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注目遠方,天邊有隻蒼鷹淩空展翅翱翔,是那麽舒徐自在,是那麽自信、安詳。他不禁想起了蘇東坡的佳句:「長恨此生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來。他深恨自己在「忘卻營營」、把握「此生」等諸方麵,遠不如鷹。他悔恨自己當年沒有一頭紮進革命鬥爭的旋渦,像王琴,像長風,生做人傑,死為鬼雄。像熊熊燃燒的烈火,色彩明艷;像高高飄揚的旗幟,萬人賞鑒。誰也能辨明忠奸,誰也改變不了顏色。可自己過去忠心革命,卻長期與**周旋,貌似騎牆。山嵐四起,晴日雲掩;爐火深煨,隻能冒煙。如今暗紫奪朱,黑白難分,即使他有百口,也終是非莫辨。而自己早已「白了少年頭」,當然隻能「空悲切」了。想到此處他不禁又泫然淚下。
他失神地逆著風雨佇立良久。頭髮濕了,前襟透了,奇寒似錐,啃骨鑽心。他便戚戚地轉回茅屋,僵臥於床,擁上被褥,可仍然齒叩心顫。他仰觀屋頂,百孔洞天,環顧四壁,通風透亮。那小窗上糊的報紙已經被風鼓破,沙沙刷刷地盪著,像在哭泣,像在悲訴。隔著茅蠟燭編織而成的間壁,那邊原是牛欄,成堆的牛屎仍在,屎尿的腥臊撲鼻。他身子像凍僵的蛇,可心裏卻掀起排空的浪。
他想,屈子放逐江南,行吟澤畔,尚有漁父叩問;東坡謫官,流寓儋洲,日有荔枝可啖。而自己被拋在這湖濱野地,惟有北風可餐。自己年已老邁,又值嚴冬,以衰朽之軀,而踐雨雪之地,處於如此窳陋破敗的茅舍,承受淒風苦雨的這般摧殘,度日如年,何以卒歲?於今以死明誌,尚不失為良策。但既而他又自嘲,以死明誌,別人會說是畏罪自殺,誌又怎麽能明?剛才自己還以革命者自詡,轉瞬就為北風所虜,牢騷滿腹,眾難塞胸,豈不讓人掉牙捧腹?一個真正的革命者,應該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時刻想到人民。現在湖區的百姓,不住草屋的又有幾人?別以為自己是所謂學者名流,上帝就會請你去吃高級的酥糖。已經墜入茅坑裏,還誇口什麽性高潔。不過車到山前必有路,人到絕處許逢生。嬌養的名花,經不住風雨摧殘;野生的賤草,可以任人踐踏。幾十年來,自己與革命連理以後,萍蹤浪跡,什麽風雨都經歷過,難道這一場風雨就挺不過去?待雨後放晴,拾草堵塞牆洞,糊上糞泥;鏟去室內的牛屎,鋪層新土,比起屈原放逐時,所處的「猿狖之所居」,當不會遜色。何況自己吃在公社食堂,一日三餐無憂,自己遭此厄運,也隻是現代人的「滄海之一粟」,心何必如此戚戚焉!
這麽一想,他心裏舒坦多了。他想,說話看似容易,其實難啊!如今尾隨鴟夷子、介之推,離開了那個天天該說話的是非之地,與草木共榮衰,該是多麽值得慶幸而又十分愜意的事!韓非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寫了《說難》,那是說說人主不易,弄不好,就會招來殺身之禍。其實,現在比古代更甚,就是與平常人相處,說真話招來嫉恨甚至毀家喪命的事,也屢見不鮮。說人家的孩子會長命百歲,人家就熱情款待;說別人的孩子將來會死,則遭到憤怒的譴責。皇帝老子一絲不掛地在大街上行走,王公大臣說他穿上了最漂亮的衣裳,他高興;孩子們笑他沒穿衣,他惱怒。事實上,說孩子能長命百歲,說皇帝穿上了最漂亮的衣裳,是假;而說孩子將來一定會死,皇帝赤條條的沒有穿衣,是真。可人們就是喜歡聽假話而厭惡道實情,好歌功頌德而厭惡別人指點瑕疵,尤其是利劍在手而又夜郎自大的獨裁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那是古代聖賢慰藉枵腹者的誘人流涎的騙人的畫餅,如若用來療飢,那轆轆的飢腸,將會寸斷。古往今來,它不知騙了多少善良的書呆子,把多少迂腐的諍臣送上了斷頭台。倒是言者有罪,罪不可赦,才是歷史的真實。知而不言,言而不盡,王顧左右言他,才是明哲保身的良策。自古皇帝項上有逆鱗,宰相腹中多劍戟。言語冒犯,「逆鱗」「劍戟」就會傷人害命,牢獄之苦,血光之災,株連族滅,便會接踵而至。居高位操重權者,可以生死予奪;處下僚能使權的,也可草菅人命。秦始皇焚書坑儒,清代大興文字獄,不知讓多少人走上了黃泉路。就是在武則天統治的清明時期,小小的縣令段簡,也能處死名盛京師、譽滿全國的大詩人陳子昂。說話招來的橫禍,遠遠甚於殺人放火。難怪人們常常告戒自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在**統治時代,言官頭上都高懸著一把權力的利劍,逆耳的忠言,是萬萬說不得的。
第三章午宴說夢(上) 16臥牛棚感悟人生,報大恩義無返顧4
歷史上就是有那麽一段短暫的開明時期,也不過是滿天烏雲的縫隙裏,暫時漏出的一抹即逝的陽光。唐太宗可算得上中國歷史上最開明的千古一帝。他總結了隋朝亡國的教訓,認識到了百姓是水、帝王是舟、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的道理。也懂得了個人的聰明才智有限、必須集思廣益、才能使治國臻於至善的真諦。因此他倡導聖賢的「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古訓,時也認真地踐行了這些格言,兼聽而不偏信,一時真正做到了納諫如流,開創了貞觀盛世。魏徵就是這個特定的時代應運而生的一個特殊人物。他敢於犯顏直諫。扶正祛邪,懲惡揚善,匡正人主錯謬。為開創貞觀盛世做出了重大貢獻。唐太宗也充分肯定了他的成績,說魏徵是他的一麵鏡子。魏徵生前,唐太宗主動與他結為兒女親家;死時,又親自為他撰寫碑文。可魏徵屍骨未寒,唐太宗就後悔了,終止婚約,毀掉墓碑。原來魏徵的忠言,當時他雖接受了,但他一直心存怨懟。這怨懟一天天堆積起來,便堆成了火山。當這麵鏡子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火山爆發了,拋棄明鏡,便順理成章。縱觀歷史,放眼世界,好溢美,惡謗刺,乃人之天性,有頭臉握重權者尤甚。因而,因諫而被罷黜、因諫而遭放逐、因諫而屈死的悲劇,便不絕於縷。革命勝利了,**統治被tf了,可新的掌權的人,也是從**時代走過來的,他們的頭腦裏占主導地位的固然是革命思想,但是,他們還是習慣於在舊的軌道上行車,思想上還拖著一條長長的舊思想的尾巴。特別是那些屢建歷史功勳、而想獨攬重權的人,那是碰不得的。權力這把雙刃劍,他們一方麵可用來為人民造福,但另一方麵也可用來鉗製人的思想,堵緘人的口舌。順耳的美諛,即使是指鹿為馬,子虛烏有,也如渴飲甘霖;逆耳的忠言,即使披肝瀝膽,是苦口良藥,他也視為鴆酒。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古今如出一轍,這場反右派運動隻不過是又一次沉渣泛起。自己堅持講真話,當然免不了遭厄運的悲劇。自作自受,還有什麽可嗟可怨的呢?
他失神地逆著風雨佇立良久。頭髮濕了,前襟透了,奇寒似錐,啃骨鑽心。他便戚戚地轉回茅屋,僵臥於床,擁上被褥,可仍然齒叩心顫。他仰觀屋頂,百孔洞天,環顧四壁,通風透亮。那小窗上糊的報紙已經被風鼓破,沙沙刷刷地盪著,像在哭泣,像在悲訴。隔著茅蠟燭編織而成的間壁,那邊原是牛欄,成堆的牛屎仍在,屎尿的腥臊撲鼻。他身子像凍僵的蛇,可心裏卻掀起排空的浪。
他想,屈子放逐江南,行吟澤畔,尚有漁父叩問;東坡謫官,流寓儋洲,日有荔枝可啖。而自己被拋在這湖濱野地,惟有北風可餐。自己年已老邁,又值嚴冬,以衰朽之軀,而踐雨雪之地,處於如此窳陋破敗的茅舍,承受淒風苦雨的這般摧殘,度日如年,何以卒歲?於今以死明誌,尚不失為良策。但既而他又自嘲,以死明誌,別人會說是畏罪自殺,誌又怎麽能明?剛才自己還以革命者自詡,轉瞬就為北風所虜,牢騷滿腹,眾難塞胸,豈不讓人掉牙捧腹?一個真正的革命者,應該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時刻想到人民。現在湖區的百姓,不住草屋的又有幾人?別以為自己是所謂學者名流,上帝就會請你去吃高級的酥糖。已經墜入茅坑裏,還誇口什麽性高潔。不過車到山前必有路,人到絕處許逢生。嬌養的名花,經不住風雨摧殘;野生的賤草,可以任人踐踏。幾十年來,自己與革命連理以後,萍蹤浪跡,什麽風雨都經歷過,難道這一場風雨就挺不過去?待雨後放晴,拾草堵塞牆洞,糊上糞泥;鏟去室內的牛屎,鋪層新土,比起屈原放逐時,所處的「猿狖之所居」,當不會遜色。何況自己吃在公社食堂,一日三餐無憂,自己遭此厄運,也隻是現代人的「滄海之一粟」,心何必如此戚戚焉!
這麽一想,他心裏舒坦多了。他想,說話看似容易,其實難啊!如今尾隨鴟夷子、介之推,離開了那個天天該說話的是非之地,與草木共榮衰,該是多麽值得慶幸而又十分愜意的事!韓非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寫了《說難》,那是說說人主不易,弄不好,就會招來殺身之禍。其實,現在比古代更甚,就是與平常人相處,說真話招來嫉恨甚至毀家喪命的事,也屢見不鮮。說人家的孩子會長命百歲,人家就熱情款待;說別人的孩子將來會死,則遭到憤怒的譴責。皇帝老子一絲不掛地在大街上行走,王公大臣說他穿上了最漂亮的衣裳,他高興;孩子們笑他沒穿衣,他惱怒。事實上,說孩子能長命百歲,說皇帝穿上了最漂亮的衣裳,是假;而說孩子將來一定會死,皇帝赤條條的沒有穿衣,是真。可人們就是喜歡聽假話而厭惡道實情,好歌功頌德而厭惡別人指點瑕疵,尤其是利劍在手而又夜郎自大的獨裁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那是古代聖賢慰藉枵腹者的誘人流涎的騙人的畫餅,如若用來療飢,那轆轆的飢腸,將會寸斷。古往今來,它不知騙了多少善良的書呆子,把多少迂腐的諍臣送上了斷頭台。倒是言者有罪,罪不可赦,才是歷史的真實。知而不言,言而不盡,王顧左右言他,才是明哲保身的良策。自古皇帝項上有逆鱗,宰相腹中多劍戟。言語冒犯,「逆鱗」「劍戟」就會傷人害命,牢獄之苦,血光之災,株連族滅,便會接踵而至。居高位操重權者,可以生死予奪;處下僚能使權的,也可草菅人命。秦始皇焚書坑儒,清代大興文字獄,不知讓多少人走上了黃泉路。就是在武則天統治的清明時期,小小的縣令段簡,也能處死名盛京師、譽滿全國的大詩人陳子昂。說話招來的橫禍,遠遠甚於殺人放火。難怪人們常常告戒自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在**統治時代,言官頭上都高懸著一把權力的利劍,逆耳的忠言,是萬萬說不得的。
第三章午宴說夢(上) 16臥牛棚感悟人生,報大恩義無返顧4
歷史上就是有那麽一段短暫的開明時期,也不過是滿天烏雲的縫隙裏,暫時漏出的一抹即逝的陽光。唐太宗可算得上中國歷史上最開明的千古一帝。他總結了隋朝亡國的教訓,認識到了百姓是水、帝王是舟、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的道理。也懂得了個人的聰明才智有限、必須集思廣益、才能使治國臻於至善的真諦。因此他倡導聖賢的「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古訓,時也認真地踐行了這些格言,兼聽而不偏信,一時真正做到了納諫如流,開創了貞觀盛世。魏徵就是這個特定的時代應運而生的一個特殊人物。他敢於犯顏直諫。扶正祛邪,懲惡揚善,匡正人主錯謬。為開創貞觀盛世做出了重大貢獻。唐太宗也充分肯定了他的成績,說魏徵是他的一麵鏡子。魏徵生前,唐太宗主動與他結為兒女親家;死時,又親自為他撰寫碑文。可魏徵屍骨未寒,唐太宗就後悔了,終止婚約,毀掉墓碑。原來魏徵的忠言,當時他雖接受了,但他一直心存怨懟。這怨懟一天天堆積起來,便堆成了火山。當這麵鏡子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火山爆發了,拋棄明鏡,便順理成章。縱觀歷史,放眼世界,好溢美,惡謗刺,乃人之天性,有頭臉握重權者尤甚。因而,因諫而被罷黜、因諫而遭放逐、因諫而屈死的悲劇,便不絕於縷。革命勝利了,**統治被tf了,可新的掌權的人,也是從**時代走過來的,他們的頭腦裏占主導地位的固然是革命思想,但是,他們還是習慣於在舊的軌道上行車,思想上還拖著一條長長的舊思想的尾巴。特別是那些屢建歷史功勳、而想獨攬重權的人,那是碰不得的。權力這把雙刃劍,他們一方麵可用來為人民造福,但另一方麵也可用來鉗製人的思想,堵緘人的口舌。順耳的美諛,即使是指鹿為馬,子虛烏有,也如渴飲甘霖;逆耳的忠言,即使披肝瀝膽,是苦口良藥,他也視為鴆酒。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古今如出一轍,這場反右派運動隻不過是又一次沉渣泛起。自己堅持講真話,當然免不了遭厄運的悲劇。自作自受,還有什麽可嗟可怨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