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自己對隱居蔡山“餐露嗽瑤泉”的那段生活常在心頭懷念,在他晚年還希望再度上山隱居:“且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不過,這個願望最終並未實現。當然,我們可以看到,他“將不可求之事求之”的真實目的,是藉以揮斥“人生在世不稱意”的幽憤,是要永遠辭去那個“使我不得開心顏”的人間,隻是把虛無縹緲的神仙天界當作沒有權貴的世界來追求罷了。
李白從蔡山回到家後,安史之亂尚未平息,戰亂頻仍,李白縱目河山,心緒焦急,“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他還不顧六十二歲的高齡,參加唐太尉李光弼平定叛亂的東征,但在半途因病踅回來了,第二年便病逝於當塗。
是的,李白到了晚年直至離開人世之前,他的愛國熱情還象人們在蔡山江心禪寺門前看到的那顆千年晉梅那樣,怒放著,蓬勃地怒放著!
尋訪帥承瀛足跡之四 [本章字數:1101 最新更新時間:2008-02-11 21:09:07.0]
----------------------------------------------------
藥典載名 挪園傳奇
---李時珍與黃梅縣紫雲山
詹 瑋
在中國醫藥發展的悠久歷史上,有這樣奪目的一頁:李時珍用二十七年辛勤勞動編纂完成了長篇巨著《本草綱目》。二十七度的春播秋收,他身背藥筐,肩扛藥鋤,不畏山高路遠,不顧酷暑嚴寒,跋山涉水,治病採藥,終於把一部博大精深的藥物典籍獻給了人類。
李時珍久聞黃梅縣北部紫雲山的盛名,早就嚮往著叩開它的大門,探尋它的寶藏。
李時珍帶著學生龐憲和兒子建元,從家鄉蘄州出發,徒步來到了鄰縣黃梅縣紫雲山。老祖寺、虎引洞、紫雲泉、萬堡寨、擎天鬆、望郎石、陸羽石、溫泉等處都留下了他跋涉的足跡和勞動的汗水。通過實地考察,《本草綱目》比較詳細地記載了十多種與紫雲山有關的藥典,如瑞香、溫湯(即溫泉)、雲母、菩薩石、石炭、陽起石、石耳、馬鞭草、菖蒲、竹筍、金魚等。尋找藥物,區別藥性,本當是一項細緻嚴謹的工作,但是,紫雲山的幾種藥物卻偏偏和五光十色的神話傳說有關,也許李時珍當年同樣聽到了這些故事,這位獨好醫書、沉醉事業的藥物學家可能在繁忙之中也曾感受到了一點兒輕鬆吧。
李時珍和龐憲、建元一連幾天,出入千年古剎老祖寺採集草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的瑞香,就生長在這個山穀裏。
瑞香是一種常綠的小灌木,俗稱“風流樹”、“奪香花”、“睡香花”。關於“睡香”的來由,則出於一個動人的傳說。
相傳在遙遠的年代,老祖寺住著一個千歲高齡印度籍寶掌和尚,他喜歡在大石岩下睡覺,夢中常常聞到異香撲鼻,竟使得他驚醒爬起來尋找,終於發現了這種花。於是,他就把這種花取名為“睡香”。從這以後,“睡香”即為人們所注意,從野生作物變為栽培作物,並賦予瑞祥徵兆之意,故名為瑞香。有的詩人曾為它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曾向紫雲睡裏聞,香風占斷世間春。窺花莫撲枝頭蝶,驚覺南窗午夢人”。
李時珍和龐憲、建元一起,白天或去採藥,或去走訪藥工、土醫以及當地居民,晚上製作標本,整理資料。如此日復一日,為了實踐醫家“布醫濟世”的格言,他們從未中斷過緊張和繁雜的工作。
另外,石耳和石雞、石魚,都是黃梅縣紫雲山的特產,被稱為紫雲山的“三石”。石耳與黑木耳同科,是一種野生的肢菌植物,它不僅是味道鮮美的佳肴,而且是十分名貴的藥物;石魚就是現在紫雲山泉中的“龍魚”,在《本草綱目》赤鱗魚一欄中有這樣的記載:“肉[氣味]甘,鹵鹹平無毒”。“[主治]久痢。”此外,還有一個附方。石雞,牛蛙科,是黃梅北部山區的一道美味佳肴;據說是國家野生保護動物,有“活化石”之稱。紫雲山的一草一木、一魚一蟹都成了李時珍研究的對象,並使它們為人類作出各自的貢獻。
尋訪帥承瀛足跡之五 [本章字數:1015 最新更新時間:2008-02-11 21:14:23.0]
----------------------------------------------------
遊黃梅北山寶相寺
文/詹瑋
qq空間:329362217
倘不是身臨其境,親眼目睹,我怎麽也不會相信,在黃梅北部山區的古角山森林公園的北山風景區,竟會有寶相寺寺奇觀。
日前,友人相邀同遊古角湖畔寶相寺。我笑笑,寶相寺為無跡祖師道場,寶相寺以山西恆山的為絕,除外雲南、河北等地還有幾座,而華中江北未嚐聽說有寶相寺,莫非好事者粗製濫造?“不,絕不。”友人一臉的真誠。
擋不住的誘惑,禁不住好奇,我隨友人來到大別山南的黃梅縣。踏上古角山,登高百十步,便見一條石板古道在迎接遊人。隨著導遊小姐徐徐上行,前方雲霧繚繞、青山蔥蘢中隱隱閃露出一排排紅中微紫的建築來;漸漸地,這些飛簷翹角又呈現出一半倚山而建、一半懸空而築的雄偉氣勢。“友人沒有騙我。”尚未睹全貌,我即捫心自答,呢喃有聲。
上得山來,沿著懸崖峭壁中開鑿出的棧道、狹徑、長廊,我們來到寶相寺。在一間間亭台樓榭的逶透銜連中,寶相寺頓顯主體建築的規模,沒有池水塘波的映襯,隻有山風鬆濤的作伴,寶相寺更顯挺拔偉岸。寬敞的寶相寺裏,從左至右依次矗立、端坐著孔子、太上老君、釋迦牟尼、呂洞賓的金色塑像。遊人們絡繹到此,或頂禮膜拜,或舉首瞻仰,或駐足欣賞….從遊客們流露出的滿足神情,我知道,人們在這裏了解宗教的知識,獲取文化的薰陶,得到藝術的享受。
李白從蔡山回到家後,安史之亂尚未平息,戰亂頻仍,李白縱目河山,心緒焦急,“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他還不顧六十二歲的高齡,參加唐太尉李光弼平定叛亂的東征,但在半途因病踅回來了,第二年便病逝於當塗。
是的,李白到了晚年直至離開人世之前,他的愛國熱情還象人們在蔡山江心禪寺門前看到的那顆千年晉梅那樣,怒放著,蓬勃地怒放著!
尋訪帥承瀛足跡之四 [本章字數:1101 最新更新時間:2008-02-11 21:09:07.0]
----------------------------------------------------
藥典載名 挪園傳奇
---李時珍與黃梅縣紫雲山
詹 瑋
在中國醫藥發展的悠久歷史上,有這樣奪目的一頁:李時珍用二十七年辛勤勞動編纂完成了長篇巨著《本草綱目》。二十七度的春播秋收,他身背藥筐,肩扛藥鋤,不畏山高路遠,不顧酷暑嚴寒,跋山涉水,治病採藥,終於把一部博大精深的藥物典籍獻給了人類。
李時珍久聞黃梅縣北部紫雲山的盛名,早就嚮往著叩開它的大門,探尋它的寶藏。
李時珍帶著學生龐憲和兒子建元,從家鄉蘄州出發,徒步來到了鄰縣黃梅縣紫雲山。老祖寺、虎引洞、紫雲泉、萬堡寨、擎天鬆、望郎石、陸羽石、溫泉等處都留下了他跋涉的足跡和勞動的汗水。通過實地考察,《本草綱目》比較詳細地記載了十多種與紫雲山有關的藥典,如瑞香、溫湯(即溫泉)、雲母、菩薩石、石炭、陽起石、石耳、馬鞭草、菖蒲、竹筍、金魚等。尋找藥物,區別藥性,本當是一項細緻嚴謹的工作,但是,紫雲山的幾種藥物卻偏偏和五光十色的神話傳說有關,也許李時珍當年同樣聽到了這些故事,這位獨好醫書、沉醉事業的藥物學家可能在繁忙之中也曾感受到了一點兒輕鬆吧。
李時珍和龐憲、建元一連幾天,出入千年古剎老祖寺採集草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的瑞香,就生長在這個山穀裏。
瑞香是一種常綠的小灌木,俗稱“風流樹”、“奪香花”、“睡香花”。關於“睡香”的來由,則出於一個動人的傳說。
相傳在遙遠的年代,老祖寺住著一個千歲高齡印度籍寶掌和尚,他喜歡在大石岩下睡覺,夢中常常聞到異香撲鼻,竟使得他驚醒爬起來尋找,終於發現了這種花。於是,他就把這種花取名為“睡香”。從這以後,“睡香”即為人們所注意,從野生作物變為栽培作物,並賦予瑞祥徵兆之意,故名為瑞香。有的詩人曾為它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曾向紫雲睡裏聞,香風占斷世間春。窺花莫撲枝頭蝶,驚覺南窗午夢人”。
李時珍和龐憲、建元一起,白天或去採藥,或去走訪藥工、土醫以及當地居民,晚上製作標本,整理資料。如此日復一日,為了實踐醫家“布醫濟世”的格言,他們從未中斷過緊張和繁雜的工作。
另外,石耳和石雞、石魚,都是黃梅縣紫雲山的特產,被稱為紫雲山的“三石”。石耳與黑木耳同科,是一種野生的肢菌植物,它不僅是味道鮮美的佳肴,而且是十分名貴的藥物;石魚就是現在紫雲山泉中的“龍魚”,在《本草綱目》赤鱗魚一欄中有這樣的記載:“肉[氣味]甘,鹵鹹平無毒”。“[主治]久痢。”此外,還有一個附方。石雞,牛蛙科,是黃梅北部山區的一道美味佳肴;據說是國家野生保護動物,有“活化石”之稱。紫雲山的一草一木、一魚一蟹都成了李時珍研究的對象,並使它們為人類作出各自的貢獻。
尋訪帥承瀛足跡之五 [本章字數:1015 最新更新時間:2008-02-11 21:14:23.0]
----------------------------------------------------
遊黃梅北山寶相寺
文/詹瑋
qq空間:329362217
倘不是身臨其境,親眼目睹,我怎麽也不會相信,在黃梅北部山區的古角山森林公園的北山風景區,竟會有寶相寺寺奇觀。
日前,友人相邀同遊古角湖畔寶相寺。我笑笑,寶相寺為無跡祖師道場,寶相寺以山西恆山的為絕,除外雲南、河北等地還有幾座,而華中江北未嚐聽說有寶相寺,莫非好事者粗製濫造?“不,絕不。”友人一臉的真誠。
擋不住的誘惑,禁不住好奇,我隨友人來到大別山南的黃梅縣。踏上古角山,登高百十步,便見一條石板古道在迎接遊人。隨著導遊小姐徐徐上行,前方雲霧繚繞、青山蔥蘢中隱隱閃露出一排排紅中微紫的建築來;漸漸地,這些飛簷翹角又呈現出一半倚山而建、一半懸空而築的雄偉氣勢。“友人沒有騙我。”尚未睹全貌,我即捫心自答,呢喃有聲。
上得山來,沿著懸崖峭壁中開鑿出的棧道、狹徑、長廊,我們來到寶相寺。在一間間亭台樓榭的逶透銜連中,寶相寺頓顯主體建築的規模,沒有池水塘波的映襯,隻有山風鬆濤的作伴,寶相寺更顯挺拔偉岸。寬敞的寶相寺裏,從左至右依次矗立、端坐著孔子、太上老君、釋迦牟尼、呂洞賓的金色塑像。遊人們絡繹到此,或頂禮膜拜,或舉首瞻仰,或駐足欣賞….從遊客們流露出的滿足神情,我知道,人們在這裏了解宗教的知識,獲取文化的薰陶,得到藝術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