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 《大國崛起·俄羅斯》作者:中央電視台《大國崛起》節目組【完結】
大國崛起·俄羅斯 第一部分
引子:青銅騎士
漫步在彼得堡的街頭,可以看到許多青銅的雕像:普希金、托爾斯泰、柴可夫斯基和彼得大帝、庫圖佐夫、葉卡捷琳娜大帝交織出現,或憂鬱而沉重,或矜持而霸氣。
時光在他們的臉上雕刻出藝術的價值,青銅斑駁著歷史的輕嘆,又仿佛滄桑年輪的積澱,更重要的是彰顯出俄羅斯的靈魂與風骨。
那是怎樣的靈魂與風骨?
1861年,在執行象徵性死刑的刑場邊上,一位少女把一束鮮花獻給了一位所謂的“叛國者”——車爾尼雪夫斯基。
在流放途中,一位馬車夫用這樣的話跟他告別:“誰擁護人民,他就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去,這一點我們早就知道。”
俄羅斯,它的人民就是這樣堅忍卓絕而又憂鬱熱烈,它造就了無數英才名將,這是一個無法讓人忽視的國度;它地緣廣大,兼據歐亞,雄視東西;它文化深厚,擁有普希金、門捷列夫、車爾尼雪夫斯基、托爾斯泰、柴科夫斯基、列賓、高爾基等一大批享譽世界的大師,足以傲視世界。
但它的背後總是隱憂重重,常常在災難之後變得強大,又在極強中迅速衰弱,在衰弱之後,整個民族會再次探尋一條崛起的道路。這一歷程到今天都沒有結束。
俄羅斯的大國之路就是這樣的奇特,起起伏伏,強盛與羸弱集於一身。
19世紀俄國著名的思想家陀斯妥耶夫斯基曾經說過:“真正偉大的民族永遠不屑於在人類當中扮演一個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於扮演頭等角色,而一定要扮演獨一無二的角色。”
這是俄羅斯對自己的期許,在人類歷史上,特別是國家發展史上,它的確是一個獨一無二的角色。
學徒
在今天的荷蘭贊丹鎮,有一個供遊人參觀的古老造船廠。
1697年的8月,贊丹鎮船廠來了一群學習造船的俄國留學生。留學生們和工匠們住在一起,吃粗茶淡飯,鑿木頭、造軍艦、學駕船,還獲得了造船技術合格證書。
冬天到來的時候,由這些學生製造的一艘木製三桅巡洋艦在這裏的海域下水了。
學生中最出色的是一個名為彼得的人,自稱是個下士,師傅和工友們都推薦他為“優秀工匠”,因為他不僅學會了“船舶建築學和繪圖技術”,而且已達到專家“本人所能掌握的程度”。造船廠的廠長還親自給他披上綬帶,頒發了證書。
彼得和留學生們屬於一個250人的俄國大使團,除了荷蘭,這個大使團還到了瑞典、普魯士、奧地利、英國等國家。
身高兩米多的彼得是大使團裏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他有著令人驚訝的學習能力。除了當木匠之外,彼得還在各國學習了數學、天文學、繪畫、解剖學、印刷,他向婦女學紡織技術,甚至參加外科手術,還學會了替人拔牙。
學習之餘,彼得總是去博物館和各種工場,訪問學者和科學家,聘請他們去俄國工作。工匠們風傳他是俄國沙皇。
沒錯,這位對一切都深感興趣的俄國人,正是15年前登基的俄國沙皇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專門為出國特製了一個印章,上麵刻著一句話:“我是一個尋師問道的學生”。
一國之君以這樣的方式尋師問道,這一空前絕後的行動,締造了俄國關注世界發展的開放姿態,也使俄國獲得了用世界的發展來衡量自身發展的開闊視野。
彼得一世是俄國歷代君主中第一個走出國門的人,這也使得俄國此後的道路與眾不同:因為,俄國社會的變革是由君主來推動的,社會的前進源自君主的力量。
那麽,是什麽讓這位君主產生了改革的動力,並甘願親自來做一個西方的學生呢?
1、在俄羅斯精神中,東方與西方兩種因素永遠在相互角力。
其實在俄羅斯歷史上,第一次深切地向西方凝眸的是10世紀的基輔羅斯大公弗拉基米爾。他廢除多神教,從拜占庭引入東正教,命令基輔市民跳到第聶伯河集體接受洗禮。
這是俄羅斯第一次向西方靠攏,與歐洲文明建立了直接聯繫。但是13世紀來自東方的劍斬斷了俄羅斯“西方化”的進程,蒙古鐵騎開始了東方的統治。
蒙古高原上湧來的劍與火占領了俄羅斯達兩個世紀,這為俄羅斯思想和文化注入了東方的血液。俄羅斯在苦澀的浸泡中,以深沉的忍耐悟出了東方以柔克剛的真諦,學會了在廣袤疆域上後發製人的苦戰功夫。
更重要的是蒙古兩百多年的統治讓俄羅斯形成了個人服從於團體的意識以及全民皆兵或者說是普遍服役的觀念,而君主的權力是絕對的權力,不容違抗。雖然後來許多人因為蒙古的殘酷統治而對東方抱有一種混合著鄙視與畏懼的排斥心態,但這些蒙古的觀念卻早已溶入俄羅斯心靈。
俄羅斯用200多年的時光打敗蒙古人,西方再一次進入俄羅斯的視線。
1472年,一場盛大的儀式在莫斯科舉行,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一位佩戴著雙頭鷹徽記的公主,她叫索菲婭,來自被奧斯曼土耳其滅亡的拜占庭帝國。
羅馬的教皇把索菲婭嫁給俄羅斯,是為了藉以對付奧斯曼土耳其,但這不是俄羅斯的目的。當公主帶著雙頭鷹踏上俄羅斯的那一刻起,俄羅斯便與基督教世界建立了更為密切的關係。
大國崛起·俄羅斯 第一部分
引子:青銅騎士
漫步在彼得堡的街頭,可以看到許多青銅的雕像:普希金、托爾斯泰、柴可夫斯基和彼得大帝、庫圖佐夫、葉卡捷琳娜大帝交織出現,或憂鬱而沉重,或矜持而霸氣。
時光在他們的臉上雕刻出藝術的價值,青銅斑駁著歷史的輕嘆,又仿佛滄桑年輪的積澱,更重要的是彰顯出俄羅斯的靈魂與風骨。
那是怎樣的靈魂與風骨?
1861年,在執行象徵性死刑的刑場邊上,一位少女把一束鮮花獻給了一位所謂的“叛國者”——車爾尼雪夫斯基。
在流放途中,一位馬車夫用這樣的話跟他告別:“誰擁護人民,他就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去,這一點我們早就知道。”
俄羅斯,它的人民就是這樣堅忍卓絕而又憂鬱熱烈,它造就了無數英才名將,這是一個無法讓人忽視的國度;它地緣廣大,兼據歐亞,雄視東西;它文化深厚,擁有普希金、門捷列夫、車爾尼雪夫斯基、托爾斯泰、柴科夫斯基、列賓、高爾基等一大批享譽世界的大師,足以傲視世界。
但它的背後總是隱憂重重,常常在災難之後變得強大,又在極強中迅速衰弱,在衰弱之後,整個民族會再次探尋一條崛起的道路。這一歷程到今天都沒有結束。
俄羅斯的大國之路就是這樣的奇特,起起伏伏,強盛與羸弱集於一身。
19世紀俄國著名的思想家陀斯妥耶夫斯基曾經說過:“真正偉大的民族永遠不屑於在人類當中扮演一個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於扮演頭等角色,而一定要扮演獨一無二的角色。”
這是俄羅斯對自己的期許,在人類歷史上,特別是國家發展史上,它的確是一個獨一無二的角色。
學徒
在今天的荷蘭贊丹鎮,有一個供遊人參觀的古老造船廠。
1697年的8月,贊丹鎮船廠來了一群學習造船的俄國留學生。留學生們和工匠們住在一起,吃粗茶淡飯,鑿木頭、造軍艦、學駕船,還獲得了造船技術合格證書。
冬天到來的時候,由這些學生製造的一艘木製三桅巡洋艦在這裏的海域下水了。
學生中最出色的是一個名為彼得的人,自稱是個下士,師傅和工友們都推薦他為“優秀工匠”,因為他不僅學會了“船舶建築學和繪圖技術”,而且已達到專家“本人所能掌握的程度”。造船廠的廠長還親自給他披上綬帶,頒發了證書。
彼得和留學生們屬於一個250人的俄國大使團,除了荷蘭,這個大使團還到了瑞典、普魯士、奧地利、英國等國家。
身高兩米多的彼得是大使團裏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他有著令人驚訝的學習能力。除了當木匠之外,彼得還在各國學習了數學、天文學、繪畫、解剖學、印刷,他向婦女學紡織技術,甚至參加外科手術,還學會了替人拔牙。
學習之餘,彼得總是去博物館和各種工場,訪問學者和科學家,聘請他們去俄國工作。工匠們風傳他是俄國沙皇。
沒錯,這位對一切都深感興趣的俄國人,正是15年前登基的俄國沙皇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專門為出國特製了一個印章,上麵刻著一句話:“我是一個尋師問道的學生”。
一國之君以這樣的方式尋師問道,這一空前絕後的行動,締造了俄國關注世界發展的開放姿態,也使俄國獲得了用世界的發展來衡量自身發展的開闊視野。
彼得一世是俄國歷代君主中第一個走出國門的人,這也使得俄國此後的道路與眾不同:因為,俄國社會的變革是由君主來推動的,社會的前進源自君主的力量。
那麽,是什麽讓這位君主產生了改革的動力,並甘願親自來做一個西方的學生呢?
1、在俄羅斯精神中,東方與西方兩種因素永遠在相互角力。
其實在俄羅斯歷史上,第一次深切地向西方凝眸的是10世紀的基輔羅斯大公弗拉基米爾。他廢除多神教,從拜占庭引入東正教,命令基輔市民跳到第聶伯河集體接受洗禮。
這是俄羅斯第一次向西方靠攏,與歐洲文明建立了直接聯繫。但是13世紀來自東方的劍斬斷了俄羅斯“西方化”的進程,蒙古鐵騎開始了東方的統治。
蒙古高原上湧來的劍與火占領了俄羅斯達兩個世紀,這為俄羅斯思想和文化注入了東方的血液。俄羅斯在苦澀的浸泡中,以深沉的忍耐悟出了東方以柔克剛的真諦,學會了在廣袤疆域上後發製人的苦戰功夫。
更重要的是蒙古兩百多年的統治讓俄羅斯形成了個人服從於團體的意識以及全民皆兵或者說是普遍服役的觀念,而君主的權力是絕對的權力,不容違抗。雖然後來許多人因為蒙古的殘酷統治而對東方抱有一種混合著鄙視與畏懼的排斥心態,但這些蒙古的觀念卻早已溶入俄羅斯心靈。
俄羅斯用200多年的時光打敗蒙古人,西方再一次進入俄羅斯的視線。
1472年,一場盛大的儀式在莫斯科舉行,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一位佩戴著雙頭鷹徽記的公主,她叫索菲婭,來自被奧斯曼土耳其滅亡的拜占庭帝國。
羅馬的教皇把索菲婭嫁給俄羅斯,是為了藉以對付奧斯曼土耳其,但這不是俄羅斯的目的。當公主帶著雙頭鷹踏上俄羅斯的那一刻起,俄羅斯便與基督教世界建立了更為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