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真就是這樣,關鍵的時候往往隻有幾步,朝東或者朝西僅一步之差,就可能影響甚至改變其一生的命運。假如當年孔祥熙不是突然得了那麽一種病並且莫名其妙地醫治不好,因此才進入教會醫院才接觸了洋人,直至後來才有了機會進華美公學讀書,並由此和洋人乃至西方社會結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緣;那麽,恐怕中國近現代社會的歷史就要改寫。起碼所謂的“四大家族”當不復存在了。
正當中日“甲午戰爭”激烈進行之際,孔祥熙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華美公學。5年的求學生涯一晃過去了,孔祥熙也由一個乳臭未幹的幼稚頑童,出落成一個容貌不凡且才華橫溢的少年。但拿到畢業文憑後,孔祥熙沒有忘乎所以,也沒有因老師對他的最佳評語而陶醉。相反,他卻是一臉惆悵和茫然。5年含辛茹苦得到的一紙畢業證書,雖然說明他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識,但他深知僅僅這點文化知識是不夠的。孔祥熙需要繼續讀書和深造。而在華美公學的畢業,則意味著自己將失去學校的庇護,意味著從此要自己去尋找前程和出路。當時孔祥熙想到,在自己的家鄉,在太穀方圓百十裏內,還沒有一所合適的學校能滿足自己學習的要求。
孔祥熙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為自己的前途徘徊和仿惶,竟日憂心忡忡。其實,孔祥熙過慮了,華美公學早已考慮到孔祥熙在校期間的表現,認為他是一個天資聰穎、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是個有培養前途的好苗子。這些因素促使校方決定,保送孔祥熙去通州潞河書院深造。
當時的潞河書院是一所設在直隸省(今河北省)通州的一所美國基督教公理會辦的教會學校,創辦於1867年,創始人名叫謝衛樓。1905年由基督教長老會、公理會和倫敦會合辦後,改稱華北協和大學。1917年該校與匯文大學合併。1920年華北協和女子大學並人,從而成為蜚聲中外的著名學府--燕京大學並且校址遷入北京,原潞河書院改為通縣中學。1952年我國高等學校院係調整時,燕京大學併入國立北京大學。
不過當時,對於華美公學校方的安排,孔祥熙一無所知。一天,孔祥熙正在家裏讀書,忽然門被推開了,進來一位身高體胖滿臉堆笑的外國人。這位不速之客就是那位衛祿義,孔祥熙在華美公學讀書期間的一位教師兼傳教士。在華美期間,衛祿義和孔祥熙的關係非常好,孔祥熙有什麽話都願意跟衛先生講。衛先生也非常賞識他的這位中國學生。衛祿義早已從孔祥熙苦惱的表情上,看出他畢業後一時找不著合適的學校的窘況。所以這一天,他特意來孔家告訴孔祥熙父子一個天大的喜訊:“如果你有意進潞河學院,我可以負責代為辦理入校手續。同時要是你家中不放心,我願意親自送你入學”。
接著衛祿義向孔祥熙介紹了潞河書院的來歷及其環境和師資的情況。
去潞河書院讀書,孔祥熙自然沒有問題。他怎能拂卻衛先生的一派好意呢,何況他自己也正為沒有一所合適的學校去讀書而犯愁呢。
父親孔繁慈想的則是:兒子已經在教會學校學了5年,半途而廢總是不好。尤其時下局勢日趨不穩,到教會學校讀書一來可以得到教會的保護,二來可以學到一技之長,對將來可以肯定地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想到這裏,孔繁慈就像當年支持兒子人華美公學一樣,毅然決然地同意孔祥熙遠行潞河書院讀書。不過,孔繁慈心裏也明白,他這一點頭意味著將又有一場風波再起。進教會醫院給孩子治病、人華美兒子上學讀書,父親為了兒子的前途,在重大的壓力下都挺過來了,而眼下這一次的結果,又會怎麽樣呢?在前途未卜的情況下,孔繁慈暗下作好了最壞的打算。
果然不出所料,在孔繁慈答應兒子去潞河書院上學之後,族中的老輩守舊之人旋即向他群起而攻之。
仍是那位有著花白鬍子的長者,怒沖沖地找到孔繁慈,見麵就劈頭蓋腦大聲嗬斥:
“祥熙在本地教會學堂念了5年書,退一步說,就算叫他去散心遊玩吧,也未嚐不可。現要你居然叫一個十五、六歲的小孩子,給洋人帶到通州去上學。“父母在,不遠遊”,老祖宗早有明訓。你讓這麽一點點大的孩子離鄉背井,千裏遠行。你究竟是何居心?難道,將來洋人要把祥熙漂洋過海帶到外國,我們也可以準嗎?”
事情就是這樣,無巧不成書。說者無心的話幾年後竟果真被聽者有心的人實現了。幾年之後,孔祥熙真的漂洋過海去了外國。當然這是後話了。
當時孔繁慈隻好以理據爭,反覆向族中人解釋現在時代進步了,潮流不可阻擋。朝中的王公大臣都把自己的孩子送進新式學校讀書,或者送出國去讀書,有眼光的革新人士都在倡導西學,操練新兵。念新學校、學新文化,有什麽不好呢?你們難道真的願意讓小群熙一輩子呆在這山溝溝裏,不得施展抱負?難道這樣做就符合祖宗的意願嗎?如果你們真的愛護小祥熙,就應當隨潮流而動,何苦一味阻攔呢?
孔繁慈的這一席話,當下說得眾族人無言以對。孔繁慈的脾氣,族人們已領教過一回,知道他一拗起來,天王老子都休想把他拉回來。
於是,族長帶著族人知趣地走了。但事情並未就此罷休,眾人商議後,決定使出“聲東擊西”的一招--他們派人去找“洋鬼子”衛祿義算帳。
正當中日“甲午戰爭”激烈進行之際,孔祥熙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華美公學。5年的求學生涯一晃過去了,孔祥熙也由一個乳臭未幹的幼稚頑童,出落成一個容貌不凡且才華橫溢的少年。但拿到畢業文憑後,孔祥熙沒有忘乎所以,也沒有因老師對他的最佳評語而陶醉。相反,他卻是一臉惆悵和茫然。5年含辛茹苦得到的一紙畢業證書,雖然說明他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識,但他深知僅僅這點文化知識是不夠的。孔祥熙需要繼續讀書和深造。而在華美公學的畢業,則意味著自己將失去學校的庇護,意味著從此要自己去尋找前程和出路。當時孔祥熙想到,在自己的家鄉,在太穀方圓百十裏內,還沒有一所合適的學校能滿足自己學習的要求。
孔祥熙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為自己的前途徘徊和仿惶,竟日憂心忡忡。其實,孔祥熙過慮了,華美公學早已考慮到孔祥熙在校期間的表現,認為他是一個天資聰穎、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是個有培養前途的好苗子。這些因素促使校方決定,保送孔祥熙去通州潞河書院深造。
當時的潞河書院是一所設在直隸省(今河北省)通州的一所美國基督教公理會辦的教會學校,創辦於1867年,創始人名叫謝衛樓。1905年由基督教長老會、公理會和倫敦會合辦後,改稱華北協和大學。1917年該校與匯文大學合併。1920年華北協和女子大學並人,從而成為蜚聲中外的著名學府--燕京大學並且校址遷入北京,原潞河書院改為通縣中學。1952年我國高等學校院係調整時,燕京大學併入國立北京大學。
不過當時,對於華美公學校方的安排,孔祥熙一無所知。一天,孔祥熙正在家裏讀書,忽然門被推開了,進來一位身高體胖滿臉堆笑的外國人。這位不速之客就是那位衛祿義,孔祥熙在華美公學讀書期間的一位教師兼傳教士。在華美期間,衛祿義和孔祥熙的關係非常好,孔祥熙有什麽話都願意跟衛先生講。衛先生也非常賞識他的這位中國學生。衛祿義早已從孔祥熙苦惱的表情上,看出他畢業後一時找不著合適的學校的窘況。所以這一天,他特意來孔家告訴孔祥熙父子一個天大的喜訊:“如果你有意進潞河學院,我可以負責代為辦理入校手續。同時要是你家中不放心,我願意親自送你入學”。
接著衛祿義向孔祥熙介紹了潞河書院的來歷及其環境和師資的情況。
去潞河書院讀書,孔祥熙自然沒有問題。他怎能拂卻衛先生的一派好意呢,何況他自己也正為沒有一所合適的學校去讀書而犯愁呢。
父親孔繁慈想的則是:兒子已經在教會學校學了5年,半途而廢總是不好。尤其時下局勢日趨不穩,到教會學校讀書一來可以得到教會的保護,二來可以學到一技之長,對將來可以肯定地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想到這裏,孔繁慈就像當年支持兒子人華美公學一樣,毅然決然地同意孔祥熙遠行潞河書院讀書。不過,孔繁慈心裏也明白,他這一點頭意味著將又有一場風波再起。進教會醫院給孩子治病、人華美兒子上學讀書,父親為了兒子的前途,在重大的壓力下都挺過來了,而眼下這一次的結果,又會怎麽樣呢?在前途未卜的情況下,孔繁慈暗下作好了最壞的打算。
果然不出所料,在孔繁慈答應兒子去潞河書院上學之後,族中的老輩守舊之人旋即向他群起而攻之。
仍是那位有著花白鬍子的長者,怒沖沖地找到孔繁慈,見麵就劈頭蓋腦大聲嗬斥:
“祥熙在本地教會學堂念了5年書,退一步說,就算叫他去散心遊玩吧,也未嚐不可。現要你居然叫一個十五、六歲的小孩子,給洋人帶到通州去上學。“父母在,不遠遊”,老祖宗早有明訓。你讓這麽一點點大的孩子離鄉背井,千裏遠行。你究竟是何居心?難道,將來洋人要把祥熙漂洋過海帶到外國,我們也可以準嗎?”
事情就是這樣,無巧不成書。說者無心的話幾年後竟果真被聽者有心的人實現了。幾年之後,孔祥熙真的漂洋過海去了外國。當然這是後話了。
當時孔繁慈隻好以理據爭,反覆向族中人解釋現在時代進步了,潮流不可阻擋。朝中的王公大臣都把自己的孩子送進新式學校讀書,或者送出國去讀書,有眼光的革新人士都在倡導西學,操練新兵。念新學校、學新文化,有什麽不好呢?你們難道真的願意讓小群熙一輩子呆在這山溝溝裏,不得施展抱負?難道這樣做就符合祖宗的意願嗎?如果你們真的愛護小祥熙,就應當隨潮流而動,何苦一味阻攔呢?
孔繁慈的這一席話,當下說得眾族人無言以對。孔繁慈的脾氣,族人們已領教過一回,知道他一拗起來,天王老子都休想把他拉回來。
於是,族長帶著族人知趣地走了。但事情並未就此罷休,眾人商議後,決定使出“聲東擊西”的一招--他們派人去找“洋鬼子”衛祿義算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