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蒙來到犍為,意欲修通西南夷道,徵發巴、蜀、廣漢三地數萬人,用了兩年時間也沒修成,反而造成修路士卒多死亡,"費以巨萬計"。當時,漢武帝正全力對付匈奴,很多人又都說西南夷道不該修,所以,漢武帝下令放棄西夷,"獨置南夷、夜郎兩縣一都尉"。不久,邛都、定笮等地的少數民族首領聽說南夷與漢朝通好得實惠很多,也表示願意像南夷一樣做漢朝的內臣。漢武帝徵求司馬相如的意見,司馬相如說:"邛都、定笮西夷離蜀郡很近,道亦易通,秦時曾通為郡縣,至漢興而罷。今天如果再與之通,在那裏置郡縣,其利大於與南夷通。"漢武帝以為有理,便任命司馬相如為中郎將,出使西夷。於是,司馬相如便"略定西夷,邛、笮、井、駹、斯榆等地首領皆請為內臣"。四川西南部的少數民族也與西漢交往了。
漢武帝為了控製南中,先後在這個地方建了三個郡;元鼎六年(前111)開越嶲郡(治今四川西昌東南)、牂柯郡(治今貴州黃平西南),元封二年(前109)開益州郡(治今雲南晉寧東北)。在開此三郡之前,漢朝與南中互相交往很少,特別是滇、夜郎等國,竟不知道漢朝有多大,以至於他們的首領見到漢朝使者便問:"漢朝與我們相比哪個大?"、從而留下"夜郎自大"的千古笑談。自從設立南中三郡之後,南中與中原漢朝的聯繫日益密切了。
……
第二節三路大軍入南中
歷史是一部生動的教科書,聰明人能從中總結出深刻的經驗。
早在建安十二年(207),諸葛亮就提出了"南撫夷越"的理論。
那時候,劉備既無荊州,也沒益州;諸葛亮既不是軍師將軍,也不是丞相。除了那座草廬之外,一切都還是虛無飄緲。然而,諸葛亮在那座草廬中所訂的全盤戰略規劃中,卻放進了"南撫夷越"這顆重要的棋子。
第63節:第八章南撫夷越(3)
諸葛亮的理論當然來自歷史經驗。他了解歷史,了解南中的治亂興衰,了解巴蜀與南中的密切關係。既然要"跨有荊益",怎麽能忽視南中呢?
十七年過去了,當年計劃中的合理部分早已變成了現實,諸葛亮已經成為受劉備遺詔輔政的顧命大臣,他所當政的蜀漢政權,不僅統治著漢中、巴蜀,而且也管轄著南中。
歷史的經驗不但啟示諸葛亮提出"南撫夷越"的理論,歷史的發展又把實踐這個理論的任務交給了他。如果說,當年的布衣諸葛亮對"南撫夷越",隻是從戰略的角度予以闡述,那麽,現在的丞相諸葛亮深深感到實踐這個理論的迫切和重要。
"南撫夷越",說得更具體一點,就是平定南中,穩定南中,開發南中。
平定南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隆中對"的戰略規劃與現實發展有所出入。蜀漢政權隻是實現了據有益州,並未保持住跨有荊益。如果說,南中對跨有荊益來說具有穩定後院的意義,那麽南中對獨據益州的蜀漢政權,不但有穩定後院的意義,還有增強蜀國國力,確保它與魏、吳三足鼎立的意義。
平定南中之所以迫切,是因為自從蜀漢建立以來,南中就沒有過真正的穩定,而且形勢越來越緊迫,越來越複雜。
劉備、諸葛亮在占領益州後,為穩定南中作了很大的努力。根據歷史的經驗。他們對派往南中官員的選擇是非常謹慎的,生怕由於用人不當,激化了南中與蜀漢的矛盾。
第一任派往南中的長官是鄧方。鄧方字孔山,是南郡人,在荊州時便加入劉備集團,又隨劉備入蜀。劉備入蜀第二年即建安二十年(215),改犍為屬國為朱提郡(治今雲南昭通),任鄧方為郡太守。後來,又任他為安遠將軍、降都督,總管南中事務。當時人評價鄧方,說他"安遠強誌,允休允烈,輕財果壯,當難不惑,以少禦多,殊方保業"。可見鄧方負責南中事務是很稱職的。
蜀漢章武元年(221),降都督鄧方逝世,南中負責人的人選又成了大問題。在諸葛亮看來,鄧方論才幹,論品德,無疑都是統管南中最合適的人選,但就是這樣的人選,在管理南中的六年中,也沒使那裏風平浪靜。他不由得想起六年來發生的幾件事:
建安二十三年,越嶲郡夷帥高定在郡內發動叛亂,派軍圍攻新道縣(治今四川屏山西)。多虧犍為太守李嚴率兵急救,將高定叛軍打退。高定受此打擊,氣焰略有收斂。諸葛亮為了不使事態擴大,也沒有對越嶲大舉征討。但誰能保證高定不會死灰復燃呢?
建安二十四年,正當劉備率軍在漢中與曹軍鏖戰正急時,孫吳左將軍、領交趾太守士燮引誘益州郡大姓雍闓等,煽動郡人叛離蜀漢,一時郡內洶洶。此外,越嶲、牂柯也出現了動盪不安的跡象。諸葛亮此時本應該鎮守成都,為劉備漢中前線輸糧補給,但為了兼顧南北,卻不得已曾一度屯駐於地處越嶲、益州、牂柯之間的江陽(治今四川瀘州)。
不久,益州郡大姓雍闓的活動越來越猖獗了,他不但殺害了郡守正昂,還不斷派人與孫吳聯絡。為了阻止雍闓與孫吳接近,諸葛亮又派成都人張裔任益州郡守。雍闓見張裔到任,又用迷信手法煽動少數民族說:"新來的張太守,就像個用葫蘆做的壺,外表雖光滑而內裏粗糙。鬼神命令你們不要殺他,把他綁起來送到吳國去。"
漢武帝為了控製南中,先後在這個地方建了三個郡;元鼎六年(前111)開越嶲郡(治今四川西昌東南)、牂柯郡(治今貴州黃平西南),元封二年(前109)開益州郡(治今雲南晉寧東北)。在開此三郡之前,漢朝與南中互相交往很少,特別是滇、夜郎等國,竟不知道漢朝有多大,以至於他們的首領見到漢朝使者便問:"漢朝與我們相比哪個大?"、從而留下"夜郎自大"的千古笑談。自從設立南中三郡之後,南中與中原漢朝的聯繫日益密切了。
……
第二節三路大軍入南中
歷史是一部生動的教科書,聰明人能從中總結出深刻的經驗。
早在建安十二年(207),諸葛亮就提出了"南撫夷越"的理論。
那時候,劉備既無荊州,也沒益州;諸葛亮既不是軍師將軍,也不是丞相。除了那座草廬之外,一切都還是虛無飄緲。然而,諸葛亮在那座草廬中所訂的全盤戰略規劃中,卻放進了"南撫夷越"這顆重要的棋子。
第63節:第八章南撫夷越(3)
諸葛亮的理論當然來自歷史經驗。他了解歷史,了解南中的治亂興衰,了解巴蜀與南中的密切關係。既然要"跨有荊益",怎麽能忽視南中呢?
十七年過去了,當年計劃中的合理部分早已變成了現實,諸葛亮已經成為受劉備遺詔輔政的顧命大臣,他所當政的蜀漢政權,不僅統治著漢中、巴蜀,而且也管轄著南中。
歷史的經驗不但啟示諸葛亮提出"南撫夷越"的理論,歷史的發展又把實踐這個理論的任務交給了他。如果說,當年的布衣諸葛亮對"南撫夷越",隻是從戰略的角度予以闡述,那麽,現在的丞相諸葛亮深深感到實踐這個理論的迫切和重要。
"南撫夷越",說得更具體一點,就是平定南中,穩定南中,開發南中。
平定南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隆中對"的戰略規劃與現實發展有所出入。蜀漢政權隻是實現了據有益州,並未保持住跨有荊益。如果說,南中對跨有荊益來說具有穩定後院的意義,那麽南中對獨據益州的蜀漢政權,不但有穩定後院的意義,還有增強蜀國國力,確保它與魏、吳三足鼎立的意義。
平定南中之所以迫切,是因為自從蜀漢建立以來,南中就沒有過真正的穩定,而且形勢越來越緊迫,越來越複雜。
劉備、諸葛亮在占領益州後,為穩定南中作了很大的努力。根據歷史的經驗。他們對派往南中官員的選擇是非常謹慎的,生怕由於用人不當,激化了南中與蜀漢的矛盾。
第一任派往南中的長官是鄧方。鄧方字孔山,是南郡人,在荊州時便加入劉備集團,又隨劉備入蜀。劉備入蜀第二年即建安二十年(215),改犍為屬國為朱提郡(治今雲南昭通),任鄧方為郡太守。後來,又任他為安遠將軍、降都督,總管南中事務。當時人評價鄧方,說他"安遠強誌,允休允烈,輕財果壯,當難不惑,以少禦多,殊方保業"。可見鄧方負責南中事務是很稱職的。
蜀漢章武元年(221),降都督鄧方逝世,南中負責人的人選又成了大問題。在諸葛亮看來,鄧方論才幹,論品德,無疑都是統管南中最合適的人選,但就是這樣的人選,在管理南中的六年中,也沒使那裏風平浪靜。他不由得想起六年來發生的幾件事:
建安二十三年,越嶲郡夷帥高定在郡內發動叛亂,派軍圍攻新道縣(治今四川屏山西)。多虧犍為太守李嚴率兵急救,將高定叛軍打退。高定受此打擊,氣焰略有收斂。諸葛亮為了不使事態擴大,也沒有對越嶲大舉征討。但誰能保證高定不會死灰復燃呢?
建安二十四年,正當劉備率軍在漢中與曹軍鏖戰正急時,孫吳左將軍、領交趾太守士燮引誘益州郡大姓雍闓等,煽動郡人叛離蜀漢,一時郡內洶洶。此外,越嶲、牂柯也出現了動盪不安的跡象。諸葛亮此時本應該鎮守成都,為劉備漢中前線輸糧補給,但為了兼顧南北,卻不得已曾一度屯駐於地處越嶲、益州、牂柯之間的江陽(治今四川瀘州)。
不久,益州郡大姓雍闓的活動越來越猖獗了,他不但殺害了郡守正昂,還不斷派人與孫吳聯絡。為了阻止雍闓與孫吳接近,諸葛亮又派成都人張裔任益州郡守。雍闓見張裔到任,又用迷信手法煽動少數民族說:"新來的張太守,就像個用葫蘆做的壺,外表雖光滑而內裏粗糙。鬼神命令你們不要殺他,把他綁起來送到吳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