[12] 義大利戰線,指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5年到1918年在義大利北部進行的戰事。交戰雙方是奧匈帝國和義大利。——譯者注
[13] 費迪南德·保時捷(1875~1951),又譯為費迪南德·波舍爾,是德國著名的汽車工程師。他從未受過係統的高等教育,憑靠興趣自學成才。他是汽車發展史上的革命性人物,保時捷公司的創始人,曾先後參與戴姆勒–奔馳公司和大眾汽車公司的建立和運營,也是甲殼蟲汽車的設計者。“二戰”期間因與納粹合作,戰後曾被定為戰犯,後獲釋。——譯者注
[14] 卡波雷托戰役,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7年10月24日到11月9日,德奧聯軍與意軍在卡波雷托地域(今斯洛維尼亞的科巴裏德)進行了一次戰役,這是“一戰”期間最大規模的山地交戰。戰鬥伊始,德奧聯軍迅速突破防線,縱向深入北義大利100公裏,意軍損失慘重,後在英法11個師的馳援下,意軍阻止了德奧聯軍在皮亞韋河的攻勢,並在11月底穩定了戰線。——譯者注
[15] 三月攻勢,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8年3月21日到4月4日,德軍在西線對英軍實施了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戰役的目的是分割英法聯軍,並迫使英國退出戰爭。在近半個月的戰鬥中,德軍曾楔入英法聯軍防禦陣地80餘公裏,逼近交通樞紐亞眠,雙方傷亡慘重,但德軍沒有達到戰役目的。——譯者注
[16] “泛德意誌聯盟”,又稱“泛德意誌協會”,成立於1891年,宣傳日耳曼民族優越論、社會達爾文主義和征服世界的狂想。到“一戰”爆發前夕,已有成員兩萬多人,人數雖不多,但基本上由容克貴族、工商業家、軍官、律師和教授組成,在當時眾多沙文主義團體中能量最大。——譯者注
[17] 英法協約,又稱摯誠協定,是指1904年4月8日英國和法國簽訂的一係列協定,它標誌著兩國停止關於爭奪海外殖民地的衝突而開始合作對抗新崛起的德國威脅。在協定中,雙方就一係列國家和地區的控製權達成了一致,包括埃及、摩洛哥、馬達加斯加、中西非洲、暹羅(泰國)等地。協約同時也對兩國在“一戰”中的政治和軍事合作奠定了基礎。——譯者注
[18]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1890~1969),美國陸軍五星上將,“二戰”期間美國駐歐洲盟軍司令,戰後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美國第34任總統(1953~1961年)。——譯者注
[19] 軍事–工業複合體,也稱軍事–工業國會複合體,中文語境中也簡稱軍工複合體,是艾森豪總統在告別演說時使用而後普及的用詞。在美國外交中,它指的是侵略性的外交或軍事政策中獲益的某些特定的利益集團。軍事–工業複合體的社會實體主要由四部分構成:行政部門內的軍事機構、工商業、國會、學術和學科團體。這四個部分之間是有組織的、互補的利益關係。由於這些互補利益的存在,軍工複合體推行遏製和威懾的對外政策,是軍備競賽和武器擴散的重要動力源。——譯者注
[8] 帕夏,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行政係統裏的高級官員,通常是指總督、將軍及高官。——譯者注
[9]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也稱《布列斯特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蘇俄政府與同盟國於1918年2月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簽訂的和約。和約的內容對蘇俄政府是一個直接和沉重的打擊,但隨著德國在“一戰”中的失敗,該和約自動成為一紙空文。一般認為,這是蘇俄政府以空間換時間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各國的矛盾,使新生的蘇俄政府有了鞏固政權的時間,為此後維護政權創造了有利條件。——譯者注
[10] 烏拉赫公爵是威廉的父親,符騰堡王國的威廉一世獲得的爵位,他是第二任烏拉赫公爵。——譯者注
[11] 明道加斯二世(1864年3月3日~1928年3月24日),即烏拉赫的威廉,全名威廉·卡爾·佛羅萊斯坦·格洛·克萊申提烏斯(wilhelm karl florestan gero crescentius),第二任烏拉赫公爵,1918年7月11日被選為立陶宛國王,四個月後立陶宛君主製覆亡。——譯者注
[12] 義大利戰線,指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5年到1918年在義大利北部進行的戰事。交戰雙方是奧匈帝國和義大利。——譯者注
[13] 費迪南德·保時捷(1875~1951),又譯為費迪南德·波舍爾,是德國著名的汽車工程師。他從未受過係統的高等教育,憑靠興趣自學成才。他是汽車發展史上的革命性人物,保時捷公司的創始人,曾先後參與戴姆勒–奔馳公司和大眾汽車公司的建立和運營,也是甲殼蟲汽車的設計者。“二戰”期間因與納粹合作,戰後曾被定為戰犯,後獲釋。——譯者注
[14] 卡波雷托戰役,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7年10月24日到11月9日,德奧聯軍與意軍在卡波雷托地域(今斯洛維尼亞的科巴裏德)進行了一次戰役,這是“一戰”期間最大規模的山地交戰。戰鬥伊始,德奧聯軍迅速突破防線,縱向深入北義大利100公裏,意軍損失慘重,後在英法11個師的馳援下,意軍阻止了德奧聯軍在皮亞韋河的攻勢,並在11月底穩定了戰線。——譯者注
[15] 三月攻勢,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8年3月21日到4月4日,德軍在西線對英軍實施了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戰役的目的是分割英法聯軍,並迫使英國退出戰爭。在近半個月的戰鬥中,德軍曾楔入英法聯軍防禦陣地80餘公裏,逼近交通樞紐亞眠,雙方傷亡慘重,但德軍沒有達到戰役目的。——譯者注
[16] “泛德意誌聯盟”,又稱“泛德意誌協會”,成立於1891年,宣傳日耳曼民族優越論、社會達爾文主義和征服世界的狂想。到“一戰”爆發前夕,已有成員兩萬多人,人數雖不多,但基本上由容克貴族、工商業家、軍官、律師和教授組成,在當時眾多沙文主義團體中能量最大。——譯者注
[17] 英法協約,又稱摯誠協定,是指1904年4月8日英國和法國簽訂的一係列協定,它標誌著兩國停止關於爭奪海外殖民地的衝突而開始合作對抗新崛起的德國威脅。在協定中,雙方就一係列國家和地區的控製權達成了一致,包括埃及、摩洛哥、馬達加斯加、中西非洲、暹羅(泰國)等地。協約同時也對兩國在“一戰”中的政治和軍事合作奠定了基礎。——譯者注
[18]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1890~1969),美國陸軍五星上將,“二戰”期間美國駐歐洲盟軍司令,戰後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美國第34任總統(1953~1961年)。——譯者注
[19] 軍事–工業複合體,也稱軍事–工業國會複合體,中文語境中也簡稱軍工複合體,是艾森豪總統在告別演說時使用而後普及的用詞。在美國外交中,它指的是侵略性的外交或軍事政策中獲益的某些特定的利益集團。軍事–工業複合體的社會實體主要由四部分構成:行政部門內的軍事機構、工商業、國會、學術和學科團體。這四個部分之間是有組織的、互補的利益關係。由於這些互補利益的存在,軍工複合體推行遏製和威懾的對外政策,是軍備競賽和武器擴散的重要動力源。——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