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禧說道:“他到哪裏去了?”


    瞿學富答道:“他借牛去了。”


    董禧問道:“為何借牛?”


    瞿學富答道:“犁一犁塾館的膏火地,以待做些穀豆瓜菜。”


    原來,塾館有一塊學田義地,俗稱膏火地,置塾館與州署衙門相接的中間地帶。現在已經鋤淨了大草,需要再犁一犁,也好種植些蘿蔔、白菜等秋菜,以備學生冬季夥食之用。


    董禧聽了,沉吟了一下,說道:“學塾耕耘,實在艱辛,精神可嘉。隻是不知帥承瀛何時能夠回來。大人有公務在身,出來一次不易嗬。”


    瞿學富也有些著急,不覺走到門口去望。


    也真算巧,正趕上帥承瀛回來,手裏牽著一頭牛。瞿學富也未多說,便把帥承瀛叫到屋來。


    州官秉禮揚臉一看,見帥承瀛長得眉黑麵紅,體態厚重,氣字軒昂,舉止沉穩,心中便添了不少歡喜。隨即,想到他拉牛進院的事,便出口吟哦道:“童子牽牛入戶。”


    他出這聯,是想試一試帥承瀛的才思。但是,他又表現出很不介意的樣子,看看帥承瀛有所感知否。


    帥承瀛是個才智敏慧的少年,哪裏看不出這個。但是,他也裝出一副漫不經心地樣子,以使大人有個平中見奇地感覺。果然,他往州官麵前一站,出口吟詠道:“狀元打馬還鄉。”


    州官秉禮一聽,覺得帥承瀛這個童子確實出口不凡,不可等閑。


    塾館瞿學富一看,喜上眉梢,口叼起他那常用的銅菸袋,麵對著窗外的石榴樹,“吧嗒吧嗒”地抽起煙來,顯示出非常得意的樣子。


    州官秉禮見了,心裏產生了兩種感覺,一是為帥承瀛的穎慧而高興,覺得甜絲絲的:一是見自己沒有難住這個未出茅廬的童生而生窘樣,感到酸溜溜的。他隨便順著瞿學富的視線向窗外一望,見那石榴樹上結出一些石榴果來。於是,他吟哦道:“掰開石榴,黃皮裏無數酸籽。”


    帥承瀛一聽,覺得這個聯很辣手,一時難以答對,不覺鼻尖有幾顆汗珠點出。他的這副窘樣被他的塾師瞿學富看到了,但是又不好用語言提示。驀地,他從地上拾到一枚杏核,隨手丟給了帥承瀛。帥承瀛一看,知道這是老師有意提醒,於是靈機一動,出口答道:“咬破杏核,紅袍內一個大仁。”


    大人一聽,知道他這是用“大仁”諧音代表“大人”,覺得很不自在。


    塾師一看,又樂了,在一旁搖著頭,不住地說道:“頑皮,頑皮,竟敢同大人取笑。”


    秉禮很想一下子難住這個小童子,想了想,說道:“天才的小童生,我還有一聯,不知你可否願意答對?”


    帥承瀛道:“敬候命題。”


    州官撚了撚嘴邊的稀疏鬍鬚,說道:“二猿斷木,雙臂猴怎能對鋸。”


    這是一個諧音聯,用“對鋸”諧“對句”。


    帥承瀛稍加思索,出口答道:“一駿陷泥,千裏馬如何出蹄。”


    同是一個諧音聯,以“出蹄”諧“出題”。


    二聯合成一副,便形成了“對鋸”與“出題”相對的絕妙對聯。


    州官見未能搬倒帥承瀛,便又開始用心勁。這回出個什麽聯好呢?他用目一看,見帥承瀛身穿一條綠褲;再看,那綠褲上還有汗水滴落染濕的痕跡。於是,他借題發揮,諷喻道:“出水之蛤蟆穿綠褲。”


    這會兒,正趕上一茶童來給州官大人倒茶。那茶童手一哆嗦,茶水竟灑在州官大人的袍子上。那是件紅袍。州官大人見了,便用手指去彈落上的水珠。帥承瀛一看,詞來了,說道:“落湯之蝦米著紅袍。”


    州官見帥承瀛伶牙俐齒,能言善辯,便說道:“鸚鵡能言難似鳳。”


    帥承瀛見州官指雞說鴨,意含諷刺,便答道:“蜘蛛善網不如蠶。”


    州官想到帥承瀛借牛拉犁欲耕耘事,便出聯道:“牛牽犁,人牽牛,小子可是牽牛花。”


    帥承瀛想到外麵停著的馬車,知道州官是乘馬車來到這裏的。於是,他接聯道:“馬拉車,人拉馬,大人確有拉馬童。”


    一陣談論,知州大人秉禮心中大喜,實為帥承瀛的聰明才智和過人天資所感動。他本想與帥承瀛繼續合上幾聯,這時隻聽學政董禧對秉禮說道:“大人,塾館這裏還有些事情,想對知州麵言。”


    秉禮說道:“瞿老先生,還有何話要說?”


    瞿學富欠了欠身,說道:“實不相瞞,確有些話要說。但是,本應該直接當學政大人之麵講述也就可以了,用不著有勞知州大駕。既然今天逢在一起,也就一併講了吧。”


    董禧說道:“這事,他以前對我講過。由於事關重大,尚無有辦法妥善解決。機會難得,今天一同商議吧。”


    原來,尋陽中心廟塾館,是當時尋陽城裏一座唯一的塾館。近些年來,隨著生童的增加,已經顯得很擁塞了。塾師瞿學富,很想擴大一下館舍麵積。再者,有許多地方的州署都設置了儒學,並增建了考棚,以解決地方貢試的處所,也好減輕考生旅途之苦,而尋陽州尚無儒學學館和考棚,生員考試不得不到黃州府城去,多有不便。現在,塾館有一方學田義地,在州署衙門東鄰,即塾館借牛準備耕犁種秋菜的那塊地。這塊地,位置相當,距州署衙門及塾館又近,正好是興建儒學學館和考棚的地方。當今,這裏雖然作為學田義地,但由於耕耘不善,所收無幾,還勞去師生許多神思,大有得不償失之勢。為這事,塾師瞿學富聯合地方農工商名紳,寫成書麵請示狀曾呈給學政董禧,至今仍無結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風流探花帥承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詹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詹瑋並收藏風流探花帥承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