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上火,我慢慢改不就成了麽?”


    眼見著徐氏為了不相幹的人上火,朱棣趕緊安撫。


    “唉,上千年的說法,傳得麵目全非,士大夫生往自己臉上貼金,貼了這麽多年,都成就金身了,怕是我們撕一輩子也撕不幹淨。”


    徐氏有點泄氣。


    “不至於,我看咱兒子做得挺好的。一點點來唄。”


    朱棣這會也沒別的想法,人各有所長,他很有深刻的認識。


    徐氏跟朱高熾腦子轉八百個彎了,他可能剛剛起步,處理朝政不行這事,他心裏是認的。


    他爹跟他哥父子相得,落了個白送黑的下場。


    他必須反其道而行,在麵上跟兒子搗亂五十年,做兒子那堅實且不講理的後盾。


    “當個藩王多好。”


    徐氏又想歎氣。


    有些事情,她早就看得透透的。


    但朱棣隻是藩王,她想歸想,不能動,隻能用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來寬慰自己。


    現在在其位了,還有張欣跟朱高熾這兩個敢想敢做的繼承人。


    不謀一謀,就覺得對不起這些年她看過的書。


    “嘿嘿嘿,晚了,皇後娘娘!”


    朱棣笑。


    “算了,出來混,總是要還得,來來來,我跟皇上說一說,這良籍跟賤籍一事,看能不能把賤籍廢了。”


    徐氏把輿圖收好,才跟朱棣認真的普及了一下,士農工商,良籍,賤籍,這種把人無故劃分成三六九等的淵源跟危害。


    “士農工商,國之四民”這個說法出自《管子》。


    管子,就是管仲,齊國大名鼎鼎的相國,入仕之前,人家就是個商人。


    管仲的這四民的說法隻是將國民分為軍士、農民、工匠、商賈。


    這個劃分如果單看這一句,像是劃分了階層。


    但實際上,管仲表達的隻是職業上的分類,沒有尊卑之分。


    因為後麵還有一句——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


    管仲的完整意思是,國民大概有四種職業,士農工商,他將之稱為四民,四民全都是國家基石,不可或缺。


    至於這個排序,並不是身份地位的排序,而是基於一個國家治理對象重要程度的排序。


    士,指的是軍士,在管仲那會,擁有軍隊大權在握,隨時可以謀奪皇權,自然是需要加強管理的第一位。


    農,代表的是農民,隻有農民勤懇耕種產出糧食,國家才不至於餓殍遍地,管好了農民,治理國家就簡單輕鬆,所以在第二位。


    工,是提高大家生活素質的人,技藝精湛的匠人主要服務上層,他們大多數不缺吃穿,放到一邊先不管也成。


    商,主國內東西的流通的人,沒有商人,國家經濟可能如一潭死水導致國家毫無發展。商人隻要有利可圖,自然就會產生,像野草一般,生存能力極強,所以比工匠還不需要管理。


    管仲的四民製度從根上來說,跟後人扭曲了他的本意把人分成士農工商四個等級,是截然不同的東西。


    特別在“士”這裏。


    朝代發展之下,做官的人從原來的推舉製變成了全民科舉。


    科考讓普通老百姓也能入朝為官,打理一方政務甚至製定國家政策。


    讀書人的地位越來越高,有文化的官吏替代了軍士,“士”也成了士大夫跟讀書人,一舉成了階層的榜首。


    相反的。


    商人被一些唯利是圖的人敗壞了風評成了賤籍。


    工匠裏麵因為有下九流的存在,“工”慢慢的變成了所謂的賤籍。


    就此,什麽是良籍,什麽是賤籍在老百姓的認知裏根深蒂固。


    在宋朝那會,因為宋朝的商業發達,良賤通婚並不罕見,這個界線開始模糊。


    宋朝末年時,良籍賤籍的說法已經開始進入逐漸消亡的狀態。


    可惜,前元南下,統治了中原近百年的時候,把古早的糟粕全恢複不單止,還發揚光大。


    一整個國家被分成了好幾等人。


    連古早的奴隸製都死灰複燃。


    先帝說句不那麽中聽的,本就是前元統治下長大的,哪怕他謀奪了這個天下,他的思想也照樣受前元這些製度的影響,即便恢複了漢人統治,也同樣將整個國家老百姓分成了三六九等。


    洪武朝的基本戶籍說是隻有兩類:良籍、賤籍。


    但細分起來,良籍有四種——民籍、軍籍、匠籍、灶籍。


    賤籍更多,有七種——丐籍、樂籍、漁籍、胥籍、墮籍、娼籍、隸籍。


    按先帝的想法,隻要是良籍都可以參加科舉,入仕為官。


    但從實際的操作來說,四種良籍的人裏麵,隻有民籍有條件去參加科舉。


    軍籍或者匠籍、灶籍,都是代代相傳的,每一代家裏都必須出一個正丁從軍或者當匠人、當灶戶。


    這三種戶籍的人家裏有富餘的人口,也叫餘丁,在正丁承繼了家業,沒有出任何意外的情況下才能去做別的事情。


    一旦正丁出事,餘丁就是替補承繼人,而且必須替補,否則就是違法。


    所以軍籍、匠籍、灶籍的人家,為了以防萬一,餘丁一般就是在家種地或者協助正丁幹活,等著那個萬一。


    久而久之,好像隻有民籍能參加科舉了一般。


    讀書人很快就鑽了這個漏洞,把先帝這個戶籍的定義,又變成了士農工商這個傳承了千年的說法。


    更是恢複了之前士大夫最貴,農民次之,其他的無論什麽籍都是賤籍拿來套在老百姓的身上。


    老百姓能知道個啥!


    一直掙紮在溫飽線的老百姓壓根沒法去計較別人怎麽定義他們。


    【小科普:冷知識,洪武初期大明律規定——對於不事生產、專門從事末業的商人,可直接抓起來問罪。職業商人本身就是違法的,所以在大明最初的戶籍當中,並無所謂的“商籍”,一直到萬曆年間才給鹽商臨時加了一個商籍的稱呼。至於一直存在的經商的人,大部分家裏有田有地,他們的歸類是民籍。至於在明朝商人是賤籍的說法,僅僅是曆史遺留跟大眾認定。沒有官方蓋章認定。另外,灶籍——即鹽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大明之六世榮耀,老娘不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滾動的苦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滾動的苦瓜並收藏重生大明之六世榮耀,老娘不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