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打朝鮮
重生大明之六世榮耀,老娘不要 作者:滾動的苦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嘻嘻嘻,誇得多,長得好。小姑子們還好麽?”
張欣得意一笑然後轉話題。
兩個小姑子被她帶出了王府,然後就在開女子工坊跟女子學院這條路上越走越遠,遠到差點不想嫁人。
隻是後來還是遇到了心悅的。
先後腳的功夫,就都嫁了。
嫁的都是京師那邊的人,公爹跟婆婆南巡不可能不去見一見。
本來朱棣想讓她們帶著駙馬一塊搬回京城,可這倆很有主心骨,就想留在京師。
她這會還真有點想念。
“挺好的,智明懷第二個了。她們還讓我她們問你好。”
徐氏知道張欣不想讓她想不愉快的事,也跟著說起自己的女兒。
“寶慶姑姑呢?”
“說要學智明跟安樂,過二十再嫁。”
“嘻嘻嘻。”
“還笑,都是你搞的,一個個的,都不想嫁人!”
徐氏作勢拍了張欣一下。
“哪有。我多乖。”
張欣不能認。
“乖你個大頭鬼,看招!”
徐氏翻白眼,揚腿踢了過來,張欣後退一步,兩婆媳八段錦的動作也不做了,就地打起了太極,不一會,兩個人就大汗淋漓。
徐氏打過癮了才舉手叫停,喘著氣,看著滿眼翠綠感慨:
“這別院住著比皇城裏舒服。幹脆以後,就常住這邊好了。”
“娘也這麽覺得啊?”
張欣跟著徐氏一起走到溪邊,她原本還擔心徐氏住不慣。
“宮裏四麵都是牆。也就是麵子功夫。不得不蓋罷了。”
徐氏吐氣,收尾。
碧璽馬上遞了汗巾給徐氏擦汗。
“咦,這是什麽,新貢上來的?”
徐氏拿了汗巾一擦臉就覺得觸感不對,拿下來一看,不是原來那種平整布巾,而是一塊雙麵都呈絨毛狀的,極軟乎的棉巾。
“是的,娘,新出來的花樣,叫絨布,咱們現在用的是棉絨布,棉花做的,吸水極好。洗了頭發用大的棉絨布裹著一絞,幹得特別快。我覺得用來洗臉也很好,什麽都不用,洗完,臉上滑溜溜的。娘這個,角上鏽的是牡丹。我的是薔薇。”
張欣獻寶一樣的把自己用的也展示了一下。
“不錯。很舒服。朱砂真有毒?”
徐氏不吝誇獎。
她跟朱棣一回來就被張欣請到別院這邊住了。
原因有說,但也沒時間仔細說。
張欣挽著擦完汗的徐氏,挽著徐氏的手往屋裏走,一邊走就一邊把事情前前後後仔仔細細都說了。
最後總結一句:
“文北郊說是有毒,提了死囚正在試。我總覺得,保險一點為好。”
“幸好你爹不好這口。”
徐氏拍胸口。
“爹隻稀罕娘——”
張欣捂嘴笑。
“去——二胖三胖跟四胖呢?沒事了吧?”
徐氏老臉一紅,擰了張欣一把。
“搬出來第二天晚上,二胖的鼻子就不塞了。”
張欣說起來也是一陣後怕。
別院這邊,為了那種草舍的感覺,沒有雕梁畫棟,也沒有濃墨重彩,所有的院子都很樸素。
幾個孩子過來住了幾天,幺娘把脈說這肺氣好了很多。
她跟朱高熾倒是不明顯。
由此可見,這玩意,可能對小孩子的影響最大。
“實在不好,地磚沒法弄,把牆皮鏟了,重新刷。”
徐氏見過拿丹藥當飯吃的人。
往往骨瘦如柴,不成樣子,而且,大多子嗣艱難,勉強生下來,不是夭折,也會短命。
“殿下也這麽說來著,就是,紫禁城太大了。”
張欣略發愁。
“趁著家裏人少,要辦就趕緊辦,這十年八年不住宮裏也沒事。我回頭跟你爹商量一下就定。”
“是,娘。”
“你跟熾兒監國監得不錯,不過,你爹嘴硬,怕是不會誇,我來誇。你回頭跟熾兒轉達一下。”
“嘻嘻嘻,謝娘誇獎。也替殿下謝娘。”
“今天吃啥?”
“春餅?”
“行!”
~~~~~
大明,永樂十一年,四月。
太和殿。
“廢穀王朱橞為庶人。”
“太監馬騏到交趾采辦,大索境內珍寶,斬無赦。”
“采往昔名僧功行超卓者輯為一編,我親自作序,書成付梓以傳。”
“藺芳,治河有功,複為工部主事,屢遷工部右侍郎。”
“泰寧候陳珪督理紫禁城城牆修繕,安遠候柳升、成山候王通為副手。吏部為其鑄“繕工之印”,並於吏部設經曆司掌修繕一事。”
“遣刑部員外郎呂淵出使日本。”
“禁僧尼私建庵院,且僧尼混處,禮部榜示天下,使之恪守清規,違者必誅。”
“詔令工部督造武當金殿。”
“各州府縣鄉衛所軍紀敗壞,兵部尚書金忠罰俸三年。”
“退朝!”
三月裏,朱棣政令頻出,到了四月,新政新令仍舊在繼續。
而且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朝臣忙不完的事情之餘,總覺得摸不到皇帝的脈。
夏元吉第一時間就找上了朱高熾。
“殿下,現如今,皇上有何打算?”
“夏大人覺得我爹有啥打算?”
朱高熾挑眉反問。
“其他的不論,上個月遼東建了亦馬忽衛所,讓女真人當指揮使,這個月呂淵出使日本,是要打朝鮮?”
夏元吉答道。
“哇!夏大人高才!我爹都分兩個月說了,您都猜出來了?”
朱高熾不得不佩服一把這些內閣大臣們的心眼子。
“真打?”
夏元吉又驚又喜。
“也就這半年吧。”
朱高熾給了個不算特別肯定的答複。
他爹說了,打仗這事,他不懂,不跟他細講,反正等結果就是了。
他知道的就是一邊派人去安撫日本,一邊出兵朝鮮。不讓這倆地方互通有無。
“殿下,是不是師出有名?”
夏元吉隻擔心這個。
朝鮮畢竟是個年年朝貢的藩屬國,就這麽去打人家,這邊上的國家就得人人自危。
他從朱棣特意派人去日本,就覺得不對勁。
李景隆常年在日本和琉球待著,船也是常來常往的,完全沒必要。
“去年兩次倭寇登岸,在哪裏登的岸,到現在也說不清楚,追擊反正是追到了義州界把人給追丟了,咱們上岸搜捕倭寇,名正言順。”
朱高熾跟張欣一直想要朝鮮,也跟朱棣說過朝鮮這位置的重要性。
朱棣隻說需要從長計議,對是不是出兵拿下朝鮮沒有定論。
但這次朱棣南巡,臨回來之前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朱棣的想法。
之前奉命出使西洋的太監張謙,在回國的路上,途經金鄉衛海,遭遇倭寇,張謙這邊隻有一百六十餘人,而對方近四千人。
結果,張謙還打贏了,還俘虜了數十人。
這說明,目前這所謂的倭寇,無論是真倭寇,還是朝鮮那邊的假倭寇,船上的武器火炮裝備遠遠不及明軍,出來打劫的都這麽差勁,國內更不用說了。
朱棣這才下了決心。
在回來的路上就已經開始調兵遣將了,隻是沒有聲張而已。
張欣得意一笑然後轉話題。
兩個小姑子被她帶出了王府,然後就在開女子工坊跟女子學院這條路上越走越遠,遠到差點不想嫁人。
隻是後來還是遇到了心悅的。
先後腳的功夫,就都嫁了。
嫁的都是京師那邊的人,公爹跟婆婆南巡不可能不去見一見。
本來朱棣想讓她們帶著駙馬一塊搬回京城,可這倆很有主心骨,就想留在京師。
她這會還真有點想念。
“挺好的,智明懷第二個了。她們還讓我她們問你好。”
徐氏知道張欣不想讓她想不愉快的事,也跟著說起自己的女兒。
“寶慶姑姑呢?”
“說要學智明跟安樂,過二十再嫁。”
“嘻嘻嘻。”
“還笑,都是你搞的,一個個的,都不想嫁人!”
徐氏作勢拍了張欣一下。
“哪有。我多乖。”
張欣不能認。
“乖你個大頭鬼,看招!”
徐氏翻白眼,揚腿踢了過來,張欣後退一步,兩婆媳八段錦的動作也不做了,就地打起了太極,不一會,兩個人就大汗淋漓。
徐氏打過癮了才舉手叫停,喘著氣,看著滿眼翠綠感慨:
“這別院住著比皇城裏舒服。幹脆以後,就常住這邊好了。”
“娘也這麽覺得啊?”
張欣跟著徐氏一起走到溪邊,她原本還擔心徐氏住不慣。
“宮裏四麵都是牆。也就是麵子功夫。不得不蓋罷了。”
徐氏吐氣,收尾。
碧璽馬上遞了汗巾給徐氏擦汗。
“咦,這是什麽,新貢上來的?”
徐氏拿了汗巾一擦臉就覺得觸感不對,拿下來一看,不是原來那種平整布巾,而是一塊雙麵都呈絨毛狀的,極軟乎的棉巾。
“是的,娘,新出來的花樣,叫絨布,咱們現在用的是棉絨布,棉花做的,吸水極好。洗了頭發用大的棉絨布裹著一絞,幹得特別快。我覺得用來洗臉也很好,什麽都不用,洗完,臉上滑溜溜的。娘這個,角上鏽的是牡丹。我的是薔薇。”
張欣獻寶一樣的把自己用的也展示了一下。
“不錯。很舒服。朱砂真有毒?”
徐氏不吝誇獎。
她跟朱棣一回來就被張欣請到別院這邊住了。
原因有說,但也沒時間仔細說。
張欣挽著擦完汗的徐氏,挽著徐氏的手往屋裏走,一邊走就一邊把事情前前後後仔仔細細都說了。
最後總結一句:
“文北郊說是有毒,提了死囚正在試。我總覺得,保險一點為好。”
“幸好你爹不好這口。”
徐氏拍胸口。
“爹隻稀罕娘——”
張欣捂嘴笑。
“去——二胖三胖跟四胖呢?沒事了吧?”
徐氏老臉一紅,擰了張欣一把。
“搬出來第二天晚上,二胖的鼻子就不塞了。”
張欣說起來也是一陣後怕。
別院這邊,為了那種草舍的感覺,沒有雕梁畫棟,也沒有濃墨重彩,所有的院子都很樸素。
幾個孩子過來住了幾天,幺娘把脈說這肺氣好了很多。
她跟朱高熾倒是不明顯。
由此可見,這玩意,可能對小孩子的影響最大。
“實在不好,地磚沒法弄,把牆皮鏟了,重新刷。”
徐氏見過拿丹藥當飯吃的人。
往往骨瘦如柴,不成樣子,而且,大多子嗣艱難,勉強生下來,不是夭折,也會短命。
“殿下也這麽說來著,就是,紫禁城太大了。”
張欣略發愁。
“趁著家裏人少,要辦就趕緊辦,這十年八年不住宮裏也沒事。我回頭跟你爹商量一下就定。”
“是,娘。”
“你跟熾兒監國監得不錯,不過,你爹嘴硬,怕是不會誇,我來誇。你回頭跟熾兒轉達一下。”
“嘻嘻嘻,謝娘誇獎。也替殿下謝娘。”
“今天吃啥?”
“春餅?”
“行!”
~~~~~
大明,永樂十一年,四月。
太和殿。
“廢穀王朱橞為庶人。”
“太監馬騏到交趾采辦,大索境內珍寶,斬無赦。”
“采往昔名僧功行超卓者輯為一編,我親自作序,書成付梓以傳。”
“藺芳,治河有功,複為工部主事,屢遷工部右侍郎。”
“泰寧候陳珪督理紫禁城城牆修繕,安遠候柳升、成山候王通為副手。吏部為其鑄“繕工之印”,並於吏部設經曆司掌修繕一事。”
“遣刑部員外郎呂淵出使日本。”
“禁僧尼私建庵院,且僧尼混處,禮部榜示天下,使之恪守清規,違者必誅。”
“詔令工部督造武當金殿。”
“各州府縣鄉衛所軍紀敗壞,兵部尚書金忠罰俸三年。”
“退朝!”
三月裏,朱棣政令頻出,到了四月,新政新令仍舊在繼續。
而且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朝臣忙不完的事情之餘,總覺得摸不到皇帝的脈。
夏元吉第一時間就找上了朱高熾。
“殿下,現如今,皇上有何打算?”
“夏大人覺得我爹有啥打算?”
朱高熾挑眉反問。
“其他的不論,上個月遼東建了亦馬忽衛所,讓女真人當指揮使,這個月呂淵出使日本,是要打朝鮮?”
夏元吉答道。
“哇!夏大人高才!我爹都分兩個月說了,您都猜出來了?”
朱高熾不得不佩服一把這些內閣大臣們的心眼子。
“真打?”
夏元吉又驚又喜。
“也就這半年吧。”
朱高熾給了個不算特別肯定的答複。
他爹說了,打仗這事,他不懂,不跟他細講,反正等結果就是了。
他知道的就是一邊派人去安撫日本,一邊出兵朝鮮。不讓這倆地方互通有無。
“殿下,是不是師出有名?”
夏元吉隻擔心這個。
朝鮮畢竟是個年年朝貢的藩屬國,就這麽去打人家,這邊上的國家就得人人自危。
他從朱棣特意派人去日本,就覺得不對勁。
李景隆常年在日本和琉球待著,船也是常來常往的,完全沒必要。
“去年兩次倭寇登岸,在哪裏登的岸,到現在也說不清楚,追擊反正是追到了義州界把人給追丟了,咱們上岸搜捕倭寇,名正言順。”
朱高熾跟張欣一直想要朝鮮,也跟朱棣說過朝鮮這位置的重要性。
朱棣隻說需要從長計議,對是不是出兵拿下朝鮮沒有定論。
但這次朱棣南巡,臨回來之前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朱棣的想法。
之前奉命出使西洋的太監張謙,在回國的路上,途經金鄉衛海,遭遇倭寇,張謙這邊隻有一百六十餘人,而對方近四千人。
結果,張謙還打贏了,還俘虜了數十人。
這說明,目前這所謂的倭寇,無論是真倭寇,還是朝鮮那邊的假倭寇,船上的武器火炮裝備遠遠不及明軍,出來打劫的都這麽差勁,國內更不用說了。
朱棣這才下了決心。
在回來的路上就已經開始調兵遣將了,隻是沒有聲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