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腳公路上,從臘孟開始,等著過江的擔架那才叫多,一個挨一個,排了幾公裏長。有重傷號,沒等過江就咽了氣,也有像俄這樣的輕傷號。俄們都是當地老百姓組織的民夫隊抬過江去的。”
“聽說俄們那個師(一○三師)打完仗以後整編,師長一看全師還剩下不到兩個連,帶頭放聲大哭……”一名當時參戰的四川籍士兵回憶道。
麵對堅如磐石的鬆山陣地,中國軍除了死傷累累,幾乎無計可施。李文卿心一橫,將指揮所搬上前沿陣地,親率參謀長及美軍顧問到主攻團督戰三日,方才幡然省悟。
他認為鬆山之戰不應以占領山頭為目的,而必須將敵人堡壘逐個予以摧毀,消滅其有生力量,最終始能大功告成。先前第71軍和第8軍採用了長期沿襲下來的舊式戰術,正好是中了倭國人的下懷。倭國人的算盤就是利用每一處工事爭取最大限度的消耗中國軍隊的有生力量,為後續的三個師團部隊爭取時間。
至此,第八軍官兵傷亡已經超過兩千人。血的代價終於換來中國將軍對戰爭藝術的重新認識和深刻反省。
7月12日,鬆山前沿的前線指揮所。第八軍李文卿副軍長,新二十軍劉建業軍長和美國軍事顧問正在召開緊急的碰頭會,尋找盡快打開戰局的辦法。
“根據我們的航空偵察資料,日軍在這裏利用一年多的時間修築了極為複雜的永久性工事,形成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據點,從而牢牢控製著怒江戰場的主動權。這支精銳的日軍是56師團下屬的拉孟(鬆山)守備隊,是一支步炮混成部隊。指揮官為炮兵出身的金光惠次朗少佐。兵員共計1400名,配備有100毫米重炮群、山炮、戰車、高射機槍等強大的組合火力。值得一提的是:這支守備隊是日軍中的尖子,在緬甸方麵軍一年一度的軍事項目比賽中,他們一直保持步槍射擊、火炮射擊、負重攀登的三項第一;尤其是敵酋金光少佐,以冷靜頑強聞名軍中,他曾在此前的戰事中,親自指揮一門野炮抵近射擊,隻是我軍的一名中將軍長陣亡殉國。這支日軍守衛在鬆山,倭國人稱為拉孟要塞,各個高地——臘孟寨、大埡口、陰登山、滾龍坡以及主峰子高地——大小不一的地堡群裏,這些地堡修得詭詐堅固,堡與堡之間通道相連,戰車也能在地堡裏開進開出,此外地堡裏還有龐大的軍火倉庫,其堅固程度不可思議。”李文卿副軍長向劉建業介紹情況。
劉建業坐在座位上,腰杆挺得筆直,眼睛卻閉著,隻是靜靜地聽著李文卿副軍長的介紹。其實,李文卿副軍長介紹的這些情況,作為後世的一名軍事發燒友,早已熟知。
“到目前為止,我們各種方法幾乎都已經使用過了,炮兵集團轟擊,飛機重磅炸彈轟炸,地麵部隊梯次進攻,這些辦法我們幾乎都使用過了,就連在崑崙關用過的爆破戰術我們也用過了。可是到目前為止,我們都收效甚微。這個仗真得不好打。”李文卿一邊說著,一邊搖著頭。
這一段時間的進攻,已經讓李文卿的臉上爬上了許多的微小皺紋,頭髮也白了不少。顯然,戰事進展不力,已經讓他憔悴了不少,隻是依靠著一種軍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才一直支撐到了現在。
“也許我們應該向德國人學習了。他們在攻打俄國人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時候,就使用過多拉列車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惜我們沒有這種炮,即使有,我們也沒有辦法運到這裏來用。”美軍顧問雷蒙德少校說道。
1928年,飽嚐德國侵略之苦的法國為了抵禦德國的再次人侵,沿法德邊界構築了舉世聞名的馬奇諾防線。該防線全長351千米,約由5600座永備工事組成。工事堅固,其掩蔽部頂蓋與牆壁厚達3.5米。即使有像大貝爾塔炮那樣420毫米口徑火炮的炮彈直接命中,也難以造成人員的傷亡與裝備的損壞。法國人天真地認為,有了堅不可摧的防線就可高枕無憂了,而忽視了由於軍事科技的發展而導致的作戰方式的變革。希特勒上台後,馬奇諾防線成了他的眼中釘、肉中刺。為了能摧毀這難以逾越的障礙,1935年,希特勒命令軍方研製口徑在700~1000毫米的超級巨炮。德國陸軍兵工局把這一重任交給了曾設計製造過“大貝爾塔”和“巴黎大炮”的克虜伯兵工廠。雙方簽訂合同,於1940年交貨。克虜伯兵工廠雖然有研製巨型大炮的經驗,但對於研製口徑如此之大的巨型大炮,也感到是個難啃的“硬骨頭”。該工廠的設計師穆拉和保茲尤主持了火炮的設計工作。他們把全部精力投入巨炮的研製、試驗和改進當中,長年累月地忘我工作著。當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超級巨炮尚未設計完畢。1940年5月,德軍攻占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之後,主力從比利時、盧森堡南部越過阿登山脈,從北麵繞過法國重兵把守的馬奇諾防線。6月14日,德軍在洛林和阿爾薩斯的接合部兩麵夾擊,一舉突破了馬奇諾防線。此時超級巨炮尚在製造之中,1941年克虜伯工廠才完成炮身的發射試驗。
到1942年春,克虜伯兵工廠終於造出了800毫米口徑的超級巨炮。巨炮的口徑大得出奇,炮膛內可蹲下一名大個子士兵。為紀念該廠的創始人古斯塔夫·克虜伯,希特勒叫它“重型古斯塔夫”。設計師穆拉為紀念他的妻子,將巨炮命名為“多拉”(穆拉妻子的名字),德國炮兵則更喜歡叫它“大多拉”。
“聽說俄們那個師(一○三師)打完仗以後整編,師長一看全師還剩下不到兩個連,帶頭放聲大哭……”一名當時參戰的四川籍士兵回憶道。
麵對堅如磐石的鬆山陣地,中國軍除了死傷累累,幾乎無計可施。李文卿心一橫,將指揮所搬上前沿陣地,親率參謀長及美軍顧問到主攻團督戰三日,方才幡然省悟。
他認為鬆山之戰不應以占領山頭為目的,而必須將敵人堡壘逐個予以摧毀,消滅其有生力量,最終始能大功告成。先前第71軍和第8軍採用了長期沿襲下來的舊式戰術,正好是中了倭國人的下懷。倭國人的算盤就是利用每一處工事爭取最大限度的消耗中國軍隊的有生力量,為後續的三個師團部隊爭取時間。
至此,第八軍官兵傷亡已經超過兩千人。血的代價終於換來中國將軍對戰爭藝術的重新認識和深刻反省。
7月12日,鬆山前沿的前線指揮所。第八軍李文卿副軍長,新二十軍劉建業軍長和美國軍事顧問正在召開緊急的碰頭會,尋找盡快打開戰局的辦法。
“根據我們的航空偵察資料,日軍在這裏利用一年多的時間修築了極為複雜的永久性工事,形成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據點,從而牢牢控製著怒江戰場的主動權。這支精銳的日軍是56師團下屬的拉孟(鬆山)守備隊,是一支步炮混成部隊。指揮官為炮兵出身的金光惠次朗少佐。兵員共計1400名,配備有100毫米重炮群、山炮、戰車、高射機槍等強大的組合火力。值得一提的是:這支守備隊是日軍中的尖子,在緬甸方麵軍一年一度的軍事項目比賽中,他們一直保持步槍射擊、火炮射擊、負重攀登的三項第一;尤其是敵酋金光少佐,以冷靜頑強聞名軍中,他曾在此前的戰事中,親自指揮一門野炮抵近射擊,隻是我軍的一名中將軍長陣亡殉國。這支日軍守衛在鬆山,倭國人稱為拉孟要塞,各個高地——臘孟寨、大埡口、陰登山、滾龍坡以及主峰子高地——大小不一的地堡群裏,這些地堡修得詭詐堅固,堡與堡之間通道相連,戰車也能在地堡裏開進開出,此外地堡裏還有龐大的軍火倉庫,其堅固程度不可思議。”李文卿副軍長向劉建業介紹情況。
劉建業坐在座位上,腰杆挺得筆直,眼睛卻閉著,隻是靜靜地聽著李文卿副軍長的介紹。其實,李文卿副軍長介紹的這些情況,作為後世的一名軍事發燒友,早已熟知。
“到目前為止,我們各種方法幾乎都已經使用過了,炮兵集團轟擊,飛機重磅炸彈轟炸,地麵部隊梯次進攻,這些辦法我們幾乎都使用過了,就連在崑崙關用過的爆破戰術我們也用過了。可是到目前為止,我們都收效甚微。這個仗真得不好打。”李文卿一邊說著,一邊搖著頭。
這一段時間的進攻,已經讓李文卿的臉上爬上了許多的微小皺紋,頭髮也白了不少。顯然,戰事進展不力,已經讓他憔悴了不少,隻是依靠著一種軍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才一直支撐到了現在。
“也許我們應該向德國人學習了。他們在攻打俄國人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時候,就使用過多拉列車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惜我們沒有這種炮,即使有,我們也沒有辦法運到這裏來用。”美軍顧問雷蒙德少校說道。
1928年,飽嚐德國侵略之苦的法國為了抵禦德國的再次人侵,沿法德邊界構築了舉世聞名的馬奇諾防線。該防線全長351千米,約由5600座永備工事組成。工事堅固,其掩蔽部頂蓋與牆壁厚達3.5米。即使有像大貝爾塔炮那樣420毫米口徑火炮的炮彈直接命中,也難以造成人員的傷亡與裝備的損壞。法國人天真地認為,有了堅不可摧的防線就可高枕無憂了,而忽視了由於軍事科技的發展而導致的作戰方式的變革。希特勒上台後,馬奇諾防線成了他的眼中釘、肉中刺。為了能摧毀這難以逾越的障礙,1935年,希特勒命令軍方研製口徑在700~1000毫米的超級巨炮。德國陸軍兵工局把這一重任交給了曾設計製造過“大貝爾塔”和“巴黎大炮”的克虜伯兵工廠。雙方簽訂合同,於1940年交貨。克虜伯兵工廠雖然有研製巨型大炮的經驗,但對於研製口徑如此之大的巨型大炮,也感到是個難啃的“硬骨頭”。該工廠的設計師穆拉和保茲尤主持了火炮的設計工作。他們把全部精力投入巨炮的研製、試驗和改進當中,長年累月地忘我工作著。當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超級巨炮尚未設計完畢。1940年5月,德軍攻占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之後,主力從比利時、盧森堡南部越過阿登山脈,從北麵繞過法國重兵把守的馬奇諾防線。6月14日,德軍在洛林和阿爾薩斯的接合部兩麵夾擊,一舉突破了馬奇諾防線。此時超級巨炮尚在製造之中,1941年克虜伯工廠才完成炮身的發射試驗。
到1942年春,克虜伯兵工廠終於造出了800毫米口徑的超級巨炮。巨炮的口徑大得出奇,炮膛內可蹲下一名大個子士兵。為紀念該廠的創始人古斯塔夫·克虜伯,希特勒叫它“重型古斯塔夫”。設計師穆拉為紀念他的妻子,將巨炮命名為“多拉”(穆拉妻子的名字),德國炮兵則更喜歡叫它“大多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