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我又怎麽去呢?”趙瑞芝難關剛過,愁緒又起,兩道秀眉被愁苦緊蹙在一起。


    “是啊,怎麽去呢?”孔文才沉吟著;猛地,眼睛一亮:“噢,對了,我有個同學,正好就在北京大學文科上學,是陳先生的學生,前些日子家中有事回來了,這一兩天就回北京去,他有個妹妹這次也準備跟他一起去北京上女高師,你和他們兄妹正好同路,可以搭個伴兒。”


    趙瑞芝驚喜:“真的?他們現在在哪兒?”


    “在他們家,就在我們這個縣上。穿過前麵這條馬路,沿著那條巷子一直往前走,走到頭,朝右拐,再朝左拐,就是他們家。”


    “太好啦!那快領我去!”趙瑞芝高興地喊叫起來,而且還忘情地一把緊抓住了孔文才的胳膊。


    “噓——”孔文才手掌一擋,忙製止住了趙瑞芝忘情的喊叫,身子也下意識地往旁邊問了一下,又警覺地朝前後望了望。


    趙瑞芝也馬上意識到自己的失態,臉上騰起一陣羞怯的燥熱,忙把緊抓著孔文才胳膊的手鬆放開,收了回來。


    “走吧!我領你去。”孔文才招呼道。


    一冷靜下來,趙瑞芝反倒有些遲遲疑疑的了,她猶猶豫豫地對孔文才說:


    “要不……明天再說吧!”


    “怎麽?”孔文才奇怪地問。


    “我覺得天已經這麽晚了,深更半夜的,去人家家裏,去打擾人家……再說,我和人家都不認識……”


    孔文才笑笑,說:“這沒什麽。一回生,兩回熟嘛!何況還有我呢!我的那位同學,是位極爽朗的人,快人快語,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所以,你別有什麽顧忌。”


    趙瑞芝望著孔文才,聽著。


    孔文才接著說:“在這縣上時,我們一起上的小學,一起上的縣立師範學校,後來,我們又一起去長沙上中學,中學畢業後,我考到了北京法政專門學校,他考取了北京大學文科院。”


    趙瑞芝問:“他姓什麽?叫什麽名字?見了麵,我怎麽稱呼人家?”


    孔文才回答說:“他姓宋,名維新,你就叫他宋維新好了。”


    “宋維新?維新?”趙瑞芝沉吟著。


    “對,宋維新。日本明治維新的維新。”孔文才望著趙瑞芝有些奇疑的眼神,解釋說:“這是他最近才改的名字,他原來叫宋維時。他特別推崇日本的明治維新,也很讚賞康有為。梁啓超他們的‘公車上書’。尤其是,他對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廣仁’戊戌六君子’從心底敬服不已。他把名字改成宋維新,就是立誌於學習日本明治維新之意,他還給自己取字繼陸,繼,學習、繼承之意,陸,六的大寫,合起來就是立誌學習、繼承‘戊戌六君子’的雄心壯誌和為民族強盛而甘願拋頭顱、灑熱血的壯烈義舉的意思。”


    趙瑞芝聽著,不由得對這位未見過麵的孔文才的同學,從心底油然升騰起一股敬意情潮。


    孔文才略微停頓了一下,又說:“剛才我說了,他還有個妹妹,準備去北京上女高師。他那個妹妹,和他一樣。也是一位極其爽朗活潑的女性,叫宋一茗,跟我關係也挺好,將來你們也一定能成為好朋友的!走,我們去吧!”


    趙瑞芝心雖已動,但仍還有些遲疑:“我總覺得,天已經這麽晚了,深更半夜的,去打攪人家,怕是不大好……”


    “沒什麽。真的,不要緊!不光是我那同學和他妹妹人好,他們家裏的人,包括那位宋文韶宋世伯,人都特別好,都很新派,還都很通情達理,一定都會很歡迎你。而且一定都會很支持你的!”


    四


    這的確是一個很新派的家庭。


    老爺子宋文韶,字東溪,早年間,曾是清皇朝鹹豐年間進士,在同治年間和光緒年間,先是在北洋大臣、文華殿大學士李鴻章手下,追隨李鴻章辦過“自強、求富”的洋務事業,在江南製造局、江南輪船招商局、上海機器織布局、北洋水師學堂等處任過職,在此期間,曾被派往英國、比利時、法國外駐過幾年,在那裏學會了英文和法文,後又在內閣學士李端囗手下任職,追隨李端囗上書光緒皇帝辦學堂,建議在京師辦大學堂,依次往下,在府、州、縣也辦各類學堂,還提出在各地興建藏書樓、儀器院、譯書局,設立報館、選派人員外出遊歷和學習等。在李端囗向光緒皇帝秘密推薦康有為、譚嗣同,實行變法期間,宋文韶也積極參與了變法活動。變法失敗後,李端囗被革職充軍新疆,宋文韶本也是厄運難逃的,或許下場還要更慘,幸虧有李鴻章在老佛爺慈禧麵前保了一下,才使得宋老先生保住了命,被削職遣送回老家。自此後,宋文韶就一直在家,有時著文介紹一下西洋的經濟、文化和風土人情,有時也翻譯一點東西。


    孔文才和趙瑞芝來的時候,這家人正好都不在家,宋老先生帶著全家人一起去一個洋人朋友家裏參加那位洋人朋友妻子的生日晚會去了。因孔文才是宋公館的常客,宋公館的僕人們都很熟識孔府的這位二少爺,所以僕人們很熱情地把他們迎進了門,讓進了客廳,端來了茶,讓他們靜候老爺和少爺的歸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醒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鄭其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鄭其葆並收藏醒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