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芝、宋維新、漆小玉、還包括孔文才,都成了學生救國會的骨幹成員。隨後不久,他們又受李大釗主任和陳獨秀學長的影響,還積極參加了籌建少年中國學會和創辦《少年中國》月刊的活動。
另外,還有許多同學也還在積極準備籌建其他各種社團和雜誌。
就連鄒文錦都從發黴的故紙堆裏鑽了出來,在劉師培的鼓勵和支持下,與另外幾個也都是劉師培的得意弟子一起,在積極地籌建國故月刊社和創辦《國故月刊》雜誌。
一時間,北大校園裏真是熱鬧非凡。在李大釗和陳獨秀這兩位思想先驅、學界巨匠的積極鼓動和熱情支持下,在校長蔡元培先生兼容並包、自由結社的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北大校園裏各類社團風起雲湧。滿懷著一腔愛國熱血的學子們,為尋求救國救民之路,從各個方麵在孜孜不倦地追尋,路漫漫其修遠,在上下而求索不止。
社團不同,傾向不一,宗旨也各自相異。
愛國會,也就是學生救國會,在那次新華門大總統府請願失敗的激發下籌建後,就派出了代表許德珩、易克嶷南下天津、濟南、武漢、九江、上海、廣州等地,進行反對東西洋列強特別是反對東洋小日本的愛國宣傳。
兩位代表在天津受到了愛國學生的熱烈歡迎,他們會見了愛國學生代表馬駿、郭隆真女士、湛誌篤、馬千裏、鄧穎超女士、張傳倚以及張泰來也就是張太雷等人;
愛國學生張傳清為國家與民族的危亡、為政府一味欺國媚外而痛心疾首,在歡迎會憤然用菜刀砍掉了小指,以表要為國家和民族浴血奮戰到底的堅定的信念和決心;
兩位代表在上海也受到了數千名愛國學生以至還有工商界代表的熱烈歡迎,互通了兩地學生愛國運動的情況。兩位代表在上海還拜會了中山先生、仲愷先生以及《民國日報》的邵力子、葉楚傖兩位先生、《時報》的戈公振先生、《申報》的史量才先生、江蘇教育會的黃炎培先生、上海商會的虞哈卿先生等;
兩位代表在廣州還會見了非常國會的議員,在湖南嶽州還會見了嶽州鎮守使馮玉祥將軍……
兩位代表回到了北京,向救國會的同學們通報了各地學生轟轟烈烈的愛國運動的情況後,就和救國會的鄧康也就是鄧仲澥以及高尚德、黃日葵等同學們一起著手籌建國民社和創辦《國民》月刊。國民社和《國民》月刊,抱定左列四大宗旨:一,增進國民人格;二,研究學術;三,灌輸國民常識;四,提倡國貨。這四大宗旨歸結起來,就是旨在強化國民精神,堅決反對東西洋列強尤其是東洋日本國對中國的欺辱和侵略。
傅斯年、羅家倫等人籌建的新潮社和《新潮》月刊,完全是在《新青年》的影響下籌創的,它的英文名稱是renaissance,即“文藝復興”。它旨在以《新青年》為榜樣,投入新文化運動。它仿效《新青年》,反對舊的封建專製文化,反對綱常孔教,提倡個性解放和男女平等。它還仿效《新青年》,鼓吹“文學革命”,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
王光祈等人籌建的少年中國學會和《少年中國》月刊,則是旨在提倡中外各種文化政治思想同存並揉合在一起,而獨闢蹊徑地開拓出一條兼容並包、異議調和的改造中國的途徑,以“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實學術,發展社會事業,轉移末世風氣”為自己的奮鬥目標。
而鄒文錦等劉師培弟子們籌建的國故月刊社和《國故月刊》,則是明目張膽地反對新文化,反對白話文,竭力鼓吹和宣揚封建專製文化和腐朽的綱常禮教,甚至還讚揚東洋小日本如何如何以讀經尊孔使自己強盛起來,中國應與日本國攜起手來,共舉孔學孔教孔道之萬代鼎世之大業。
這些各種各樣正在籌建中的學生社團,都在奮力地開拓著自己的陣地。不知從什麽時候起,校園裏的牆壁,成了各個學生社團宣傳自己主張、批駁別人觀點的激烈論爭的“擂台”。他們紛紛把自己的看法寫成揭帖1,貼在了牆壁上。沒多長時間,大大小小的、各種各樣的、花花綠綠的揭帖,布滿了道路兩邊的牆壁,以至連飯廳、禮堂的牆壁上貼得都是。
1揭帖:舊時張貼的啟事之稱。
一場新與舊、前進與倒退、關係到國家與民族存亡的、針鋒相對地進行鬥爭的思想解放運動,開始在北大校園裏轟轟烈烈地興起。
北大圖書館紅樓主任辦公室裏,燈光又開始徹夜徹夜不滅了。作為《新青年》臨時編輯部的文科學長辦公室裏,燈光也是經常亮到東方發白。
兩位學界巨匠,成了這場轟轟烈烈興起的思想解放運動的核心人物,尤其是陳獨秀學長以《新青年》編輯部為大本營,成了這場運動的主帥。
許多籌建中的學生社團的骨幹成員,都絡繹不絕地經常到圖書館紅樓主任辦公室和《新青年》編輯部,向李大釗主任和陳獨秀學長請教各方麵的問題。
許德珩、鄧仲澥、高尚德、張國燾他們,在邀請《京報》主筆邵飄萍先生和大畫家徐悲鴻先生為國民社和《國民》月刊的總顧問的同時,還懇請陳獨秀和李大釗擔任他們的導師。
王光祈也邀請陳獨秀和李大釗參加少年中國學會和《少年中國》月刊的籌建工作,並還特邀李大釗主任為少年中國學會七人籌建組成員和擔任《少年中國》的主筆兼編輯部主任。
另外,還有許多同學也還在積極準備籌建其他各種社團和雜誌。
就連鄒文錦都從發黴的故紙堆裏鑽了出來,在劉師培的鼓勵和支持下,與另外幾個也都是劉師培的得意弟子一起,在積極地籌建國故月刊社和創辦《國故月刊》雜誌。
一時間,北大校園裏真是熱鬧非凡。在李大釗和陳獨秀這兩位思想先驅、學界巨匠的積極鼓動和熱情支持下,在校長蔡元培先生兼容並包、自由結社的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北大校園裏各類社團風起雲湧。滿懷著一腔愛國熱血的學子們,為尋求救國救民之路,從各個方麵在孜孜不倦地追尋,路漫漫其修遠,在上下而求索不止。
社團不同,傾向不一,宗旨也各自相異。
愛國會,也就是學生救國會,在那次新華門大總統府請願失敗的激發下籌建後,就派出了代表許德珩、易克嶷南下天津、濟南、武漢、九江、上海、廣州等地,進行反對東西洋列強特別是反對東洋小日本的愛國宣傳。
兩位代表在天津受到了愛國學生的熱烈歡迎,他們會見了愛國學生代表馬駿、郭隆真女士、湛誌篤、馬千裏、鄧穎超女士、張傳倚以及張泰來也就是張太雷等人;
愛國學生張傳清為國家與民族的危亡、為政府一味欺國媚外而痛心疾首,在歡迎會憤然用菜刀砍掉了小指,以表要為國家和民族浴血奮戰到底的堅定的信念和決心;
兩位代表在上海也受到了數千名愛國學生以至還有工商界代表的熱烈歡迎,互通了兩地學生愛國運動的情況。兩位代表在上海還拜會了中山先生、仲愷先生以及《民國日報》的邵力子、葉楚傖兩位先生、《時報》的戈公振先生、《申報》的史量才先生、江蘇教育會的黃炎培先生、上海商會的虞哈卿先生等;
兩位代表在廣州還會見了非常國會的議員,在湖南嶽州還會見了嶽州鎮守使馮玉祥將軍……
兩位代表回到了北京,向救國會的同學們通報了各地學生轟轟烈烈的愛國運動的情況後,就和救國會的鄧康也就是鄧仲澥以及高尚德、黃日葵等同學們一起著手籌建國民社和創辦《國民》月刊。國民社和《國民》月刊,抱定左列四大宗旨:一,增進國民人格;二,研究學術;三,灌輸國民常識;四,提倡國貨。這四大宗旨歸結起來,就是旨在強化國民精神,堅決反對東西洋列強尤其是東洋日本國對中國的欺辱和侵略。
傅斯年、羅家倫等人籌建的新潮社和《新潮》月刊,完全是在《新青年》的影響下籌創的,它的英文名稱是renaissance,即“文藝復興”。它旨在以《新青年》為榜樣,投入新文化運動。它仿效《新青年》,反對舊的封建專製文化,反對綱常孔教,提倡個性解放和男女平等。它還仿效《新青年》,鼓吹“文學革命”,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
王光祈等人籌建的少年中國學會和《少年中國》月刊,則是旨在提倡中外各種文化政治思想同存並揉合在一起,而獨闢蹊徑地開拓出一條兼容並包、異議調和的改造中國的途徑,以“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實學術,發展社會事業,轉移末世風氣”為自己的奮鬥目標。
而鄒文錦等劉師培弟子們籌建的國故月刊社和《國故月刊》,則是明目張膽地反對新文化,反對白話文,竭力鼓吹和宣揚封建專製文化和腐朽的綱常禮教,甚至還讚揚東洋小日本如何如何以讀經尊孔使自己強盛起來,中國應與日本國攜起手來,共舉孔學孔教孔道之萬代鼎世之大業。
這些各種各樣正在籌建中的學生社團,都在奮力地開拓著自己的陣地。不知從什麽時候起,校園裏的牆壁,成了各個學生社團宣傳自己主張、批駁別人觀點的激烈論爭的“擂台”。他們紛紛把自己的看法寫成揭帖1,貼在了牆壁上。沒多長時間,大大小小的、各種各樣的、花花綠綠的揭帖,布滿了道路兩邊的牆壁,以至連飯廳、禮堂的牆壁上貼得都是。
1揭帖:舊時張貼的啟事之稱。
一場新與舊、前進與倒退、關係到國家與民族存亡的、針鋒相對地進行鬥爭的思想解放運動,開始在北大校園裏轟轟烈烈地興起。
北大圖書館紅樓主任辦公室裏,燈光又開始徹夜徹夜不滅了。作為《新青年》臨時編輯部的文科學長辦公室裏,燈光也是經常亮到東方發白。
兩位學界巨匠,成了這場轟轟烈烈興起的思想解放運動的核心人物,尤其是陳獨秀學長以《新青年》編輯部為大本營,成了這場運動的主帥。
許多籌建中的學生社團的骨幹成員,都絡繹不絕地經常到圖書館紅樓主任辦公室和《新青年》編輯部,向李大釗主任和陳獨秀學長請教各方麵的問題。
許德珩、鄧仲澥、高尚德、張國燾他們,在邀請《京報》主筆邵飄萍先生和大畫家徐悲鴻先生為國民社和《國民》月刊的總顧問的同時,還懇請陳獨秀和李大釗擔任他們的導師。
王光祈也邀請陳獨秀和李大釗參加少年中國學會和《少年中國》月刊的籌建工作,並還特邀李大釗主任為少年中國學會七人籌建組成員和擔任《少年中國》的主筆兼編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