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給胡適的電報中還說:“此次赴美,國家前途利賴實深。列強惟美馬首是瞻,舉足輕重、動關全局,與我關係尤切……務希設法運用促進。”
卻說胡適,接到孔祥熙電報後,受寵若驚。他曾對朋友談過,永遠不從政;並說官場齷齪,小人當道,實乃我輩之恥辱。中國的文人歷來如此,一會兒出世,一會兒人世。出世時自命清高,抨擊時政,縱橫排閡,好像天底下就他一個真君子;一旦皇帝下詔人宮,又感恩涕零,為謝知遇之恩竭盡全力萬死不辭。
胡適中斷了在英國的一切學術活動安排,即刻乘船橫渡大西洋,到美國就任。孔祥熙擔心胡適一個文人不懂金融財經之事,又派美國財長摩根索所信賴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經理陳光甫前去輔佐,並委任以“國民政府財政部高等顧問”。
胡適和陳光甫在美接頭後,研究了主攻方向。決定第一個目標是和美國財長摩根索會談,請求貸款。因準備用中國的工業原料桐油為抵押,所以這筆貨款又稱為“桐油貸款”,希望貸款額為4億美元。
胡適的政治觀點是反共的,希望中國歐化而深受美國人喜歡,陳光甫曾做為美國的代理人與摩根索十分熟悉。所以他們的活動很快得到摩根索和美國務院的支持。消息傳達到國內,孔祥熙十分得意,即向蔣介石匯報,其中不乏他選人得當的自滿。
不料幾天後事情有變。原來這項貸款計劃在羅斯福審查時出現了麻煩。按美國法律規定,這樣數額巨大的貸款必須由總統審批核發,還要到國會去表決才能生效,而總統同意是致關重要的。
羅斯福對蔣介石的抗日決心一直持懷疑態度,對國民黨上層的貪汙腐敗也略有所聞。他可不願意把美國人的納稅款填到一個不見底的大窟窿裏去,或者流入一些軍閥官吏的私人腰包。當時他對摩根索說:“我同意貸款2000萬美元(數量上先大大降低了)。但條件是蔣介石必須保證他繼續抗日,而不是繼續撤退和妥協。我真不明白,他的軍隊5個人為什麽打不過1個日本人。第二是蔣介石應明確這2000萬美元的確切用途。”
胡適、陳光甫把羅斯福的意見轉達給孔祥熙後,孔祥熙又向蔣做了匯報。蔣介石覺得這兩條都好辦,盡管他已經打定主意再撤退,把武漢留給日本人,而退守重慶。
10月30日,蔣介石在離開漢口前發表了一個《為武漢撤退告全國軍民書》,表示要以日軍血戰到底。可實際上,在蔣介石發表這個告全國軍民書後,除了張自忠指揮的武漢保衛戰和1942年史迪威指揮的滇緬戰役外,國民黨軍隊和日軍再沒有大規模的交鋒。
孔祥熙為弄到貸款,也積極配合蔣介石,在各大報紙上撰文,表示要堅決抗戰,並將蔣介石的聲明和他的講話致電羅斯福。
1938年12日中旬,“桐油貸款”由羅斯福批準。次年2月8日,中美雙方在華盛頓正式簽訂協議並互相交換了備忘錄。這份協議規定:由美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世界貿易公司出麵,美國給予中國2500萬美元的商業貸款,用以購買美國商品,但不得購買軍火、飛機和汽油等重要物資;中國以22萬噸桐油分5年運美出售,以售款還本付息。
據說協議簽定後,當蔣介石得知協議的具體內容後並不滿意。首先是為什麽不能購買軍火?我借你的錢,又不是不還,又不是不付利息。你需要桐油,我需要美金,是互惠互利的。蔣介石覺得談判的焦點是在利息上。就這麽一個一點便宜沒占、美國人一點虧不吃的談判,還拖了一個多月。
胡適、陳光甫也覺得這批貸款談判並不特別成功。但孔祥熙三天五天一個電報地催,他們就隻能到處求人說情,結果瓜沒熟就硬要摘下來,當然不會有多甜。
1939年,由於國政黨政府濫發紙幣和戰爭的破壞,法幣和1937年相比貶值了46%。孔祥熙戰前曾去英國活動,乞討貸款,卻成效不佳。1939年德國發動戰爭已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英國政府為了支持中國抗戰--打擊日本就是打擊德國,決定向中國提供50萬英鎊的信用貸款和500萬英鎊平準基金貸款。但這也沒能阻擋法幣繼續下跌。因此身為財政部長的孔祥熙又想起了在美國悠哉悠哉的胡適。
其實,這時孔祥熙已對胡適的能力產生了懷疑,自己向蔣介石推薦胡適可能是個錯誤。但現在已無退路可走,不可能馬上把胡適換下來,隻能將錯就錯,死馬當做活馬醫趕著鴨子架,說不定還真能逼出點名堂來呢。
孔祥熙急電胡適、陳光甫,讓他們在最短時間內設法再弄到7500萬美元的貸款,以解國內的燃眉之急。孔祥熙在電報中煞有介事地說:
“我國幣製關係各國在華商務利益至巨。幣製動搖,與其在華產業價值關係尤為密切,維持我國法幣,亦即以保其權益……若再不援助,則一旦情形惡化,美在我國資產及商務,勢必無法立足,同歸於盡……”
孔祥熙在給胡適的另一封電報中建議:
“查歐戰時,英負美債甚巨,迄未償還……能否可運用由美轉移債款與我,或委託我國代收……”
孔祥熙的一封封電報,像電棍打在驢屁股上,急得胡適和陳光甫團團轉。美國人有一句俗話,再親密的朋友也有兩個字不能提--借錢。美國人是恪守這一傳統的,除非有極特殊的理由,或是有第三者的法律擔保,你要想向別人借出錢來難上加難。對於中國這個窮朋友,美國人自然不那麽情願掏腰包了。
卻說胡適,接到孔祥熙電報後,受寵若驚。他曾對朋友談過,永遠不從政;並說官場齷齪,小人當道,實乃我輩之恥辱。中國的文人歷來如此,一會兒出世,一會兒人世。出世時自命清高,抨擊時政,縱橫排閡,好像天底下就他一個真君子;一旦皇帝下詔人宮,又感恩涕零,為謝知遇之恩竭盡全力萬死不辭。
胡適中斷了在英國的一切學術活動安排,即刻乘船橫渡大西洋,到美國就任。孔祥熙擔心胡適一個文人不懂金融財經之事,又派美國財長摩根索所信賴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經理陳光甫前去輔佐,並委任以“國民政府財政部高等顧問”。
胡適和陳光甫在美接頭後,研究了主攻方向。決定第一個目標是和美國財長摩根索會談,請求貸款。因準備用中國的工業原料桐油為抵押,所以這筆貨款又稱為“桐油貸款”,希望貸款額為4億美元。
胡適的政治觀點是反共的,希望中國歐化而深受美國人喜歡,陳光甫曾做為美國的代理人與摩根索十分熟悉。所以他們的活動很快得到摩根索和美國務院的支持。消息傳達到國內,孔祥熙十分得意,即向蔣介石匯報,其中不乏他選人得當的自滿。
不料幾天後事情有變。原來這項貸款計劃在羅斯福審查時出現了麻煩。按美國法律規定,這樣數額巨大的貸款必須由總統審批核發,還要到國會去表決才能生效,而總統同意是致關重要的。
羅斯福對蔣介石的抗日決心一直持懷疑態度,對國民黨上層的貪汙腐敗也略有所聞。他可不願意把美國人的納稅款填到一個不見底的大窟窿裏去,或者流入一些軍閥官吏的私人腰包。當時他對摩根索說:“我同意貸款2000萬美元(數量上先大大降低了)。但條件是蔣介石必須保證他繼續抗日,而不是繼續撤退和妥協。我真不明白,他的軍隊5個人為什麽打不過1個日本人。第二是蔣介石應明確這2000萬美元的確切用途。”
胡適、陳光甫把羅斯福的意見轉達給孔祥熙後,孔祥熙又向蔣做了匯報。蔣介石覺得這兩條都好辦,盡管他已經打定主意再撤退,把武漢留給日本人,而退守重慶。
10月30日,蔣介石在離開漢口前發表了一個《為武漢撤退告全國軍民書》,表示要以日軍血戰到底。可實際上,在蔣介石發表這個告全國軍民書後,除了張自忠指揮的武漢保衛戰和1942年史迪威指揮的滇緬戰役外,國民黨軍隊和日軍再沒有大規模的交鋒。
孔祥熙為弄到貸款,也積極配合蔣介石,在各大報紙上撰文,表示要堅決抗戰,並將蔣介石的聲明和他的講話致電羅斯福。
1938年12日中旬,“桐油貸款”由羅斯福批準。次年2月8日,中美雙方在華盛頓正式簽訂協議並互相交換了備忘錄。這份協議規定:由美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世界貿易公司出麵,美國給予中國2500萬美元的商業貸款,用以購買美國商品,但不得購買軍火、飛機和汽油等重要物資;中國以22萬噸桐油分5年運美出售,以售款還本付息。
據說協議簽定後,當蔣介石得知協議的具體內容後並不滿意。首先是為什麽不能購買軍火?我借你的錢,又不是不還,又不是不付利息。你需要桐油,我需要美金,是互惠互利的。蔣介石覺得談判的焦點是在利息上。就這麽一個一點便宜沒占、美國人一點虧不吃的談判,還拖了一個多月。
胡適、陳光甫也覺得這批貸款談判並不特別成功。但孔祥熙三天五天一個電報地催,他們就隻能到處求人說情,結果瓜沒熟就硬要摘下來,當然不會有多甜。
1939年,由於國政黨政府濫發紙幣和戰爭的破壞,法幣和1937年相比貶值了46%。孔祥熙戰前曾去英國活動,乞討貸款,卻成效不佳。1939年德國發動戰爭已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英國政府為了支持中國抗戰--打擊日本就是打擊德國,決定向中國提供50萬英鎊的信用貸款和500萬英鎊平準基金貸款。但這也沒能阻擋法幣繼續下跌。因此身為財政部長的孔祥熙又想起了在美國悠哉悠哉的胡適。
其實,這時孔祥熙已對胡適的能力產生了懷疑,自己向蔣介石推薦胡適可能是個錯誤。但現在已無退路可走,不可能馬上把胡適換下來,隻能將錯就錯,死馬當做活馬醫趕著鴨子架,說不定還真能逼出點名堂來呢。
孔祥熙急電胡適、陳光甫,讓他們在最短時間內設法再弄到7500萬美元的貸款,以解國內的燃眉之急。孔祥熙在電報中煞有介事地說:
“我國幣製關係各國在華商務利益至巨。幣製動搖,與其在華產業價值關係尤為密切,維持我國法幣,亦即以保其權益……若再不援助,則一旦情形惡化,美在我國資產及商務,勢必無法立足,同歸於盡……”
孔祥熙在給胡適的另一封電報中建議:
“查歐戰時,英負美債甚巨,迄未償還……能否可運用由美轉移債款與我,或委託我國代收……”
孔祥熙的一封封電報,像電棍打在驢屁股上,急得胡適和陳光甫團團轉。美國人有一句俗話,再親密的朋友也有兩個字不能提--借錢。美國人是恪守這一傳統的,除非有極特殊的理由,或是有第三者的法律擔保,你要想向別人借出錢來難上加難。對於中國這個窮朋友,美國人自然不那麽情願掏腰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