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街是華僑集聚區。置身“中華街”,就如生活在中國一樣,孔祥熙感到非常親切。可是事情太不巧了,待他急匆匆地趕到孫中山客寓時,孫中山已於數日前啟程去歐洲了。
萬裏求見而失之交臂,孔祥熙引為憾事。他久仰孫中山之盛名,就是無緣一見。後來,孔祥熙為見孫中山,又白跑了幾回。直到1905年,在美國俄亥俄州同孫中山初次見麵,才算了卻了這樁心願。
輪船自橫濱啟錨,繼續航行,1個月後抵達美國西部沿海城市舊金山。
在孔祥熙等待例行檢查時,鬧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笑話。由於李鴻章給了孔祥熙一個“全權議和大臣一等肅毅伯隨員”的名義,於是孔祥熙的行李上和護照上全都有“議和”大臣隨員的頭銜。輪船停泊靠岸,美國海關和移民局的官員要登船檢查,無意中發現了船上還有這麽一位中國的高官,當下甚為吃驚,立即拜見。見麵之後又覺得不像,在美國人的印象裏,中國朝廷的命官大都是身穿長袍馬褂且斯斯文文的老者。哪有二十幾歲、西裝革履又說一口流利英語的青年人就能當上“議和大臣”的道理呢。可是又不敢怠慢,怕弄假成真,於是美國官員繞著彎子對孔祥熙進行試探。弄得孔祥熙也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最後,還是麥美德女士出麵解釋,才使一場誤會化解了。誤會是解開了,可孔祥熙覺得自己是受了委屈。同宋藹齡一樣,他也是一到美國就出師不利。一怒之下,孔祥熙把行李的官街全部撕掉。由麥美德女士陪同離開了舊金山。
到美國後的第二站是西雅圖。麥美德女士已經事先做了聯絡,當地一位阿爾拔·畢克醫生親往車站迎接。畢克醫生也是一位基督教徒,兼職教會中心的服務工作。孔祥熙在美國讀書期間,得到了畢克醫生的很多幫助,二人成了忘年之交。就是畢克的子女後來也成為孔祥熙發跡後的朋友。
由麥美德女士陪同,再由西雅圖赴美國中部的俄亥俄州的歐柏林大學。孔祥熙和費起鶴經水陸長途跋涉,終於到達了目的地。麥美德女士為孔、費二人安排好食宿,便也匆匆離他們而去了。
美國的歐柏村大學,據說是為紀念約翰·費裏遜列克·歐柏林麵創建的。孔祥熙一生崇敬的外國人很多,其中最為敬仰的人之一,就是這位約翰·費裏遜列克·歐柏林。
歐柏林祖籍德國,1774年出生法國的史特拉斯堡,家境小康,18歲完成大學學業後專攻哲學並獲博士學位。但他決心獻身於基督教的布道工作,於是又帶著哲學博士的頭銜進神學院進修學習。
畢業後,歐柏林首先在軍隊中服役,做一名隨軍牧師。不久他辭去了軍隊職務,返回故鄉史特拉斯堡進行傳教。那時整個歐洲有哲學博士頭銜的人都少得可憐,歐柏林要想謀個好職業是不成問題的,但他卻選擇了為改變自己故鄉的麵貌而奮鬥終身的道路。
歐柏林的故鄉地處窮鄉僻壤,交通不便,氣候是冬長夏短,長期處於寒冷之中;自然條件極差,當地人民的文化生活也很落後。麵對這種惡劣的環境,歐柏林沒有退縮,而是立誌要改變家鄉落後的麵貌,改變當地人民的文化生活。歐柏林不顧頑固分子的反對,四處奔波,遊說疾呼,要求當地人都要捐款出力,以興建道路,創辦學校,開荒種地,改良農業;而且他率先獻出自己的薪金。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鬥,終於獲得了成果。家鄉的麵貌大大變樣了,繁榮取代了荒涼,荒地變成了良田,學校普遍設立,交通四通八達,居民生活大大改善,家鄉一片氣象萬千的景象。
歐柏林這種艱苦奮鬥、造福人類、服務大眾的精神,使他名聲遠播,法國政府為表彰歐柏林造福人類的精神,向他頒發了頭等嘉禾勳章,當時法國皇帝還特別致電祝賀。
按照孔祥熙的說法,歐柏林使家鄉“一變荒涼為繁榮、貧脊為肥沃,氣象維新,大非昔比!”
歐柏林於1825年病逝。
歐柏林死後的第5年,1830年,美國耶魯大學的一位教授和一位牧師,被歐柏林不為名利造福人類的精神所動,決心學習歐柏林,把他的精神繼承下來發揚光大。二人出資並出麵主持募捐,要在美國中部地區的俄亥俄州建造一所大學,取名為歐柏林大學。
當時,美國的俄亥俄州也屬窮困地區,自然和人文條件都與歐柏林的家鄉相差無幾。所以這兩位開拓者遇到的困難也大體和歐柏林當年遇到的困難一樣。為了創建歐柏林大學,他們和歐柏林一樣,墾荒建屋艱苦奮鬥,最後終於在美國中部的俄亥俄州建立起了著名的歐柏林大學。歐柏林如果泉下有知,應當可以欣慰了。
事實上,當年的歐柏林先生並沒有到過美國的俄亥俄州。所以,歐柏林在有生之年做夢都不會想到在美國會有人用他的名義建立起一所大學。更不會想到在他死去72年後的1907年,在遙遠的東方,在比他家鄉更加荒涼的黃土高坡上,會出現一所以貫徹歐柏林精神為宗旨的中國的銘賢學校。孔祥熙每次談到銘賢學校辦學的宗旨,都聲稱是取法歐柏林精神。他曾講道:
“銘賢學校不設在通州大邑,而設在太穀鄉間,其旨趣完全取法於歐柏林大學。再往上溯其源流,那麽,我的辦學純粹是效法歐柏林”。
實際上是不是果真如此,就該當別論了。
萬裏求見而失之交臂,孔祥熙引為憾事。他久仰孫中山之盛名,就是無緣一見。後來,孔祥熙為見孫中山,又白跑了幾回。直到1905年,在美國俄亥俄州同孫中山初次見麵,才算了卻了這樁心願。
輪船自橫濱啟錨,繼續航行,1個月後抵達美國西部沿海城市舊金山。
在孔祥熙等待例行檢查時,鬧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笑話。由於李鴻章給了孔祥熙一個“全權議和大臣一等肅毅伯隨員”的名義,於是孔祥熙的行李上和護照上全都有“議和”大臣隨員的頭銜。輪船停泊靠岸,美國海關和移民局的官員要登船檢查,無意中發現了船上還有這麽一位中國的高官,當下甚為吃驚,立即拜見。見麵之後又覺得不像,在美國人的印象裏,中國朝廷的命官大都是身穿長袍馬褂且斯斯文文的老者。哪有二十幾歲、西裝革履又說一口流利英語的青年人就能當上“議和大臣”的道理呢。可是又不敢怠慢,怕弄假成真,於是美國官員繞著彎子對孔祥熙進行試探。弄得孔祥熙也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最後,還是麥美德女士出麵解釋,才使一場誤會化解了。誤會是解開了,可孔祥熙覺得自己是受了委屈。同宋藹齡一樣,他也是一到美國就出師不利。一怒之下,孔祥熙把行李的官街全部撕掉。由麥美德女士陪同離開了舊金山。
到美國後的第二站是西雅圖。麥美德女士已經事先做了聯絡,當地一位阿爾拔·畢克醫生親往車站迎接。畢克醫生也是一位基督教徒,兼職教會中心的服務工作。孔祥熙在美國讀書期間,得到了畢克醫生的很多幫助,二人成了忘年之交。就是畢克的子女後來也成為孔祥熙發跡後的朋友。
由麥美德女士陪同,再由西雅圖赴美國中部的俄亥俄州的歐柏林大學。孔祥熙和費起鶴經水陸長途跋涉,終於到達了目的地。麥美德女士為孔、費二人安排好食宿,便也匆匆離他們而去了。
美國的歐柏村大學,據說是為紀念約翰·費裏遜列克·歐柏林麵創建的。孔祥熙一生崇敬的外國人很多,其中最為敬仰的人之一,就是這位約翰·費裏遜列克·歐柏林。
歐柏林祖籍德國,1774年出生法國的史特拉斯堡,家境小康,18歲完成大學學業後專攻哲學並獲博士學位。但他決心獻身於基督教的布道工作,於是又帶著哲學博士的頭銜進神學院進修學習。
畢業後,歐柏林首先在軍隊中服役,做一名隨軍牧師。不久他辭去了軍隊職務,返回故鄉史特拉斯堡進行傳教。那時整個歐洲有哲學博士頭銜的人都少得可憐,歐柏林要想謀個好職業是不成問題的,但他卻選擇了為改變自己故鄉的麵貌而奮鬥終身的道路。
歐柏林的故鄉地處窮鄉僻壤,交通不便,氣候是冬長夏短,長期處於寒冷之中;自然條件極差,當地人民的文化生活也很落後。麵對這種惡劣的環境,歐柏林沒有退縮,而是立誌要改變家鄉落後的麵貌,改變當地人民的文化生活。歐柏林不顧頑固分子的反對,四處奔波,遊說疾呼,要求當地人都要捐款出力,以興建道路,創辦學校,開荒種地,改良農業;而且他率先獻出自己的薪金。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鬥,終於獲得了成果。家鄉的麵貌大大變樣了,繁榮取代了荒涼,荒地變成了良田,學校普遍設立,交通四通八達,居民生活大大改善,家鄉一片氣象萬千的景象。
歐柏林這種艱苦奮鬥、造福人類、服務大眾的精神,使他名聲遠播,法國政府為表彰歐柏林造福人類的精神,向他頒發了頭等嘉禾勳章,當時法國皇帝還特別致電祝賀。
按照孔祥熙的說法,歐柏林使家鄉“一變荒涼為繁榮、貧脊為肥沃,氣象維新,大非昔比!”
歐柏林於1825年病逝。
歐柏林死後的第5年,1830年,美國耶魯大學的一位教授和一位牧師,被歐柏林不為名利造福人類的精神所動,決心學習歐柏林,把他的精神繼承下來發揚光大。二人出資並出麵主持募捐,要在美國中部地區的俄亥俄州建造一所大學,取名為歐柏林大學。
當時,美國的俄亥俄州也屬窮困地區,自然和人文條件都與歐柏林的家鄉相差無幾。所以這兩位開拓者遇到的困難也大體和歐柏林當年遇到的困難一樣。為了創建歐柏林大學,他們和歐柏林一樣,墾荒建屋艱苦奮鬥,最後終於在美國中部的俄亥俄州建立起了著名的歐柏林大學。歐柏林如果泉下有知,應當可以欣慰了。
事實上,當年的歐柏林先生並沒有到過美國的俄亥俄州。所以,歐柏林在有生之年做夢都不會想到在美國會有人用他的名義建立起一所大學。更不會想到在他死去72年後的1907年,在遙遠的東方,在比他家鄉更加荒涼的黃土高坡上,會出現一所以貫徹歐柏林精神為宗旨的中國的銘賢學校。孔祥熙每次談到銘賢學校辦學的宗旨,都聲稱是取法歐柏林精神。他曾講道:
“銘賢學校不設在通州大邑,而設在太穀鄉間,其旨趣完全取法於歐柏林大學。再往上溯其源流,那麽,我的辦學純粹是效法歐柏林”。
實際上是不是果真如此,就該當別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