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次,孔祥熙提出辭去這個職務,卻在蔣介石心中引起了極大的震撼。他已隱約感到,這是孔祥熙和他做的最後一次交易。孔祥熙宣布回台灣定居,在政治上給蔣介石幫了忙,這是作為蔣介石一直保留著孔祥熙中國銀行董事的一種回報,一種感情的償還。現在,孔祥熙已不欠蔣介石什麽了,他可以坦坦蕩蕩地離開台灣而且公開辭去這個職務了。
當時,恐怕隻有蔣介石心裏明白,孔祥熙是帶著怎樣的心態在機場和蔣經國告別的,他將永遠不會再回台灣了。
在紐約,孔祥熙的經紀人幫他和宋藹齡在長島的洛卡斯特穀菲克斯港買了一棟新的別墅。那棟別墅的前院,就是一片海灘。從臥室的窗戶中,就可以看到一望無際的大海,和那遙遠的水天連接的地平線,以及每天早晨冉冉升起的太陽。
常常有這種情況,一個垂暮老人,當他的願望未了時,他的生命就如同頑強的枯藤怎麽也扯不斷。而當目的一旦達到,他生命的牆就像被大風吹過一樣轟然倒塌,變成一堆瓦礫。
孔祥熙也是這樣,在回到美國一年多後的一天晚上,他突然感到胸悶氣短。他想咳一下,卻覺得有什麽東西卡在嗓子裏,使他咳不出來。他搖響了手鈴,家人們跑了進來,發現他已經癱倒在沙發裏。
1967年7月22日,孔祥熙被送進了紐約州立送院,進行全麵檢查後便將他推進了監護室。這個曾經一度掌握著眾多人命運。影響著國家前途的重要人物,此時卻像千百個即將告別人世的普通老人一樣,沒有任何威嚴,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渾身上下被插滿了管子;在醫護人員的嗬護下,苟延殘喘著隨時都可能喪失的生命。
開始,他還有意識,還能辨別親人和醫生,還能握握宋藹齡及子女的手。到後來油於心力衰竭,他的意識完全喪失了,終日昏迷如同死去了一樣,隻有那微弱的心跳還能證明他是活著的。
同年8月16日,孔祥熙的極限到了。心髒監護儀上的波紋漸漸平緩,最後變成了一條直線從螢屏上最後消失了。於是,被近半個月來的搶救弄得疲憊不堪的醫護人員和守候在旁邊的親屬,都不約而同地輕輕噓了一口氣。似乎他們期待的,就是這一刻的到來。
孔祥熙病故這一年,正好88歲。
當宋藹齡聞訊趕到醫院時,孔祥熙已進入了他原來不能想像的天國。他的手腳冰涼,全身僵硬,下巴上幾根白色的鬍鬚歪倒著,一雙浮腫的小眼睛變成了兩條下垂的弧線。
當時,宋藹齡沒有哭,但全身像秋風中的樹葉似地顫慄著,一種莫名的恐懼緊緊攫住了她的心靈。因為她突然想到不久後的某一天,她也會像孔祥熙一樣,走進那個永遠黑暗的世界……
孔祥熙的葬禮在紐約第五街的馬布爾聯合教堂舉行。宋美齡帶著一個五人護旗隊和蔣緯國從台灣乘飛機趕來參加。宋藹齡、孔令儀、孔令侃、孔令俊、孔令傑身穿黑色服裝率先來到教堂,同孔祥熙素有交往的中外人士幾百人也同時出席了葬禮。
值得一提的是,宋子文當時就在美國,而且身體還可以。但他聽到了消息後,隻是給宋藹齡打了個電話,並沒來參加葬禮。多年的積怨,使宋子文對孔祥熙產生了難以消除的惡感,直到孔祥熙死,宋子文也不願原諒他。
孔祥熙死後,美國《紐約時報》發了消息,在介紹了孔祥熙的簡要生平後,文章這樣評論孔祥熙:
“孔先生是一位有爭議的人物,他以前的一位下屬最近說:‘他是一個很難相處的人,他喜歡閑談,但是他從來不願意發出明確的指示。至於他的能力,他像所有山西銀行家一樣,是一位精明的辦事員。但是,他不是一位有政治風度的理財家’。”
對孔祥熙的死,反應最強烈的是蔣介石。他不僅派宋美齡和蔣緯國到美國參加葬禮,他還親自寫了所謂對孔祥熙蓋棺定論的“總統褒揚令”,其內容如下:
“總統府資政孔祥熙,性所敦篤,器識恢弘。早歲負籍美邦,誌存匡濟,追隨國父,奔走革命,宣力效忠。北伐以來,領贊中樞,歷任實業部長、工商部長、國民政府委員、中央銀行總裁、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行政院長等職,多所建樹。萬以財政金融製度,擎畫興革,克臻統一,八年抗戰,長期勘亂,而軍需民食,未曾匾乏,其汁漠勳業,自是千古。況時值政府戮力安攘,乃以外交軍務,或承命以驅馳,或排難而再亂。在艱彌勵,益懋勛獻。綜其生平,為國盡瘁,不矜不伐,當茲復興之際,方冀老居匡輔,遽聞磕謝,震悼殊深。應予明令褒揚,並將生平事跡宣付國史館,以示政府崇報耋勛之至意也,此令。”
對孔祥熙的評價,自然要涉及到對他當政的那段歷史的評價,及對他突然退出政治的解釋。而這種評價和解釋,出於蔣介石之口,又必須帶著政治色彩。於是,蔣介石在那個“總統褒揚令”之外,又專門寫了一個2500字的《孔庸之先生事略》。在這個《事略》中,除了仍把孔祥熙亂吹一通外,還把抗戰末期孔祥熙被迫下野的責任推到了共產黨身上,這就真是彌天大謊了。在這裏,我們亦不妨摘錄如下,以饗讀者:
“……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告終,即我抗戰結束之初,共黨乃千方百計,造謠惑眾,動搖中外輿論,企圖推倒我國民政府者,必先推倒我財政當局之陰謀,於是其矛頭萬集準庸之先生之一人,使其無法久安於位,而不得不出於辭職之一途……
當時,恐怕隻有蔣介石心裏明白,孔祥熙是帶著怎樣的心態在機場和蔣經國告別的,他將永遠不會再回台灣了。
在紐約,孔祥熙的經紀人幫他和宋藹齡在長島的洛卡斯特穀菲克斯港買了一棟新的別墅。那棟別墅的前院,就是一片海灘。從臥室的窗戶中,就可以看到一望無際的大海,和那遙遠的水天連接的地平線,以及每天早晨冉冉升起的太陽。
常常有這種情況,一個垂暮老人,當他的願望未了時,他的生命就如同頑強的枯藤怎麽也扯不斷。而當目的一旦達到,他生命的牆就像被大風吹過一樣轟然倒塌,變成一堆瓦礫。
孔祥熙也是這樣,在回到美國一年多後的一天晚上,他突然感到胸悶氣短。他想咳一下,卻覺得有什麽東西卡在嗓子裏,使他咳不出來。他搖響了手鈴,家人們跑了進來,發現他已經癱倒在沙發裏。
1967年7月22日,孔祥熙被送進了紐約州立送院,進行全麵檢查後便將他推進了監護室。這個曾經一度掌握著眾多人命運。影響著國家前途的重要人物,此時卻像千百個即將告別人世的普通老人一樣,沒有任何威嚴,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渾身上下被插滿了管子;在醫護人員的嗬護下,苟延殘喘著隨時都可能喪失的生命。
開始,他還有意識,還能辨別親人和醫生,還能握握宋藹齡及子女的手。到後來油於心力衰竭,他的意識完全喪失了,終日昏迷如同死去了一樣,隻有那微弱的心跳還能證明他是活著的。
同年8月16日,孔祥熙的極限到了。心髒監護儀上的波紋漸漸平緩,最後變成了一條直線從螢屏上最後消失了。於是,被近半個月來的搶救弄得疲憊不堪的醫護人員和守候在旁邊的親屬,都不約而同地輕輕噓了一口氣。似乎他們期待的,就是這一刻的到來。
孔祥熙病故這一年,正好88歲。
當宋藹齡聞訊趕到醫院時,孔祥熙已進入了他原來不能想像的天國。他的手腳冰涼,全身僵硬,下巴上幾根白色的鬍鬚歪倒著,一雙浮腫的小眼睛變成了兩條下垂的弧線。
當時,宋藹齡沒有哭,但全身像秋風中的樹葉似地顫慄著,一種莫名的恐懼緊緊攫住了她的心靈。因為她突然想到不久後的某一天,她也會像孔祥熙一樣,走進那個永遠黑暗的世界……
孔祥熙的葬禮在紐約第五街的馬布爾聯合教堂舉行。宋美齡帶著一個五人護旗隊和蔣緯國從台灣乘飛機趕來參加。宋藹齡、孔令儀、孔令侃、孔令俊、孔令傑身穿黑色服裝率先來到教堂,同孔祥熙素有交往的中外人士幾百人也同時出席了葬禮。
值得一提的是,宋子文當時就在美國,而且身體還可以。但他聽到了消息後,隻是給宋藹齡打了個電話,並沒來參加葬禮。多年的積怨,使宋子文對孔祥熙產生了難以消除的惡感,直到孔祥熙死,宋子文也不願原諒他。
孔祥熙死後,美國《紐約時報》發了消息,在介紹了孔祥熙的簡要生平後,文章這樣評論孔祥熙:
“孔先生是一位有爭議的人物,他以前的一位下屬最近說:‘他是一個很難相處的人,他喜歡閑談,但是他從來不願意發出明確的指示。至於他的能力,他像所有山西銀行家一樣,是一位精明的辦事員。但是,他不是一位有政治風度的理財家’。”
對孔祥熙的死,反應最強烈的是蔣介石。他不僅派宋美齡和蔣緯國到美國參加葬禮,他還親自寫了所謂對孔祥熙蓋棺定論的“總統褒揚令”,其內容如下:
“總統府資政孔祥熙,性所敦篤,器識恢弘。早歲負籍美邦,誌存匡濟,追隨國父,奔走革命,宣力效忠。北伐以來,領贊中樞,歷任實業部長、工商部長、國民政府委員、中央銀行總裁、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行政院長等職,多所建樹。萬以財政金融製度,擎畫興革,克臻統一,八年抗戰,長期勘亂,而軍需民食,未曾匾乏,其汁漠勳業,自是千古。況時值政府戮力安攘,乃以外交軍務,或承命以驅馳,或排難而再亂。在艱彌勵,益懋勛獻。綜其生平,為國盡瘁,不矜不伐,當茲復興之際,方冀老居匡輔,遽聞磕謝,震悼殊深。應予明令褒揚,並將生平事跡宣付國史館,以示政府崇報耋勛之至意也,此令。”
對孔祥熙的評價,自然要涉及到對他當政的那段歷史的評價,及對他突然退出政治的解釋。而這種評價和解釋,出於蔣介石之口,又必須帶著政治色彩。於是,蔣介石在那個“總統褒揚令”之外,又專門寫了一個2500字的《孔庸之先生事略》。在這個《事略》中,除了仍把孔祥熙亂吹一通外,還把抗戰末期孔祥熙被迫下野的責任推到了共產黨身上,這就真是彌天大謊了。在這裏,我們亦不妨摘錄如下,以饗讀者:
“……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告終,即我抗戰結束之初,共黨乃千方百計,造謠惑眾,動搖中外輿論,企圖推倒我國民政府者,必先推倒我財政當局之陰謀,於是其矛頭萬集準庸之先生之一人,使其無法久安於位,而不得不出於辭職之一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