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都不合理
重生大明之六世榮耀,老娘不要 作者:滾動的苦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
張欣這邊折騰賣東西的鋪子的時候,朱高熾也跟朱棣在折騰跟買賣有關的事。
“我以前宵衣旰食,在戰場上趴冰臥雪,他們說我窮兵黷武。現在老老實實呆著,哪也不去,說我蠅營狗苟,與民爭利。合著話都讓他們說完了!這當皇帝的,幹啥都不行了唄!”
朱棣咆哮的聲音響徹了整個書房。
“爹,冷靜冷靜!”
朱高熾隻是敷衍了一句,繼續跟夏元吉說話,“市舶司收課重稅?”
“海軍不能屯田,怎麽養活海軍?總不能讓他們去捕魚吧。自然是要收稅的。”
夏元吉也習慣了朱棣偶爾的不著調,認真回答朱高熾。
“總覺有哪裏不妥。”
朱高熾摸鼻子,搖頭。
“皇上,咱不如去禦花園溜一圈。”
鄭和今兒個也在宮中,看朱棣跳腳,朱高熾假裝看不見,隻能提議。
“不去!”
朱棣咽不下這口氣。
“三寶,給我爹泡杯茶吧,爹,你就聽著,行不,遲早我們把場子給找回來。”
朱高熾回頭安慰了朱棣一句。
“哼!”
回應朱高熾的是一句冷哼。
“夏大人我們繼續說。”
朱高熾停下來等了一會,看朱棣沒有繼續咆哮,才轉向夏元吉。
“是,殿下,臣的意思是本國國民出海不收稅,或者就收一點意思一下,回航再課重稅。別國商船無論入港還是出港都要課重稅。而且,臣,覺得,這商稅,該提一提。”
市舶司出海的細則大致上也算是擬出來,也實際實施了。
現在就是課稅的方麵,夏元吉覺得不太合理。
不但是海稅,還有目前國內的商稅,農稅,都不合理。
從洪武朝遺留下來的問題,他焦慮很久了。
“咱一個一個來!”
朱高熾很有耐心。
“那臣就先說海上這市舶司要收的三個稅。”
夏元吉跟朱高熾一樣,不緊不慢,很快就給朱高熾捋了一遍這海稅的組成。
市舶司就三個稅——市舶稅、留滯稅、行市稅
市舶稅是指對進出港的商船收取的稅費。
留滯稅是對外來滯留的商賈收取的稅費,這裏麵有住店、有租賃、還有存貨等方麵。
行市稅則是對市場上各種商品收取的稅費。
在夏元吉看來行市稅這裏跟市舶稅是重複收取的。
買的時候給了一遍,上了船還要再給一遍,增加成本不說,也不利於朱高熾鼓勵大家出海貿易的本意。
朱高熾的本意,自然是希望大商賈能夠在國內采買大量的貨品去國外,既增加了內銷,也掙回來外麵的白銀。
但海上貿易的風險比在國內行商,大太多。
又出錢,又出命。
一個不小心,兩樣就全沒了。
特別是現在剛剛開始,海寇未清,海軍初建,風險極大。
海商冒這麽大的風險,還要交雙份的稅費,有時候會讓人心裏覺得很不劃算。
三十稅一變成了十五稅一,在量大的情況下,數目也挺可觀。
在沒有掙到錢之前,先花了很多錢,還不確定是不是一定能掙錢的現實,會讓一些中小型的商賈對海貿望而卻步。
所以,幹脆,朝廷在出海的時候不收,隻在回航的時候收。
能回航就是穩賺,此時收稅不但基數大,而且也合乎情理,讓人的心理舒服很多。
還有一點,就是被課過重稅以後,為了保證利潤,海商不至於降價傾銷貨品擾亂國內市場。
上麵是從海商的角度來說。
再要從朝廷這邊來說。
海貿會帶去的東西,一般都是老三樣。
這種能被大量采購帶出去的東西,對於國內而言,無論產量、銷量還是質量,基本上就是處於相對飽和的狀態。
隻有走出國內,走向海外,才能開拓更大更廣的市場,才能刺激國內生產力的增長。
就像瓷器這一項,因為海禁開了,現在多了很多的瓷器工坊。
每天都在十二個時辰不停歇的生產出口海外的盤子碟子碗。
商賈們為了提高產量,重金懸賞匠人提升產能、改進技術。
這些好處串起來,國內的經濟環境,就是良好的競爭的上升的。
而且,開了海禁,不但是國內的人會出去賣東西,外麵的人就會帶著貨品來大明朝兜售,這哪裏能不收重稅?
“那,國內的商稅要提一提這個呢?”
朱高熾聽得清楚明白,隻接著問夏元吉的另一個提議。
“之前先帝的想法太天真了,這朝廷唯一個大頭進項,就是兩稅,春天一次,秋天一次。說是重農抑商,可行商比種田劃算多了。也就是大家種地種習慣了,又覺得掛著商戶戶籍不好聽,這地裏人才沒跑光了。一遇天災,這稅就很難收上來。三十幾年下來,到處都是虧空。就這麽點錢,怎麽養活一整個朝廷。”
夏元吉這話早就想說了。
洪武朝到現在,每一年收上來的商稅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江南商賈的豪奢生活大家卻是有目共睹。
先帝一門心思想讓老百姓過好日子,洪武初年一畝地交三到四鬥米,到了洪武末年,一畝地降到了交一到三鬥米。
可也沒見老百姓日子好過到哪裏去?
糧食雖然留下的多了,可衣住行都在漲價,寶鈔還在掉價。
百姓交上來的稅收過少,政府每一年的花費卻並沒有減少。
這樣發展下去,絕對是不行的。
張欣這邊折騰賣東西的鋪子的時候,朱高熾也跟朱棣在折騰跟買賣有關的事。
“我以前宵衣旰食,在戰場上趴冰臥雪,他們說我窮兵黷武。現在老老實實呆著,哪也不去,說我蠅營狗苟,與民爭利。合著話都讓他們說完了!這當皇帝的,幹啥都不行了唄!”
朱棣咆哮的聲音響徹了整個書房。
“爹,冷靜冷靜!”
朱高熾隻是敷衍了一句,繼續跟夏元吉說話,“市舶司收課重稅?”
“海軍不能屯田,怎麽養活海軍?總不能讓他們去捕魚吧。自然是要收稅的。”
夏元吉也習慣了朱棣偶爾的不著調,認真回答朱高熾。
“總覺有哪裏不妥。”
朱高熾摸鼻子,搖頭。
“皇上,咱不如去禦花園溜一圈。”
鄭和今兒個也在宮中,看朱棣跳腳,朱高熾假裝看不見,隻能提議。
“不去!”
朱棣咽不下這口氣。
“三寶,給我爹泡杯茶吧,爹,你就聽著,行不,遲早我們把場子給找回來。”
朱高熾回頭安慰了朱棣一句。
“哼!”
回應朱高熾的是一句冷哼。
“夏大人我們繼續說。”
朱高熾停下來等了一會,看朱棣沒有繼續咆哮,才轉向夏元吉。
“是,殿下,臣的意思是本國國民出海不收稅,或者就收一點意思一下,回航再課重稅。別國商船無論入港還是出港都要課重稅。而且,臣,覺得,這商稅,該提一提。”
市舶司出海的細則大致上也算是擬出來,也實際實施了。
現在就是課稅的方麵,夏元吉覺得不太合理。
不但是海稅,還有目前國內的商稅,農稅,都不合理。
從洪武朝遺留下來的問題,他焦慮很久了。
“咱一個一個來!”
朱高熾很有耐心。
“那臣就先說海上這市舶司要收的三個稅。”
夏元吉跟朱高熾一樣,不緊不慢,很快就給朱高熾捋了一遍這海稅的組成。
市舶司就三個稅——市舶稅、留滯稅、行市稅
市舶稅是指對進出港的商船收取的稅費。
留滯稅是對外來滯留的商賈收取的稅費,這裏麵有住店、有租賃、還有存貨等方麵。
行市稅則是對市場上各種商品收取的稅費。
在夏元吉看來行市稅這裏跟市舶稅是重複收取的。
買的時候給了一遍,上了船還要再給一遍,增加成本不說,也不利於朱高熾鼓勵大家出海貿易的本意。
朱高熾的本意,自然是希望大商賈能夠在國內采買大量的貨品去國外,既增加了內銷,也掙回來外麵的白銀。
但海上貿易的風險比在國內行商,大太多。
又出錢,又出命。
一個不小心,兩樣就全沒了。
特別是現在剛剛開始,海寇未清,海軍初建,風險極大。
海商冒這麽大的風險,還要交雙份的稅費,有時候會讓人心裏覺得很不劃算。
三十稅一變成了十五稅一,在量大的情況下,數目也挺可觀。
在沒有掙到錢之前,先花了很多錢,還不確定是不是一定能掙錢的現實,會讓一些中小型的商賈對海貿望而卻步。
所以,幹脆,朝廷在出海的時候不收,隻在回航的時候收。
能回航就是穩賺,此時收稅不但基數大,而且也合乎情理,讓人的心理舒服很多。
還有一點,就是被課過重稅以後,為了保證利潤,海商不至於降價傾銷貨品擾亂國內市場。
上麵是從海商的角度來說。
再要從朝廷這邊來說。
海貿會帶去的東西,一般都是老三樣。
這種能被大量采購帶出去的東西,對於國內而言,無論產量、銷量還是質量,基本上就是處於相對飽和的狀態。
隻有走出國內,走向海外,才能開拓更大更廣的市場,才能刺激國內生產力的增長。
就像瓷器這一項,因為海禁開了,現在多了很多的瓷器工坊。
每天都在十二個時辰不停歇的生產出口海外的盤子碟子碗。
商賈們為了提高產量,重金懸賞匠人提升產能、改進技術。
這些好處串起來,國內的經濟環境,就是良好的競爭的上升的。
而且,開了海禁,不但是國內的人會出去賣東西,外麵的人就會帶著貨品來大明朝兜售,這哪裏能不收重稅?
“那,國內的商稅要提一提這個呢?”
朱高熾聽得清楚明白,隻接著問夏元吉的另一個提議。
“之前先帝的想法太天真了,這朝廷唯一個大頭進項,就是兩稅,春天一次,秋天一次。說是重農抑商,可行商比種田劃算多了。也就是大家種地種習慣了,又覺得掛著商戶戶籍不好聽,這地裏人才沒跑光了。一遇天災,這稅就很難收上來。三十幾年下來,到處都是虧空。就這麽點錢,怎麽養活一整個朝廷。”
夏元吉這話早就想說了。
洪武朝到現在,每一年收上來的商稅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江南商賈的豪奢生活大家卻是有目共睹。
先帝一門心思想讓老百姓過好日子,洪武初年一畝地交三到四鬥米,到了洪武末年,一畝地降到了交一到三鬥米。
可也沒見老百姓日子好過到哪裏去?
糧食雖然留下的多了,可衣住行都在漲價,寶鈔還在掉價。
百姓交上來的稅收過少,政府每一年的花費卻並沒有減少。
這樣發展下去,絕對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