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去的人找到衛祿義,向他嚴正警告:
“孔祥熙的門第和家世你總知道的。你用邪門左道,把他父子倆迷得昏頭轉向,念了5年華美公學,居然還要帶他上通州。你這種行為,等於拐帶玄聖裔孫。別說孔氏家族,地方官府也不許可,就是奏報朝廷曉得了,也要治你的罪。”
孔門族人的責難,使衛祿義一時不知所措。他想了想,連忙解釋說:“赴通州求學,完全是孔祥熙和他父親的意思。這一個問題你們似乎應該去跟他們討論。”
孔門來人不聽衛祿義的這一套,繼續威脅道:“我們隻知道你要帶走孔祥熙。請你記住,太穀官府和地方都不允許你胡作非為。倘若你拐帶孔祥熙離開太穀一步,對不起,不論發生任何事情,一概由你自己負責”。
話說的如此強硬,如此絕決,使得衛祿義的心裏不免有些害怕。聯想到各地不斷發生的燒教堂、殺傳教士的不愉快之事,他在心裏產生了放棄帶孔祥熙去通州的念頭。
來人見衛祿義低頭不語,知道他害怕了,也便轉身回村復命去了。
族中長者聽了事情的經過,滿心以為這次他們得勝了,不免歡喜異常。哪知物極必反,他們這種做法激怒了孔繁慈,並由此更堅定了讓兒子去潞河書院讀書的決心。他連夜風塵僕僕地趕往縣城去見衛祿義,向衛祿義請求道:“我決計把我的兒子孔祥熙交付給你,就像交到上帝手中一樣,無論你帶到哪裏,我都十分放心。”
“孔先生……”一時衛祿義左右為難,想說什麽又不知從何說起。
孔繁慈不等他回答,馬上接著說道:“但是,有一件事,我必須請你留意,祥熙雖然聰明穎悟,根底不差,不過他的奇心大,言行每易失之於放肆。我要請先生轉告學校當局,對他務心嚴格管教,不可稍存姑息。否則的話,他的學業便不易精良。”
“孔先生,我……”衛祿義不免聳肩攤手,一時啞然。
“衛教聖,我今天和你約定,隻要祥熙來日學業有成,我一定叫他永遠不忘你的愛護栽培之恩。叫他祝你如父!至於太穀地方上和我族中諸人的反對,你盡可置之不理,而且隻管放心,我自有應付的法子,斷乎不會使你為難的。”
言之懇切情之真誠,衛祿義深深地被孔繁慈的一席話感動了。他當即責無旁貸地表示:“好的,孔先生的吩咐,我一定照辦。”
就這樣,孔祥熙父子終於衝破了世俗的偏見和外部的壓力。雖然孔祥熙進潞河書院讀書一事歷經艱難曲折,但最後終告成功。待孔祥熙收拾停當,衛祿義馬上親自陪他啟程去通州。
山西太穀與直隸通州,雖屬相鄰省份,但交通卻極不方便。孔繁慈把兒子送了一程又一程,路上叮囑兒子要聽從“義父”的安排,最後才依依不捨地與兒子和他的“洋朋友”分手告別。
在潞河書院學習期間,孔祥熙以他的聰明伶俐,很快贏得了同學們的尊敬。老師們也都非常喜歡他。老師們的“寵愛”,並非隻因為孔祥熙聰明伶俐,更重要的是,他們把孔祥熙接受基督教洗禮並進入教會學校讀書,視作來中國傳教的重大收穫和成就。
因為,潞河書院的教師教書一般都屬“第二職業”,傳教才是他們的主業。平日裏,他們傳教遇到的最大麻煩,就是中國士大夫階層對基督教的指責。當時,許多中國士大夫指責基督教為:“崇天主之教,棄孔氏之經,但知有天,無所謂君;但知有天,無所謂父。蔑中國之人倫,從夷狄之謬妄廣麵對這些指責,西洋教士往往是張口結舌,無言以對。現在則好了,連孔聖人的後代--孔祥熙都來了。傳教士們認為,孔祥熙到教會學校讀書,本身就是最有價值的宣傳。所以,每當出去布道總要帶上他,讓他以身說教。
孔祥熙既有深厚的國學基礎,又接受了西方基督教義的洗禮,加上他的伶牙俐齒,他確實能自圓其說地找出儒學和基督教相似的地方來。孔祥熙向人解釋說:基督教稱天為父,稱一般男女為兄弟姐妹。而《論語》中就有“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之訓,宋代人也有“民吾同胞”之說。所以,從平等博愛的角度看,中西學說可謂殊途同歸。漸漸地,孔祥熙成了傳教士講經傳道的得力助手。
就在這時,傳來了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慘敗的消息。1895年春天的日本下關,清政府在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上簽了字。該條約規定:
(一)中國承認朝鮮“獨立自主”丶實際上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二)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以及附近島嶼給日本。
(三)中國賠償軍費庫白銀2萬萬兩。第1年交一半,餘分6年交清沫交清前每年須償付利息百分之五。
(四)添開沙市、重慶、蘇州和杭州為通商口岸。
(五)開闢內河新航線,一自宜昌上溯長江至重慶,一自上海沿吳淞江和運河至蘇州及杭州。
(六)日本人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市任意設廠製造貨物,並運銷中國內地,且隻按進口貨例納稅,免除中國一切內地稅。
《馬關條約》是個極不平等的條約。它的簽訂,標誌著西方列強侵略中國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隨後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掀起了一個劃分勢力範圍的新高潮,中國近代社會亦更進一步殖民地化了。所以,《馬關條約》簽字的消息傳出,便激起了中國各階層人民的極大憤慨。尤其是台灣人民,得知割台消息後群情激憤,哭聲四起。人們一致表示:“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
“孔祥熙的門第和家世你總知道的。你用邪門左道,把他父子倆迷得昏頭轉向,念了5年華美公學,居然還要帶他上通州。你這種行為,等於拐帶玄聖裔孫。別說孔氏家族,地方官府也不許可,就是奏報朝廷曉得了,也要治你的罪。”
孔門族人的責難,使衛祿義一時不知所措。他想了想,連忙解釋說:“赴通州求學,完全是孔祥熙和他父親的意思。這一個問題你們似乎應該去跟他們討論。”
孔門來人不聽衛祿義的這一套,繼續威脅道:“我們隻知道你要帶走孔祥熙。請你記住,太穀官府和地方都不允許你胡作非為。倘若你拐帶孔祥熙離開太穀一步,對不起,不論發生任何事情,一概由你自己負責”。
話說的如此強硬,如此絕決,使得衛祿義的心裏不免有些害怕。聯想到各地不斷發生的燒教堂、殺傳教士的不愉快之事,他在心裏產生了放棄帶孔祥熙去通州的念頭。
來人見衛祿義低頭不語,知道他害怕了,也便轉身回村復命去了。
族中長者聽了事情的經過,滿心以為這次他們得勝了,不免歡喜異常。哪知物極必反,他們這種做法激怒了孔繁慈,並由此更堅定了讓兒子去潞河書院讀書的決心。他連夜風塵僕僕地趕往縣城去見衛祿義,向衛祿義請求道:“我決計把我的兒子孔祥熙交付給你,就像交到上帝手中一樣,無論你帶到哪裏,我都十分放心。”
“孔先生……”一時衛祿義左右為難,想說什麽又不知從何說起。
孔繁慈不等他回答,馬上接著說道:“但是,有一件事,我必須請你留意,祥熙雖然聰明穎悟,根底不差,不過他的奇心大,言行每易失之於放肆。我要請先生轉告學校當局,對他務心嚴格管教,不可稍存姑息。否則的話,他的學業便不易精良。”
“孔先生,我……”衛祿義不免聳肩攤手,一時啞然。
“衛教聖,我今天和你約定,隻要祥熙來日學業有成,我一定叫他永遠不忘你的愛護栽培之恩。叫他祝你如父!至於太穀地方上和我族中諸人的反對,你盡可置之不理,而且隻管放心,我自有應付的法子,斷乎不會使你為難的。”
言之懇切情之真誠,衛祿義深深地被孔繁慈的一席話感動了。他當即責無旁貸地表示:“好的,孔先生的吩咐,我一定照辦。”
就這樣,孔祥熙父子終於衝破了世俗的偏見和外部的壓力。雖然孔祥熙進潞河書院讀書一事歷經艱難曲折,但最後終告成功。待孔祥熙收拾停當,衛祿義馬上親自陪他啟程去通州。
山西太穀與直隸通州,雖屬相鄰省份,但交通卻極不方便。孔繁慈把兒子送了一程又一程,路上叮囑兒子要聽從“義父”的安排,最後才依依不捨地與兒子和他的“洋朋友”分手告別。
在潞河書院學習期間,孔祥熙以他的聰明伶俐,很快贏得了同學們的尊敬。老師們也都非常喜歡他。老師們的“寵愛”,並非隻因為孔祥熙聰明伶俐,更重要的是,他們把孔祥熙接受基督教洗禮並進入教會學校讀書,視作來中國傳教的重大收穫和成就。
因為,潞河書院的教師教書一般都屬“第二職業”,傳教才是他們的主業。平日裏,他們傳教遇到的最大麻煩,就是中國士大夫階層對基督教的指責。當時,許多中國士大夫指責基督教為:“崇天主之教,棄孔氏之經,但知有天,無所謂君;但知有天,無所謂父。蔑中國之人倫,從夷狄之謬妄廣麵對這些指責,西洋教士往往是張口結舌,無言以對。現在則好了,連孔聖人的後代--孔祥熙都來了。傳教士們認為,孔祥熙到教會學校讀書,本身就是最有價值的宣傳。所以,每當出去布道總要帶上他,讓他以身說教。
孔祥熙既有深厚的國學基礎,又接受了西方基督教義的洗禮,加上他的伶牙俐齒,他確實能自圓其說地找出儒學和基督教相似的地方來。孔祥熙向人解釋說:基督教稱天為父,稱一般男女為兄弟姐妹。而《論語》中就有“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之訓,宋代人也有“民吾同胞”之說。所以,從平等博愛的角度看,中西學說可謂殊途同歸。漸漸地,孔祥熙成了傳教士講經傳道的得力助手。
就在這時,傳來了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慘敗的消息。1895年春天的日本下關,清政府在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上簽了字。該條約規定:
(一)中國承認朝鮮“獨立自主”丶實際上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二)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以及附近島嶼給日本。
(三)中國賠償軍費庫白銀2萬萬兩。第1年交一半,餘分6年交清沫交清前每年須償付利息百分之五。
(四)添開沙市、重慶、蘇州和杭州為通商口岸。
(五)開闢內河新航線,一自宜昌上溯長江至重慶,一自上海沿吳淞江和運河至蘇州及杭州。
(六)日本人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市任意設廠製造貨物,並運銷中國內地,且隻按進口貨例納稅,免除中國一切內地稅。
《馬關條約》是個極不平等的條約。它的簽訂,標誌著西方列強侵略中國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隨後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掀起了一個劃分勢力範圍的新高潮,中國近代社會亦更進一步殖民地化了。所以,《馬關條約》簽字的消息傳出,便激起了中國各階層人民的極大憤慨。尤其是台灣人民,得知割台消息後群情激憤,哭聲四起。人們一致表示:“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