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望著李大釗:“我來就是要告訴你,《bol射vism的勝利》我又看了看,決定和《庶民的勝利》一起同在這一期《新青年》上一併全文刊登。我想了想,你上午的話有一定道理。刊物,作為宣傳文化的工具,不可能不觸及時政。不涉及時政的純文化是不存在的!布爾塞維主義及其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新的社會思潮,大力宣傳一下並無壞處,或許還真的對我中華衝破黑暗、走向光明能有所借鑑。”
李大釗誠摯地說:“仲甫先生能這樣與守常所想一致,這是守常之幸,守常不勝感激!”
陳獨秀笑笑,也很真誠地說:“守常先生不必過謙!說實在的,別看守常先生小於仲甫十多歲,倒是仲市經常受啟示於守常先生,經常使仲甫迷之豁然,得益不淺。”
李大釗搖搖手:“仲甫先生切不可這樣過於抬舉守常!切不可這樣!守常實實不敢領受!”
陳獨秀很認真地說:“我這可是真心話,守常先生。噢,對了,我還有個不大成熟的想法,很想聽聽你的意見。”
“請仲甫先生明示!”
“從《新青年》下一期起,我想對《新青年》進行改刊,改個名字,換成半月刊。”
“為什麽?”
“這幾天,我一直在思考:《新青年》繼續應該怎麽辦下去?就像我那時候把《青年雜誌》從上海遷到北京來改成《新青年》一樣,想讓刊物能適應一下新的形勢。許多天來,我看到我們北大校園裏熱火朝天。各種主義,各種觀點,各種對國內‘國際的局勢的看法,風起雲湧。它們之間論戰之激烈,如千軍萬馬之相搏。國民社,新潮社,少年中國社,乃至國故社,都在想方設法地把自己的觀點不斷地推出來,竭力地在宣傳自己和擴大自己的影響。各種各樣的揭帖鋪天蓋地。《新青年》在中間由於過於四平八穩而顯得有些柔弱力薄了,不似以前那樣名盛勢威了。另外,我了解到,在校外社會各界,《新青年》也不如以前那樣受國民歡迎了。所以,我想進行改刊,讓它能跟上形勢,能適應新的形勢的發展。”
李大釗沉思地說:“這種情況我也發現了,我也在思考。咱們《新青年》長期以來,隻是向封建專製主義開炮,隻是在反對復古倒退、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宣傳德先生和賽先生上下功夫,其他社會政治問題都好像不怎麽涉及,即使是涉及上那麽一點,也因為是月刊,每個月才出那麽一期,許多觀點本來是新的,但等它一刊登出來,也就早已成為陳腐舊貨了,所以,它已不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要求,已跟不上社會前進的步伐了。”
陳獨秀接過話頭:“所以我才想著改刊。”
“可是,仲甫先生,您想過沒有?”李大釗望著陳獨秀說,“您剛剛決定《新青年》從下一期起,成立編輯委員會,實行輪流擔任編輯的辦法,現在突然又決定改刊,您讓適之教授、玄同教授、半農教授、以及魯迅先生等這些編委會成員們怎麽想呢?”李大釗略停頓了一下,接著又說:“當然,玄同教授、半農教授以及魯迅先生,把話講開了,他們會理解,也會支持的,但適之教授那裏就不大好說了。”
陳獨秀沉吟著,點點頭:“這倒是的。那你說,守常先生,怎麽力、為好?”
李大釗想想,說:“守常也思考了很多天,依守常不成熟之見,是否可以與《新青年》並舉,再創辦一個快速的雜誌或報紙,以及時地反映社會政治形勢為主,對社會革命形勢發展的動態和各方麵的思想潮流進行簡介和評論,與《新青年》雜誌並舉而又相互補充。最好是能每星期出一期,能辦成個周刊或者周報,這樣就可以達到‘快’和‘新’了。”
陳獨秀高興地說:“這倒是個好辦法。搞吧!咱們一起來搞吧!盡快地把它創辦起來。到時候如果人手不夠的話,可以把適之教授、玄同教授他們也拉過來。起個什麽名稱呢?到底是辦個周刊呢,還是辦個周報呢?”
“這倒無關緊要,說它是周報也行,說它是周刊也行,反正是每周出一期,還可以固定地分成幾個專欄,把國內的和國際的分開。”
陳獨秀又問:“起個什麽名稱呢?”
李大釗想想,沉吟道:“可以不可以叫個《每周評論》?要不,我們再想想!”
三
新的刊物問世了。名稱就按李大釗最初所建議的,叫《每周評論》。就按李大釗所說的,說它是周刊也行,說它是周報也行,反正是每周出一期,採取的是小型報紙的形式,每星期日出四開一張,分四個版麵,分欄為國內大事述評、國外大事述評、社論、隨感錄等,除此而外,根據社會動態,還分欄有文藝時評、新文藝、通信、讀者來論、新刊批評、名著評介等。
《每周評論》一問世,就把矛頭直對準了封建專製勢力和東西洋列強尤其是東洋日本國的侵略主義。
陳獨秀學長在發刊詞中,把“主張公理,反對強權”定為《每周評論》的宗旨。
《每周評論》一問世,很快就受到了社會上的歡迎。每一期都供不應求。
《新青年》和《每周評論》,一個以反對封建專製主義為主,一個以反對洋人列強的侵略主義為主,兩者互補,猶如兩股並行而匯合的巨流,在古老而冷凝的神州大地上湧騰著,在醞釀著洶湧春潮的大波。
李大釗誠摯地說:“仲甫先生能這樣與守常所想一致,這是守常之幸,守常不勝感激!”
陳獨秀笑笑,也很真誠地說:“守常先生不必過謙!說實在的,別看守常先生小於仲甫十多歲,倒是仲市經常受啟示於守常先生,經常使仲甫迷之豁然,得益不淺。”
李大釗搖搖手:“仲甫先生切不可這樣過於抬舉守常!切不可這樣!守常實實不敢領受!”
陳獨秀很認真地說:“我這可是真心話,守常先生。噢,對了,我還有個不大成熟的想法,很想聽聽你的意見。”
“請仲甫先生明示!”
“從《新青年》下一期起,我想對《新青年》進行改刊,改個名字,換成半月刊。”
“為什麽?”
“這幾天,我一直在思考:《新青年》繼續應該怎麽辦下去?就像我那時候把《青年雜誌》從上海遷到北京來改成《新青年》一樣,想讓刊物能適應一下新的形勢。許多天來,我看到我們北大校園裏熱火朝天。各種主義,各種觀點,各種對國內‘國際的局勢的看法,風起雲湧。它們之間論戰之激烈,如千軍萬馬之相搏。國民社,新潮社,少年中國社,乃至國故社,都在想方設法地把自己的觀點不斷地推出來,竭力地在宣傳自己和擴大自己的影響。各種各樣的揭帖鋪天蓋地。《新青年》在中間由於過於四平八穩而顯得有些柔弱力薄了,不似以前那樣名盛勢威了。另外,我了解到,在校外社會各界,《新青年》也不如以前那樣受國民歡迎了。所以,我想進行改刊,讓它能跟上形勢,能適應新的形勢的發展。”
李大釗沉思地說:“這種情況我也發現了,我也在思考。咱們《新青年》長期以來,隻是向封建專製主義開炮,隻是在反對復古倒退、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宣傳德先生和賽先生上下功夫,其他社會政治問題都好像不怎麽涉及,即使是涉及上那麽一點,也因為是月刊,每個月才出那麽一期,許多觀點本來是新的,但等它一刊登出來,也就早已成為陳腐舊貨了,所以,它已不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要求,已跟不上社會前進的步伐了。”
陳獨秀接過話頭:“所以我才想著改刊。”
“可是,仲甫先生,您想過沒有?”李大釗望著陳獨秀說,“您剛剛決定《新青年》從下一期起,成立編輯委員會,實行輪流擔任編輯的辦法,現在突然又決定改刊,您讓適之教授、玄同教授、半農教授、以及魯迅先生等這些編委會成員們怎麽想呢?”李大釗略停頓了一下,接著又說:“當然,玄同教授、半農教授以及魯迅先生,把話講開了,他們會理解,也會支持的,但適之教授那裏就不大好說了。”
陳獨秀沉吟著,點點頭:“這倒是的。那你說,守常先生,怎麽力、為好?”
李大釗想想,說:“守常也思考了很多天,依守常不成熟之見,是否可以與《新青年》並舉,再創辦一個快速的雜誌或報紙,以及時地反映社會政治形勢為主,對社會革命形勢發展的動態和各方麵的思想潮流進行簡介和評論,與《新青年》雜誌並舉而又相互補充。最好是能每星期出一期,能辦成個周刊或者周報,這樣就可以達到‘快’和‘新’了。”
陳獨秀高興地說:“這倒是個好辦法。搞吧!咱們一起來搞吧!盡快地把它創辦起來。到時候如果人手不夠的話,可以把適之教授、玄同教授他們也拉過來。起個什麽名稱呢?到底是辦個周刊呢,還是辦個周報呢?”
“這倒無關緊要,說它是周報也行,說它是周刊也行,反正是每周出一期,還可以固定地分成幾個專欄,把國內的和國際的分開。”
陳獨秀又問:“起個什麽名稱呢?”
李大釗想想,沉吟道:“可以不可以叫個《每周評論》?要不,我們再想想!”
三
新的刊物問世了。名稱就按李大釗最初所建議的,叫《每周評論》。就按李大釗所說的,說它是周刊也行,說它是周報也行,反正是每周出一期,採取的是小型報紙的形式,每星期日出四開一張,分四個版麵,分欄為國內大事述評、國外大事述評、社論、隨感錄等,除此而外,根據社會動態,還分欄有文藝時評、新文藝、通信、讀者來論、新刊批評、名著評介等。
《每周評論》一問世,就把矛頭直對準了封建專製勢力和東西洋列強尤其是東洋日本國的侵略主義。
陳獨秀學長在發刊詞中,把“主張公理,反對強權”定為《每周評論》的宗旨。
《每周評論》一問世,很快就受到了社會上的歡迎。每一期都供不應求。
《新青年》和《每周評論》,一個以反對封建專製主義為主,一個以反對洋人列強的侵略主義為主,兩者互補,猶如兩股並行而匯合的巨流,在古老而冷凝的神州大地上湧騰著,在醞釀著洶湧春潮的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