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場上刮著凜冽的寒風。寒風把誌哀的條幅和紅旗颳得嘩嘩作響。人們臉上的淚水結成了冰。
全世界的無產者都在追悼列寧。遠在中國廣州,中國國民黨舉行追悼列寧大會,各界人士五六萬人參加,孫中山主祭,並宣讀輓詞:
“茫茫五洲,芸芸眾生,孰為先覺,以福齊民。伊古迄今,學者千百;空言無施,誰行其實。惟君特立,萬夫之雄;建此新國,躋我大同。並世而生,同洲而國;相望有年,左提右挈。君遭千恨,我了百厄;所冀與君,並軌並轍。敵則不樂,民乃大歡;邈焉萬裏,精神往還。天不假年,與君何說;亙古如生,永懷賢哲。”
列寧決非一貫正確。他的偉大不但在於他開闢了新的革命道路,在毫無經驗可循的情況下就建設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了個好頭,留下一個堅強有力的布爾什維克黨,更重要的是,在他一生中體現出實事求是的精神力量和理論勇氣。
這種力量和勇氣,使得遍布他人生征途上的那些巍然屹立的紀念碑,雖然飽受狂風暴雨的摧殘,到今天依然雄奇壯麗。
這個打破資本主義鎖鏈、建立一種嶄新製度的人,這個給蘇聯現代化奠定深厚基礎的人,這個最終把千百萬人的思念引向莫斯科紅場的人,在人類歷史上寫下了千古不朽的傳奇!
高爾基說:“我見過許多重要人物,認識托爾斯泰和其他一些人,但這位大人物把他們擋得看不見了……有他,是你們的幸福,是整個國家的幸福。……俄羅斯歷史通過他創造了幾乎是奇蹟般的東西。”
在這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中,蘇聯歷史的第一個篇章結束了。
就在俄羅斯還沉浸在悲痛中時,西方開始對蘇聯露出笑臉。
1924年,蘇聯的《消息報》刊登了蘇聯畫家鮑裏斯·葉菲莫夫的一幅漫畫:
外交人民委員齊切林辦公室外,西方外交官們為第一個進入辦公室而擠成一團,手裏都舉著一份承認蘇聯的文件。在不遠的街角處,身著星條旗襯衫的山姆大叔探頭探腦地向這邊望著。
這副漫畫真實地反映了蘇聯在外交戰場的重大勝利,西方國家向蘇聯頻頻搖動橄欖枝,惟恐落後。這一年被新聞界稱為“承認蘇聯年”。而這也正是列寧希望看到的。
計劃
列寧以大河作為自己的名字,他的後繼者中的一位則以一種硬度極強的金屬——“鋼”作為自己的姓氏,俄語發音就是:史達林。鋼和鐵既是蘇聯經濟社會至關重要的東西,也是這位新領袖的作風。
1、延緩速度就是落後,落後者是要挨打的。
在30年代以前,史達林在革命領袖們中間享有一種名聲:他是鞏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這一方針最剛強最堅定的捍衛者之一。
也許,史達林並不具備接替列寧的資格和能力,但當時誰也不具備這些條件,最關鍵是當時蘇聯國內國際形勢恰恰需要這樣一位具有鋼鐵作風的領袖。
史達林接手的蘇聯仍處於資本主義國家的重重包圍之中。
20世紀20年代是資本主義世界的黃金時代。西方各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恢復過來,各個主要工業國家的工業生產總值都達到或超過一戰前水平的150%。一些西方經濟學家聲稱資本主義已消滅了貧困,進入“永久繁榮”階段。
此時並沒有太多人意識到即將到來的經濟危機,空前的繁榮讓西方世界充滿信心,並繼續封鎖蘇聯經濟。
1927年,英國宣布斷絕英蘇關係,並廢止1921年簽訂的英蘇貿易協定。英國外交大臣張伯倫發起六國外長會議,提出要“和共產國際作鬥爭”。
30年代,威脅日益趨向事實。德、日、意三國叫囂著戰爭。1936年,三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
20世紀的整個二三十年代,戰爭威脅對蘇聯的壓力一直沒有減輕過。
而在蘇聯國內,經濟基礎還很薄弱。
雖然新經濟政策使蘇聯得到復甦,但直到1928年,蘇聯的工業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美國的八分之一。全國隻有不到三萬輛拖拉機,99%的耕種靠畜力、人力完成,大約一半成年居民不識字。
麵對西方的經濟封鎖和戰爭威脅,怎樣才能使蘇聯迅速發展起來?
史達林把目光盯在工業化上,這也是大多數蘇聯領導人的共識,事實上列寧早就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政治公式:共產主義=蘇維埃政權+電氣化。但在此時,蘇聯政府內部就怎樣發展工業化的問題產生了分歧。
一部分人主張從農業、輕工業到重工業,按經濟規律一步步來。另一部分人主張快速發展重工業,借重工業提供的新技術設備來提升整個國家工業化水平和整體經濟實力。
希望按經濟規律辦事的布哈林認為外界的壓力不像想像中那麽大,要求和諧發展國民經濟。他說:“爭論的重點是,如果我們撇開國際事務,我們是否能夠建設並建成社會主義。”
而希望高速發展重工業的托洛茨基激烈地批評說:“撇開是辦不到的!如果‘撇開’天氣和民警,可以在正月間裸體走在莫斯科街頭。但是我擔心,如果你們這樣做,無論天氣和民警都不會‘撇開’你們。”他們將布哈林的主張斥責為“花布工業化”。
全世界的無產者都在追悼列寧。遠在中國廣州,中國國民黨舉行追悼列寧大會,各界人士五六萬人參加,孫中山主祭,並宣讀輓詞:
“茫茫五洲,芸芸眾生,孰為先覺,以福齊民。伊古迄今,學者千百;空言無施,誰行其實。惟君特立,萬夫之雄;建此新國,躋我大同。並世而生,同洲而國;相望有年,左提右挈。君遭千恨,我了百厄;所冀與君,並軌並轍。敵則不樂,民乃大歡;邈焉萬裏,精神往還。天不假年,與君何說;亙古如生,永懷賢哲。”
列寧決非一貫正確。他的偉大不但在於他開闢了新的革命道路,在毫無經驗可循的情況下就建設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了個好頭,留下一個堅強有力的布爾什維克黨,更重要的是,在他一生中體現出實事求是的精神力量和理論勇氣。
這種力量和勇氣,使得遍布他人生征途上的那些巍然屹立的紀念碑,雖然飽受狂風暴雨的摧殘,到今天依然雄奇壯麗。
這個打破資本主義鎖鏈、建立一種嶄新製度的人,這個給蘇聯現代化奠定深厚基礎的人,這個最終把千百萬人的思念引向莫斯科紅場的人,在人類歷史上寫下了千古不朽的傳奇!
高爾基說:“我見過許多重要人物,認識托爾斯泰和其他一些人,但這位大人物把他們擋得看不見了……有他,是你們的幸福,是整個國家的幸福。……俄羅斯歷史通過他創造了幾乎是奇蹟般的東西。”
在這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中,蘇聯歷史的第一個篇章結束了。
就在俄羅斯還沉浸在悲痛中時,西方開始對蘇聯露出笑臉。
1924年,蘇聯的《消息報》刊登了蘇聯畫家鮑裏斯·葉菲莫夫的一幅漫畫:
外交人民委員齊切林辦公室外,西方外交官們為第一個進入辦公室而擠成一團,手裏都舉著一份承認蘇聯的文件。在不遠的街角處,身著星條旗襯衫的山姆大叔探頭探腦地向這邊望著。
這副漫畫真實地反映了蘇聯在外交戰場的重大勝利,西方國家向蘇聯頻頻搖動橄欖枝,惟恐落後。這一年被新聞界稱為“承認蘇聯年”。而這也正是列寧希望看到的。
計劃
列寧以大河作為自己的名字,他的後繼者中的一位則以一種硬度極強的金屬——“鋼”作為自己的姓氏,俄語發音就是:史達林。鋼和鐵既是蘇聯經濟社會至關重要的東西,也是這位新領袖的作風。
1、延緩速度就是落後,落後者是要挨打的。
在30年代以前,史達林在革命領袖們中間享有一種名聲:他是鞏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這一方針最剛強最堅定的捍衛者之一。
也許,史達林並不具備接替列寧的資格和能力,但當時誰也不具備這些條件,最關鍵是當時蘇聯國內國際形勢恰恰需要這樣一位具有鋼鐵作風的領袖。
史達林接手的蘇聯仍處於資本主義國家的重重包圍之中。
20世紀20年代是資本主義世界的黃金時代。西方各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恢復過來,各個主要工業國家的工業生產總值都達到或超過一戰前水平的150%。一些西方經濟學家聲稱資本主義已消滅了貧困,進入“永久繁榮”階段。
此時並沒有太多人意識到即將到來的經濟危機,空前的繁榮讓西方世界充滿信心,並繼續封鎖蘇聯經濟。
1927年,英國宣布斷絕英蘇關係,並廢止1921年簽訂的英蘇貿易協定。英國外交大臣張伯倫發起六國外長會議,提出要“和共產國際作鬥爭”。
30年代,威脅日益趨向事實。德、日、意三國叫囂著戰爭。1936年,三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
20世紀的整個二三十年代,戰爭威脅對蘇聯的壓力一直沒有減輕過。
而在蘇聯國內,經濟基礎還很薄弱。
雖然新經濟政策使蘇聯得到復甦,但直到1928年,蘇聯的工業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美國的八分之一。全國隻有不到三萬輛拖拉機,99%的耕種靠畜力、人力完成,大約一半成年居民不識字。
麵對西方的經濟封鎖和戰爭威脅,怎樣才能使蘇聯迅速發展起來?
史達林把目光盯在工業化上,這也是大多數蘇聯領導人的共識,事實上列寧早就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政治公式:共產主義=蘇維埃政權+電氣化。但在此時,蘇聯政府內部就怎樣發展工業化的問題產生了分歧。
一部分人主張從農業、輕工業到重工業,按經濟規律一步步來。另一部分人主張快速發展重工業,借重工業提供的新技術設備來提升整個國家工業化水平和整體經濟實力。
希望按經濟規律辦事的布哈林認為外界的壓力不像想像中那麽大,要求和諧發展國民經濟。他說:“爭論的重點是,如果我們撇開國際事務,我們是否能夠建設並建成社會主義。”
而希望高速發展重工業的托洛茨基激烈地批評說:“撇開是辦不到的!如果‘撇開’天氣和民警,可以在正月間裸體走在莫斯科街頭。但是我擔心,如果你們這樣做,無論天氣和民警都不會‘撇開’你們。”他們將布哈林的主張斥責為“花布工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