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段議論,人們可以認為諸葛亮是以儒治國的。而在同一篇文章中,諸葛亮又說:


    賞罰不明,教令有不從。必殺可生,眾奸不禁;必生可殺,士卒散亡;忿怒不詳,威武不行;賞罰不明,下不勸功;政教不當,法令不從;以私為公,人有二心。故眾奸不禁,則不可久;士卒散亡,其眾必寡;威武不行,見敵不起;下不勸功,上無強輔;法令不從,事亂不理;人有二心,其國危殆。故防奸以政,救奢以儉,忠直可使理獄,廉平可使賞罰。賞罰不曲,則人死服。路有飢人,廄有肥馬,可謂亡人而自存,薄人而自厚。故人君先募而後賞,先令而後誅,則人親附,畏而愛之,不令而行。賞罰不正,則忠臣死於非罪,而邪臣起於非公。賞賜不避怨仇,則齊桓得管仲之力;誅罰不避親戚,則周公有殺弟之名。


    諸葛亮這段議論,似乎又給人一個印象,他是個法家人物。


    ……


    第三節納言任賢


    對一個普通人而言,"耳聰目明"是說他生理器官健康。


    對一個執政者而言,"耳聰目明"則有新的含義:


    耳聰,就是納言,就是聽得進各種人、各方麵的意見。


    目明,就是任才,就是能慧眼發現人才,任用人才。


    隻要是個健全、健康的人,差不多都能達到耳聰目明;但是,並不是每個執政者都能做到政治意義上的耳聰目明。


    如果說耳聰目明是政治家的一種可貴品質,那麽這種品質在諸葛亮身上就越發顯得珍貴。因為夷陵之戰後的蜀漢,在三國中國土最小,受戰爭創傷最重,國力虛弱,人才奇缺。要想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力,就得調動起大家的積極性,集中大家的智慧。三國抗衡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人才的抗衡,國土最小,就使人才的數量受到客觀環境的限製,如果執政者不具備發現人才的慧眼,那麽蜀國就會喪失與其他兩國的競爭力。


    作為蜀漢的執政者,諸葛亮不但耳聰目明,而且在十多年的治蜀實踐中,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集思廣益,發現並重用人才。這不僅是他個人的品質的完善,也是蜀漢政權的幸運。諸葛亮對納言有著深刻的認識。他說:


    納言之政,謂為諫諍,所以采眾下之謀也。故君有諍臣,父有諍子,當其不義則諍之,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惡不可順,美不可逆;順惡逆美,其國必危。夫人君拒諫,則忠臣不敢進其謀,而邪臣專行其政,此為國之害也。


    第58節:第七章勵精圖治(5)


    一個國家的執政者,能不能行納言之政,有沒有鯁骨諍臣,是關係到能否使國家興利除害的大事,是關係到社稷安危存亡的大事。


    怎樣才能行納言之政呢?諸葛亮認為要做到兩點。


    第一要做到"視微形,聽細聲"。所謂微形細聲,就是指那些往往容易被忽視的事情和意見。而視微聽細,不專心是萬萬不能做到的。他引用一句話,叫做"聖人無常心,以百姓為心"。如果把所有精力全都專注於百姓這個心上,"目為心視,口為心言,耳為心聽,身為心安",就能夠"視微之幾,聽細之大"。


    第二要"多聞",即"聽察採納眾下之言,謀及庶士"。多聞,即聽取各種意見,既包括進善之忠言,也包括籲嗟之怨言。諸葛亮認為,個人的見識總是有限的,隻有"集眾思,廣忠益",依靠眾人的智慧,才能把國家治理好。如果要避嫌疑,或者怕得罪人,不敢提出不同意見來商討,就會給國家政事造成缺欠和損失;反之,如果經過大家反覆商討,就能像"棄弊而獲珠玉"一樣,獲得有益的意見和辦法。諸葛亮還特別重視下麵的"怨聲"、"危言",即批評的、不滿的、反麵的意見。他說:"有道之國,危言危行;無道之國,危行言遜。上無所聞,下無所說。"又說:"怨聲不聞,則枉者不得伸。"他把能否聽取反麵意見,提高到一個國家政權有道或無道、興旺或衰落的高度來認識,這是很有政治見地的。他深知一旦沒有了諫諍,群臣們不敢講真話,國家政治就會被欺騙和假話所淹沒,被阿諛逢迎歌功頌德之聲所包圍和侵蝕。如果沒有反麵意見的警戒和促進,就有可能無法進步,甚至停滯倒退而走向反麵。這就是他所說的"危生於安,亡生於存,亂生於治"的道理。


    更可貴者,諸葛亮不是空發議論,而是言行一致,付諸實踐。早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劉備率兵同曹操在漢中展開爭奪戰時,諸葛亮就採納了部屬楊洪的意見,急速派兵增援漢中,保證了戰役的勝利。建興三年(225),諸葛亮率大軍南征,臨行前曾徵求馬謖的意見,馬謖向他提了"攻心為上"的策略,也被諸葛亮所採納。建興五年,諸葛亮率兵北伐,需要留一個有才能的人留下任丞相府長史,以代理丞相管理蜀漢日常軍國事務。他想把此任交給張裔,但覺得此事關係重大,還應聽聽別人的意見。一徵求別人意見,果然有不同看法,蜀郡太守楊洪就認為:"張裔天生具有明察事物的能力,他能夠擔負起丞相府長史的公務,但他處事不太公平,恐怕不能單獨擔此重任。"後來,諸葛亮雖然任張裔為丞相府長史,但又派了"方整有威重"的蔣琬協助他,顯然是吸取了楊洪的意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葛亮大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朱大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朱大渭並收藏諸葛亮大傳最新章節