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俄國麵臨的挑戰,顯而易見:它能保護自己在巴爾幹半島的地位嗎?進一步說,它能確保在奧斯曼帝國和土耳其海峽[35]的未來局勢嗎?起初,沙皇完全不相信正在發生的一切(當德國大使最終將德國的宣戰書呈交給沙皇時,他眼含淚水,接受了這一事實)。也許隻是動用一部分軍隊,單獨對付奧國?德皇本人也曾重新考慮過戰爭問題,因此,才有許多俄德兩國皇帝的電報交流。在戰爭即將爆發的時候,貝特曼·霍爾維格首相似乎也曾對戰爭有所懷疑。但在當時,德軍將士則堅持己見,因為他們有理由認為他們擁有不可動搖的力量。這一切都取決於鐵路。擁有鐵路就將贏得戰爭。如果一個大國能夠設法在徵召和運輸100萬軍隊方麵取得領先,那麽,它就能夠在其他國家的軍隊準備就緒前到達敵人的邊界。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這種情況就曾發生過,當時法軍的部隊運輸一團糟,而德軍的參謀人員則高效地完成了這項工作。實際上,法軍在6周的時間裏就被包圍和俘虜了。在1904年到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也曾發生一次因鐵路供應不足導致的災難,當時,兩個大國因在中國的利益而發生衝突,由於跨西伯利亞鐵路無法解決供應問題,俄國不得不尋求和解。現在是1914年,每位參謀都擔心敵軍會率先採取行動,德國人為此堅持要求奧匈帝國針對俄國進行全麵動員,他們認為隻要這樣,“鐵骰子就會滾動起來”。德軍本身明顯想打一場戰爭,而且已經決定進行動員,而就在此時,俄國人送給了他們一份大禮。7月31日,聖彼得堡宣布總動員,這剛好發生在德軍宣戰前夕。這也意味著德軍的軍事調動可以說成是出於防禦。考慮到帝國國會中潛在的反對力量,這一點十分重要。在當時的情況下,社會民主黨人沒有製造任何麻煩,他們投票支持戰爭。德國大使向俄方呈交了一份要求俄國結束動員的照會,在遭到拒絕時,德國於8月1日宣布進行戰爭。德國的戰爭計劃是想立刻進攻法國,為此,列車立刻啟動。巴黎收到一份最後通牒,大意是法國必須宣布中立,並做出保證。在這種通牒被拒絕後,法德之間隨後也在8月3日爆發了戰爭。
德國還需按下最後一個戰爭按鈕。德軍不可能真的直接進攻法國,因為在並不長的法德邊界上,雙方的防禦工事都非常強大。德軍隻能通過比利時平原侵入法國,可比利時是個中立國,而且它的中立地位得到了包括英國和德國在內的列強的保證。如果德國入侵比利時,英國人會採取什麽樣的行動呢?根據條約義務,這種情況隻能被怒斥為戰爭行徑。時任海軍大臣的溫斯頓·邱吉爾立刻命令皇家海軍進入待命狀態。歐洲東麵的某個危機,會在西麵引發戰爭,這就是1914年時的形勢,人們對此早有預見。研究一下威斯特伐利亞地區[36]的鐵路情況,就完全能夠意識到德軍會在戰時入侵比利時。但從許多方麵來看,英德之間的戰爭都是不可思議的。德國已是一個榜樣國家,有著歐洲最大的社會民主黨、最出色的地方政府和最優良的教育係統。那麽,為什麽英國還要站在俄國一方與德國作戰呢?正像在1939年出現了德軍數量翻了兩番這種情況一樣,英德開戰的原因幾乎不需解釋。德國打造了一支直指英國各港口但卻完全沒有必要的海軍,並不斷對俄國和法國進行攻擊性行動。英國內閣成員對於所發生的事情有著完全正確的看法。他們認為,自1850年以來,英國外交政策的核心問題就是選擇德國還是選擇俄國。如果當時的英國外交大臣現身《布列斯特和約》談判現場,並表示英國並不反對德國控製歐洲,而且,如果英國在世界範圍內的利益得到保障,情況又會怎麽樣呢?麻煩在於到了那個時候,已經沒人相信德國人了。當時英國政壇最聰明的人物戴維·勞合·喬治[37]曾說過,一個控製了俄國資源的德國,將不可被打敗,也將難以控製。如果德軍沒有入侵比利時,那麽,英國海軍無論如何都會致力於保衛法國大西洋海岸的安全。而德軍侵入比利時,給了英國充足的理由進行幹涉,也使許多(盡管不是全部)持懷疑態度的人啞口無言。8月4日,英國政府發布一份最後通牒,要求德軍撤出比利時。但德國政府一直沒有給予答覆,這樣,這場歐洲戰爭就變成了一場世界大戰。
說明:
1 法國能夠抽出資金,部分地是因為在當時的歐洲,隻有法國的人口在1870年到1914年間幾乎沒有增長,本該為人父母的人們瘋狂儲蓄。
2 帝國主義思想讓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教授跟班們更強大,這當然是事實,但代價也是巨大的。在這個問題上,韋伯本人也學到許多東西。在那次就職講演之後,韋伯成了一位民族英雄,並吸引了一位非常聰明女性的注意,她把他帶入了一個他完全不了解的世界。在當時的大部分時間裏,他的精神處於極度緊張的狀態。因此,他似乎明白了教授和博士們真的無法壟斷智慧。他更成熟了。1914年,德國文化界的一千多位重要人物,幾乎都在一份“知識分子請願書”上簽了名,支持韋伯在就職講演中提出的主張。而韋伯本人則到西線做了一位醫療助理。
3 甚至黨員要身著特殊製服的想法,希特勒也是從墨索裏尼那裏學到的,墨索裏尼選擇了黑衫黨服。在當時堆放著各色製服的市場中,他碰巧看中了褐色製服。這批貨物是為在東非的德軍準備的,並被存在土耳其東南部的一個地方,一位很有膽量的奧地利人獲得了這批製服並運回歐洲銷售。
德國還需按下最後一個戰爭按鈕。德軍不可能真的直接進攻法國,因為在並不長的法德邊界上,雙方的防禦工事都非常強大。德軍隻能通過比利時平原侵入法國,可比利時是個中立國,而且它的中立地位得到了包括英國和德國在內的列強的保證。如果德國入侵比利時,英國人會採取什麽樣的行動呢?根據條約義務,這種情況隻能被怒斥為戰爭行徑。時任海軍大臣的溫斯頓·邱吉爾立刻命令皇家海軍進入待命狀態。歐洲東麵的某個危機,會在西麵引發戰爭,這就是1914年時的形勢,人們對此早有預見。研究一下威斯特伐利亞地區[36]的鐵路情況,就完全能夠意識到德軍會在戰時入侵比利時。但從許多方麵來看,英德之間的戰爭都是不可思議的。德國已是一個榜樣國家,有著歐洲最大的社會民主黨、最出色的地方政府和最優良的教育係統。那麽,為什麽英國還要站在俄國一方與德國作戰呢?正像在1939年出現了德軍數量翻了兩番這種情況一樣,英德開戰的原因幾乎不需解釋。德國打造了一支直指英國各港口但卻完全沒有必要的海軍,並不斷對俄國和法國進行攻擊性行動。英國內閣成員對於所發生的事情有著完全正確的看法。他們認為,自1850年以來,英國外交政策的核心問題就是選擇德國還是選擇俄國。如果當時的英國外交大臣現身《布列斯特和約》談判現場,並表示英國並不反對德國控製歐洲,而且,如果英國在世界範圍內的利益得到保障,情況又會怎麽樣呢?麻煩在於到了那個時候,已經沒人相信德國人了。當時英國政壇最聰明的人物戴維·勞合·喬治[37]曾說過,一個控製了俄國資源的德國,將不可被打敗,也將難以控製。如果德軍沒有入侵比利時,那麽,英國海軍無論如何都會致力於保衛法國大西洋海岸的安全。而德軍侵入比利時,給了英國充足的理由進行幹涉,也使許多(盡管不是全部)持懷疑態度的人啞口無言。8月4日,英國政府發布一份最後通牒,要求德軍撤出比利時。但德國政府一直沒有給予答覆,這樣,這場歐洲戰爭就變成了一場世界大戰。
說明:
1 法國能夠抽出資金,部分地是因為在當時的歐洲,隻有法國的人口在1870年到1914年間幾乎沒有增長,本該為人父母的人們瘋狂儲蓄。
2 帝國主義思想讓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教授跟班們更強大,這當然是事實,但代價也是巨大的。在這個問題上,韋伯本人也學到許多東西。在那次就職講演之後,韋伯成了一位民族英雄,並吸引了一位非常聰明女性的注意,她把他帶入了一個他完全不了解的世界。在當時的大部分時間裏,他的精神處於極度緊張的狀態。因此,他似乎明白了教授和博士們真的無法壟斷智慧。他更成熟了。1914年,德國文化界的一千多位重要人物,幾乎都在一份“知識分子請願書”上簽了名,支持韋伯在就職講演中提出的主張。而韋伯本人則到西線做了一位醫療助理。
3 甚至黨員要身著特殊製服的想法,希特勒也是從墨索裏尼那裏學到的,墨索裏尼選擇了黑衫黨服。在當時堆放著各色製服的市場中,他碰巧看中了褐色製服。這批貨物是為在東非的德軍準備的,並被存在土耳其東南部的一個地方,一位很有膽量的奧地利人獲得了這批製服並運回歐洲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