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王連的勸告,諸葛亮明白:從私人角度講,王連是出於對自己的愛護;從國家角度講,王連是出於對社稷前途的關心。無論於國於私,王連的話都值得認真考慮。王連告辭以後,一連幾天,諸葛亮都在考慮自己該不該統兵南征。對於個人的生死利害,諸葛亮已經置之度外。自從白帝城受託以來,他已經把自己的生命交給蜀漢的事業了。他所考慮的,是把自己的畢生心血澆灌在何處,當然,北伐曹魏、興復漢室是他值得為之獻身的事業,如果能有一個人能把南中的事情妥善解決,自己則全身心地投入北伐曹魏,那是再好不過了。但想來想去,諸葛亮始終沒找到一個可以勝任的人。諸葛亮忽然意識到,聰明的王連在思考南征的問題上犯了個錯誤,他把南征與北伐割裂開了。其實,南征與北伐是分不開的,南中的問題處理不好,就無法進行北伐。而有較大把握解決南中問題的,除了自己別人都不合適。為了早日北伐,諸葛亮認為自己親征南中,即使冒再大的風險也是必要的,值得的。
事實證明,諸葛亮親自率兵征服南中的決策是正確的。因為南中的問題是複雜的,民族的、政治的、軍事的、外交的各種因素糾纏在一起,隻有諸葛亮這樣既有高度政治水平又有高超軍事才能的人才能解決南中問題。解決南中問題是重要的,因為南征與北伐是緊密相聯的。這種密切聯繫體現在兩個方麵:第一,南征是北伐的基礎,隻有南中問題解決了,蜀漢有一個穩定的後方,北伐才沒有後顧之憂。第二,南中問題一天不解決,蜀漢就一天沒有北伐的實力,因為南征動用了蜀漢軍隊的主力,隻有南中問題解決了,主力部隊才能從南征戰場上撤出來投入北伐。用最短的時間,迅速地使南中綱紀粗定,夷、漢粗安,在當時確實也隻有諸葛亮才能勝任。
諸葛亮率軍南征,勝利地完成了任務,實現了預定的戰略目標。
……
第九章殫精竭智
第一節上表披心
自從離開隆中草廬加入劉備集團以後,諸葛亮的生活始終被繁重的公務和緊張的節奏占據著。
赤壁之戰前,他為聯吳抗曹而忙碌奔波;
赤壁之戰後,他為在荊州立足而日夜操勞;
進入益州後,他為"跨有荊、益"而精心設計;
夷陵戰敗後,他為擺脫困境而苦苦思索;
劉備去世後,他為新的戰略規劃的製定和實施百般努力,與孫吳重結舊好,興農植穀,閉境息民,深入不毛,平定南中……
建興四年(226),征塵未洗的諸葛亮又投入了準備北伐的忙碌之中。
雖然忙碌,但諸葛亮的心情是輕鬆的。
經過三年多的努力,修改過的新的戰略方針已經初見成效。由於放棄了與孫吳爭奪荊州的打算,使孫吳對蜀國戰略意圖感到放心,對與蜀漢重結舊好抱有誠意和信心。建興二年(224),當蜀漢使者鄧芝再次來到孫吳時,雙方已經是開誠布公,坦誠相見了。在解釋孫吳為什麽要與曹魏結好時,孫權對鄧芝說:"吳國因山民作亂,江邊守兵撤回去很多去對付山民,邊境力量虛弱,因此很擔心曹魏乘虛而入。不料曹魏不但沒有來攻,反而尋求和好。眾臣都認為如今我們內有民亂,答應與魏和好,於我有利。但我又擔心蜀漢不明吾心,對我產生猜疑。我吳國土地邊外,間隙萬端,而長江巨海,皆當防守。曹魏對我虎視眈眈,伺機而動,我怎能忘此主要危險而另有所圖呢?"孫權這番話,向蜀漢表明了他對魏國和蜀漢的截然不同的態度。
第67節:第九章殫精竭智(2)
由於南征的順利結果,南中地區實現了綱紀粗定,夷夏粗安,郡守縣令各司其職,大姓渠帥各盡其守,蜀漢朝廷不用再擔心南中大規模叛亂的發生,不用分出很大的軍事力量去維持後方的穩定。
雖然忙碌,但諸葛亮的情緒是振奮的。因為一個時期以來,不斷聽到有利於北伐的好消息。
諸葛亮南征班師凱旋,走到漢陽時,就聽說魏新城太守孟達有叛魏降蜀之意。此時的新城,已經沒有了當初諸葛亮跨有荊益、打通漢水時的重要地位。那時候,蜀漢跨有荊、益二州,荊州一路軍隊,擔負著北攻襄樊的任務,而占領新城打通漢水,循漢水東下,南可附襄樊之背,有著配合荊州軍的意義。那時候,曹魏的首都還設在許昌,從新城沿漢水東下,越過襄樊,再東北行可直指南陽,進圍許昌。而現在,荊州已不再歸蜀漢所有,進攻襄樊的荊州軍已全軍覆沒,曹魏的政治中心也已經從許昌移到洛陽,不論從哪一方麵講,新城的戰略地位已今非昔比。更何況,孟達是個反覆無常之人,他最早追隨劉璋,後又叛離劉璋歸附劉備,以後又背劉備投降曹魏,如今又要背魏歸蜀。很多人都認為孟達不足信,勸諸葛亮不要理他。然而,諸葛亮仍對此消息感到振奮不已,這倒不僅僅是因為蜀漢之重得新城和孟達,而是因為諸葛亮通過這個消息看出了曹魏統治者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正是蜀漢北伐曹魏的有利條件。
諸葛亮還聽說,如今曹魏的關中守將是大將夏侯惇的兒子夏侯楙。這個夏侯楙與曹氏關係特殊,他娶了曹操的女兒清河公主為妻,是曹操的女婿。不但如此,他還與曹丕關係很好,所以,曹丕一即位,便任命夏侯楙為安西將軍,持節,都督關中。但是,夏侯楙性無武略,怯而無謀,軍事上沒什麽本事,但為自己營置家產私財卻有一套。不但如此,他還喜好女色,蓄養了很多妓妾,為此,清河公主常常與他鬧得不可開交。可以說,曹魏關中守將任非其人,而這正是蜀漢北伐的又一個有利條件。
事實證明,諸葛亮親自率兵征服南中的決策是正確的。因為南中的問題是複雜的,民族的、政治的、軍事的、外交的各種因素糾纏在一起,隻有諸葛亮這樣既有高度政治水平又有高超軍事才能的人才能解決南中問題。解決南中問題是重要的,因為南征與北伐是緊密相聯的。這種密切聯繫體現在兩個方麵:第一,南征是北伐的基礎,隻有南中問題解決了,蜀漢有一個穩定的後方,北伐才沒有後顧之憂。第二,南中問題一天不解決,蜀漢就一天沒有北伐的實力,因為南征動用了蜀漢軍隊的主力,隻有南中問題解決了,主力部隊才能從南征戰場上撤出來投入北伐。用最短的時間,迅速地使南中綱紀粗定,夷、漢粗安,在當時確實也隻有諸葛亮才能勝任。
諸葛亮率軍南征,勝利地完成了任務,實現了預定的戰略目標。
……
第九章殫精竭智
第一節上表披心
自從離開隆中草廬加入劉備集團以後,諸葛亮的生活始終被繁重的公務和緊張的節奏占據著。
赤壁之戰前,他為聯吳抗曹而忙碌奔波;
赤壁之戰後,他為在荊州立足而日夜操勞;
進入益州後,他為"跨有荊、益"而精心設計;
夷陵戰敗後,他為擺脫困境而苦苦思索;
劉備去世後,他為新的戰略規劃的製定和實施百般努力,與孫吳重結舊好,興農植穀,閉境息民,深入不毛,平定南中……
建興四年(226),征塵未洗的諸葛亮又投入了準備北伐的忙碌之中。
雖然忙碌,但諸葛亮的心情是輕鬆的。
經過三年多的努力,修改過的新的戰略方針已經初見成效。由於放棄了與孫吳爭奪荊州的打算,使孫吳對蜀國戰略意圖感到放心,對與蜀漢重結舊好抱有誠意和信心。建興二年(224),當蜀漢使者鄧芝再次來到孫吳時,雙方已經是開誠布公,坦誠相見了。在解釋孫吳為什麽要與曹魏結好時,孫權對鄧芝說:"吳國因山民作亂,江邊守兵撤回去很多去對付山民,邊境力量虛弱,因此很擔心曹魏乘虛而入。不料曹魏不但沒有來攻,反而尋求和好。眾臣都認為如今我們內有民亂,答應與魏和好,於我有利。但我又擔心蜀漢不明吾心,對我產生猜疑。我吳國土地邊外,間隙萬端,而長江巨海,皆當防守。曹魏對我虎視眈眈,伺機而動,我怎能忘此主要危險而另有所圖呢?"孫權這番話,向蜀漢表明了他對魏國和蜀漢的截然不同的態度。
第67節:第九章殫精竭智(2)
由於南征的順利結果,南中地區實現了綱紀粗定,夷夏粗安,郡守縣令各司其職,大姓渠帥各盡其守,蜀漢朝廷不用再擔心南中大規模叛亂的發生,不用分出很大的軍事力量去維持後方的穩定。
雖然忙碌,但諸葛亮的情緒是振奮的。因為一個時期以來,不斷聽到有利於北伐的好消息。
諸葛亮南征班師凱旋,走到漢陽時,就聽說魏新城太守孟達有叛魏降蜀之意。此時的新城,已經沒有了當初諸葛亮跨有荊益、打通漢水時的重要地位。那時候,蜀漢跨有荊、益二州,荊州一路軍隊,擔負著北攻襄樊的任務,而占領新城打通漢水,循漢水東下,南可附襄樊之背,有著配合荊州軍的意義。那時候,曹魏的首都還設在許昌,從新城沿漢水東下,越過襄樊,再東北行可直指南陽,進圍許昌。而現在,荊州已不再歸蜀漢所有,進攻襄樊的荊州軍已全軍覆沒,曹魏的政治中心也已經從許昌移到洛陽,不論從哪一方麵講,新城的戰略地位已今非昔比。更何況,孟達是個反覆無常之人,他最早追隨劉璋,後又叛離劉璋歸附劉備,以後又背劉備投降曹魏,如今又要背魏歸蜀。很多人都認為孟達不足信,勸諸葛亮不要理他。然而,諸葛亮仍對此消息感到振奮不已,這倒不僅僅是因為蜀漢之重得新城和孟達,而是因為諸葛亮通過這個消息看出了曹魏統治者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正是蜀漢北伐曹魏的有利條件。
諸葛亮還聽說,如今曹魏的關中守將是大將夏侯惇的兒子夏侯楙。這個夏侯楙與曹氏關係特殊,他娶了曹操的女兒清河公主為妻,是曹操的女婿。不但如此,他還與曹丕關係很好,所以,曹丕一即位,便任命夏侯楙為安西將軍,持節,都督關中。但是,夏侯楙性無武略,怯而無謀,軍事上沒什麽本事,但為自己營置家產私財卻有一套。不但如此,他還喜好女色,蓄養了很多妓妾,為此,清河公主常常與他鬧得不可開交。可以說,曹魏關中守將任非其人,而這正是蜀漢北伐的又一個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