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遂對法華寺不存念想,隻道是該寺已在火柴盒式的居民樓群中與世長辭矣。
然而,就在全然無意間,我結識了北京市東城區文物管理所的所長李誌誠先
生,他的一番話讓我頓感柳暗花明。老李點撥道:你要看的法華寺不在南邊,就在我們東城,可能老北京的法華寺不止一處。
他不光很熱情地接待了我,而且還馬上安排屬下李繼寶專程陪我前往其“勢力範圍”內的法華寺舊址探看。於是,原以為早已辭世了的古剎,瞬間復活了。
對了,不能不交代的是,這一次,老天爺還是沒忘朝我頭上灑點陰雨,而且,這回已經是酸雨了——滴在身上和車窗玻璃上的,都是泥黃色的點子。大自然雖寬大無邊,但偶爾也會朝無休止地折騰他老人家的某個地區的人類來點小懲戒什麽的。
文管所的司機輕車熟路,一會兒就把車開到了王府井大街的北口,向東稍拐,便轉到了華僑大廈的停車場。
正疑惑,小李已領我從停車場後門出去,走進一條小巷。
“到了,就是這個大雜院兒。”他停在了一個極不起眼的小門兒口。
我留心了一下破門框上的小紅門牌:多福巷44號中國的寺廟都是坐北朝南,法華寺應不例外。隻是,眼前的一排排毫無套路的老房子擠在一塊兒,分不出個東西南北來了。往院裏走走,我才明白,我們是從最北邊進入了原先的法華寺——我走歷史的後門了。
漳洹猶覺淺(10)
從後往前看,滿目傷心景。
早沒了大雄寶殿和東西配殿,隻通往東邊院落的廊門上方有些失了色的畫梁。一戶擠一戶的陋室把個京都名剎塞得滿滿當當。從昔日神們住的殿堂飛簷往上看,北麵的華僑大廈岌岌乎壓在頭頂。
小李三拐兩拐就把我領到了大雜院兒的最南端:一條隻容一人通行的細巷裏。躲過身旁一輛輛自行車和頭頂一件件晾著的衣衫的羈絆,他駐足一方巨石前,指點:這是整個廟裏留下的唯一文物了。
法華寺舊址。戊戌變法期間袁世凱在此居住,譚嗣同曾來此夜訪袁世凱,上演改變歷史走向的一幕。
側看不知何物,近前方知是碑,且是“大清幹隆四十三年仲秋吉日”所立的龍首大碑。
碑已前傾,似有一臂之力即能推倒。石趺半埋土裏,正是淪落風塵狀。旁有廢棄的大缸、破桶、煤池相伴。
正辨識碑文,碑後褪了色的木門吱呀開啟,一位婦人探出頭來問:幹嗎的?小李申明:文物檢查。婦人乃退回宅中。
我長長地籲了口氣:法華寺已經破敗至如此模樣了!東華門外二裏許,豹房巷有古剎法華禪林,明正統間,內監劉通舍宅創建……我艱難地摸識著碑文,約略明白了法華寺的身世。
豹房巷即如今的報房胡同,應該是法華寺正門所在的那條小街。不知是早年民間在此發現過野豹,還是皇家當年在這一帶養過這種敏捷的“大貓”?
該廟是太監業最為發達的明代時,一位叫劉通的出宮太監捨棄自家住宅而建的寺廟。不知這位劉公公是什麽“鳥兒”,是畢生含辛茹苦、省吃儉用積了點錢,全部用來修繕的大善人呢?還是本來就是壞蛋,不過是用橫財敷衍老天爺一把而已?從明正統年間算起,此廟已有五百五六十年的歷史了。“國朝二百餘年間中間迭有廢興……”已經漫漶了的刻字隱約透露出其身世的磨難。
法華寺最富神秘色彩的,當然不是它當年是如何如碑文所稱的“規模宏敞”和“煥然增麗”,而是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三(1898年9月18日)深夜的那次引人遐想的密晤。清代時,前來京城匯報工作的各地官員們沒有賓館或內部招待所可居,要麽在京城有自己的住宅,要麽就得借寺廟棲身,尤其是離皇宮近些的禪林,更成為住客率較高的賓舍。這王府井一帶,距紫禁城東大門東華門很近,所以此地的寺廟也就成了不少大人物的落腳地。隔這兒不遠的現在已經消失了的賢良寺,就是當年李鴻章李大人最後的住處。一向謹慎有餘的老袁奉詔來京後,趕緊在這王府井東邊的法華寺裏住下。
其實,若論此廟接待過的要人的級別,隻是武衛右軍頭領的袁世凱還不上數,早在他來此下榻的幾十年前,就很有幾位親王、大臣屈尊假此設巡防處——因為鹹豐爺已經被蠻橫的英法聯軍打得跑到熱河“避暑”去了,留下的弟兄們不願在別處接待前來談判的可惡的洋大人,便選擇了規模“為東城諸剎之冠”的“敕建法華禪林”與敵酋會談。有人考證說,這是中國領導人第一次在國都裏與老外進行交涉,此前,他們都像幹隆爺一樣的德行,以為夷人們來華隻為想做我泱泱中華的藩屬,他們的通商要求不過是為了納貢的藉口。這會兒,羞汗涔涔的清朝王公們終於在這座古廟裏知道了“番夷”不是吃素的,模模糊糊明白了後世的鄧小平先生總結出的“落後就要挨打”的硬道理。
如此說來,我麵前的這幢石碑的額題“萬代流芳”四個大字就該改改了,實為“萬代銘恥”之地。
與東洋人打了無數次交道的袁世凱,理應也曾立於這座碑前悵然而嘆過吧。
然而,就在全然無意間,我結識了北京市東城區文物管理所的所長李誌誠先
生,他的一番話讓我頓感柳暗花明。老李點撥道:你要看的法華寺不在南邊,就在我們東城,可能老北京的法華寺不止一處。
他不光很熱情地接待了我,而且還馬上安排屬下李繼寶專程陪我前往其“勢力範圍”內的法華寺舊址探看。於是,原以為早已辭世了的古剎,瞬間復活了。
對了,不能不交代的是,這一次,老天爺還是沒忘朝我頭上灑點陰雨,而且,這回已經是酸雨了——滴在身上和車窗玻璃上的,都是泥黃色的點子。大自然雖寬大無邊,但偶爾也會朝無休止地折騰他老人家的某個地區的人類來點小懲戒什麽的。
文管所的司機輕車熟路,一會兒就把車開到了王府井大街的北口,向東稍拐,便轉到了華僑大廈的停車場。
正疑惑,小李已領我從停車場後門出去,走進一條小巷。
“到了,就是這個大雜院兒。”他停在了一個極不起眼的小門兒口。
我留心了一下破門框上的小紅門牌:多福巷44號中國的寺廟都是坐北朝南,法華寺應不例外。隻是,眼前的一排排毫無套路的老房子擠在一塊兒,分不出個東西南北來了。往院裏走走,我才明白,我們是從最北邊進入了原先的法華寺——我走歷史的後門了。
漳洹猶覺淺(10)
從後往前看,滿目傷心景。
早沒了大雄寶殿和東西配殿,隻通往東邊院落的廊門上方有些失了色的畫梁。一戶擠一戶的陋室把個京都名剎塞得滿滿當當。從昔日神們住的殿堂飛簷往上看,北麵的華僑大廈岌岌乎壓在頭頂。
小李三拐兩拐就把我領到了大雜院兒的最南端:一條隻容一人通行的細巷裏。躲過身旁一輛輛自行車和頭頂一件件晾著的衣衫的羈絆,他駐足一方巨石前,指點:這是整個廟裏留下的唯一文物了。
法華寺舊址。戊戌變法期間袁世凱在此居住,譚嗣同曾來此夜訪袁世凱,上演改變歷史走向的一幕。
側看不知何物,近前方知是碑,且是“大清幹隆四十三年仲秋吉日”所立的龍首大碑。
碑已前傾,似有一臂之力即能推倒。石趺半埋土裏,正是淪落風塵狀。旁有廢棄的大缸、破桶、煤池相伴。
正辨識碑文,碑後褪了色的木門吱呀開啟,一位婦人探出頭來問:幹嗎的?小李申明:文物檢查。婦人乃退回宅中。
我長長地籲了口氣:法華寺已經破敗至如此模樣了!東華門外二裏許,豹房巷有古剎法華禪林,明正統間,內監劉通舍宅創建……我艱難地摸識著碑文,約略明白了法華寺的身世。
豹房巷即如今的報房胡同,應該是法華寺正門所在的那條小街。不知是早年民間在此發現過野豹,還是皇家當年在這一帶養過這種敏捷的“大貓”?
該廟是太監業最為發達的明代時,一位叫劉通的出宮太監捨棄自家住宅而建的寺廟。不知這位劉公公是什麽“鳥兒”,是畢生含辛茹苦、省吃儉用積了點錢,全部用來修繕的大善人呢?還是本來就是壞蛋,不過是用橫財敷衍老天爺一把而已?從明正統年間算起,此廟已有五百五六十年的歷史了。“國朝二百餘年間中間迭有廢興……”已經漫漶了的刻字隱約透露出其身世的磨難。
法華寺最富神秘色彩的,當然不是它當年是如何如碑文所稱的“規模宏敞”和“煥然增麗”,而是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三(1898年9月18日)深夜的那次引人遐想的密晤。清代時,前來京城匯報工作的各地官員們沒有賓館或內部招待所可居,要麽在京城有自己的住宅,要麽就得借寺廟棲身,尤其是離皇宮近些的禪林,更成為住客率較高的賓舍。這王府井一帶,距紫禁城東大門東華門很近,所以此地的寺廟也就成了不少大人物的落腳地。隔這兒不遠的現在已經消失了的賢良寺,就是當年李鴻章李大人最後的住處。一向謹慎有餘的老袁奉詔來京後,趕緊在這王府井東邊的法華寺裏住下。
其實,若論此廟接待過的要人的級別,隻是武衛右軍頭領的袁世凱還不上數,早在他來此下榻的幾十年前,就很有幾位親王、大臣屈尊假此設巡防處——因為鹹豐爺已經被蠻橫的英法聯軍打得跑到熱河“避暑”去了,留下的弟兄們不願在別處接待前來談判的可惡的洋大人,便選擇了規模“為東城諸剎之冠”的“敕建法華禪林”與敵酋會談。有人考證說,這是中國領導人第一次在國都裏與老外進行交涉,此前,他們都像幹隆爺一樣的德行,以為夷人們來華隻為想做我泱泱中華的藩屬,他們的通商要求不過是為了納貢的藉口。這會兒,羞汗涔涔的清朝王公們終於在這座古廟裏知道了“番夷”不是吃素的,模模糊糊明白了後世的鄧小平先生總結出的“落後就要挨打”的硬道理。
如此說來,我麵前的這幢石碑的額題“萬代流芳”四個大字就該改改了,實為“萬代銘恥”之地。
與東洋人打了無數次交道的袁世凱,理應也曾立於這座碑前悵然而嘆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