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一十三章 會戰的結束 字數:8296
10月1日黃昏,日軍開始全線撤退。為了掩護主力部隊北撤,日軍第11軍做了如下部署:
平野支隊在湘陰北方白泥湖岸登陸,占領湘陰,爾後掩護傷員由水路北撤;
第4師團森田支隊進占神鼎山北麓,當主力部隊全部撤過後歸建;
荒木支隊在新開港占領陣地,當第4師團經過時隨之北撤;
獨立混成第14通旅團江藤支隊,在長樂至新牆之間掩護兵站,當第6師團撤過後歸建。
10月1日夜,荒木支隊由獅形山開始向新開港進發。2日晨,在行至麻峰嘴東北地區時與第20軍遭遇。荒木支隊無心戀戰,很快就脫離戰場,並於當日到達新開港。4日,又配合平野支隊,攻占了湘陰城。由於新20軍的報復性攻擊,平野支隊和荒木支隊被新20軍以優勢兵力徹底全殲。第40師團繼荒木支隊後也由獅形山開始北撤。在撤退過程中,曾遭到第20軍等部隊的阻擊。
由第4師團指揮的早淵支隊於30日夜間開始北撤。10月1日,該支隊在撈刀河北岸遭到巧妙偽裝的第98師的阻擊,傷亡甚眾,2個聯隊長被擊斃,餘部潰逃。
第3師團10月1日傍晚由金潭附近北撤。2日在楓林港以北地區遇到第99軍第99師阻擊,3日進到影珠山,又遭第92師攔擊,拚命突圍始得通過。
第6師團殿後。10月1日傍晚,該師團從鎮頭市撤退,編成三路縱隊北返。在福臨鋪及檢市場等地遭到中國軍隊的阻擊,5日晚進到長樂附近。
10月7日,日軍渡過汨羅江後,經新牆河開始向臨湘、嶽陽撤退。為進一步追殲北退之敵,薛長官又重新調整部署:
湘鄂贛挺進軍王總司令率3個挺進縱隊及2個補充團,切斷鹹寧、蒲圻間之鐵路、交通、通信,斷敵歸路,阻敵向堙水東北岸逃竄;第78軍之新編第16師進攻崇陽之敵及擊敵援兵,斷敵歸路。
第20軍暫編第54師以主力攻擊大沙坪,以1個團攻擊羊樓洞而占領之,由羊樓洞附近切斷鐵路、公路之交通、通信及擊敵援兵。
第6挺進縱隊向羊樓司、第7縱隊向五裏牌截擊日軍,並確實截斷鐵路、公路之交通、通信,斷敵歸路及擊敵援兵。
第72、第4、第58、第20軍在汨羅江、新牆河間截擊、尾擊敵人後,第72軍向忠坊、臨湘;第58軍向桃林;第4軍向西塘,自東向西截擊日軍;第20軍向筻口、新牆,自東南向西北尾擊日軍,並力爭將其壓迫於嶽陽附近地區加以殲滅,從而一舉而攻占臨湘、嶽陽。
第26軍集結於浯口、長樂街,推進至登龍橋、關王橋,第79軍第98、暫編第6師集結於伍公市,推進至三江口、大荊街,策應新牆河北岸各軍作戰。
第99軍第92師、第99師與新20軍協力肅清歸義、河夾塘、營田一帶殘敵後,前者在新市南神鼎山東側地區集結,策應各方作戰;後者仍任歸義、河夾塘、營田、湘陰一帶原防。
10月9日,薛長官向最高統帥報告:敗退之敵已潰渡新牆河;從8日上午開始,第72軍向忠坊;第58軍向桃林;第4軍向西塘;第20軍向筻口、新牆河北繼續猛追,各軍除以一部圍攻據點之敵外,主力正向嶽陽、臨湘東南地區挺進攻擊中。
雖然第9戰區對北撤日軍的追擊聲勢浩大,但由於各軍在此前都曾遭到日軍不同程度的打擊,戰鬥力並不強,再加上在追擊的過程中各軍之間缺乏相互協調和配合等原因,並未能取得戰區所期望的將日軍壓迫至嶽陽附近加以殲滅,進而克復臨湘、嶽陽的目的。
10日前後,日軍全部退回新牆河北岸,雙方軍隊又恢復了戰前的對峙態勢。
在整個會戰期間,為策應湘北主戰場作戰,日軍獨立混成第14旅團於9月22日從九江出發,25日向武寧方向攻擊;第34師團於9月27日擊退錦江北岸之中國軍隊,爾後向奉新方向反轉進擊,牽製贛北方麵的中國軍隊。10月上旬,這兩支部隊也陸續返回原防地。
會戰期間,遵照軍事委員會9月20日及以後的一再電令,第三、第五、第六戰區各向當麵日軍發動了範圍廣泛的襲擾活動,對日軍若幹據點和交通線形成一定威脅。特別是第六戰區從宜昌出發的反攻作戰發展到較大規模,使日軍受到震撼。其中,第六戰區集中優勢兵力向日軍留守鄂西一帶的第13師團主力發動猛烈進攻。戰鬥進行到10月10日晨,被中國軍隊包圍的日軍第13師團燒毀了軍旗和秘密文件,師團長以下軍官們準備好了自盡的場地和用具,並寫好了絕命書,等待最後時刻的到來。但這時日軍從長沙前線返轉的部隊為解第13師團之危,緊急車運,其先頭已抵荊門附近,第11軍決定將早淵支隊及第13師團第103旅團在武漢以西的部隊都歸第39師團指揮,全力向第13師團突進。軍事委員會鑑於日軍返轉部隊已接近,為避免陷於被動,於10月11日晨電令第六戰區停止攻擊,將部隊有計劃撤至城外,控製要點,進行休整。第六戰區的反攻作戰至此結束。
第二次長沙會戰,歷經月餘,終於落下了帷幕。
日軍“華北方麵軍”(司令官岡村寧次)為策應第11軍的長沙作戰,10月2日以第35師團自新鄉以南強渡黃河,10月4日卻輕易擊退第一戰區第3集團軍部隊,占領中原重鎮鄭州。10月31日,第35師團雖然撤出鄭州,返回原防,卻在黃河南岸京漢鐵路黃河大橋西側的霸王城要點建立了橋頭堡陣地,以2個步兵大隊、1個炮兵大隊駐守,這為後來日軍在河南的進一步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10月1日黃昏,日軍開始全線撤退。為了掩護主力部隊北撤,日軍第11軍做了如下部署:
平野支隊在湘陰北方白泥湖岸登陸,占領湘陰,爾後掩護傷員由水路北撤;
第4師團森田支隊進占神鼎山北麓,當主力部隊全部撤過後歸建;
荒木支隊在新開港占領陣地,當第4師團經過時隨之北撤;
獨立混成第14通旅團江藤支隊,在長樂至新牆之間掩護兵站,當第6師團撤過後歸建。
10月1日夜,荒木支隊由獅形山開始向新開港進發。2日晨,在行至麻峰嘴東北地區時與第20軍遭遇。荒木支隊無心戀戰,很快就脫離戰場,並於當日到達新開港。4日,又配合平野支隊,攻占了湘陰城。由於新20軍的報復性攻擊,平野支隊和荒木支隊被新20軍以優勢兵力徹底全殲。第40師團繼荒木支隊後也由獅形山開始北撤。在撤退過程中,曾遭到第20軍等部隊的阻擊。
由第4師團指揮的早淵支隊於30日夜間開始北撤。10月1日,該支隊在撈刀河北岸遭到巧妙偽裝的第98師的阻擊,傷亡甚眾,2個聯隊長被擊斃,餘部潰逃。
第3師團10月1日傍晚由金潭附近北撤。2日在楓林港以北地區遇到第99軍第99師阻擊,3日進到影珠山,又遭第92師攔擊,拚命突圍始得通過。
第6師團殿後。10月1日傍晚,該師團從鎮頭市撤退,編成三路縱隊北返。在福臨鋪及檢市場等地遭到中國軍隊的阻擊,5日晚進到長樂附近。
10月7日,日軍渡過汨羅江後,經新牆河開始向臨湘、嶽陽撤退。為進一步追殲北退之敵,薛長官又重新調整部署:
湘鄂贛挺進軍王總司令率3個挺進縱隊及2個補充團,切斷鹹寧、蒲圻間之鐵路、交通、通信,斷敵歸路,阻敵向堙水東北岸逃竄;第78軍之新編第16師進攻崇陽之敵及擊敵援兵,斷敵歸路。
第20軍暫編第54師以主力攻擊大沙坪,以1個團攻擊羊樓洞而占領之,由羊樓洞附近切斷鐵路、公路之交通、通信及擊敵援兵。
第6挺進縱隊向羊樓司、第7縱隊向五裏牌截擊日軍,並確實截斷鐵路、公路之交通、通信,斷敵歸路及擊敵援兵。
第72、第4、第58、第20軍在汨羅江、新牆河間截擊、尾擊敵人後,第72軍向忠坊、臨湘;第58軍向桃林;第4軍向西塘,自東向西截擊日軍;第20軍向筻口、新牆,自東南向西北尾擊日軍,並力爭將其壓迫於嶽陽附近地區加以殲滅,從而一舉而攻占臨湘、嶽陽。
第26軍集結於浯口、長樂街,推進至登龍橋、關王橋,第79軍第98、暫編第6師集結於伍公市,推進至三江口、大荊街,策應新牆河北岸各軍作戰。
第99軍第92師、第99師與新20軍協力肅清歸義、河夾塘、營田一帶殘敵後,前者在新市南神鼎山東側地區集結,策應各方作戰;後者仍任歸義、河夾塘、營田、湘陰一帶原防。
10月9日,薛長官向最高統帥報告:敗退之敵已潰渡新牆河;從8日上午開始,第72軍向忠坊;第58軍向桃林;第4軍向西塘;第20軍向筻口、新牆河北繼續猛追,各軍除以一部圍攻據點之敵外,主力正向嶽陽、臨湘東南地區挺進攻擊中。
雖然第9戰區對北撤日軍的追擊聲勢浩大,但由於各軍在此前都曾遭到日軍不同程度的打擊,戰鬥力並不強,再加上在追擊的過程中各軍之間缺乏相互協調和配合等原因,並未能取得戰區所期望的將日軍壓迫至嶽陽附近加以殲滅,進而克復臨湘、嶽陽的目的。
10日前後,日軍全部退回新牆河北岸,雙方軍隊又恢復了戰前的對峙態勢。
在整個會戰期間,為策應湘北主戰場作戰,日軍獨立混成第14旅團於9月22日從九江出發,25日向武寧方向攻擊;第34師團於9月27日擊退錦江北岸之中國軍隊,爾後向奉新方向反轉進擊,牽製贛北方麵的中國軍隊。10月上旬,這兩支部隊也陸續返回原防地。
會戰期間,遵照軍事委員會9月20日及以後的一再電令,第三、第五、第六戰區各向當麵日軍發動了範圍廣泛的襲擾活動,對日軍若幹據點和交通線形成一定威脅。特別是第六戰區從宜昌出發的反攻作戰發展到較大規模,使日軍受到震撼。其中,第六戰區集中優勢兵力向日軍留守鄂西一帶的第13師團主力發動猛烈進攻。戰鬥進行到10月10日晨,被中國軍隊包圍的日軍第13師團燒毀了軍旗和秘密文件,師團長以下軍官們準備好了自盡的場地和用具,並寫好了絕命書,等待最後時刻的到來。但這時日軍從長沙前線返轉的部隊為解第13師團之危,緊急車運,其先頭已抵荊門附近,第11軍決定將早淵支隊及第13師團第103旅團在武漢以西的部隊都歸第39師團指揮,全力向第13師團突進。軍事委員會鑑於日軍返轉部隊已接近,為避免陷於被動,於10月11日晨電令第六戰區停止攻擊,將部隊有計劃撤至城外,控製要點,進行休整。第六戰區的反攻作戰至此結束。
第二次長沙會戰,歷經月餘,終於落下了帷幕。
日軍“華北方麵軍”(司令官岡村寧次)為策應第11軍的長沙作戰,10月2日以第35師團自新鄉以南強渡黃河,10月4日卻輕易擊退第一戰區第3集團軍部隊,占領中原重鎮鄭州。10月31日,第35師團雖然撤出鄭州,返回原防,卻在黃河南岸京漢鐵路黃河大橋西側的霸王城要點建立了橋頭堡陣地,以2個步兵大隊、1個炮兵大隊駐守,這為後來日軍在河南的進一步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