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戟”會議結束之後,史迪威離開華盛頓,取道倫敦和開羅返回重慶。此次美國之行,他不僅一無所獲,還遭受了一係列挫折,反攻緬甸戰役被限製在北部一隅,陳納德的空戰計劃被放在第一位,租借物資的絕大部分被劃給了空軍,他的所有建議和要求幾乎全部被拒絕和駁回。但是,他心中的希望和熱情並沒有熄滅。他相信,陳納德的空戰計劃絕不會像他吹噓的那樣靈驗,事實終將證明那些把陳納德當成救世主的人是多麽愚蠢!他相信,總有一天他能完成對中國軍隊的整訓,這支擁有現代化裝備的軍隊必將所向無敵,他們不僅能奪回緬甸,而且能向華南、華東、華北和印度支那反攻,給日軍以致命的打擊。
這一段時間的國際反法西斯戰場上,盟軍在歐洲、非洲和太平洋戰場的許多重大戰役中都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在歐洲的蘇德戰場上,史達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會戰於2月2日結束,蘇軍獲得了輝煌的勝利,殲滅德軍第6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義大利第8集團軍。德軍及其僕從軍在會戰中共損失150萬人。德軍從此喪失了蘇德戰場上的戰略主動權,而蘇軍從此掌握了戰略主動權,整個戰場開始轉入反攻。
在北非、地中海戰場上,阿拉曼戰役於1月23日結束,英軍占領了利比亞首府的黎波裏。在會戰過程中,英軍以其海、空軍的優勢,奪取了戰場的製空權和製海權,擊敗了德意非洲軍團,迫使4個義大利師投降,共殲滅德意聯軍5萬5千人,擊毀坦克350輛。這次戰役是北非戰局的轉折點,邱吉爾稱之為“命運的關鍵”。他說:“在阿拉曼戰役以前,我們是戰無不敗;在阿拉曼戰役以後,我們是戰無不勝。”1942年11月在北非登陸的英美聯軍於1943年3、4月間和英第8集團軍從東西兩個方向上向據守突尼西亞的德意聯軍非洲軍團發起進攻,5月7日攻占了突尼西亞城和比塞大港,13日,走投無路的25萬德意聯軍在阿尼姆大將率領下宣布投降。至此,德、意在北非的軍隊全部被盟軍肅清,從根本上改變了地中海的形勢,並為登陸義大利西西裏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軸心國的軟腹部徹底暴露在同盟國的軍事威脅之下。
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在中途島戰役中遭到沉重打擊,失去戰略主動權;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企圖重新奪取戰略主動權又遭慘敗,於1943年1月從瓜達爾卡納爾島撤退後,被迫停止了戰略進攻,轉而採取防禦戰略。此時,美軍不僅穩定了夏威夷島與中途島海域的局勢,解除了日軍對澳大利亞和美、澳間交通線的威脅,而且奪取了前進基地,為爾後的反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補充和準備後,從5月起,美軍及美澳聯軍逐次由北、中、南及西南太平洋各個方向上開始了逐島進攻作戰。
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中國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大作用愈來愈為世界所承認和重視。中國作為反法西斯陣線的主要盟國之一,美、英等國就不能不考慮對華關係,不能不考慮與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所起作用相適應的國際地位問題。中國的國際地位有所提高,在名義上與美、英、蘇並列躋入“四強”行列。
這對於已經堅持艱苦抗戰5年半的中國人民是一個很好的鼓舞,使人們看到了自己奮鬥得來的成果,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光明前景,從而更加堅定了奪取最後勝利的決心和信心。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是中國堅持抗戰獲得的。倭國發動全麵侵華戰爭之初,不僅倭國人沒有想到中國能堅持長期抗戰,認為有一二個月的時間就可迫使國民政府屈服,就是美、英等國也沒有料到中國如此之堅強。他們認為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每次發生外來侵略戰爭,都以中國的失敗和屈辱求和而告結束,這次當不例外。所以他們雖然不甘心倭國獨占中國,更不願倭國稱霸亞洲,但並不積極支持中國抗戰,基本上採取綏靖政策。他們沒有看到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和以往歷史上的中國已有極大的區別:這時的中國人民經過國家的廣泛宣傳,民族意識空前覺醒;更由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使中華民族形成了強大民族凝聚力,這是倭國帝國主義無法征服的偉大力量。正如倭國有識之士所說的:“日軍是與這些燃起抗日怒火的整個中華民族為敵的,並不像過去那樣,隻是以被人民憎惡的地方軍閥,或本質上不過是中國頭號軍閥的中央政權為敵的。政府、軍部和政黨根本沒有覺察到和以前本質上不同的這種情況,竟妄想用兩個月的時間就能取勝。”英國的一些有識之士意識到了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和以往的中國有所不同這一點,十分欽佩地說:“作為侵略者,在甦醒了的中國強大力量麵前,世界上任何一支軍隊必將碰得頭破血流。”
中華民族的英勇抗戰,一掃中國以往積弱不振和任人欺淩的懦怯形象,獲得了美、英等國的欽佩和讚揚。1942年2月,羅斯福在給最高統帥的一封電報中說:“中國軍隊對貴國遭受野蠻侵略所進行的英勇抵抗,已贏得美國和一切熱愛自由民族的最高讚譽。中國人民,武裝起來和沒有武裝的都一樣,在十分不利的情況下,對於在裝備上占極大優勢的敵人,進行了差不多5年的堅決抗擊所表現出來的頑強,乃是對其他聯合國家軍隊和全體人民的鼓舞”。英國的邱吉爾和蘇俄的史達林在德軍狂轟濫炸倫敦和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為鼓舞人民都曾提出過“效法中國”的口號。由此可見:沒有中華民族的堅持抗戰,就不可能贏得世界各國的尊敬,當然也談不到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這一段時間的國際反法西斯戰場上,盟軍在歐洲、非洲和太平洋戰場的許多重大戰役中都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在歐洲的蘇德戰場上,史達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會戰於2月2日結束,蘇軍獲得了輝煌的勝利,殲滅德軍第6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義大利第8集團軍。德軍及其僕從軍在會戰中共損失150萬人。德軍從此喪失了蘇德戰場上的戰略主動權,而蘇軍從此掌握了戰略主動權,整個戰場開始轉入反攻。
在北非、地中海戰場上,阿拉曼戰役於1月23日結束,英軍占領了利比亞首府的黎波裏。在會戰過程中,英軍以其海、空軍的優勢,奪取了戰場的製空權和製海權,擊敗了德意非洲軍團,迫使4個義大利師投降,共殲滅德意聯軍5萬5千人,擊毀坦克350輛。這次戰役是北非戰局的轉折點,邱吉爾稱之為“命運的關鍵”。他說:“在阿拉曼戰役以前,我們是戰無不敗;在阿拉曼戰役以後,我們是戰無不勝。”1942年11月在北非登陸的英美聯軍於1943年3、4月間和英第8集團軍從東西兩個方向上向據守突尼西亞的德意聯軍非洲軍團發起進攻,5月7日攻占了突尼西亞城和比塞大港,13日,走投無路的25萬德意聯軍在阿尼姆大將率領下宣布投降。至此,德、意在北非的軍隊全部被盟軍肅清,從根本上改變了地中海的形勢,並為登陸義大利西西裏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軸心國的軟腹部徹底暴露在同盟國的軍事威脅之下。
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在中途島戰役中遭到沉重打擊,失去戰略主動權;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企圖重新奪取戰略主動權又遭慘敗,於1943年1月從瓜達爾卡納爾島撤退後,被迫停止了戰略進攻,轉而採取防禦戰略。此時,美軍不僅穩定了夏威夷島與中途島海域的局勢,解除了日軍對澳大利亞和美、澳間交通線的威脅,而且奪取了前進基地,為爾後的反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補充和準備後,從5月起,美軍及美澳聯軍逐次由北、中、南及西南太平洋各個方向上開始了逐島進攻作戰。
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中國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大作用愈來愈為世界所承認和重視。中國作為反法西斯陣線的主要盟國之一,美、英等國就不能不考慮對華關係,不能不考慮與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所起作用相適應的國際地位問題。中國的國際地位有所提高,在名義上與美、英、蘇並列躋入“四強”行列。
這對於已經堅持艱苦抗戰5年半的中國人民是一個很好的鼓舞,使人們看到了自己奮鬥得來的成果,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光明前景,從而更加堅定了奪取最後勝利的決心和信心。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是中國堅持抗戰獲得的。倭國發動全麵侵華戰爭之初,不僅倭國人沒有想到中國能堅持長期抗戰,認為有一二個月的時間就可迫使國民政府屈服,就是美、英等國也沒有料到中國如此之堅強。他們認為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每次發生外來侵略戰爭,都以中國的失敗和屈辱求和而告結束,這次當不例外。所以他們雖然不甘心倭國獨占中國,更不願倭國稱霸亞洲,但並不積極支持中國抗戰,基本上採取綏靖政策。他們沒有看到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和以往歷史上的中國已有極大的區別:這時的中國人民經過國家的廣泛宣傳,民族意識空前覺醒;更由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使中華民族形成了強大民族凝聚力,這是倭國帝國主義無法征服的偉大力量。正如倭國有識之士所說的:“日軍是與這些燃起抗日怒火的整個中華民族為敵的,並不像過去那樣,隻是以被人民憎惡的地方軍閥,或本質上不過是中國頭號軍閥的中央政權為敵的。政府、軍部和政黨根本沒有覺察到和以前本質上不同的這種情況,竟妄想用兩個月的時間就能取勝。”英國的一些有識之士意識到了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和以往的中國有所不同這一點,十分欽佩地說:“作為侵略者,在甦醒了的中國強大力量麵前,世界上任何一支軍隊必將碰得頭破血流。”
中華民族的英勇抗戰,一掃中國以往積弱不振和任人欺淩的懦怯形象,獲得了美、英等國的欽佩和讚揚。1942年2月,羅斯福在給最高統帥的一封電報中說:“中國軍隊對貴國遭受野蠻侵略所進行的英勇抵抗,已贏得美國和一切熱愛自由民族的最高讚譽。中國人民,武裝起來和沒有武裝的都一樣,在十分不利的情況下,對於在裝備上占極大優勢的敵人,進行了差不多5年的堅決抗擊所表現出來的頑強,乃是對其他聯合國家軍隊和全體人民的鼓舞”。英國的邱吉爾和蘇俄的史達林在德軍狂轟濫炸倫敦和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為鼓舞人民都曾提出過“效法中國”的口號。由此可見:沒有中華民族的堅持抗戰,就不可能贏得世界各國的尊敬,當然也談不到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