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當孔祥熙與張作霖建立密切交往的前後,另有一位當時也是北洋軍閥中的裊雄人物吳佩孚,也開始出麵極力拉攏孔祥熙為其臂助。當時,吳佩孚正擔任著北洋第三師師長的職務。吳、孔二人雖未直接謀麵,卻建立後來世人所謂的“神交”。
吳佩孚字子玉,1874年4月22日生於山東蓬萊。據說,他出生那天,其父夢見了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於是就取戚繼光的字“佩念”來給吳佩孚命名,即名佩孚,字子玉。
後來吳佩孚得勢後,曾多次誇耀自己的身世:“我家是吳泰伯的後裔,祖居江蘇延陵郡。吳泰伯有24個兒子,其中有1個東渡到日本,現在的明治天皇是泰伯121代嫡裔,我也是泰伯121代嫡孫啊!”
吳佩孚的父親吳可成是一個小雜貨鋪的店主,做小本生意。母親張氏除幫助丈夫照料小店外,晚上還紡線織布,以賺些錢貼補家用。吳佩孚弟兄三人,他是家中的老二。由於長子夭折,吳可成便將厚望寄托在吳佩孚身上。吳佩孚6歲時,家裏便把他送到私塾中讀書。沒有桌子,母親隻好每天將他抱到石磨上,讓他騎在磨脖子上讀書寫字。
吳佩孚14時,吳可成患病身亡。也就是那時起,吳佩孚仿佛一下子長大了,每日除了發憤讀書,還要為母親分挑生活的重擔。
不久,吳佩孚到登州府水師營裏當了一名學兵,每月可得二兩四錢的銀餉。望子成龍的母親怕荒廢了兒子的學業,省吃儉用,攢下幾兩銀子,買了禮品親自帶著吳佩孚去拜師。吳的老師叫李丕森,字漢卿,是登州府有名的飽學宿儒。在他的門下,出過不少秀才和舉人。
清貧的家境和緊張的生活,使少年吳佩孚逐漸成為一個具有文才武略的人。
甲午戰爭中,日軍進攻威海,吳佩孿在長山島親眼看到了日艦、聽到了炮聲,這些給21歲的吳佩孚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幾十年後,吳佩孚成了一個領兵的將領時,回首往事還曾填寫一首《滿江紅·登蓬萊閣》以抒其誌:
“北望滿洲,渤海中風浪大作。
想當年,
吉江遼瀋
人民安樂。
長白山前設藩籬,黑龍江畔列城郭。
到而今,
倭寇任縱橫,
風雲惡!
甲午役,土地削!
甲辰役,主權弱!
江山如故,夷族錯落。
何日奉命提銳旅,
一戰恢復舊山河。
卻歸來,
永作蓬山遊,
念彌陀!”
1896年吳佩孚應童子試,輕而易舉地通過了縣試、府試並進入院試。結果他竟一鳴驚人,中了第三名秀才!可是過了不久,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吳佩孚生活的道路。有一天蓬萊電報局局長作壽請來一個戲班子,男女混雜,同台演戲。吳佩孚認為這件事傷風敗俗,十分氣憤,闖入壽堂興師問罪。惹惱了正在吃酒的縣太爺,立即下令緝捕吳佩孚,嚇得他連夜逃離家鄉。
吳佩孚來到北京城,投奔了父親的朋友孫庭瑤,後通過其堂兄的介紹,到天津投武衛軍去了。
吳佩孚最初做了一名勤務兵,又到營裏文案郭緒棟那裏聽差。郭緒棟得知吳佩孚是蓬萊宿儒李丕森的門生後,自愧不如,於是提議二人結拜成了兄弟。吳佩孚得勢虎踞洛陽時,果然將郭緒棟請去做了他的師爺。
1899年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吳佩孚第一次看到了打仗。後來八國聯軍攻陷天津,聶士成戰死,武衛全軍土崩瓦解。吳佩孚隻好躲在郭家。幾天後吳佩孚出門一看,繁華的天津已是十室九空,景象悽慘,目不忍睹。看到這一切,吳佩孚決定出走。吳佩孚來到了離唐山不遠的一個小鎮開平。這裏有一所武備學堂,是個培養軍事人才的地方。後來人稱北洋“三傑”的王士珍、段棋瑞。馮國璋都是這所學校的早期學生。武備學堂吸引了吳佩軍,他想學習軍事以報效國家,便投考了開平武備學堂。
後來袁世凱將開平武備學堂遷到保定,改為“北洋武備學堂”,並規定開平武備學堂的教官和畢業生一律到北洋武備學堂當教官或隊長;沒有畢業的,可以直接去軍隊,也可以隨著去北洋武備學堂,但要從頭學起。吳佩軍決定去當兵。由於他沒有畢業,不能當軍官,隻好到天津陸軍警察隊當一名正目(班長)。此時年屆26歲的吳佩孚仍然是還是光棍一條,隻好和老把兄郭緒棟朝夕相處了。
在陸軍警察隊做事,吳佩孚作事認真,很快就升為二級初等官。後來,吳佩孚弄了一張文憑,又進了陸軍速成學堂。1904年吳佩孚被派往天津北洋督練公所參謀處工作,正式成為北洋係的一員。
1906年吳佩孚被派往保定第四鎮服役。當時第四鎮由段棋瑞任統製,吳佩孚隻是以原身份(上尉)充當了一個沒有實權的候差員。對此吳佩孚並無異議,整日無事正好藉機讀書,埋頭研究中外兵法,並自覺大有長進。當時吳佩孚的專心讀書引起了段棋瑞的注意,他感到這個青年人學習刻苦、品行端正,是個可用之才。於是段讓吳佩孚去步兵第十一標第一營當了管帶。不久吳佩孚又結識了一個好朋友,叫張福來。二人結為異姓兄弟,後來張福來也成為吳佩孿的手下大將。
1907年吳佩孚又跟隨曹錕出關剿匪。
駐防長春市時,他的房東叫趙尊賢,是長春商務總會的頭麵人物。他的妻妹張佩蘭,是個沒出閣的大姑娘,住在姐姐家中。由於張佩蘭和吳老太太十分投緣,很快就認了幹媽,每天呆在吳家。不久又十分關心起幹哥哥吳佩孚來了。後來,吳佩孚依照母親的意思,娶張佩蘭為側室。從那時起,張佩蘭和吳佩孚休戚與共,相隨32年,並在他後半生的事業中起過很大的作用。
吳佩孚字子玉,1874年4月22日生於山東蓬萊。據說,他出生那天,其父夢見了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於是就取戚繼光的字“佩念”來給吳佩孚命名,即名佩孚,字子玉。
後來吳佩孚得勢後,曾多次誇耀自己的身世:“我家是吳泰伯的後裔,祖居江蘇延陵郡。吳泰伯有24個兒子,其中有1個東渡到日本,現在的明治天皇是泰伯121代嫡裔,我也是泰伯121代嫡孫啊!”
吳佩孚的父親吳可成是一個小雜貨鋪的店主,做小本生意。母親張氏除幫助丈夫照料小店外,晚上還紡線織布,以賺些錢貼補家用。吳佩孚弟兄三人,他是家中的老二。由於長子夭折,吳可成便將厚望寄托在吳佩孚身上。吳佩孚6歲時,家裏便把他送到私塾中讀書。沒有桌子,母親隻好每天將他抱到石磨上,讓他騎在磨脖子上讀書寫字。
吳佩孚14時,吳可成患病身亡。也就是那時起,吳佩孚仿佛一下子長大了,每日除了發憤讀書,還要為母親分挑生活的重擔。
不久,吳佩孚到登州府水師營裏當了一名學兵,每月可得二兩四錢的銀餉。望子成龍的母親怕荒廢了兒子的學業,省吃儉用,攢下幾兩銀子,買了禮品親自帶著吳佩孚去拜師。吳的老師叫李丕森,字漢卿,是登州府有名的飽學宿儒。在他的門下,出過不少秀才和舉人。
清貧的家境和緊張的生活,使少年吳佩孚逐漸成為一個具有文才武略的人。
甲午戰爭中,日軍進攻威海,吳佩孿在長山島親眼看到了日艦、聽到了炮聲,這些給21歲的吳佩孚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幾十年後,吳佩孚成了一個領兵的將領時,回首往事還曾填寫一首《滿江紅·登蓬萊閣》以抒其誌:
“北望滿洲,渤海中風浪大作。
想當年,
吉江遼瀋
人民安樂。
長白山前設藩籬,黑龍江畔列城郭。
到而今,
倭寇任縱橫,
風雲惡!
甲午役,土地削!
甲辰役,主權弱!
江山如故,夷族錯落。
何日奉命提銳旅,
一戰恢復舊山河。
卻歸來,
永作蓬山遊,
念彌陀!”
1896年吳佩孚應童子試,輕而易舉地通過了縣試、府試並進入院試。結果他竟一鳴驚人,中了第三名秀才!可是過了不久,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吳佩孚生活的道路。有一天蓬萊電報局局長作壽請來一個戲班子,男女混雜,同台演戲。吳佩孚認為這件事傷風敗俗,十分氣憤,闖入壽堂興師問罪。惹惱了正在吃酒的縣太爺,立即下令緝捕吳佩孚,嚇得他連夜逃離家鄉。
吳佩孚來到北京城,投奔了父親的朋友孫庭瑤,後通過其堂兄的介紹,到天津投武衛軍去了。
吳佩孚最初做了一名勤務兵,又到營裏文案郭緒棟那裏聽差。郭緒棟得知吳佩孚是蓬萊宿儒李丕森的門生後,自愧不如,於是提議二人結拜成了兄弟。吳佩孚得勢虎踞洛陽時,果然將郭緒棟請去做了他的師爺。
1899年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吳佩孚第一次看到了打仗。後來八國聯軍攻陷天津,聶士成戰死,武衛全軍土崩瓦解。吳佩孚隻好躲在郭家。幾天後吳佩孚出門一看,繁華的天津已是十室九空,景象悽慘,目不忍睹。看到這一切,吳佩孚決定出走。吳佩孚來到了離唐山不遠的一個小鎮開平。這裏有一所武備學堂,是個培養軍事人才的地方。後來人稱北洋“三傑”的王士珍、段棋瑞。馮國璋都是這所學校的早期學生。武備學堂吸引了吳佩軍,他想學習軍事以報效國家,便投考了開平武備學堂。
後來袁世凱將開平武備學堂遷到保定,改為“北洋武備學堂”,並規定開平武備學堂的教官和畢業生一律到北洋武備學堂當教官或隊長;沒有畢業的,可以直接去軍隊,也可以隨著去北洋武備學堂,但要從頭學起。吳佩軍決定去當兵。由於他沒有畢業,不能當軍官,隻好到天津陸軍警察隊當一名正目(班長)。此時年屆26歲的吳佩孚仍然是還是光棍一條,隻好和老把兄郭緒棟朝夕相處了。
在陸軍警察隊做事,吳佩孚作事認真,很快就升為二級初等官。後來,吳佩孚弄了一張文憑,又進了陸軍速成學堂。1904年吳佩孚被派往天津北洋督練公所參謀處工作,正式成為北洋係的一員。
1906年吳佩孚被派往保定第四鎮服役。當時第四鎮由段棋瑞任統製,吳佩孚隻是以原身份(上尉)充當了一個沒有實權的候差員。對此吳佩孚並無異議,整日無事正好藉機讀書,埋頭研究中外兵法,並自覺大有長進。當時吳佩孚的專心讀書引起了段棋瑞的注意,他感到這個青年人學習刻苦、品行端正,是個可用之才。於是段讓吳佩孚去步兵第十一標第一營當了管帶。不久吳佩孚又結識了一個好朋友,叫張福來。二人結為異姓兄弟,後來張福來也成為吳佩孿的手下大將。
1907年吳佩孚又跟隨曹錕出關剿匪。
駐防長春市時,他的房東叫趙尊賢,是長春商務總會的頭麵人物。他的妻妹張佩蘭,是個沒出閣的大姑娘,住在姐姐家中。由於張佩蘭和吳老太太十分投緣,很快就認了幹媽,每天呆在吳家。不久又十分關心起幹哥哥吳佩孚來了。後來,吳佩孚依照母親的意思,娶張佩蘭為側室。從那時起,張佩蘭和吳佩孚休戚與共,相隨32年,並在他後半生的事業中起過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