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楊度的成功隻持續了兩個多月——他擁戴的袁世凱隻做了八十三天“中華帝國”的君主即一命嗚呼,他也因之毀了清名;而毛澤東卻把“中華民國”的當政者們趕到了大陸東南角上的幾個小島子上,讓中國變得誰也不敢小覷起來。楊度沒活到毛澤東登上天安門指點江山的1949年金秋,早在民國二十年(1931年)秋,這位終日誦經的居士即“坐化”於上海灘的寓所中。但若天假長壽於斯人,他還會自覺為毛澤東的高參,因為,這是他所終生追求的“帝道”。
四楊度所說的“帝道”,即帝王之學,亦即輔助別人成為帝王之學。有帝王便有帝道,依附成帝成王者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士人,古即有之。且不說戰國時期奔走於各地的那些憑三寸不爛之舌縱橫捭闔的“縱橫家”,隻說晚清,即有多少智者僕僕於此途中。竭力輔佐光緒帝的康有為不就這樣一個人嗎?康有為之後,最具“帝學”精神的即應該數這位楊子了,他很把自己當成當代的蘇秦、張儀。晚清時期,他選中要輔佐的人,隻能是袁世凱。袁世凱對楊度是有知遇之恩的。楊度與老袁的身世差不多,也不是讀書世家出身,也是因父輩當了軍官他們才有機會念書。1907年,正是老袁和張之洞兩位朝廷中最有分量的漢臣保薦他,稱他“精通憲法,才堪大用”,才使他一躍成為朝廷命官。不料,僅過了一年,風雲突變,光緒帝與慈禧太後隔天病逝,老袁那顆肉乎乎的腦袋馬上就被攝政的光緒之弟載灃盯上了。載灃極想用老袁的頭來祭哥哥載(光緒皇帝)。有人考證出,幸虧楊度因參與草擬詔書,提前泄了密,才使老袁通過張之洞與慶親王奕勸阻了攝政王載灃,“項城”項上那頂圓顱才得以保住。被逐出京城的袁世凱,風雨慘澹地欲登南下的火車。無人肯來為這位曾位極人臣的河南胖子送行了。滿官場都以為此人將回到故土了卻殘生呢!不料,汽笛驟響時,蒸氣瀰漫處,卻有兩位官員公然不避人耳目趕到月台話別,其中一位,即楊子。老袁感動得落了淚,慨言:“二君厚愛我,良感!顧流言方興,或且被禍,盍去休!”楊度則回答:“別當有說,禍不足懼!”真是患難見真情。回到安陽後的袁世凱,自然成了臭狗屎,誰都怕粘上惡味。但專管起草法令的中央政府的司局級幹部楊度,卻數次前往安陽看望老袁。武昌首義之後的那幾天,楊度恰好在老袁家中,正是他和袁之長子袁克定一起建議袁延緩動身南下,袁才等到了更高的位置。袁氏重出江湖後,先任欽差大臣、湖廣總督,繼為大清帝國第一重臣(內閣總理大臣),後又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任民選大總統。醉心於“帝道”的楊度自然興奮不已。民國既立,但天下猶亂,楊度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從英、德和日本國的現實看出救國門道,認定隻有“君憲”才能救中國,所以,便帶頭精心為老袁打造新的禦座。別無他,隻為成就自己的“帝道”也。楊度的“勸進”一開始便廣遭天下人責罵,尤其可惱的是,他居然真的做成了一屆“國民代表大會”!隻不過這些各省的“國民代表”,都是擁戴老袁登基的人,此“會”與他數年前倡開的“國民會議”根本不是一碼事!如此一來,袁氏當皇帝,算是“順應民心”了。好在天下人的洶洶討伐聲很快就驚醒中南海裏的黃粱夢,隻八十三天,袁“天子”即訕訕地宣布取消帝製。難逃其咎的楊度,何去何從,一時惹人注目。就在此時,《京津太晤士報》發表了楊氏訪談記,這位國人皆曰可殺的怪傑,安坐豐盛胡同的家中,侃侃而談:
市井有誰知國士(6)
政治運動雖然失敗,政治主張絕無變更,我現在仍是徹頭徹尾主張“君憲救國”之一人,一字不能增,一字不能減。十年以前,我在日本,孫、黃主張共和,我則著論反對。我認共和係病象,君主乃藥石,人民諱疾忌醫,實為國家之大不幸。
此時,袁世凱已病入膏肓的消息開始在政壇流傳,作為帝製運動的頭號幹將,楊度的結局自可想見。社會上已有楊度已逃竄出京欲經天津遠渡美國的消息。針對這一傳聞,楊度的回答是:國體問題,我應負首責,既不委過於人,亦不逃罪於遠方。……報載我已竄,你看我竄了否?俟正式政府成立,我願赴法庭躬受審判。
真有點敢作敢當的大丈夫的氣概!以楊度之睿智,何以認定“隻有君主立憲才能救中國”的死理?原來,他自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在那篇堪稱經典的《君憲救國論》中,他說:多數人民不知共和為何物,亦不知所謂法律以及自由、平等諸說為何義。
正是由於國民的政治素質太差,所以,才有了民國成立以來的混亂的政治局麵。如欲強國富國,隻能擁戴一個英明的君主和製訂一部完備的憲法(君憲)。至於為何帝製中止,楊度認為,這並非“君憲”經卷出了問題,而是君主把這部經念走樣了──他赴“公府”弔唁袁世凱時送上的那幅廣為傳誦的輓聯,即直白表露了他的這種心境。正因他確信自己的“君憲”主張才是挽救中國之命運的唯一路徑,所以,對別人的抉擇,他統統不屑一顧。早年在日本時,孫中山請楊度加入新成立的同盟會,他毫不客氣地拒絕了:吾主張君主立憲,吾事成,願先生助我;先生號召國民革命,先生功成,度(楊自稱)當盡棄其主張以助先生。努力國事,期在後日,勿相妨也。
四楊度所說的“帝道”,即帝王之學,亦即輔助別人成為帝王之學。有帝王便有帝道,依附成帝成王者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士人,古即有之。且不說戰國時期奔走於各地的那些憑三寸不爛之舌縱橫捭闔的“縱橫家”,隻說晚清,即有多少智者僕僕於此途中。竭力輔佐光緒帝的康有為不就這樣一個人嗎?康有為之後,最具“帝學”精神的即應該數這位楊子了,他很把自己當成當代的蘇秦、張儀。晚清時期,他選中要輔佐的人,隻能是袁世凱。袁世凱對楊度是有知遇之恩的。楊度與老袁的身世差不多,也不是讀書世家出身,也是因父輩當了軍官他們才有機會念書。1907年,正是老袁和張之洞兩位朝廷中最有分量的漢臣保薦他,稱他“精通憲法,才堪大用”,才使他一躍成為朝廷命官。不料,僅過了一年,風雲突變,光緒帝與慈禧太後隔天病逝,老袁那顆肉乎乎的腦袋馬上就被攝政的光緒之弟載灃盯上了。載灃極想用老袁的頭來祭哥哥載(光緒皇帝)。有人考證出,幸虧楊度因參與草擬詔書,提前泄了密,才使老袁通過張之洞與慶親王奕勸阻了攝政王載灃,“項城”項上那頂圓顱才得以保住。被逐出京城的袁世凱,風雨慘澹地欲登南下的火車。無人肯來為這位曾位極人臣的河南胖子送行了。滿官場都以為此人將回到故土了卻殘生呢!不料,汽笛驟響時,蒸氣瀰漫處,卻有兩位官員公然不避人耳目趕到月台話別,其中一位,即楊子。老袁感動得落了淚,慨言:“二君厚愛我,良感!顧流言方興,或且被禍,盍去休!”楊度則回答:“別當有說,禍不足懼!”真是患難見真情。回到安陽後的袁世凱,自然成了臭狗屎,誰都怕粘上惡味。但專管起草法令的中央政府的司局級幹部楊度,卻數次前往安陽看望老袁。武昌首義之後的那幾天,楊度恰好在老袁家中,正是他和袁之長子袁克定一起建議袁延緩動身南下,袁才等到了更高的位置。袁氏重出江湖後,先任欽差大臣、湖廣總督,繼為大清帝國第一重臣(內閣總理大臣),後又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任民選大總統。醉心於“帝道”的楊度自然興奮不已。民國既立,但天下猶亂,楊度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從英、德和日本國的現實看出救國門道,認定隻有“君憲”才能救中國,所以,便帶頭精心為老袁打造新的禦座。別無他,隻為成就自己的“帝道”也。楊度的“勸進”一開始便廣遭天下人責罵,尤其可惱的是,他居然真的做成了一屆“國民代表大會”!隻不過這些各省的“國民代表”,都是擁戴老袁登基的人,此“會”與他數年前倡開的“國民會議”根本不是一碼事!如此一來,袁氏當皇帝,算是“順應民心”了。好在天下人的洶洶討伐聲很快就驚醒中南海裏的黃粱夢,隻八十三天,袁“天子”即訕訕地宣布取消帝製。難逃其咎的楊度,何去何從,一時惹人注目。就在此時,《京津太晤士報》發表了楊氏訪談記,這位國人皆曰可殺的怪傑,安坐豐盛胡同的家中,侃侃而談:
市井有誰知國士(6)
政治運動雖然失敗,政治主張絕無變更,我現在仍是徹頭徹尾主張“君憲救國”之一人,一字不能增,一字不能減。十年以前,我在日本,孫、黃主張共和,我則著論反對。我認共和係病象,君主乃藥石,人民諱疾忌醫,實為國家之大不幸。
此時,袁世凱已病入膏肓的消息開始在政壇流傳,作為帝製運動的頭號幹將,楊度的結局自可想見。社會上已有楊度已逃竄出京欲經天津遠渡美國的消息。針對這一傳聞,楊度的回答是:國體問題,我應負首責,既不委過於人,亦不逃罪於遠方。……報載我已竄,你看我竄了否?俟正式政府成立,我願赴法庭躬受審判。
真有點敢作敢當的大丈夫的氣概!以楊度之睿智,何以認定“隻有君主立憲才能救中國”的死理?原來,他自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在那篇堪稱經典的《君憲救國論》中,他說:多數人民不知共和為何物,亦不知所謂法律以及自由、平等諸說為何義。
正是由於國民的政治素質太差,所以,才有了民國成立以來的混亂的政治局麵。如欲強國富國,隻能擁戴一個英明的君主和製訂一部完備的憲法(君憲)。至於為何帝製中止,楊度認為,這並非“君憲”經卷出了問題,而是君主把這部經念走樣了──他赴“公府”弔唁袁世凱時送上的那幅廣為傳誦的輓聯,即直白表露了他的這種心境。正因他確信自己的“君憲”主張才是挽救中國之命運的唯一路徑,所以,對別人的抉擇,他統統不屑一顧。早年在日本時,孫中山請楊度加入新成立的同盟會,他毫不客氣地拒絕了:吾主張君主立憲,吾事成,願先生助我;先生號召國民革命,先生功成,度(楊自稱)當盡棄其主張以助先生。努力國事,期在後日,勿相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