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維新告訴趙瑞芝,據說,關於羅丹對《思想者》的構思與定稿,曾經還有過一段十分有趣的傳聞——
……羅丹正在緊張地投身於《地獄之門》群雕的創作。
一天,年輕的奧地利象徵主義派詩人裏爾克來拜訪羅丹。裏爾克看著即將完成的群雕,隨口問了句:
“羅丹先生,您為什麽不把坐在地獄之門門頂上的那個男性裸體雕像,再單獨搞成個雕像呢?”
“您是指那個詩人嗎?是指那個但丁嗎?”羅丹問道。
“他看起來完全不像個詩人。”裏爾克很是一本正經地說,“看他相貌兇悍,肌肉發達,倒是更像一個正在走向進步與開化的野蠻人。”
羅丹望了這位象徵主義派詩人一眼,他摸不透詩人是在嚴肅認真地批評他,還是在帶著一種惡意椰榆他,他自己呢,也沒有表現出特別反感,隻是坐下來,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他坐在那裏,上身稍微彎曲,兩肘支在膝上,用手托著下巴,認真思索著。
“羅丹先生,就這樣!就這樣!你現在的樣子就很像!”裏爾克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人樣,高興地突然叫了起來,“就像你現在用心思索的這個樣子來搞,搞個人在用心思索的雕像!”
羅丹受到啟發,腦海裏倏然閃過了一道灼亮耀眼的電光,迸發出了他藝術靈感的火花。對,思索。在地獄之門的門頭上思索。思索是一種反抗。思索是一種鬥爭。思索是一種探求。思索是一種奮起的選擇,選擇,是一種從地獄走向天國、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奮起的選擇。人類社會要使自己走向光明、要使自己前進,必須要用自己全部的力量進行思索。
於是,詩人但丁的雕像成了雕像《思想者》。
宋維新說:人是在艱苦的勞動中,在為生存與發展的生死搏鬥中,學會思索的,是在血與淚的痛苦的教訓中,學會思索的。思索是一種艱難的痛苦的探求與選擇。
宋維新告訴趙瑞芝:羅丹在全力以赴地創作雕像《思想者》過程中,越來越深切地體會到,人並不僅僅是一個為脫離動物狀態而掙紮奮起的生物,人還應該是一個衝破黑暗和愚昧、走向光明和文明、有思想、有意識的生物。而這種掙紮、奮起和衝破,是多麽的艱辛,要經受多少痛苦,要經受多少艱難險阻呀!特別是,要努力脫離動物而成為一個有思想、有意識、有追求、致力於奔向進步與光明的思想者,必須要經歷精神上的和實際社會中的艱巨而偉大的搏鬥。通過這種搏鬥,來顯示人的力量。所以,他在進行雕塑創作時,特別注意一些特徵的體現以及這些特徵所應表現出的豐富而有力的內蘊。
宋維新指著他仿雕的雕像《思想者》,很投入地、帶著一種深沉的感情,對趙瑞芝說:
“你看這姿勢,右胳膊肘支在左腿上,身子微微有點擰,很別扭,羅丹就是這樣構思,這樣雕塑的,我也是完全照著原樣仿雕的。我覺得,大師正是依著這個很不自然的別扭的姿勢所顯示出的緊張狀態,來表達人從動物從愚昧進化成思想者所必須要付出的那種不尋常的艱苦的努力,而這種不尋常的努力,必須要建立在很剛強的內力的基礎上。正因為這樣,雕像的軀體魁偉粗大,兩肩很有力量,胸肌和臂肌、腿肌都很硬實,手腳也顯得碩大有力,整個雕像似乎都蘊含著一種巨大而頑強的內力,支配著四周的空間。這種巨大而頑強的內力,就是通過苦苦思索,通過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而顯示出來。”
當時,趙瑞芝看著雕像,認真聽著宋維新的講述,她心裏很不平靜,她對宋維新簡直是欽佩到了極點。
“雕像完成以後,在社會上馬上就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人們都被這《思想者》雕像深深震撼了……”
宋維新稍稍停頓了一下,又接著講道:
“一位著名的哲學教授看了這尊雕像後,很長時間沒有吭聲,最後才輕輕地、很感慨地對羅丹說道:
“‘對我來說,這是第一個能夠思索的人,而且這種艱難的思索,使他意識到了作為人的他的同類的當前的命運和今後的命運,這迫使著要進一步去思索,去探求,去選擇,去奮起和搏鬥。他內蘊著無可比擬的力量,這是由追求與信念匯聚而起的精神內力。他的肉體已經不再是粘土了,而是一個勇於奮起的精神的象徵。他的靈魂也正在他深深思索的同時,掙紮著要從泥土中顯示出來,要顯示出自己的剛勇和自然。’
“羅丹聽到哲學教授這樣評價他的《思想者》雕像,而且體會比他原本的立意又高了並加深了一步,很激動地問教授道:
“‘教授,這麽說,您是很喜歡它?’
“哲學教授雙目炯炯閃亮地說:嘻歡?何止是喜歡?這個《思想者》就是我,他在表達著我的思索,我的艱辛的探求與選擇,表達著我的努力和我的痛苦。他就是我。他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
“哲學教授說完這話時,雙目竟溢滿了感奮的淚花……”
宋維新講的這後麵一段哲學教授和羅丹關於《思想者》雕像的對話文字,趙瑞芝過去曾看見過,就是在那本看到《思想者》雕塑插畫的雜誌上看到的,也就是這段對話文字,才使得趙瑞芝注意了這幅雕塑畫,也弓!發了她愛思索的習性,也使她喜歡上了這尊雕塑。前天,這段對話讓宋維新那麽語調深沉地一複述,趙瑞芝覺得自己的感受又更深化了一層。
……羅丹正在緊張地投身於《地獄之門》群雕的創作。
一天,年輕的奧地利象徵主義派詩人裏爾克來拜訪羅丹。裏爾克看著即將完成的群雕,隨口問了句:
“羅丹先生,您為什麽不把坐在地獄之門門頂上的那個男性裸體雕像,再單獨搞成個雕像呢?”
“您是指那個詩人嗎?是指那個但丁嗎?”羅丹問道。
“他看起來完全不像個詩人。”裏爾克很是一本正經地說,“看他相貌兇悍,肌肉發達,倒是更像一個正在走向進步與開化的野蠻人。”
羅丹望了這位象徵主義派詩人一眼,他摸不透詩人是在嚴肅認真地批評他,還是在帶著一種惡意椰榆他,他自己呢,也沒有表現出特別反感,隻是坐下來,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他坐在那裏,上身稍微彎曲,兩肘支在膝上,用手托著下巴,認真思索著。
“羅丹先生,就這樣!就這樣!你現在的樣子就很像!”裏爾克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人樣,高興地突然叫了起來,“就像你現在用心思索的這個樣子來搞,搞個人在用心思索的雕像!”
羅丹受到啟發,腦海裏倏然閃過了一道灼亮耀眼的電光,迸發出了他藝術靈感的火花。對,思索。在地獄之門的門頭上思索。思索是一種反抗。思索是一種鬥爭。思索是一種探求。思索是一種奮起的選擇,選擇,是一種從地獄走向天國、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奮起的選擇。人類社會要使自己走向光明、要使自己前進,必須要用自己全部的力量進行思索。
於是,詩人但丁的雕像成了雕像《思想者》。
宋維新說:人是在艱苦的勞動中,在為生存與發展的生死搏鬥中,學會思索的,是在血與淚的痛苦的教訓中,學會思索的。思索是一種艱難的痛苦的探求與選擇。
宋維新告訴趙瑞芝:羅丹在全力以赴地創作雕像《思想者》過程中,越來越深切地體會到,人並不僅僅是一個為脫離動物狀態而掙紮奮起的生物,人還應該是一個衝破黑暗和愚昧、走向光明和文明、有思想、有意識的生物。而這種掙紮、奮起和衝破,是多麽的艱辛,要經受多少痛苦,要經受多少艱難險阻呀!特別是,要努力脫離動物而成為一個有思想、有意識、有追求、致力於奔向進步與光明的思想者,必須要經歷精神上的和實際社會中的艱巨而偉大的搏鬥。通過這種搏鬥,來顯示人的力量。所以,他在進行雕塑創作時,特別注意一些特徵的體現以及這些特徵所應表現出的豐富而有力的內蘊。
宋維新指著他仿雕的雕像《思想者》,很投入地、帶著一種深沉的感情,對趙瑞芝說:
“你看這姿勢,右胳膊肘支在左腿上,身子微微有點擰,很別扭,羅丹就是這樣構思,這樣雕塑的,我也是完全照著原樣仿雕的。我覺得,大師正是依著這個很不自然的別扭的姿勢所顯示出的緊張狀態,來表達人從動物從愚昧進化成思想者所必須要付出的那種不尋常的艱苦的努力,而這種不尋常的努力,必須要建立在很剛強的內力的基礎上。正因為這樣,雕像的軀體魁偉粗大,兩肩很有力量,胸肌和臂肌、腿肌都很硬實,手腳也顯得碩大有力,整個雕像似乎都蘊含著一種巨大而頑強的內力,支配著四周的空間。這種巨大而頑強的內力,就是通過苦苦思索,通過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而顯示出來。”
當時,趙瑞芝看著雕像,認真聽著宋維新的講述,她心裏很不平靜,她對宋維新簡直是欽佩到了極點。
“雕像完成以後,在社會上馬上就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人們都被這《思想者》雕像深深震撼了……”
宋維新稍稍停頓了一下,又接著講道:
“一位著名的哲學教授看了這尊雕像後,很長時間沒有吭聲,最後才輕輕地、很感慨地對羅丹說道:
“‘對我來說,這是第一個能夠思索的人,而且這種艱難的思索,使他意識到了作為人的他的同類的當前的命運和今後的命運,這迫使著要進一步去思索,去探求,去選擇,去奮起和搏鬥。他內蘊著無可比擬的力量,這是由追求與信念匯聚而起的精神內力。他的肉體已經不再是粘土了,而是一個勇於奮起的精神的象徵。他的靈魂也正在他深深思索的同時,掙紮著要從泥土中顯示出來,要顯示出自己的剛勇和自然。’
“羅丹聽到哲學教授這樣評價他的《思想者》雕像,而且體會比他原本的立意又高了並加深了一步,很激動地問教授道:
“‘教授,這麽說,您是很喜歡它?’
“哲學教授雙目炯炯閃亮地說:嘻歡?何止是喜歡?這個《思想者》就是我,他在表達著我的思索,我的艱辛的探求與選擇,表達著我的努力和我的痛苦。他就是我。他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
“哲學教授說完這話時,雙目竟溢滿了感奮的淚花……”
宋維新講的這後麵一段哲學教授和羅丹關於《思想者》雕像的對話文字,趙瑞芝過去曾看見過,就是在那本看到《思想者》雕塑插畫的雜誌上看到的,也就是這段對話文字,才使得趙瑞芝注意了這幅雕塑畫,也弓!發了她愛思索的習性,也使她喜歡上了這尊雕塑。前天,這段對話讓宋維新那麽語調深沉地一複述,趙瑞芝覺得自己的感受又更深化了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