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這就不是稱不稱王的事
重生大明之六世榮耀,老娘不要 作者:滾動的苦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明,建文二年,六月。
燕軍大營。
“北平到南京,中途不進任何城池,兩千三百裏地。長途奔襲,光是行軍就要多少時日?沒有進城補給,這糧草需要的量更是巨額!”
“七月,南邊暑熱,將士能不能抗得住?”
“一旦攻城,鐵玄跟盛庸回轉京師,我們就成了包子餡。”
“盛庸替了李景隆,濟南跟東昌都打贏了,夾河跟蒿城即便損失慘重,但有鐵玄經營濟南,陝西,遼東各路兵馬都虎視眈眈。”
“咱們現在手裏保的,就隻有北平,保定,永平三郡。以三郡之地對抗朝廷舉國之力,我覺得不妥。”
“都已經開打了,咱們不打就是等著別人打咱們,活活耗死。”
“不如徐徐圖之,廣積糧,緩成王。”
“放屁,這是稱不稱王的事麽!!!咱們燕王本就是王爺!”
“要我說,就幹他娘的,想來想去的,沒用!”
“稍安勿躁,做就是了,輿圖——”
“老李帶了五十萬,後來朱允炆又給了六十萬,京師原來的兵馬是不是也就差不多這個數?”
“不止,一百五十萬是有的。”
“盛庸跟鐵玄也得拿走一些。”
“京師必然空虛,大有可圖。”
大營裏因為是否直搗黃龍,跟如何直搗黃龍的事爭執了兩天,甚至大打出手,最後大家的意見還是得到了統一。
直奔京師確實就是目前破局的唯一且最佳的方法。
這會朱允炆跟他那些背後的文官還沒打仗的經驗,幾個軍方的人放水他們抓不到確鑿的證據,隻能還用著軍方的這些人。
朱棣這邊也能收到朝廷調兵遣將的各種動向。
等他們反應過來,南邊的消息會被封鎖起來,隻會越打越困難。
原來在觀望的藩王說不定也會下場。
不能再拖下去了。
~~~
定下了目標,打慣了仗的大家開始埋頭研究路線。
南軍的第一道防線,就是之前讓戰事進入膠著狀態的山東防線。
盛庸在山東行省耗費巨大兵力,以濟南府為中心,德州為刀尖,東西向各州府為支點,拉起了一條非常堅固的防線。
若以燕軍現有的八十萬大軍全部壓上,打破這個防線是必然可以的。
燕軍隻需要一個突破口即可,而且速度要快,快到讓盛庸沒有辦法拉起其他州府的人支援。
這一道防線恐怕隻能是將士用命來填。
擊穿一個口子後,留下人斷後。
主力部隊不戀戰,不糾纏,繞過防線急行軍南下。
真正困難的是第二道防線——天險。
江淮岸邊既是朝廷的腹地,也是江防重點,曆朝曆代,無數南征被大江大河阻礙於此。。
燕軍為北地軍士,向來盛產騎兵,水戰不利,更無水師。
因此,燕軍如果無法渡河,或在渡河的過程中遭遇南軍,基本上就是死局。
最後是目的地——京師。
京師作為整個大明朝的都城,城牆從洪武朝初期就開始大規模修建,牆的長度是七十裏,高度更不用說,實打實的恢弘雄壯,成千上萬有箭樓塔樓,城中至少還有20萬大軍。
燕軍勞師遠征,還要渡河,攻城利器之類的輜重最後能抵達的會損失過半。
如果耗在城下,隻等各地勤王兵馬一到,燕軍就會全軍覆沒,退無可退。
三道難關一一被列出來以後,大家就陷入了沉默之中。
主意固然是個好主意,但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兩千裏地的長途奔襲,被南軍追殺圍剿是正常的,怕的更多的是意外。
“王爺,不如從德州隔壁的濱州入山東行省。後護衛中,好些濱州人,可以帶路。”
張昶這支燕山後護衛從成立以來,因為都是山東來的災民組成的,訓練的時間太短,前頭的幾場大戰,都沒有他們的份。
隻是在北平駐守,跟朱高熾一起在牆頭遊蕩。。。
作為資曆最淺的軍中人,大家各抒己見的時候,他隻是安安靜靜的聽著。
等大家也安靜了下來才指著沙盤上病州府的位置說道。
“怎麽個帶路法?”
朱能,朱棣手下大將問道。
“能躲開南軍防守線的路。”
張昶笑。
“願聞其詳!”
朱棣來興致了。
張昶當場就讓人叫了後護衛裏他的兩個手下過來。
這倆人一個姓唐,一個姓林,都是山東濱州蒲台縣人。
這倆人早在去年山東大旱後,就舉家搬到了北平。
張昶經過張秋河頭一批遷移的災民的宣傳,在山東家喻戶曉。
張昶被燕王爺招進了軍中,旗下全是山東的兵,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兩家人都很機靈的第一時間入了軍戶,在七拐八彎的關係後找到了張昶。
雖然是後來的人,但因著這兩位也是小吏出身,能管人,也能管事,張昶就讓他們做了百戶。
後來在日常的操練跟生活裏接觸得多,張昶就知道了濱州旱災那會的很多事情。
德州也好,濟南也好,在山東行省都是比較大的城池,也相對比較富裕。
濱州從地方來說也不小,可人口少,也不是什麽物產豐富的地方。
這朝廷救災的糧食,報了旱災上去以後,濱州的人盼啊盼的,糧食卻先到了濟南。
到了具體多少糧食,蒲台縣的人,包括縣衙的縣令主簿都不知道。
到了以後,差不多一個月,這救災的糧食才送到了蒲台縣。
整個縣衙的人,看著那幾車連衙門的人都喂不飽的糧食,都震驚了。
遭災的人家都開始吃樹皮了,連柴火都是稀罕物。
最後,賑災的粥棚裏,三斤土混著一斤米,泥米水燒得半開不開。
本來災民還隻是餓,喝完了賑災的粥水,上吐下瀉,死了的不在少數。
蒲台縣還好說,縣下麵的小地方更慘。
連泥巴粥水都沒得喝,一死就是一村人。
據說有些村子已經拉起了隊伍,砸官衙,搶官倉。
燕軍大營。
“北平到南京,中途不進任何城池,兩千三百裏地。長途奔襲,光是行軍就要多少時日?沒有進城補給,這糧草需要的量更是巨額!”
“七月,南邊暑熱,將士能不能抗得住?”
“一旦攻城,鐵玄跟盛庸回轉京師,我們就成了包子餡。”
“盛庸替了李景隆,濟南跟東昌都打贏了,夾河跟蒿城即便損失慘重,但有鐵玄經營濟南,陝西,遼東各路兵馬都虎視眈眈。”
“咱們現在手裏保的,就隻有北平,保定,永平三郡。以三郡之地對抗朝廷舉國之力,我覺得不妥。”
“都已經開打了,咱們不打就是等著別人打咱們,活活耗死。”
“不如徐徐圖之,廣積糧,緩成王。”
“放屁,這是稱不稱王的事麽!!!咱們燕王本就是王爺!”
“要我說,就幹他娘的,想來想去的,沒用!”
“稍安勿躁,做就是了,輿圖——”
“老李帶了五十萬,後來朱允炆又給了六十萬,京師原來的兵馬是不是也就差不多這個數?”
“不止,一百五十萬是有的。”
“盛庸跟鐵玄也得拿走一些。”
“京師必然空虛,大有可圖。”
大營裏因為是否直搗黃龍,跟如何直搗黃龍的事爭執了兩天,甚至大打出手,最後大家的意見還是得到了統一。
直奔京師確實就是目前破局的唯一且最佳的方法。
這會朱允炆跟他那些背後的文官還沒打仗的經驗,幾個軍方的人放水他們抓不到確鑿的證據,隻能還用著軍方的這些人。
朱棣這邊也能收到朝廷調兵遣將的各種動向。
等他們反應過來,南邊的消息會被封鎖起來,隻會越打越困難。
原來在觀望的藩王說不定也會下場。
不能再拖下去了。
~~~
定下了目標,打慣了仗的大家開始埋頭研究路線。
南軍的第一道防線,就是之前讓戰事進入膠著狀態的山東防線。
盛庸在山東行省耗費巨大兵力,以濟南府為中心,德州為刀尖,東西向各州府為支點,拉起了一條非常堅固的防線。
若以燕軍現有的八十萬大軍全部壓上,打破這個防線是必然可以的。
燕軍隻需要一個突破口即可,而且速度要快,快到讓盛庸沒有辦法拉起其他州府的人支援。
這一道防線恐怕隻能是將士用命來填。
擊穿一個口子後,留下人斷後。
主力部隊不戀戰,不糾纏,繞過防線急行軍南下。
真正困難的是第二道防線——天險。
江淮岸邊既是朝廷的腹地,也是江防重點,曆朝曆代,無數南征被大江大河阻礙於此。。
燕軍為北地軍士,向來盛產騎兵,水戰不利,更無水師。
因此,燕軍如果無法渡河,或在渡河的過程中遭遇南軍,基本上就是死局。
最後是目的地——京師。
京師作為整個大明朝的都城,城牆從洪武朝初期就開始大規模修建,牆的長度是七十裏,高度更不用說,實打實的恢弘雄壯,成千上萬有箭樓塔樓,城中至少還有20萬大軍。
燕軍勞師遠征,還要渡河,攻城利器之類的輜重最後能抵達的會損失過半。
如果耗在城下,隻等各地勤王兵馬一到,燕軍就會全軍覆沒,退無可退。
三道難關一一被列出來以後,大家就陷入了沉默之中。
主意固然是個好主意,但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兩千裏地的長途奔襲,被南軍追殺圍剿是正常的,怕的更多的是意外。
“王爺,不如從德州隔壁的濱州入山東行省。後護衛中,好些濱州人,可以帶路。”
張昶這支燕山後護衛從成立以來,因為都是山東來的災民組成的,訓練的時間太短,前頭的幾場大戰,都沒有他們的份。
隻是在北平駐守,跟朱高熾一起在牆頭遊蕩。。。
作為資曆最淺的軍中人,大家各抒己見的時候,他隻是安安靜靜的聽著。
等大家也安靜了下來才指著沙盤上病州府的位置說道。
“怎麽個帶路法?”
朱能,朱棣手下大將問道。
“能躲開南軍防守線的路。”
張昶笑。
“願聞其詳!”
朱棣來興致了。
張昶當場就讓人叫了後護衛裏他的兩個手下過來。
這倆人一個姓唐,一個姓林,都是山東濱州蒲台縣人。
這倆人早在去年山東大旱後,就舉家搬到了北平。
張昶經過張秋河頭一批遷移的災民的宣傳,在山東家喻戶曉。
張昶被燕王爺招進了軍中,旗下全是山東的兵,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兩家人都很機靈的第一時間入了軍戶,在七拐八彎的關係後找到了張昶。
雖然是後來的人,但因著這兩位也是小吏出身,能管人,也能管事,張昶就讓他們做了百戶。
後來在日常的操練跟生活裏接觸得多,張昶就知道了濱州旱災那會的很多事情。
德州也好,濟南也好,在山東行省都是比較大的城池,也相對比較富裕。
濱州從地方來說也不小,可人口少,也不是什麽物產豐富的地方。
這朝廷救災的糧食,報了旱災上去以後,濱州的人盼啊盼的,糧食卻先到了濟南。
到了具體多少糧食,蒲台縣的人,包括縣衙的縣令主簿都不知道。
到了以後,差不多一個月,這救災的糧食才送到了蒲台縣。
整個縣衙的人,看著那幾車連衙門的人都喂不飽的糧食,都震驚了。
遭災的人家都開始吃樹皮了,連柴火都是稀罕物。
最後,賑災的粥棚裏,三斤土混著一斤米,泥米水燒得半開不開。
本來災民還隻是餓,喝完了賑災的粥水,上吐下瀉,死了的不在少數。
蒲台縣還好說,縣下麵的小地方更慘。
連泥巴粥水都沒得喝,一死就是一村人。
據說有些村子已經拉起了隊伍,砸官衙,搶官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